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認同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校路徑研究

2022-03-21 04:07劉河燕
經濟研究導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中華文化

劉河燕

摘? ?要: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關鍵紐帶,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實施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尤為重要。必須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引領下,實施中文化認同教育。學校教育應從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校園文化建設、校外實踐活動等方面融入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中華文化;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5-0101-03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的根,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與根。中化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和發展,中華文化已深深融入到每個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浸潤到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滋養著中華民族精神。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對個人來說是情感歸依,是群體歸屬感的源泉,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講是形成民族共同體的關鍵和情感紐帶,事關民族情感、民族團結、民族凝聚力。新時代,中華文化承擔著新的使命,需要不斷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問題提出的時代背景

2014年5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1]。此后,他在多個場合提到了中華文化,強調中華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強調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2]。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盵3]這一科學論斷闡釋了中華文化與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關系,用“主干”與“枝葉”來形象生動說明了二者的關系,并指出了根深干壯,枝葉才能繁茂。

從上述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或黨中央所下發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華文化的重視,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的重要性的強調,以及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強調。增加中華文化認同需要實施相應的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不斷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概念

(一)中華文化的概念

對于中華文化的概念,表述方式較多,普遍認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民族文化的總和[4]。中華文化以時間為坐標,有著五千年的歷史,表現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特點。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中斷或湮滅的。所有的古文明中,也只有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的。中華文化在歷史的演進中表現出了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魅力無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這是目前對中華文化的定義中最為科學、最為精準的表述。定義中指出“各民族”,表達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文化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體現了各族民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各民族共同擁有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凹蟪伞?,體現了中華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蘊,是文化中的精華和精髓,同時也體現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二)中華文化認同的內涵

中華文化認同是個體與中華文化接觸中,通過文化判斷和文化選擇,確定自我文化身份的過程。具體而言,中華民族各民族的文化,在于其民族文化的特點、特色和鮮明的特征,然而,各民族文化的鮮明特點、特征和特色,其本身就是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這漫長歷史發展長河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交流、交住、交融的過程中共同創造了燦爛優秀的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經了五千年歲月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積淀形成的。其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形成了極具民族特性與歷史積淀的特點。中華文化是“混合的文化”[5],不是由哪一個或是某幾個民族創造出來的,而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出來的?!爸腥A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盵6]從歸屬上看,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在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過程中共同創造的文化,是共同創造的、共同擁有的?!案髅褡骞餐_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7]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各族人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就會使中國人民需要的精神文化更豐富、更精彩、更有價值,形成共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會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定義

文化需要傳承、發展和創新,這離不開教育,通過教育對文化進行傳承,在教育過程中對文化進行內化、創新發展。關于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界定,目前在學界還沒有確切的定義。對中華文化認同教育進行闡釋,可暫時套用教育的定義,即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是教育者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的,根據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簡言之,通過一定教育方式與手段,增強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政治保障

文化認同教育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要為政治服務,新時代的中華文化要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服務。為確保中華文化發展的方向不偏,必須要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這是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政治保障。

(一)堅持黨在文化認同教育中的領導地位

黨政軍學民,東南西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是我們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所以,黨對文化事業的領導是文化事業得以順利發展,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育,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8]。因此,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而且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方向才不會偏,才會取得成功。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思想引領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理論根基是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一直秉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進步的、科學的文化,并且是以世界視角看待民族文化。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即為人化,人化的自然。人們在生產勞動、生活中創造了文化,同時文化也為人服務。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文化是進步的文化,事物總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落后向進步發展,這代表著文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文化是科學的文化,只有科學的文化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代表著文化對真理的追求、對科學規律的探索,代表著文化的科學性。同時,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文化是世界視野下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性和多樣性。任何一種民族文化既屬于民族的,更是屬于世界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是豐富的、多彩的,自然體現出了文化的多樣性和世界性。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中華文化的思想引領,在傳承、發展、建設、創新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指導。引領過程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人民群眾,提高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情操,將先進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注入到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中?!皥猿忠陨鐣髁x先進文化為引領,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創新,把尊重、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盵1]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引領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學校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中華文化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但需要不斷創新與發展,要讓“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9]。這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建設提出了目標要求,促進中華文化建設,離不開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實施。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實踐路徑有不同的方面,如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下面就中華文化認同學校教育的主要路徑進行初步探索。

(一)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中進行中華文化認同教育

學校教育中,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在課程設置中要增加中華文化認同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在具體課程的實施中要充分把中華文化認同的內容植入到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中。這樣就基本能實現學校教育中中華文化認同的覆蓋。

第一,思政課程。通常情況下,把關于“中華文化”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作為通識基礎課程內容的比較普遍。但這類課程在開發時的視角更多的是站在文化的角度,或是文明的角度,或是歷史文學的角度,所編制的教材也是按這種思路進行,授課的時候也是一脈相承下來,主要是中華文化的傳授、傳承方面的內容。并沒有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角度,從中華文化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思政課程的開發和課程的具體實施。因此,當前迫切需要開發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相關課程,需要編制相關教材、培養相關師資,以便在學校教育中開展中華文化認同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二,課程思政。除了在上述專門的思政課程中實施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外,還應充分利用課程思政。在課程思政的實施中植入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0]。在各類課程中思考課程思政的元素的時候,恰當巧妙地把中華文化認同的基因融入。這樣,在學校教育的課程教學中就有機地融入了中華文化認同教育。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中華文化認同教育

實施中華文化認同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需要顯性課程,還需要隱性課程。要利用環境育人,潤物無聲。在學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設計時就要充分考慮到中華文化認同的因素。將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將中華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元素滲透到里面去。具體可以利用網站、展板、宣傳欄、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定期與不定期結合,組織中華文化專題講座、中華文化討論、中華音樂表演、民族知識競賽、民族舞蹈表演比賽、中華古詩詞頌讀比賽等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用中華文化不斷滋養學生、陶冶情操,夯實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校外實踐活動中融入中華文化認同教育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校外實踐活動是課堂理論學習的有益補充。理論學習通過實踐體驗、感知會得到有力強化,對理論知識會理解得更透徹、更深刻。在校外實踐活動中,如研學旅行活動、文化體驗活動、博物館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實踐活動等,可恰當地融入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在設計這些校外實踐活動方案時就要有恰當融入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意識,將中華文化認同與校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以此不斷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N].光明日報,2014-12-23.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19-10-23)[2021-10-2]http://www.gov.cn/xinwen/2019-10/23/content_5444047.htm.

[3]? ?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EB/OL].新華網(2021-8-28)[2021-9-18]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08/28/c_1127804776.htm.

[4]? ?夢溪.中華文化是個大包容概念[N].人民日報,2015-06-16.

[5]? ?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N].益世報·邊疆周刊,1939-02-13.

[6]?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5-257.

[7]?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京舉行[EB/OL].新華網(2014-9-29)[2021-9-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9/c_1112683008.htm.

[8]?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人民網(2018-09-11)[2021-11-15]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新華網(2017-10-27)[2021-9-18]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10]?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12-9)[2021-11-15]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責任編輯? ?柯? ?黎]

3000501908292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講臺上傳授中華文化
賴聲川、黃磊獲稱中華文化人物
泰國僑領羅宗正:讓文化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樑
兩岸青年在廈門共商中華文化傳承與青年擔當
瘋狂猜成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