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價值、基本構成與推進方略

2022-03-31 00:24段光鵬王向明
改革 2022年3期
關鍵詞:現代化經濟體系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

段光鵬 王向明

摘? ?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在新的歷史方位中跨越發展關口的迫切要求,是有效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客觀要求,是新發展格局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只有從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分配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開放體系、經濟體制等方面準確地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構成,在實踐中理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思路,努力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新高度,建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積極開創經濟體制改革新局面,全力打造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從而明確主攻方向、強化戰略支撐、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制度保障、構建自我強化機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建設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關鍵詞:現代化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543(2022)03-0055-11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概念,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在2035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F代化經濟體系是內涵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全面、指向性更明確的發展新目標,它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根本目的,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為手段,要求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優化供給結構和提高供給質量,促使經濟整體運行效率提升,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激發全社會的內生性經濟增長動力,以扎實管用的政策舉措和行動來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質量不高、創新能力整體不強等問題,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篤定前行,推動經濟建設再上新臺階。進入新發展階段,研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價值、基本構成與推進方略,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穩步發展,更好地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如期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價值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經濟體系[1],是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構建的支撐中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經濟體系[2]。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針對中國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國際競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現狀而提出的戰略性舉措,符合中國當前最大的客觀實際和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在新的歷史方位中跨越發展關口的迫切要求

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發展環境、發展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國際發展環境來看,“逆全球化”思潮正在發酵,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使得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凸顯和系統性風險上升,在短期將形成國際市場環境的某些波動甚至震蕩。同時,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加速演化,給中國的外部環境帶來了嚴峻挑戰。從國內發展環境來看,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20年增長8.1%,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18%。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結構進入深度調整期,經濟發展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傳統制造業的困頓與新型產業的崛起同時并存。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加快結構調整、加速轉型升級的重要節點,經濟增長轉向更多地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改進。相應地,在保持可爭取的增長速度的同時,發展的難度主要在于如何將調結構、破難題轉變為新的發展機遇,由此要求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抓手,引導中國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跨越發展關口。

(二)有效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僅在較短時間內由擺脫貧困、解決溫飽邁向總體小康,而且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生活較之于以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涵蓋的范圍更廣、種類更多、層次更高,不僅要求更好地滿足物質文化生活的更高需要,而且要求更加注重滿足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這表明人民的需求已經從“生存型”向“發展型”需求轉化。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樣的美好生活訴求,有必要對中國今后的發展進行全新的歷史定位,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全面提升發展效益。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落后的社會生產得到明顯改變。然而,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凸顯。在供給側層面,最為明顯的變化是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自然資源成本、生態環境成本和技術進步成本等近年來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為了讓國民經濟能夠長時間保持健康發展,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對經濟體制機制進行市場化變革,重點依靠科技的創新驅動和資源的高效配置來提升經濟增長動能,實現發展動力的平穩轉換。解決供給體系質量總體不高、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應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支撐,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新發展格局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

如今的國際經濟競爭已由傳統的發揮比較優勢的進出口競爭,轉化為利用核心技術和先進管理擴大對外投資以提升資源整合能力的競爭。資源整合能力的提升要求改變長期以來追求高速增長的趕超型經濟模式,實現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轉型。為此,需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基本保障,不斷提升中國經濟的競爭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應以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戰略目標[3],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消除影響宏觀經濟循環的各種障礙,推動供給體系與需求結構的高水平均衡發展。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利用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吸引全球先進生產要素,促進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從而在深化改革中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充分挖掘中國經濟發展的潛能,實現多方位平衡和更充分的高質量發展。

(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描繪國家未來發展藍圖,明確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向全黨全國人民宣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在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彼此聯系的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內生動力不足的國際環境之中,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沒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時,中國經濟面臨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外部沖擊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多重影響,要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保持在世界上應有的地位,同樣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通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構筑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經濟支撐。在評價中國的經濟體系建設是否達到標準時,不應該只看是否與世界上先進的經濟體系一致或相似,更應該看是否有利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換言之,既要看到經濟體系具有自然屬性、技術屬性,在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借鑒和吸收世界上先進經濟體系的長處,又要牢記經濟體系具有社會主義屬性,在建設過程中要牢牢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F代化經濟體系的建成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要標志或者戰略安排之一,是高質量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必然選擇??梢哉f,現代化經濟體系建成了,就能為整個現代化建設進程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進而助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的實現。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構成

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變得嚴峻和復雜,要在疲軟中開始孕育新的生機,促進經濟發展的勢能轉化為動能,就要緊密結合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準確理解和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明確其中包括的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分配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開放體系、經濟體制等基本構成,不斷推進各體系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持續增強,從而整體協同邁向現代化,以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高質量發展為基本運行特征的統一整體。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考慮,可以把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構成概括為建設現代化的主要支撐體系和制度保障體系兩個方面。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關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藍圖,中國的現代化需要產業、區域和生態三大領域來支撐。包括產業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在內的建設現代化的主要支撐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有效運轉的有力保證。建設現代化的制度保障體系實際上是實現現代化的制度建設,包括市場體系、分配體系、開放體系和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的主要支撐體系和制度保障體系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要重視建設現代化的制度保障體系的完善,又要重視建設現代化的主要支撐體系的構建,要把兩者統一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之中。

(一)建設現代化的主要支撐體系

1.產業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物質基礎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為了制定和運用產業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而產生的,具有動態、多維、開放、網狀的特征,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物質基礎和核心部件,符合發展中大國經濟結構非均衡的現實國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就豐富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深刻內涵。從發展現狀來看,中國產業體系建設在扎實推進、日趨鞏固的同時,面臨著實體經濟動力弱化、技術創新支撐薄弱、關鍵要素短板突出、協同發展機制僵化、人才培育亟需強化等一系列問題和挑戰。積極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要多措并舉、多管齊下,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強基固本。

一是發展先進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是掌握行業發展話語權和筑牢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的關鍵,是實現經濟騰飛的最佳切入點和世界各國角逐的焦點所在。針對中國制造業總體處于全球產業鏈前端、價值鏈低端的現狀,要抓住全球價值鏈重構和產業分工格局重塑的機遇,全面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制造企業,大幅度提升制造業的技術含量及其附加值,促進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數據信息等高端要素向制造業領域匯聚,推動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邁上新臺階。二是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F代服務業是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增值的服務業,在拉動經濟中的作用愈發重要。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中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已超過第二產業占比,2021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3.3%,但是服務業總體發展質量偏低,要適應現代城市和現代產業的發展要求,依托科技創新為現代服務業發展賦能,不斷創新服務產品、提升服務品質,達到服務流程標準化、服務方式多樣化,加快發展網絡化、體驗化和智能化的新型服務模式,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激活更大的消費市場。三是著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作為工業化、城鎮化的支撐和保障,戰略地位尤為突出。在新發展階段,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迫切需要夯實穩住農業基本盤。要以提高農業的供給水平和供給質量為主體,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依托大機械化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完善以保障糧食安全為核心的農產品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完善重要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充分保障農業、農村和農民利益。

2.區域發展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布局結構

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之一。中國目前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已經出現城鄉之間和東西部地區之間發展差距相對縮小的良好勢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成效。同時,存在著區域政策與城鄉發展政策的不連貫、功能不明確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依然明顯。只有緊密結合各地區的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產業結構存在的差異狀況,推進區域之間的優勢互補與良性互動,促使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才能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空間支撐。

一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在區域發展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和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來統籌協調區域之間的經濟管理制度體系和經濟發展戰略,努力打通國內資源配置的障礙,支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區域合作,促進區域之間要素的合理流動,降低商品、資金、人員、信息在區域之間的流動成本。二是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針對鄉村發展中的短板和問題,要加快梳理和破解城鄉融合發展堵點,通過打通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堵點、城鄉人口流動堵點、基本公共服務和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堵點,為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并進一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漸消除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差別,促進城鄉金融資源均衡配置,不斷提高農民從事現代化生產及創新創業的能力。三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鎮的聯動性發展。新型城鎮化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是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引擎,為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搭建空間載體,為農業農村注入現代元素。要多措并舉、扎實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尤其要培育發展中小城鎮,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

3.綠色發展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生態環境基礎

綠色發展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生態環境基礎,是老百姓能夠切身感受到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撐。近年來,中國的節能減排扎實推進,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安全屏障逐步加固,綠色發展動能不斷增強。2021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2.7%,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8%;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9.1%。同時,違法排污、違規傾倒、毀壞林地、侵占濕地等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依然存在。因此,要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牢固的生態基礎。

一是在全社會范圍內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各級政府要對下轄政府部門進行綠色發展政績觀教育,相關部門與重點生產企業負責人要經常進行綠色生產理念培訓。同時,要倡導居民樹立綠色生活理念,使用綠色產品,參與綠色志愿服務,培養環保責任意識與監督意識,推動全社會逐步形成綠色消費風尚和綠色生活方式。二是促進綠色科技水平的提高與廣泛應用。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為引領,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充分發展和運用綠色科學技術,培育更多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生態產業。要支持生態文明領域工程技術類研究基地建設,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發揮綠色技術創新市場化示范效應。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監測管理生態環境,建立多維環境監測網絡,使發展綠色經濟成為常態。三是推進綠色發展制度體系的完善與落實。在不斷健全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嚴格執法的法治機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市場機制,改進完善行政干預機制,建立和完善鼓勵公眾監督的社會機制。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經濟評價和干部業績考核制度,健全與細化環境污染一票否決制與終身追責制[4]。

(二)建設現代化的制度保障體系

1.市場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是一項基礎性改革,是推進效率變革的制度保障,是現代化經濟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載體。中國的市場體系建設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要素市場建設協同推進和自由流動水平顯著提升,資源性產品、壟斷性行業等領域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加快確立。與此同時,還存在著要素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市場準入機會不夠平等、市場競爭秩序尚未健全等問題。只有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破解政策執行中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現象,清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壁壘,實現市場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秩序規范,才能漸次打通制約經濟良性循環的難點、堵點,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供強大支撐。

一是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消除歧視性、隱蔽性的市場準入限制[5]。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遵循“非禁即入”的理念,確立了中國在市場準入領域統一公平的規則體系,大大降低了政府調整市場準入管理的隨意性,是中國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一步。要依據市場發展情況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在審批體制、監管機制、社會信用體系和激勵懲戒機制方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配套制度,把更多監管資源投向加強對市場主體投資經營行為的事中事后監管,做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工作,確保事中事后監管有法可依。二是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反壟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有力保障。要著力預防、依法處罰與嚴厲打擊各類限制競爭和壟斷行為,引導企業合法經營,保護市場公平競爭,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從而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三是完善市場監管機制,實現市場秩序規范。提升監管水平是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保障。既要完善與市場競爭和反壟斷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又要從綜合協同監管、重點領域監管、自律機制、社會監督等具體措施著手,以高質量監管確保市場統一和公共安全[6]。

2.分配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激勵和平衡機制

高質量發展既要有高效率的生產體系,又要形成共享包容的分配體系。高質量的分配體系建設,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環節。中國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教育公平狀況日益提升,就業市場整體向好,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2020年,面對極其復雜嚴峻的形勢,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 186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7]。同時,高質量的分配體系建設面臨著一系列困難,城鄉、區域、行業乃至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為保障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行穩致遠,必須在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的基礎上構建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8]。

一是優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為惠民生、促消費的重要舉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夠緩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要深化與完善收入分配及相關領域的經濟體制改革,更好地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兼顧公平與效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平抑社會財富分化,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二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以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從全國層面確定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范圍和指導標準,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線。要推動居民就近就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增強可及性和便利性。要在制度層面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建立健全相關財政制度,改革完善配套制度,增強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高供給質量,不斷提高人民的認同感和滿意度,構建公平和諧的社會關系。三是推進稅收補貼等政策改革。通過稅制改革,更科學地設置稅種、稅率,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嚴厲打擊偷漏騙稅行為,通過稅負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加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對中西部地區財政補貼的力度,提高補貼資金使用效率。

3.開放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機制

開放體系是深化體制改革的外部助力,是對外吸收和交換發展要素的保障。中國近年來的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成就,“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創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構建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經貿投資合作扎實開展,參與全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2021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39.1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21.4%,按年平均匯率折算已超過6萬億美元,連續5年蟬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位;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14.9%,首次突破1萬億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203億美元,增長14.1%;中歐班列開行量超過1.5萬列,增長22.0%;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額分別比2020年增長24.3%、26.4%、57.7%。與此同時,中國的開放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仍需提高,開放層次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市場準入有待進一步放寬。因此,要加快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堅持以自主創新為主導的多方位開放制度,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重要的開放助力。

第一,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高水平雙向開放。要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重點,營造和改善外商投資環境,深入推進外資領域“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更好地開拓內需市場,同時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進一步布局國際市場,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積極穩妥走出去,實現從產品輸出向產業輸出的華麗轉身。第二,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結合的高水平產業開放。要在繼續深化制造業開放的同時,著力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的價值鏈,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客觀基礎。第三,推進區域、雙邊開放和全球多邊開放相結合的高水平多層次開放。要積極參與區域一體化和區域經貿安排,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抓住《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的重大機遇,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尤其是要以開放創新為重點進行國際合作與競爭,整合國際創新資源,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創新能力跨越式提升。

4.經濟體制: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基礎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共同作用下的均衡協調發展體系。近百年來的全球經濟發展軌跡表明,盡管市場經濟充分體現了經濟發展的效率性和發展機會意義上的公平性,但其優美愈來愈難以遮蓋市場失靈的丑陋,原因在于現代經濟具有高度復雜性,經濟運行涉及的變量大幅增加。只有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組合和共同作用,才能實現具有效率的發展均衡化。中國近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政府職能轉變的成效顯著,國有企業改革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宏觀調控的方式和手段不斷完善。與此同時,政府、市場的邊界不夠清晰,現代產權制度有待健全,宏觀調控政策的現實針對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要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形成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良性互補、效應協同的現代化資源配置體系,搭建好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框架[9]。

找準政府和市場協調配合的結合點,是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階段和中國基本國情決定的,兩者缺一不可。政府要劃定管理的邊界,把管理的重心轉到“管統籌調控”上去,要找準服務的邊界,側重于進行合理的簡政放權,強化監督管理功能,優化服務功能,清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把力氣用在營造良好環境和搞好服務上,從而更好地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動力。針對市場的功能弱點,要科學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以維護市場秩序、矯正市場失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發揮政府作用,而是要明確引導調控的邊界,更加注重兼顧公平與效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運行狀況和發展態勢,遵循調控有度原則,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科學合理地調節生產資源和消費資源的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推進方略

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牽涉領域廣、影響范圍大。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主要結構、驅動力量將隨之迎來深刻轉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倒逼現代化經濟體系與經濟基礎相匹配。為此,要根據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深入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發展實際、實實在在管用的推進方略,不斷取得創造性突破和實質性進展。

(一)理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思路,明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攻方向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下加強需求側管理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協同[10],是目前最重要、最迫切的改革。傳統比較優勢日漸式微、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國內消費升級換代,都迫切要求提升要素供給質量和配置效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最大限度地讓供需錯配問題得到緩解。

第一,著力加快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將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引導經濟“脫虛向實”發展,更好地對資源配置進行優化,促使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要強化基礎理論研究,不斷取得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積極實施金融創新發展舉措,升級服務能力,增強金融創新活力,不斷提升金融風險管控手段的安全性、穩定性。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出臺集聚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隊伍,形成建設協同發展產業體系的智力保證。

第二,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激發國有企業活力,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著力培育優秀的企業家,突出抓好實業做強主業,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提高國有經濟質量。激發民營企業活力,要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不斷強化服務平臺建設,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推動民營經濟提檔升級。同時,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從愛國情懷、勇于創新、誠信守法、社會責任、國際視野等方面著手鍛造企業家隊伍,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

第三,產業水準進入中高端。通過聚集合力發展智能制造、精致制造和綠色制造,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精度效率[11]。通過提高品質、增加品種和創建品牌,對標國際質量標準,在力促產業轉型升級中重塑中國產品和服務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結構和地位。通過建設高水平世界制造中心、世界科技創新中心和世界營銷中心實現微笑曲線“中部抬起、兩端延伸”,為實現制造強國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二)努力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新高度,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轉方式、調結構、促增長的必然選擇??萍紕撔率侵维F代化經濟體系的“筋骨”,對于增強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作用巨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支撐作用,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開啟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第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增強原始創新能力。要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大趨勢,更加有效地集成創新資源,提高科技水平,增強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帶動性和貢獻率。要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大科技財政的投入力度,建立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機制,以國家戰略、重大需求及“卡脖子”技術為目標,整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組建一批引領型、突破型的國家實驗室,早日實現重大顛覆性創新產品和原創成果重大突破,保障國家擁有一批世界領先的核心科技。

第二,建設戰略科技力量,打造國家先發優勢。要強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集聚高端要素,構筑創新高地,圍繞智能綠色制造、海洋開發、空間利用等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打造國家先發優勢。要建設一批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全面啟動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工作,著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種子企業發展,并積極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要全方位提升科技創新的國家合作水平,努力提高全球創新資源整合能力,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

第三,堅持人才優先發展,培育鍛造高端人才。要增加人力資本投入,完善出國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政策和服務,提供更加開放的國際高端人才引進和集聚制度與政策,重視在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中鍛煉和使用人才,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調動各類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和潛能,同時要切實做好技術技能培訓、工匠精神培育等基礎工作,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梯隊[12]。

(三)建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布局

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F代化經濟體系不僅要求在生產要素、產業結構、要素市場、生態環境等方面有所作為,而且對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只有重視和基于傳統地理劃分的宏觀空間、城市群空間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二元空間[13],使資源在城鄉和區域間的投入產出趨于均衡,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進步,要做到聚焦發展、多方兼顧、立足實際、力求平衡。一方面要突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要統籌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就西部地區而言,要創新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化主體幫扶機制,建立健全長效普惠性的扶持機制以促進其加快發展,同時要根據不同地區實際實行精準有效的差異化扶持政策,在基礎層面依托特色優勢資源來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就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而言,要主動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資源枯竭地區接續替代產業;就中部地區而言,要重點發揮該區域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打造成為國家現代化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區域,借助國家創新區建設帶動更多周邊區域發展;就東部地區而言,則要借助各種政策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繼續保持改革開放先行、創新引領發展的軌道。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城鄉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既要消除地區分割,化解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矛盾,又要破解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改變農村貧困落后面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重點在于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也就是說,城鄉協調發展的落腳點還是“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是百年大變局下穩住“三農”的壓艙石。要將解決“三農”問題視為工作重點,在政策體系的搭建方面始終堅持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地位,切實提升農民生活水平。要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工農城鄉共建共享,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要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加快農業裝備設施建設,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增強農民的創新創業能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養殖、旅游、餐飲等產業,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安全。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創新農業財產和資本組織形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要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做好機制銜接、規劃銜接、政策銜接、發展銜接,培育長效脫貧機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四)積極開創經濟體制改革新局面,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從以往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需要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以此為前提充分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從而推進各方面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出的新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進一步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

一是做到市場機制有效,始終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增強經營管理自主權,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完善產權有效保障機制,建設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大幅減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預,放手讓市場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真正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二是促使微觀主體有活力,充分調動各類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進一步加大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管體制,優化國有企業經濟結構和經濟布局,在更大范圍內讓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混合所有制同步推進,使國有企業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培育出更多世界一流的現代化企業,進一步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時,要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認真研究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依法全面保護各類產權,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三是實現宏觀調控有度,充分發揮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指導作用。政府既要通過簡政放權,降低對市場的過度干預和對市場競爭的負面影響,讓市場經濟發揮更大功能,又要通過金融支持、政策引導和產業扶持等多種措施加以調控,通過規劃引領明確方向、細分類型,做到張弛有度,增強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協同性,為企業良好運行創造更加優越的環境和機制,從而積極發揮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維護、引導和培育作用,確保經濟能夠實現長期、穩定和高質量增長。

(五)打造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自我強化機制

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建立更高層次、更廣領域的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中國在上一輪經濟全球化中獲得了巨大紅利,開放型經濟體制逐步健全。隨著新一輪基于內需的全球化浪潮興起,中國要積極打造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發展的自我強化機制,著力吸收全球先進的高級生產要素,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一是全面推動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是為適應更高水平開放的新特點和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的新趨勢而提出的,體現了公平競爭和效率保障的發展要求。未來要繼續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進一步實現國際營商環境的整體優化升級,構建能夠面向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貿易網絡、投融資渠道以及生產服務體系等,讓更多企業能夠參與到優化區域開放布局的進程中來,從而加快貨物貿易的轉型升級與服務貿易的創新發展[14]。要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加大對外開放壓力測試力度,狠抓改革試點任務落實,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完善資金流動渠道,促進自由貿易港支付結算便利化,消除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壁壘,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

二是健全法律制度和涉外經貿規則。近年來,中國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不斷完善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相關法律,通過立法積極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繼續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涉外經濟法律體系,逐步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未來應進一步與國際經貿慣例和規則相銜接,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政策,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規則體系。同時,健全對外貿易調查制度和產業損害預警體系,充分保障中國企業的海外利益以及重大項目和人員機構安全,為中國企業真正參與海外競爭保駕護航。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要立足世界格局變化,著眼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堅決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促使全球經濟治理傳統機制改革,推動新興領域經濟治理規則制定,提升全球經濟治理新興機制功能。要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重點,加強發展戰略和政策對接,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將更多國家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實現更大區域內的經濟協作與共同繁榮,筑牢合作共贏的對外開放格局。

參考文獻

[1]許召元.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核心要素與關鍵環節[J].區域經濟評論,2018(4):1-3.

[2]馮柏,溫彬,李洪俠.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依據及路徑[J].改革,2018(6):71-79.

[3]劉偉.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增長目標與新發展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5-13.

[4]劉志彪.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瓶頸和政策重點[J].中國經濟問題,2019(2):19-26.

[5]王喆,汪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與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方略[J].改革,2018(10):14-27.

[6]劉泉紅.“十四五”時期我國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思路和關鍵舉措[J].經濟縱橫,2020(5):66-75.

[7]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6(002).

[8]洪銀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功能研究[J].求是學刊,2019(2):91-98.

[9]石建勛,張凱文,李兆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及建設著力點[J].財經問題研究,2018(2):22-31.

[10]黃群慧.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戰略內涵與政策體系——基于經濟現代化的視角[J].經濟研究,2021(4):4-23.

[11]裴廣一,黃光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視域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經驗與路徑[J].學術研究,2018(7):103-110.

[12]呂薇.新時代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論綱[J].改革,2018(2):20-30.

[13]王紅霞.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20(4):31-40.

[14]莊貴陽,徐成龍,薄凡.新發展格局下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韌性的策略[J].經濟縱橫,2021(4):52-61.

Building a Modernized Economic System: Strategic Value, Basic Composi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DUAN Guang-peng? WANG Xiang-ming

Abstract: Building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is an urgent need to cross the development barrier in a new historical position,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effe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 a strategic choic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and the only way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Accurately grasp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building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system, market system, distribution system, reg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green development system, open system, economic system, etc.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ain direction of attack, strengthen strategic support, optimize spatial layout, improv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and build a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 In practice, we must clarify the new ideas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strive to rais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o a new level, establish a new mechanis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ctively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strive to create a new pattern of comprehensive opening-up.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ore effectively build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wi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all links, levels, and fields.

Key words: modern economic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作者簡介:段光鵬,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王向明,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現代化經濟體系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格局下對現代流通體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牽動人心
在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淺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培育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優質技能人力資源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內蒙古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