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多維路徑研究

2022-03-23 07:14尚艷青謝納澤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2期
關鍵詞:創建

尚艷青 謝納澤

摘 要: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高校有效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神圣職責,助力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打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思想認識基礎,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骨干隊伍,增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情感歸屬,系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精神紐帶,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群眾基礎,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提高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科學化水平,努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路徑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和根本利益,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選擇。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黨和國家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一項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是立足國情、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舉措和有效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要求,“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全面深入持久開展起來,創新方式載體,推動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連隊、進宗教活動場所等”。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著力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高校要強化使命擔當,站在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助力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一、打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思想認識基礎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正確回答“為什么創建”和“敢不敢理直氣壯地創建”的問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對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學習進步,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領各民族學生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對于高校有效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神圣職責,助力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都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身的政治要求和社會發展需要、圍繞國家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來培養人的。我國的高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客觀要求,高校必須錨定新時代新使命,認真學習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統籌謀劃,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協調,宣傳和學工以及保衛等部門通力合作,基層黨組織履職盡責的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新格局。

高校要旗幟鮮明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堅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結合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深入學習民族融合史、民族發展史,深入學習我們黨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經驗,深化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鑄牢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起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二、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骨干隊伍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人才是第一資源,對于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而言同樣如此。輔導員與學生朝夕相處,交往交流交心最多,是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和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也是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基礎工作力量和骨干隊伍。高校要著力打造一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意識堅定、熱愛各民族學生的輔導員隊伍。

由于特殊的角色身份和工作內容,在學生眼里,輔導員“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強的示范性,對學生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乃至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輔導員自身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認知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意識和能力,直接影響著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效。高校要堅持育人者先育己,教育者先受教育,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納入輔導員培訓內容體系,確保輔導員正確理解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使其具備執業所必備的政治敏銳性、政治判斷力和政治領悟力;要引導和啟迪輔導員通過讀書學習、專題探討、文化調研、實踐鍛煉、理論研究等途徑,加強自身建設,提升政治理論素養,鑄牢自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能力。河南大學“守望之家”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室作為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廳依托河南大學培育建設的輔導員工作室,持續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服務導向,定期舉辦工作室成員素質能力提升培訓班,從理論高度、思維深度、實踐廣度等多方面對輔導員自我發展和日常工作進行有較強針對性、實效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導,搭建了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實踐鍛煉和能力提升的良好舞臺,有效服務和促進了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的職業成長。

三、增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情感歸屬

情感是開啟心靈的金鑰匙,是感動人心的良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血有肉的、有情緒的、有情感的,因此,高校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多做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工作,多做解急救困、雪中送炭的工作,多做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工作,以心換心,以情共情,以感動促行動。

讀書學習是大學生的第一要務,專業發展是學生的求學初心,事關學生職業發展和根本利益。高校要回歸常識,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把服務少數民族學生專業學習放在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的重要位置,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有效服務少數民族學生專業發展,讓他們學有所獲、業有所成,切身感受到集體的關心和溫暖,增強其情感歸屬。河南大學“守望之家”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室,針對來自預科班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需求,實施“一人一方案”的個性化培養,分別成立若干個專業課程學習幫扶小組,每個小組有1名來自內地新疆高中班的少數民族學生、至少1名漢族學生干部或學生黨員,由內地新疆高中班少數民族學生擔任組長,幫助預科班少數民族學生解決專業課程學習中聽不懂、不會學、學不會的問題,架起任課老師與預科班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橋梁。這樣既激發了預科班少數民族學生刻苦學習、主動發展的內生動力,也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學習成績持續向上向好,實現了各民族學生共同學習進步、共同發展成長。

同時,高校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有機融入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全過程,本著既提供幫助又不搞特殊的原則,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把人文關懷、凝聚人心貫穿育人各環節,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習俗和生活習慣,在規范管理的同時,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及時回應少數民族學生關心的問題,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交友等過程中的操心事、煩心事,不斷提高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溫度,增強親和力、感染力。

四、系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精神紐帶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一種特殊的育人精神力量。文化對人的影響是無形的、非強制的,卻是最深沉、深遠而持久的。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都與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密不可分。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是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本質。以文化認同構建起的共有精神家園,蘊含著各民族共有共享的記憶、情懷、支撐、寄托以及希望,是中華民族產生內聚力、向心力的深層動因。同時,文化認同還蘊含著各民族的價值認同,各民族對共有價值目標的認同。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必須積極推進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師生人心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全體師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共同塑造的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有利于陶冶情操、凝心聚力、催人奮進,對學生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導向、啟迪、調適和服務作用。高校要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各民族特色文化、中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實現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的綜合性、包容性,強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實效;要豐富形式載體,加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主題教育,凝聚各民族的價值共識,打造各民族學生共有精神家園,讓學生在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河南大學“守望之家”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室,依托學校百余年深厚的文化積淀優勢,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內涵和主題融入校園文化生活的點點滴滴,設計開展的“好好學‘習’”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發揮潛能、增強自信、出色出彩、提升素質的公平機會,營造了多元一體、和諧包容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了各民族學生的情感認同和精神歸屬感。

五、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群眾基礎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氣。人心向背、力量多寡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做任何工作都離不開做爭取人心的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泵珴蓶|同志在延安時期也曾說,所謂政治,就是把擁護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也應該秉持這種理念,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有機融入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后勤服務等育人全過程、各環節,支持各級黨團組織、學生社團開展經常性的民族團結聯誼融情活動,搭建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促進各民族學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鑄牢師生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意識,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群眾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綱”,是中華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支撐。少數民族具有絢麗、獨特的民族風情,少數民族學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具有特殊的優勢,是一種重要的成長資源。高校要善于開發這種資源,揚長補短,搭建少數民族學生彰顯才藝、展示個性、拓展視野的舞臺,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文藝活動、交流聯誼活動、班級(團支部)集體活動,搭建各民族學生真誠溝通、理解信任、互尊互幫互學的良好平臺,引導各民族學生在活動中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河南大學“守望之家”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室,通過組建個性化專業課程學習幫扶小組,舉辦少數民族學生文化藝術節、“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定期召開各民族學生“互鑒互學會”,開辦少數民族學生急救技能培訓班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和載體,促進了各民族學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畫出了各民族學生心中的最大同心圓,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

[2]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03).http://www.xinhuanet.com/2018-

05/03/c_1122774230.htm.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6]謝納澤.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員發展多維路徑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董慧,王曉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現實挑戰及鑄牢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

[9]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責編:泰 來

猜你喜歡
創建
新華社是黨的新聞事業的搖籃
論有效體育教學模式的創建與實施
綠色飯店發展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
高校武術文化俱樂部創建途徑與方法探析
企業創建幸福團隊的策略探討
踐行“兩學一做” 培育文明風尚 推進全國文明單位創建上臺階
夢平安和諧班級
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創建高效課堂
淺談書香校園的創建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