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住區空間場所感營造策略探討

2022-03-27 02:28夏志偉陳新鵬
家園·建筑與設計 2022年2期
關鍵詞:提升策略

夏志偉 陳新鵬

摘要: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早期建設的住區呈現落后的規劃布局、衰敗的設施配套、單調無趣的景觀環境。而當前普遍的“修補式”改造方式,導致空間場所感的缺失?;诖?,以場所精神理論為核心指導,將空間要素作為空間特性的呈現載體,結合實踐經驗,從認同感重構的角度構建了“分要素、分特征、分階段”的品質提升策略,促使既有住區場所精神的回歸。

關鍵詞:老舊住區;空間場所;提升策略

1居住區場所性品質空間條件下的要素特征分析

滿足功能及舒適需求

對住區而言,滿足居民對空間的使用需求是確保居民對空間認同的關鍵。通過調查分析,居民對空間的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設施、休閑設施、生活設施、健康設施和綠化,尤其道路交通是改造占比較大,相比其他功能類型的要素而言更為基礎。因此,道路交通便捷、無障礙設施齊全、空間尺度適宜、設施使用舒適、底層界面美觀是滿足空間功能需求的物質要素特征。

1.2營造空間使用安全感

在住區的空間中,安全性分為一些犯罪行為導致的安全隱患和事故產生的安全隱患兩個層面的內容。且后者則主要指交通事故,道路交通是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的要素類型,很大程

度上影響空間的使用及其他交往活動的發生,進而影響居民的空間使用感受。因此,街道生活安全是營造空間使用安全感的物質要素特征。

1.3促進鄰里間交往互動

對住區而言,空間對居民是否有著吸引力關系到公共環境和私密環境之間的關系,公共與私密之間的逐漸過渡對人們投入公共空間的使用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引申到住區中,這一過渡區域則是指住棟底層空間,過渡性則取決于住棟單元開口及底層空間功能。因此,住棟底層公共化、活動設施豐富、綠化用地可參與和座椅位置媒介化是促進鄰里間交往互動的物質要素特征。

2住區空間場所品質問題分析

結合對部分既有住區空間場所性品質調查分析,下面對居住區場所品質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2.1空間聚集性與功能復合方面的問題

根據調研,主要存在的問題為:(1)住棟底層空間過渡性弱,住棟底層的功能普遍以居住為主,中心區組團底層則多為商戶,但無論是哪一種公共性質都較弱,使得內外空間過渡生硬。(2)景觀設計缺乏互動性,根據調研時的觀察,既有居住組團中,其中一半組團都存在封閉綠地,開放綠地與景觀小品的占比則很少,也側面反映了在既有居住組團中綠化類型單一的問題。(3)健身設施缺失嚴重,結合調查分析,功能要素中活動設施是缺失頻率最高的要素,甚至存在一些組團中健身步道的位置被停放了非機動車的情況。

2.2空間的可達性與安全性方面問題

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將既有居住組團在此方面的品質問題總結如下:(1)街道生活安全度有待提高,在彼此小心翼翼的通行中,街道丟失的是幫助居民建立對鄰里、對住區的認同與感情的機會。(2)無障礙設施完備度低,存在無障礙設施不夠完備的問題,普遍坡度較大,僅為帶輪子的交通工具或運輸工具通行,無法供人行走。

2.3空間的領域性與舒適度方面問題

根據調研,主要存在的問題為:(1)空間領域感亟待維護。道路導致戶外場地零散,部分組團被住區道路穿插,中心場地被一分為二,兩側場地的人也因此缺少交流與互動。(2)消極空間亟待激活。作者調研時發現組團山墻面一側的場地受限于場地面積等因素,很容易形成“消極空間”。(3)底層界面美觀度不一。通過作者在調研時的記錄,未經改造的立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墻面破損;墻面涂料顏色陳舊;部分改造后的立面品質參差不齊。

3居住空間場所性品質提升策略

3.1增強空間聚集力,打造多義空間

增強空間聚集力,提高空間黏性,如通過:(1)柔化底層空間功能。近期,通過改變住棟底層的功能來提高底層空間的過渡性,完善組團空間功能。中期,針對一些戶外場地面積允許的組團,配以綠植與硬裝,構建屬于既有住宅入戶的“門庭禮序”。遠期,可以進一步將底層空間局部打通,提高前后住棟間的空間滲透性,避免住棟單體因建筑形態均質化帶來的空間界面單調問題。(2)提高休閑設施的媒介性。近期,改變組團中休閑座椅并列且疏遠的布置形式,改為兩三個一起集中組合放置,打造“L”或者“U”型交流夾角。中期,可以定制不同形狀且可拼合使用的坐凳,使用者可根據使用意愿,自由選擇獨坐或是組合后多人使用。

場地功能復合,打造多義空間。近期,在場地中增設成品健身器材及晾曬設施,通過彩色涂料限定地面區域,劃分健身步道及兒童活動區,或是結合道路及通路打造健康步道,通過功能復合設計來豐富場地功能的方式。中期,可以定制功能復合裝置。遠期,針對場地面積較小的組團,采用場地垂直化的設計方式,打造空中庭院,下部空間可以得以釋放給其他功能,如停車等。

3.2提高空間的可達性與安全性,改善街道生活

完善無障礙設施,解決通行障礙。近期需要對部分組團的住棟入口及場地中的高差進行無障礙設施的增補修繕,為通行清除障礙,創造便捷的交通環境。

消除安全隱患,改善街道生活。如:(1)整合場地資源,加大車位供給。近期,對組團臨近道路一側、不承擔主要活動行為的條狀場地進行車位劃分。中期,可采用場地垂直化的設計方式來打造架空活動場地,下部空間釋放給停車,通過功能復合化設計緩解組團停車壓力的同時優化活動場地的環境。遠期,打通住棟局部底層空間,削減住棟底層的一部分體量作為停車空間使用。另外,從整個住區層面加以考慮,近期,引入立體停車設施,打造立體停車場;中期,利用自然高差在住棟的屋頂修建小型停車場;遠期,可以考慮引入先進技術,利用住區周邊的坡地地形建造坡地車庫。

3.3改善空間的領域性與舒適度,激活場地空間

強化空間領域,如通過:(1)優化空間圍合感,近期,針對行列式組團,為削弱空間狹長的消極感。中期,可以在組團兩側邊緣加建休閑廊亭,并結合布置宣傳板及綠植,墻面做鏤空處理,強化圍合感的同時不至于使空間過于封閉。遠期,針對空間模式為四邊型的周邊式組團,可以將住棟底層局部打通,提高空間的流動感,削弱空間封閉感。(2)整合場地空間,活化消極空間。近期,定期組織居民清理場地堆積雜物,或是利用邊角空間加建儲物亭。中期,可利用山墻下的邊角空間為居民開發共享種植田,活化空間的同時也提高了居民的空間參與感。(3)釋放公共場地,要將大部分的私有化場地進行清理釋放,還原給居民完整的戶外空間。

優化空間舒適度,升級空間體驗,如通過:(1)關注休閑設施的舒適性,對缺少休閑設施的組團,休閑設施增添要注意材質與尺度。對重點部位的高度要有意進行“高修低補”。除此之外,考慮到適老化的設計要求,可適當的增設靠背及扶手。(2)優化豎向界面美觀度。近期,可以結合保溫改造通過粉刷底層墻面的方式來提高底層界面的美觀度。中期,對一些立面元素復雜的墻面,可以根據立面掛件的位置,適應性地繪制有創意的墻繪,提高組團辨識度;遠期,可通過彩繪完整的山墻面來達到整體的美化效果。

4總結

在城市環境及社會資源緊縮的背景下,尋求內涵式增長與創新式發展,完善居住功能、激發住區活力、改善人居環境品質,已成為新時期我囯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針對既有居住空間存在的場所性品質問題,借鑒實踐項目經驗,從認同感重構的角度提出提升策略。

參考文獻

[1]王承華,李智偉.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實踐與探索:以昆山市中華北村更新改造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9(11):104-112.

[2]馬宏,應孔晉.社區空間微更新上海城市有機更新背景下社區營造路徑的探索[J].時代建筑,2016(04):10-17.

猜你喜歡
提升策略
四策齊放,課堂生香
淺談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策略
高職網絡課程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生命周期視角下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策略
計算機軟件技術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議
關于師幼互動的文獻綜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與經濟效益提升研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研究
新產品開發中的隱性知識轉移障礙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