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學必修模塊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實踐研究

2022-04-12 08:11尹曉代劉志龍
成長 2022年4期
關鍵詞:實踐思考

尹曉代 劉志龍

摘 要:本文主要以高中化學必修模塊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實踐研究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基本特點與運用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價值,其次介紹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的基本步驟,最后從科學選擇議題,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系統整理資料,開展組織辯證、設計提示問題,科學點撥和指導學生、研究學習進展,調整課堂氣氛、合理實施校本課程,調整教學環節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高中必修模塊中引進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對策,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高中時期 化學必修模塊 社會性科學議題 實踐思考

社會性科學議題,主要是通過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引進和道德思想以及生態環境存在關系的社會性問題,本質上是以科學議題情境為主形成的。結合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相關文件,社會性議題表明其存在的重要價值,特別凸顯在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方面,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組織學生研究和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樹立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決策能力,讓學生深入探索科學本質??茖W素養,即了解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化學教師應關聯科學素養的內涵開展教學活動。

1 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基本特點

縱觀社會性科學議題組成結構,分析科學議題,體現出社會性、科學性以及爭議性。首先是社會性,科學議題并不是來源于專業領域,而是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體現出科學議題和生活之間的緊密關聯。社會表現出不斷發展的過程,不相同社會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也是不同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表明社會性科學議題存在社會性,也就是在時代的變化下出現主題的變動。其次是科學性,以科學技術的存在所致社會問題,這是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表現形式,那么表明社會性科學議題存在科學性。我國科學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步廣泛,所以和科學相關的社會問題有所增加,也就是當代科學的發展,推動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產生[1]。社會性科學議題,對科學教育起到顯著的服務作用,代表著社會性科學議題與科學存在一定關系,因此社會性科學議題對促進中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有很大作用。所以教師應該以科學的角度分析科學議題,能夠妥善處理社會發展變局。最后是爭議性,爭議主要是不相同個體對相同沒有解決的問題持有差異化立場,由于社會性科學議題要經過爭議過程,人們會保持自身獨特的觀點,應該在科學教育中重點研究。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本質特點便是爭議性,以科學議題為中心進行的科學教育,能夠彌補科學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問題,可是人文內容不能介入教師講解充分學習,學生還要進行自我知識構建,由此把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爭議性視作基礎條件,全面完善社會人文內容體系,樹立高中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便于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2 高中化學必修模塊教學中運用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價值

2.1 社會性科學議題可以增強學生決策水平

一般而言,社會性科學議題是體現繁瑣性、爭議性和開放性的,不相同的人有著不相同的知識文化背景,因此在處理相同的科學議題時會堅持不同的立場,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2]。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實踐,要求學生全方位思考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教師要鼓勵學生站在客觀角度判斷議題的利弊,發展學生辯證思維和決策思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這樣學生在處理爭議性的事件時,可直接調動自身擁有的決策能力,合理的判斷爭議性事件。

2.2 社會性科學議題可以幫助學生挖掘科學本質

結合萊德曼教授的思想觀點,科學本質涉及的科學知識體現出暫定性特征,可是在有限時間內保持著穩定地位??茖W知識存有創造力表現,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和社會以及文化是存在密切關聯的。在必修模塊中,引進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生與教師之間互相溝通和交流,從多個維度上對待問題,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學習熱情,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更為深入的探索科學本質。

2.3 社會性科學議題有助于中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科學素養涉及科學知識內容、科學分析過程與方法內容、科學技術對于個體和社會結構產生的影響內容,在必修模塊中,引進社會性科學議題,幫助學生全方位掌握科學探究的本質[3],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讓學生形成社會責任,由此高中學生可以意識到自身承擔的責任巨大,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得以發展。再者新課改條件下,核心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它還包括個體調動和利用種種心理社會資源,以滿足在特定情境中復雜需要的能力,因此配合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應用,讓高中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

3 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的基本步驟

3.1 初步了解議題內容

議題內容的了解是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的基本任務,也是學生深層次掌握議題主旨的基本條件。學生了解議題內容可讓學生初步形成感知,在此期間往往會摻雜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生成的看法是體現出多元性的,給予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氣氛。學生彼此之間互相交流,意識到收集議題證據的重要性,無形中提供學生獲取信息的動力,有效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活動。

3.2 研究議題含義

初步了解議題內容是通過爭議性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學生對議題的了解,不能建立深層次的認知,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全面給學生明確議題的研究方向。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帶領學生由淺入深的領悟議題主旨,判斷議題現象的本質。

3.3 討論議題內容

在討論環節中,教師要把小組當作基本組成單位,依據固定的流程和步驟進行,借鑒社會決策模式的思路,把議題討論活動和小組成員的交流活動結合起來。學生提出能夠想到的處理問題方法,把自己的思想和建議展現在他人面前[4]。后續小組之類的學生互相研究,明確判斷解決問題的標準,以此研究自己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制定小組成員的最終答案。因為高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存在不同的,那么小組制定的標準也是呈現差異的,最終明確的方案也是不同的,教師要時刻啟發和點撥學生,保障學生可以在議題討論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3.4 議題決策

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活動進行設計,議題決策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可以把班級當作社會群體的一個縮影體現,任何小組都是社會上的組成群體。民主決策需求建立在全員參與基礎之上,因此處理議題要保證小組成員達成共識。議題決策環節的重點目的也是在小組討論之后達成共識,最終明確決策計劃,發言內容是小組成員提出的處理問題方案標準,在成員發表建議之后,其他小組成員可以對涉及的內容進行提問。一輪互動結束后,各個小組互相整合方案,開展下一輪的溝通活動,直到班級中每個成員的共識相同。教師針對性明確小組溝通的規則,維持小組成員交流的秩序,若學生之間的交流存在偏差,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其他角度研究議題,端正議題討論的題態度[5],確保議題決策足夠全面和平衡。

3.5 評價議題過程

社會性科學議題活動的開展,評價議題過程是最終環節,師生應該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豐富學生對議題的認知。采取不相同的評價模式,按照自我評價和小組之間互相評價的形式進行,前者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存在的優點和不足,對自我不斷提升和完善;后者在小組成員的互相評價上,指出他人存在的優點和缺點,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取人之長和補己之短。在此期間,教師要對學生的評價過程進行最終歸納,尤其是學生表現情況和學生學習態度,幫助學生進一步挖掘議題的主題,升華學生情感。

4 高中必修模塊中引進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對策

研究甘肅地區的高中教學情況,要想真正的進行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要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還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學生在學習中獲取更多知識、技能、品格做好準備。

4.1 科學選擇議題,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

必修模塊中引進社會性科學議題活動,教師要把議題當作導入背景,給學生滲透知識點,保證挑選議題的科學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加深學生對議題的理解和感知,培養學生化學學習能力[6]。讓所選的議題呈現爭議特征,包含正方面的影響和反方面的影響,全面給學生提供開放性的分析空間。關注學生對課堂參與程度的提高,挑選的議題應該和學生生活相貼近,讓學生對議題進行多個維度的探索。比如給學生滲透“硫酸廠的建設素材”,組織學生加入建設硫酸廠的科學性議題活動,烘托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給學生帶來良好學習體驗。

4.2 系統整理資料,開展組織辯證

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活動不存在固定的答案,學生應提供完整的資料論據對自我觀點的合理性進行檢驗,可以說資料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的實踐中占據重要地位。社會性科學議題和社會領域、環境領域、經濟領域以及科技領域存在密切關系,因為學生個體條件的制約,學生獲得信息渠道比較單一化,那么很容易出現學生尋找信息不夠全面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該全方位整理議題資料,給學生介紹出來,換言之在不相同的教學環節中安排學生學習資料素材,保障學生有充分的論證檢驗自己觀點。教師在給學生提供議題資料之前可以簡便介紹,學生整體上掌握議題結構即可,給學生提供事實依據,課下帶領學生總結與歸納知識體系,這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運用資料,培養學生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活動的參與熱情。

4.3 設計提示問題,科學點撥和指導學生

因為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理念處于發展的起始階段,學生在之前沒有充分的了解社會性科學議題的類型,那么學生學習目標不夠清晰也是比較常見的現象。社會性科學議題包含探尋利與弊環節、了解議題環節、辯論環節和權衡利弊決策環節,教師以此為基礎事先規劃教學流程,給學生安排對應的學習任務。教師在關鍵環節設置提示問題,規范化的引導和點撥學生,讓學生深入研究。比如帶領學生參與“空氣污染時進行車輛限號行駛的議題是否合理”活動,學生分析利與弊的過程中,不知道怎樣研究,這樣教師可適當提出問題:什么物質會污染空氣質量?空氣污染通過限制車輛行駛的管理方式有什么作用?如何減少空氣污染?以問題的形式提示學生,給高中學生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分析提供辯證方向,學生遇到瓶頸時被全方位指導,保障學生學習效率能夠提升。

4.4 研究學習進展,調整課堂氣氛

在化學必修模塊中引進社會性科學議題,應該組織學生按照小組的形式進行,體現出課程教學的開放性,活躍教學氣氛。高中學生在充滿好奇心的黃金階段,可能會呈現出小組討論不深入或者課堂氣氛比較松散的問題,所以教師要研究學生學習進展,有的放矢地調整課堂氣氛,督促學生深層次研究學習的內容,全面應用和實踐。對于“全球變暖”的議題研究,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全球變暖是一種氣候常態,全球變暖會造成環境危機,同學們你們如何判斷這兩種觀點的正確性?全球變暖受到哪些因素影響?你們是怎樣理解的?你們能夠找到哪些論據嗎?怎樣控制溫室效應的產生?你們還能夠創新哪些建議呢?這樣調動學生學習情感,烘托教學氣氛,讓學生在參與議題時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4.5 合理實施校本課程,調整教學環節

因為社會性科學議題和多個學科知識存在關系,也就是化學學科呈現出整合性的特點,那么跨學科的成分比較多,教師要在校本課程的設置上全方位思考。結合宏觀視角,關聯人類健康問題和資源運用問題,給學生開設具備價值的跨學科課程,多個教師一同參與和實踐,優化學科內容和學科方法,構建特色性的校本課程體系。因為校本課程教學存在一定的繁瑣性,在實施中要貫徹循序漸進的理念,給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的發展提供有機條件。與此同時,教師能夠給學生滲透活動競賽過程,把活動競賽視作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表現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區域活動競賽,以某一個議題為基礎提出正方觀點和反方觀點,學生收集資料、調查資料、合作分析與集體研究,彼此之間發揮學習職能,延伸高中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

5 結語

綜上所述,化學學科的教學實踐,社會性科學議題是一項重要活動,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還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教師要全面意識到社會性科學議題活動的開展重要性,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引導,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課題名稱:“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高中化學必修模塊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473”。

參考文獻:

[1] 范曉媛,王磊,徐敏.基于科學論證的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探索——以魯科版必修教材微項目“論證重污染天氣‘汽車限行’的合理性”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0(13):14-18.

[2] 侯蘭蘭,劉飛,徐燕英.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與高中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J].科學咨詢,2021(25):2.

[3] 羅鋮吉,趙凌云,胡久華,等.基于社會性科學議題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的元素化合物教學——以“論證重霧霾天氣‘汽車限行’的合理性”為例[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41(17):5.

[4] 金越.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對高中生論證能力的提升研究. ?2019.

[5] 許翔杰,陳李娜.高中生的社會性科學議題解決能力及其與科學本質觀的關系[J].2021(2016-4):29-38.

[6] 蘇金豆(King-Dow Su).概念圖主題之匯流研究強化學生通識課程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問題解決能力[J].Nephron Clinical Practice,2019:125-139.

猜你喜歡
實踐思考
分析小學語文的教學創新
“任務式”學習模式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
加強油田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的實踐與思考
統籌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編寫的實踐與思考
對高校傳統音樂教育落實到教育實踐的思考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互助模式研究
國有企業落實中紀委“三轉”要求的實踐與思考
微課教學在成人教育中的實踐與思考
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