?

撳針治療原發性BPPV手法復位成功后殘余頭暈的臨床觀察*

2022-03-20 06:34菁,王
中醫外治雜志 2022年6期
關鍵詞:風池規管頭暈

盧 菁,王 非

(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 腦病科,湖北 武漢 430014)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指由頭位變化所誘發的、以反復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征性眼震為表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1]。BPPV患者占眩暈患者的17 %~22 %[2],其中原發性后半規管BPPV(PC-BPPV)最為常見,約占BPPV患者的60 %~90 %[3]。目前治療BPPV首選方法是手法復位(CRM),其臨床治療有效率可達90 %以上[4],但同時約有61.2 %的BPPV患者經CRM治療后仍伴隨有頭部昏沉感、頭部移動引發的步態不穩以及恐懼等殘余癥狀[5],稱之為BPPV手法復位成功后的殘余癥狀,如果不及時干預,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BPPV患者的生活質量。

撳針是在經絡學說基礎上形成的特殊針法,通過給予皮部和腧穴以微弱而長時間的刺激,調理相應經絡的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7]。本研究基于此,對PC-BPPV經手法復位成功后具備殘余頭暈癥狀的患者采用撳針進行治療,并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20年7月~2021年5月在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腦病科首次確診為PC-BPPV,并通過Epley-CRM手法復位后1周內復查無位置性眩暈及眼震,但伴隨頭暈癥狀的患者7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兩組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符合2017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定的BPPV療效評估中“痊愈”的標準[6]:眩暈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Dix-Hallpike試驗和Rolltest試驗陰性,但患者自覺具備頭暈癥狀,即Epley-CRM復位成功后具備殘余頭暈癥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即滿足PC-BPPV診斷標準,經Epley-CRM復位成功,但患者仍有殘余頭暈癥狀;年齡范圍在18歲~70歲之間(含18歲和70歲);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中任意一項;患者依從性差,不能堅持治療或難以跟蹤隨訪者;具備除BPPV外其他導致頭暈的疾??;就診前1個月內接受過其他復位治療或者其他物理/藥物治療。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取穴:患側聽宮和雙側風池。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干燥后將南京鼎界醫療器械公司研制的撳針(0.18 mm×1.5 mm)垂直刺入皮膚,留針72 h,并囑患者72 h后自行撕開撳針,同時囑患者治療期間針處不能著水;每隔1周到醫院復診,連續治療4周。若中途撳針脫落,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更換。

2.2 對照組

不給予任何物理和藥物治療。

3 療效分析

3.1 觀察指標

以DHI得分[7]評估患者的主觀感受、眩暈程度以及治療效果。DHI量表總分為100分,主要從軀體、情緒和功能的損害程度三個方面表示眩暈對患者的影響程度,得分越高,影響越嚴重。

3.2 療效標準

根據DHI評分對患者功能障礙進行分級:0分~30分為輕微障礙、31分~60分為中等障礙、61分~100分為嚴重障礙,并以治療前后兩組DHI總評分差異作為療效評價標準。

3.2 統計學方法

應用IBM SPSS Statistic 25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由于本研究數據為小樣本,故采用Shapiro-Wilk檢驗方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第1、2、3、4周的DHI評分結果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非參數檢驗(Mann-Whitney U檢驗),表征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第1、2、3、4周的DHI評分均未通過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如表2所示。因此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方法對兩獨立樣本進行顯著性比較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2 兩組DHI評分正態性檢驗

表3 兩組DHI評分組間顯著性比較

從表3中可以看出,兩組治療前DH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1周、第2周兩組DHI評分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3周、第4周兩組DH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4 討 論

BPPV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確,臨床普遍認為其發病是由于耳石從橢圓囊斑處脫落后游走進入內耳半規管,進一步頭位變化引發耳石小顆粒與內淋巴液向位于半規管前部的嵴帽轉移,刺激半規管的毛細胞,使得內耳平衡感發生破壞,誘發短暫眩暈及眼震[8]。

目前,BPPV臨床治療首選CRM,借助外力促使脫落的耳石從半規管重新回到橢圓囊中,使得內耳平衡得以恢復,消除眩暈癥狀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不同類型的BPPV采用不同的復位手法,PC-BPPV主要采用Epley復位手法或者是Semont管石解脫法。本研究采用Epley復位手法實施對PC-BPPV患者治療。雖然手法復位操作簡單、療效和安全性高,但部分患者手法復位成功后仍存在殘余頭暈、漂浮感、頭位變化引起的身體失衡感等癥狀,甚至出現焦慮或者抑郁狀態,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BPPV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癥狀屬于中醫學“眩暈”范疇。有文獻研究報道,針刺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殘余癥狀具備良好的療效,但鑒于普通體針存在一定程度的患者暈針、出血,更有斷針的風險,留針時長通常不能超過30 min,臨床使用受限。撳針作為皮下針,能在不影響患者活動條件下給予持續性不間斷的刺激,相較于傳統針灸固定模式,是針刺治療與運動治療相結合,可達到行氣活血、疏經通絡的治療目的。

本研究對患者采用針灸療法,因此采用經絡辨證選穴方法,而未依據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的臟腑辨證論治方法,選取的穴位為患側聽宮和雙側風池。風池與耳竅相鄰,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為治療眩暈的要穴,埋針風池可祛外風息內風;聽宮是手太陽和手、足少陽三經之會,位于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為治療耳病常用穴位,埋針聽宮可具宣竅聰耳和清心寧神的作用。埋針風池和聽宮穴能長時間刺激穴位,起到疏經通絡的作用,取穴少,刺激小,兼顧操作簡易性、安全性和治療有效性,患者依從性好,容易接受。本研究顯示:治療后第1周和第2周,治療組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充分說明撳針治療能有效改善PC-BPPV患者手法復位成功后的頭暈癥狀。

治療后第3周和第4周,兩組DHI評分均較治療前有顯著降低,但是治療組DHI評分較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說明隨著時間延長經手法復位成功后的PC-BPPV患者具備一定的自愈性,這一點和現有文獻報道充分吻合[9]。因此,本研究采取的撳針療法可用于手法復位成功后殘余頭暈癥狀的治療,在2周內能有效緩解殘余頭暈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PC-BPPV手法復位成功后殘余頭暈癥狀具備一定的自愈性,撳針治療能有效改善殘余頭暈癥狀,兼具操作簡便、安全、有效以及患者依從性好等優勢,可作為輔助手段。但受限于樣本量小的問題,后續一方面需要繼續增加樣本量,另一方面由于本研究出于安全性和減少取穴過多干擾的考慮,僅選用了主穴,日后應當依據臨床辨證分型適當增加配穴,進一步驗證此治療方法的療效。

猜你喜歡
風池規管頭暈
防跌倒,當心直立性頭暈或眩暈
頭暈和眩暈有何區別
190例特發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半規管功能分析
感冒露苗頭 速按迎香、風池和大椎穴
三種經典題型帶你玩轉勾股定理
上半規管裂發生率及其HRCT特征
動物也會暈車嗎
梳走頭暈
基于數據挖掘對鄭啟仲小兒風池氣池診法經驗的規律研究?
不同方式半規管阻塞術治療頑固性梅尼埃病療效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