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西周至兩漢時期出土玉琀研究

2022-04-04 12:51劉雪瑤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2年3期
關鍵詞:生死觀

劉雪瑤

摘 要:玉琀是古代葬玉中一個重要類別,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被廣泛使用。玉琀因體型小且制作相對其他葬玉來說沒有那么復雜,在使用上沒有明顯以及嚴格的等級限制,出土數量較多。文章以河南西周至兩漢時期出土玉琀的概況和分布為主要內容,圍繞其形狀、紋飾等對整體發展序列進行簡單概括總結。

關鍵詞:玉琀;玉琀蟬;生死觀;葬玉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10

口含在喪葬文化中出現的時間很早,興隆洼聚落遺址M118墓主口中含有一件石管①,山東膠縣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發現死者口中有玉琀,盡管是生前作為裝飾品用的鏃形玉器,但至少說明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古人就已經有了在死者口中含物的習俗,可見玉琀這一葬玉類別有著悠久的發展過程??诤脖环Q為“飯含”,早期由于環境和技術的原因,人們對來之不易的糧食有一種敬畏和崇拜之心,死后將五谷雜糧含入口中有無論在何處都能吃飽飯的美好寓意。但是糧食在口中難以長期保存,后來慢慢就以其他器類代替這種“飯含”的形式,如貝、珠、骨以及玉石器,以貝和玉為主,口含也隨即被稱為“口琀”或“玉琀”?!墩f文解字》中:“琀,送死口中玉也?!雹凇吨芏Y·春官·宗伯·典瑞》說“大喪共飯玉,含玉”③,即為放入死者口中之玉。當口中所含之物變成琀時,這種習俗所代表的寓意也產生了變化,不僅是對死者本身情感的表達,同時也有了身份的象征。玉琀在時代的變遷中有了各種各樣的形制特征,主要有貝、碎玉片、珠、玉管以及動物形,如魚、蟬等。

河南西周至兩漢時期出土的玉晗造型主要有兩種:一是動物形玉晗,以蟬形居多,其次是魚形和鳥形等;二是玉器碎片或殘片,經過加工改造后作為玉晗使用。出土玉晗的墓葬有56座(群)。河南兩周時期出土玉琀造型大多為某一件器物的殘片,只出現了少量動物形。西漢以后動物形尤其是蟬形玉口琀數量變多,成為主流。

1 西周時期

河南西周早期出土玉琀的墓葬數量很少,僅在豫中地區1座和豫西地區2座墓地中出現。其中應國墓地M231出土碎片25件,拼合復原后為6件魚形玉佩,可分成魚形佩式、長條魚形佩式、弓背魚形璜式三種,均為青碧玉,有穿孔且殘破,是入葬時被故意折斷的。洛陽北窯西周墓墓主人嘴內含貝12件??脊虐l掘資料顯示,商周時期玉琀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形式,口含玉貝在當時非常流行,河南地區這一時期玉琀的形制也反映了這一趨勢。

西周中期只有應國墓葬群7座墓中出土有玉琀,且因為同屬一個時期以及相同諸侯國領域,葬玉的形制特征相對統一且明顯,細微的差別僅體現在不同等級的墓葬中,可分為聯管珠組合式、戈式、柄形璋式、匕形璋式、觽式、條形綴飾式、動物形、長方形、扒釘形飾、不規則形、殘片形幾種,幾乎都是青玉。M213出土的4片柄形樟式玉琀同樣發現于墓主人口部,拼合后為1件玉柄形璋,呈半透明狀,因受沁有灰白和黃褐色斑點,玉質粗糙。

西周晚期共有11座墓中出土玉琀,平頂山市北滍村兩周墓地一號墓在墓主人口中發現有3件玉片,均為白色。其中有兩件可能是玉器的下腳料,另一件是夔形。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有10座墓出土玉琀較多,沒有特定的造型,有圓形、長方形、動物形等,大部分素面無紋,但因等級的不同有一些差別。以M2119和M2018為例,前者出土鸚鵡形佩1件,人龍合紋佩1件,鳥形佩1件,共3件口琀玉,都是青玉,雖有受沁但不難看出這3件玉器的玉質十分細膩且有人龍紋和魚紋等紋樣。后者M2018出土魚形口琀4件,龍鳳紋口琀1件,大部分用陰刻線雕刻出簡單紋飾或素面無紋。

從以上論述可知,河南西周時期玉琀的發展尚不成熟,口中含貝的現象仍在流行,甚至諸侯王墓中也出土了一定數量的口含貝。另外,玉琀形制多樣無固定,以青玉為主,素面無紋的占大多數,墓葬或墓葬群中雖有單一風格,但總體來說是以動物形和玉器殘片為主,此時作為玉琀代表形式的蟬形玉琀出土非常少。

2 東周時期

東周時期出土玉琀的墓葬有19座,整體來說沒有出現新的形制,主要有碎玉片、動物形、圓環形以及玉棱柱幾種。一些貴族墓地如平頂山應國墓地十號墓僅出土了3件三角形小碎片,河南平頂山春秋晚期M301的2件玉琀同樣也是形狀不規則的玉器殘片。根據收集的考古資料來看,在春秋晚期以后,玉琀的形狀開始出現變化,不再是改制的玉器殘片,而是出現了環形器、動物形器以及八棱柱,顏色不再以青玉為主,部分墓葬中有青白玉以及白玉。很有特點的是,河南淮陽平糧臺戰國楚墓M17中的動物形玉琀,玉呈微透明狀,玉質為黃褐色或黃白色,扁平狀,造型有牛、象、豬、羊、狗、兔、魚等。

總之,河南東周時期玉琀出土數量和西周時期相比較少,且造型和紋飾方面也不如西周時期。在地域上,豫中地區玉琀都是玉器殘片,具體形狀幾乎沒有,豫東和豫西地區出現用圓形器作為口琀的現象,玉質大部分很細膩。

3 西漢時期

秦漢時期形成大一統局面,社會相對穩定,這給玉殮葬帶來了發展的空間,作為葬玉類別中常見的玉琀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從沒有固定的造型演變到玉琀蟬這一特定形制。

河南西漢早期玉琀還是沒有形成特定的造型,但是已經開始打破“口中含貝”的習俗。就河南地區來說,西漢早期出土玉琀的墓葬僅有一座,即為鄭州崗杜附近的古墓葬群中墓111出土的一件長方形玉晗,形狀不規整。

西漢中晚期是玉琀發展的高峰期,蟬形玉琀逐漸成為主流。同樣的,河南地區在這個時期玉琀形制絕大多數都是蟬形。禹州新峰墓地出土玉琀6件,其中2件殘破不完整,剩下的4件根據器物不同的形態可以分成雕刻簡單和雕刻復雜兩種。芒碭山保安山三號墓是梁國王室的貴族墓,墓內有1件蟬形的碧玉口琀。陜縣東周秦漢墓2件玉琀出于人骨口,一件是青玉質,上面有粥樣斑紋,形狀是菱形,另外一件是蟬形,有黃色斑痕。另外還有南陽豐泰墓地和南陽一中戰國秦漢墓,出土的蟬形玉琀是琉璃質的,與玉質的區別就是質地軟,容易磨損。gzslib202204051301

從以上可以得知,西漢時期河南玉琀的形狀已經由原來的不規則碎片和動物形變成了固定的蟬形,質地來說琉璃質玉琀也開始存在于喪葬玉中。

4 新莽至東漢時期

新莽至東漢早期蟬形口琀持續繁榮,到了東漢中晚期逐漸衰落。河南禹州市崔張漢墓出土了一件蟬形口琀,但是質地較差,背部用陰線刻雕刻出雙翼,頭部以圓雕手法刻劃出雙眼。除此以外,洛陽部分漢墓以及南陽市永泰小區畫像石墓M35、丹江口庫區鱉蓋山墓群都出土了玉琀蟬,其中有石質、琉璃質,也出現了漢代特有的雕刻手法“漢八刀工藝”。

由此可見,這個時期玉琀仍在延續西漢時期的特點,形制仍然以蟬形為主,對于河南來說,主要集中于豫西和豫南地區玉琀蟬出土的數量較多一些。

5 河南西周至兩漢時期玉琀蟬

蟬形玉琀在這一葬玉種類中具有重要代表性,它作為葬玉長期被使用且隨著時代和社會各方面的特點不斷演化,從玉料到形制和紋飾再到雕刻手法都有著精致特征和文化寓意。河南西周至兩漢時期共有16座墓中出土了玉琀蟬,年代集中于西漢以后。按照年代順序把河南西周至兩漢時期玉琀蟬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①西周早期。已經存在玉琀蟬,但是造型簡單,刻畫手法簡練。

河南僅于洛陽中州路(西工段)M816中出土西周早期蟬形玉琀,整體呈扁平狀,器物的正面雕刻有眼睛和羽翼,為“丫”字形,背面刻出蟬的腹部,口部有一孔。從這個玉琀蟬就可以知道蟬形玉琀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只是還沒有成為葬玉造型的主流,偶爾存在于個別墓葬中。且從這個標本可看出,河南西周時期玉琀蟬的造型雖然簡單但是也不失特別,尤其是背面腹部的刻畫更是讓人感到驚喜。

②西漢時期。蟬形口琀發展的時期。

西漢初期河南蟬形玉琀造型簡單,雕刻精簡,沒有多余紋飾。陜縣東周秦漢墓中出土于人骨口內的玉琀蟬,頭部兩邊有凸起的半橢圓形眼睛,背部有“丫”字形線條,類似菱形,猜測是蟬的羽翼。整體為圓弧形態,青玉,有黃色斑紋。

西漢中期以后,玉琀的形制才逐漸固定下來,因此這個時期是玉琀蟬的發展時期,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又或者工藝相比較于前期都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變得多樣豐富起來。河南出土西漢中晚期玉琀數量對比西漢初期有了明顯增加,也證明了玉蟬在這個時期以后成為固定形制這一說法的正確性。此時的玉琀蟬造型寫實,背部陰刻線對形態的刻畫更加豐富,主要表現在羽翼和尾部??傮w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雕刻相對簡單,蟬的頭部以及腹部沒有表現出來,如南陽豐臺墓地出土5件琉璃口琀頭部以上有三條線用來表示分界,背部只有一道線,兩邊各有一小段半邊括號作為蟬的羽翼,表面灰白色,質地較軟。另一種雕刻較復雜,不管是頭、眼、羽翼還是背部腹部都有線條刻畫,如禹州新峰墓地標本M275∶13,白玉,玉質細膩有光澤,且帶有白色沁色。兩個眼睛向外凸起,翅膀也有明顯的立體狀,腹部以數條雙陰刻線雕刻,生動形象。

③東漢時期。蟬形口琀持續發展繁榮至逐漸衰落時期。

魏晉時期以后玉琀作為葬玉的一部分逐步退出這一舞臺,而這一現象也在東漢中晚期以后玉琀蟬數量的減少及雕刻簡單中有了前兆。

河南新莽至東漢早期蟬形口琀共有5件分別出土于五座墓中。這一時期玉琀形態主要有弧圓和平直兩種,雖無特別復雜的紋飾,但是頭、眼、羽以及腹部還會有明顯的表現。例如,丹江口庫區鱉蓋山墓群中的一件玉蟬,頭部有一角殘缺,雙目可化為小三角,呈平直形態,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眼部、背部都是直直的線條,干練精簡,采用的是漢八刀工藝。還有河南禹州市崔張漢墓出土的弧圓形玉蟬,背部雙翼用陰刻線表示,頭部兩端用圓雕的手法刻劃出雙眼,腹部向內凹陷。以及洛陽西郊漢墓玉蟬(圖1),平直形態,羽翼尾端為尖角且長于尾部,兩眼突起,刻畫十分清晰。

東漢晚期是蟬形口琀的衰落時期,造型又回歸到簡單、無復雜紋飾的時期。河南這個時期的玉蟬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呈弧圓形態,且造型抽象,一些甚至有身體扭曲的形狀,不完全規則,但仍保留著頭、眼和背部的刻畫。例如,洛陽燒溝漢墓的一件琉璃口琀(圖2),長4.5厘米,表面被土銹覆蓋,已經看不出原來的玉質和顏色。頭部歪曲,有些分不清楚眼睛的位置,背部弧圓向外突起,因整體扭曲兩邊羽翼也隨之大小不一。

河南西周至兩漢時期出土的玉琀蟬發展過程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西周出現期至西漢發展期到新莽至東漢初期持續繁榮期最后是東漢晚期衰落期。西周時期主要出現在河南豫西地區,西漢河南豫中以及東西南北五個地區都有出土,分布范圍進一步擴大。到了東漢時期只有零星出土,以豫西地區洛陽居多,豫南隨之,其余各地未見玉蟬蹤影,出現明顯的減少。

河南西周至兩漢時期玉琀蟬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玉質,為青玉、白玉和石質;一類是琉璃材質,其中玉質占大多數。造型有兩大類:整體素面沒有多余紋飾類玉蟬出現于西周至西漢初期,呈平直及弧圓狀刻畫復雜類從西漢中晚期以后流行。從出土玉蟬來看,可以將河南西周至兩漢時期玉琀蟬概括為從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的發展過程。且河南這個時期的玉琀蟬從平民階層到貴族墓都有出土,各個階層都可以使用玉琀來作為葬玉的一種,說明口琀是葬玉形制中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和習俗,而造型紋飾的復雜程度以及玉質才是區分階級的標準之一。

總體來說,河南西周至兩漢時期出土玉琀基本符合中國古代玉琀的發展趨勢,從新石器時代石、貝等簡單造型,到漢代出現固定的形制玉琀蟬,再到最后東漢時期以后隨著葬玉制度的消亡,玉琀可以說貫穿了葬玉發展的始終,同時也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下不斷發生變化,豐富其內涵。但無論怎樣改變,玉琀都傳遞著人們的生死觀念和美好祝福,是我國古代葬玉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注釋

①楊虎,劉國祥.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聚落遺址1992年發掘簡報[J].考古,1997(1):10.

②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85:13.

③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42.

參考文獻

[1]崔自欣.琀字及古代喪葬玉微探[J].文藝生活:中旬刊,2020(4):129-130.

[2]楊虎,劉國祥.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聚落遺址1992年發掘簡報[J].考古,1997(1):10.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頂山應國墓地[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中州路(西工段)[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5]中國科學院.上村嶺虢國墓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6]陳久恒,葉小燕.洛陽西郊漢墓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63(2):1-58,111-124,138-153.

猜你喜歡
生死觀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死亡的詩意
從《嫦娥奔月》與《竹取物語》看中日古代社會文化的不同
試論新美南吉《百姓的腳,和尚的腳》中的創作意識
淺談大學生死亡教育現狀及其對策
莊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簡析屈原、司馬遷之生死觀
試析日本人的生死觀及其成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