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林氣象學”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

2022-03-24 01:36張丁玲穆婉紅劉淑明
中國林業教育 2022年6期
關鍵詞:氣象學農林筆者

張丁玲 穆婉紅 劉淑明 張 磊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是對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這“三大規律”的整體把握和綜合運用,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中國人要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就需要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投身到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去。因此,作為農業院校的一名教師更是深感開展課程思政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在高校課堂上,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將課堂主渠道功能發揮最大化,扭轉專業課程教學“重智輕德”現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對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3]。本文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林氣象學”課程為例,結合學校辦學特色、涉農類學科專業特點和授課經驗,探索課程思政的建設方法和實踐策略。

一、“農林氣象學”課程的概況

“農林氣象學”課程共48學時,其中理論教學32學時,實驗教學16學時。教學內容包括氣象學、天氣學、氣候學,以及氣象條件對農林業生產的影響等相關基礎知識。該課程長期以來作為農學、林學、園藝、植物保護等涉農類本科專業的基礎必修課,在普通高等農業院校的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農業院校本科生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一環。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為后續專業課作鋪墊,同時,該課程很強的實踐性有助于學生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氣象問題,為其從事農業生產及相關科學研究打下基礎?!稗r林氣象學”課程授課對象是非氣象專業低年級的本科生,而氣象學相關的專業知識內容又非常廣泛,因此,在未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之前,該課程主要授課目標是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雖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會涉及思政教育,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思政教育都是即興發揮,缺乏完整的思政教育教學思路和體系。

二、“農林氣象學”課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索

為了系統地融入和實踐課程思政這一教學理念,筆者與應用氣象教研團隊的同事一起經過5年(2016—2021年)的探討和教學實踐,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并且在實踐中得到了學生的良好反饋。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大部分的課程思政內容結合專業知識進行講解升華的效果會更佳,但如果在原有的課程講授模式中直接加入思政內容,就會導致課時不夠用,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前期準備階段,仔細地梳理和分析知識點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將思政的知識點進一步分級細化,建立更為精確立體的知識框架,在這個框架下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不僅可以保證專業知識的授課質量、提高教師授課方法的靈活度,同時為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一個基本的詳略綱領。

(一)不斷拓展和深入挖掘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

在分級細化的知識框架下,筆者從“農林氣象學”課程特色出發,在原有教學積累和經驗的基礎上,首先將原有的思政德育元素進行總結和擴充,再通過研究探討,多渠道收集材料,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根據專業特色和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4-8],最終確定了課程思政的4個思路。

1.從“用”的角度出發,引入生活實例讓知識落地

筆者利用“農林氣象學”實踐性和通識性的優勢,在知識講授的過程中,引入生活實例讓知識落地。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溝通效率,讓學生通過生活實例和專業知識的有效結合,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的專業知識。同時,有些生活實例往往還體現出人類的智慧、勇氣和高貴品質,這些優秀的品質必然也會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講授氣象災害中的雨澇災害時,講授災害的成因特征等專業知識的同時,給學生播放應用虛擬仿真技術制作的暴雨天氣預報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不同的暴雨等級,同時也體會防災救災所面臨的困難。在防災減災部分引入真實事件,以及在抗洪搶險中奮戰的人民子弟兵、奮戰在一線的氣象和水文工作者等。例如,2019年8月受“利奇馬”臺風的影響,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出現洪澇災害,81歲的周桂鳳冒雨跪著觀測,讓學生知道在風雨中有一群平凡的英雄在默默地守護著民眾,從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學習他們的寶貴品質。

2.從專業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學習主動性

(1)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思維方式。在緒論部分給學生介紹經典氣象科學理論及相關歷史時,學生就很好奇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此時,筆者就會給學生講述科學研究中常見的幾個步驟,并結合氣象學知識和自己的科研體會讓學生對科學研究建立初步的認知。而在之后的課程中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實驗課程給學生做一些簡單的科研訓練。在溫度實驗的過程中,就有學生發現分析自己的淺層地溫觀測數據后與理論上的常見規律有一定的差異性,筆者引導學生從土壤溫度的影響因素出發分析產生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同時設計幾組對照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分析。

(2)在授課過程中“點睛留白”,鼓勵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在講授經典的“挪威氣旋模型”時,筆者指出該模型已被證明是描述中緯度氣旋形成和發展的有價值的工具,雖然現代概念還沒有完全取代這一模型,但高空大氣資料和衛星資料為氣象學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借助這些信息氣象學家提出了“傳送帶模型”?!皞魉蛶P汀钡牟糠志涂梢粤舭?,讓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探索。在處理氣候資料的過程中,由于數據時間尺度較長,鼓勵學生借助不同的工具去處理數據。例如,在筆者教學的過程中就有同學自學編程語言Python進行數據處理。實踐證明,這種“留白”的方式,會鼓勵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3.從學生視角色出發,通過換位思考找尋引發共鳴的思政元素

筆者認為課程思政是否有效,要看教師講的內容是否真的深入學生內心,這就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師可以回想學生時代哪些老師、哪些知識、哪些事件等對自己產生過啟發和影響,可以將這些引入到課程思政中。例如筆者通過回想自己的大學經歷,在現今的教學中融入了以下3個方面:①知識本身的魅力,如天氣學原理中地面和高空圖的完美配合;②授課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比如嚴謹、專注、負責等;③反思自己在學生時代忽視的重要能力,如表達能力。站在教師的角度,“農林氣象學”這門課程中基本的科學素養訓練、環保意識、行業規范、職業精神都是筆者想傳達給學生的。同時,教師要意識到課程思政一定是循序漸進、不斷試錯的過程,只是建立一個課程思政體系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和學生互動磨合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課程思政風格。

4.從學科專業的發展歷史發掘精神傳承要義

筆者認為這條思政元素主線適用度最廣,可以適用于任意一門課程。每一門課程都是知識大廈的累積,都是經過不同國家一代乃至幾代人的艱苦積累,匯聚和利用許多人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完成,同時也是人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偉大人格的集中反映。就“農林氣象學”課程思政建設而言,一方面教師通過講授氣象學理論建立的過程和科學事跡,用科學家們探索科學、追求真理的過程來教育和引導學生。例如在講授降水形成的過程時,就可以引入瑞典氣象學家伯杰倫發現“冰晶效應”的小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為形象地理解“伯杰倫過程”,同時引發學生對“意外科學發現”更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從氣象觀測的角度出發,通過介紹人類古代、近代氣象觀測儀器的發明及成就開展課程思政。例如,在講授溫度觀測儀器時,可以給學生展示不同時期的溫度計,讓學生了解到溫度表的基本觀測原理是熱脹冷縮,不同時期的科學家是如何應用這一原理,解決了哪些困難才最終形成我們今天的氣象溫度表,并進一步引導學生研究現代自動氣象觀測中溫度又是如何測量的。在講解氣候時,從代用的“冰芯”資料,就可以延伸出為什么冰芯可以作為代用資料的思考,以及中國科學院秦大河院士在南極科考時采集冰芯的故事等。這一系列的氣象發展史及事件往往既深邃悠遠又活潑有趣,能夠激發學生對氣象學科的熱愛,又能夠啟發學生對科學發展規律的思考、對科學家精神的學習,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顯然這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綜上,筆者和教研團隊一起總結了“農林氣象學”課程中可以融入思政教育的知識點及涉及到的思政元素(見表1)。

表1 “農林氣象學”課程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的對應

(二)建設與課程內容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優化布局主輔兩條線

根據課程自身的特點,從課程體系整體角度設置幾個主要的價值引領思政元素制作成典型案例。這些典型案例數量不用很多,一般1~2章課程內容制作一個典型案例即可,內容上做到“精”且思政元素不重復。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可將這些典型案例作為課程思政的主線。在挖掘課程思政知識點時不難發現,往往多個知識點都可以歸為同一種思政元素。因此,將課程體系中其他章節與典型案例中思政元素相同的知識點作為課程思政的輔線。這種兩條線的建設方式,由于主線和輔線的相互呼應和補充可以將主要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一以貫之,從而對學生以多渠道、長時間、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德育”。同時由于明確了思政元素的詳略布局大大提高了課程思政的課堂實踐靈活度,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更容易做到課程思政內容的潛移默化。從眾多思政元素融入點中筆者選取環保意識、科學素養、職業精神、團隊協作、家國情懷作為主要價值觀。而針對每一個要傳遞的價值觀,選擇素材多、針對性強的知識點制作成典型案例作為課程思政主線,同時將課程其他章節中涉及到這些價值觀的知識點作為課程思政輔線。例如,在給學生傳遞環保意識時,可選擇第6章“氣候與中國氣候”中的相關知識點作為典型案例主線,而輔線則可以選取緒論中的臭氧、第2章“溫度”中的逆溫、第3章“水分”中的霧霾等知識點,以及在野外實習過程中通過實際行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針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可選擇緒論中的科學探索的本質(即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作為典型案例主線,而輔線則可以選取每一章中的基本科學常識(如第1章“輻射”中的防輻射內容)、同時可以滲透到每個氣象實驗中的儀器操作、實驗報告填寫及數據處理等具體的教學環節中。

(三)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料包

除傳統的課堂教學外,筆者在“農林氣象學”課程的部分章節還采用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式。①隨著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設備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線教育已成為當前重要的教學手段,各高校也努力為教師和學生創建各種在線平臺,這為線上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在線教學網絡綜合平臺”自2009年就已經投入使用,已經運行13年,期間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資源,為廣大師生的教學和互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同時在近幾年又重新改造了教室的上課系統,并大大增加了“智慧教室”的建設數量,不但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教學,而且為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實踐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②合理地分配線上和線下教學,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旌辖虒W模式可以從深度和廣度上拓寬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也可為課程思政提供更多的傳播形式,將思政內容以視頻、微課、多媒體課件、在線文檔多種形式制作成“課程思政資料包”,供學生反復閱讀和觀看,同時又可以較好地解決線下課程中時間不足的矛盾。例如,在講授第4章氣壓知識點時,筆者先在線上發布問題“為什么商用飛機的遇險安全提示中沒有跳傘這一項呢”來引發學生興趣和思考,好奇心就會驅動學生去提前查找一些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講授氣壓的相關專業知識,最后在知識拓展環節加入氣象與航空的相關知識,并且引入電影《中國機長》的原型事件和汶川地震空降兵十五勇士的真實事件解答課前提出的問題,同時提供《中國機長》視頻、中央電視臺《面對面》采訪視頻,以及以氣象空難為主題的多媒體課件供學生線下學習觀看。這樣的授課方式,不僅調動了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深入地學習專業知識,同時通過線下的拓展資源,也讓學生更真實、更形象生動地體會這些平凡的英雄身上所體現的職業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強烈的責任感和偉大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種“課程思政資料包”的形式不僅大大降低了后期教師的備課時間成本,提升了課程思政教學的可執行性,同時教師可以根據課上的實際情況安排思政教學的方式及詳略內容,增強了思政融入專業課程的靈活性。

(四)開放實驗室,開展情景式教學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相結合

農林氣象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來源于社會生產實踐,同時又服務于社會生產實踐,并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運用的方法和技術也逐步提高。而大農類專業更是和實踐息息相關,對于農業院校的學生而言,培養實踐能力尤其重要。因此,筆者及所在教研團隊在原有實驗的基礎上于2015年開展開放實驗室活動,具體實踐方法如下。①開放實驗室氣象儀器,為學生實踐探索提供平臺。筆者制定了《氣象儀器借用規范》,學生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或者在平時的生活中找到感興趣的課題,可以隨時借用實驗室儀器進行實驗探索。這樣不僅助推了學生的探索欲,而且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同時也鍛煉和培養了儀器操作、團隊合作及溝通總結等實踐能力。例如,學生在學習關于輻射的實驗內容時,正好是在炎熱的夏天,學生對遮陽傘的遮陽效果感興趣,于是借用與輻射相關的儀器進行實驗探索。②開展情景式教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每年都會組織大農類和地理科學類的本科生以學校秦嶺火地塘教學實驗林場為平臺進行“生物學大實習”活動。該活動圍繞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和養成生態文明素養3條主線,打破課程壁壘,系統整合生態學、植物學、土壤學、氣象學和動物學等學科的實踐教學內容。筆者及所在教研團隊主要參與負責以氣象學為主導學科選擇實習線路、組建教學團隊和設計教學內容,最終確定了2條主要的實習線路。氣象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動植物生長及生態環境的氣象因子觀測分析和情景式體驗。這種情景式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獲取知識、探索自然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中認知氣象因子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生態文明教育有機融入野外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農林氣象學”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效果

(一)促進了教與學的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于引入了大量的生活事例、短視頻等素材,學生的課程參與度明顯增加,不僅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在課間休息時間主動找老師探討問題的學生明顯增多,而這些問題往往與新加入的課程思政元素相關。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與氣象相關的話題或者事例,會主動找老師詢問,也會主動在學習群中進行分享和探討。

(二)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科學素養

在教學中科學家故事以及與科學發現、科學定律等相關故事的加入,深受學生的喜愛。這些小故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這些優秀的科學家也為學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啟發了學生對科學發展規律的思考,以及對科學家精神的學習。針對課程思政中加入科學故事這一主題的教學效果,2020年春季學期筆者對2020級農學類共15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滿意度達到了98.5%?!稗r林氣象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中實驗教學課時占到總課時的1/3,筆者及所在的教研團隊也將課程思政應用到了實驗教學中。教師對基礎實驗中氣象基本觀測、數據記錄和處理方法的嚴格要求,設計引導綜合實驗和規范論文撰寫,以及開放實驗室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綜合訓練和培養了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和科學素養,實踐證明尤其對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好奇心和嚴謹態度的影響更為突出?!稗r林氣象學”實驗課中的課程思政實踐也給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帶來了正面引導,表現在試卷中應用型題目的正確率明顯提高。

(三)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公民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在設計“農林氣象學”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點時,涉及環保意識、公民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等主題的內容覆蓋廣泛,占到所有思政元素融入點的近1/4。因此,筆者依然以2020級150名農學類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針對該主題的教學效果進行問卷調查,反饋評價結果表明,95.7%的同學認為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中對于環保意識、公民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提升最顯著。

課程思政最終的落腳點是“學生思想和價值觀的引導與培養”,這就需要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當然反饋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如教師可以觀察在講解過程中學生的表現,也可以采用問卷調查、課后交流等方式,最好的效果是“潤物細無聲”,既傳達了思政的價值觀念,又不讓學生覺得是在說教。當然這就需要教師自己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思路上多下功夫,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多總結經驗,經過反復幾次打磨修改后,一般都會達到不錯的效果。

猜你喜歡
氣象學農林筆者
信陽農林學院作品精選
《天津農林科技》征稿啟事
老師,別走……
黑龍江省氣象學會舉辦2020年防雷技術個人能力認定考試
《天津農林科技》稿約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出人意料的氣象學結論
問天人——記中國氣象學泰斗葉篤正
AC311A加裝農林噴灑設備首飛成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