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中醫藥人才考評的歷史演化及啟示

2022-04-16 17:57趙涵琪錢絲詩盧鯖宇胡一梅
關鍵詞:院校教育醫學教育中醫藥

趙涵琪 錢絲詩 盧鯖宇 胡一梅

(1.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中醫藥大學教務處,四川 成都 611137)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這一政策文件指出要通過發揮評價“指揮棒”的作用,釋放科學評價能量,正確地選拔與使用人才,促進人才發展[1]。

中醫藥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指揮棒”的教育評價能否引導中醫藥大學培養出中醫藥創新人才從而高水平服務“健康中國”建設,支撐和引領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中醫藥原始創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這是急需審視和回答的問題。本文將中醫藥人才考評體系從古至今的發展作為牽引,以此來探究中醫藥人才考評體系發展的歷史規律,結合中醫藥事業發展分析不同時期的考評內容與形式演變的核心要義,探究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考評改革方向,提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中醫藥高等教育評價改革路徑,以期推動中醫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2]。

一、我國中醫藥人才考評的歷史演化

1.萌芽期(西周至東漢時期)

西周時期,中醫藥在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影響下,逐漸改變在夏商時期醫學與巫術一體的局面,走上獨立發展道路,出現專職醫生與醫學考核制度,即醫學考核的開端。當時政府壟斷教育,政教不分是當時教育的主要特點[3]。西周中醫師考核進行了分科和分類設置。根據《周禮》記載,考試內容分為六科,每一科試題均分為三類:一是論題,出自《靈樞》《素問》,要求闡明經絡藏府、五運六氣、寒熱虛實、補瀉逆從之理;二是解題,出自《神農本草》《金匱要略》,考訂藥性病變制方之法;三是醫案,自述平日治病之驗否,及用此方治此病之意。每年年終考核一次并根據考試整體情況進行評價,考核標準為“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4],通過評價結果來確定等級升降與來年的俸祿。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政治劇變,政府對教育的壟斷衰弱,政府不再獨自占有文化資源,醫學教育開始移向民間,師承教育廣泛興起。該時期的考核全權由師傅負責??己藘热莅ㄖ嗅t經典的閱讀理解、臨證施治能力、學習態度和潛力、醫德醫術等??己诵问绞枪P試與面試相結合[5]。東漢時期,醫師考核方式雖仍延續前朝,但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與“有教無類”的育人思想,使得考核內容進一步豐富,考核對象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這一時期,醫學與巫術分離,醫學開始獨立發展,師帶徒的教育模式應運而生,相應的考核模式也同時出現,可以發現萌芽時期在對中醫藥人才考核內容和形式的設置上,都立足于中醫經典,體現了對中醫經典知識和中醫思維的重視,這同時也是現行中醫藥人才考核的要點,該時期為后期中醫藥人才的考核選拔奠定了初步的理論基礎。

2.形成期(南北朝至隋唐時期)

南北朝時期設置太醫署,是政府主管醫學教育的專門機構,形成了醫學院校教育的雛形。到了隋唐時期,太醫署由行政、教學、醫療和藥工四部組成,醫學教育分為醫療與藥學兩方面,形成了較完善的醫學教育機構與醫學教育體系。這一時期考核非常嚴格,學生入學后必須學習《素問》《神農本草經》等基礎課程,并參加每月、季及年的考試,根據成績優劣分別錄用,規定學習九年仍不及格者,即令退學??荚噧热葜饕獮樗辛暤闹嗅t經典,考試題型主要為: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諸雜經方義二道[7]。

這一時期從師帶徒的教育形式發展到官辦院校教育,學院式醫學教育正式興起,使得分散性的醫學知識交流擴大到全國,彌補了師帶徒教育知識受限、難以形成規模等缺點,加強了對中醫師的培養與考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中醫藥人才培養與考核體系,這是中醫藥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同時也對宋元時期中醫藥教育的成熟發展發揮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3.成熟期(宋元時期)

宋朝時期設太醫局,將其從太常寺中分出,太醫局專門管理醫學教育,各州仿照太醫局開辦地方醫學校,促使中醫藥教育迅速發展。太醫局實施“三舍法”來選拔醫學人才:將學生劃分為三個等級,初入學者為“外舍”,一年后考核通過者升為“內舍”,錄取率不到40%;“內舍”升“上舍”,錄取率不到70%。崇寧興學后,考核分為補試、私試、公試三類。學生補試通過后即入學,之后每月進行一次私試,每次私試分三場進行,第一場為三經大義五道,第二場為方脈科考諸科脈證大義三道,運氣大義兩道;針、瘍科考小經大義三道,第三場為假令病法三道。公試則是每年進行一次。最后綜合補試、私試、公試三次考核成績分為“優、平、否”三等,憑此來決定等級升降[3]。太醫局還注重實際臨床技能的訓練與考核,通過記錄學生為病人治療的過程與結果,年終根據記錄來評定,標準為:全為上,十失一為中,十失二為下,依次遞補,失其五者開除學籍[8]。同時該時期還十分注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除學習中醫經典外,還要求兼治五經中的一經。

元朝時期,加強了對民間行醫資格的考核,首先提出要以考試來決定是否具有行醫資格。該時期每三年由政府進行一次大考選舉,中選者入太醫院學習深造,收為內醫。這也是現代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雛形。除此之外,政府從醫者中選擇有能力勝任教學的人成為教師并對其考核。教師考核內容主要為醫學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等,由太醫院擬定題目后下達各地,參考人員在三年內選作若干題目,作答后上交,由考試成績優劣決定升補[9]。

這一時期開始注重對實踐技能與教學人員的考核,讓考核內容與考核對象不斷豐富與擴大,使得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考核緊密地聯合起來,為培養綜合性中醫藥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契機,而對教學人員的考核,對保障與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后期開始實行的行醫資格考核,則為之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礎。

4.改革期(清末至民國初期)

清末,西方醫學通過傳教士傳入我國,出現了西醫近代醫學堂,醫學考核內容也增添了西醫考試內容,中西醫兼并。偽滿時期發布《漢醫考試令》,規定考試每年舉行一次,考試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理論包括中醫學和洋醫學;實踐技能分為臨床考試和中藥鑒定??荚噧炐銓W生可向政府申請獲得漢醫認許證[10]。

民國初期,實行中醫師全國統一考試,在審查認可合格的中醫院校修習中醫學并經實習,通過考試,成績優異者,可授予畢業證書[6]??荚嚳颇糠譃槿N:一是必試科目,包括國文診斷學、藥物學、方劑藥;二是選試科目,如內科、外科、兒科等任選其一;三是口試[11]。

這一時期西醫的融入,不但豐富了我國中醫教育的內容與培養人才的方式,還進一步加快了中西醫結合的步伐,這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保障人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5.發展期(新中國成立后)

新中國成立后,醫學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醫學院校在管理體系、辦學層次、專業設置等各方面進行了系列變革。隨著醫學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醫學考核也隨之發生重要改革,不斷豐富與完善,如醫學院校畢業生統考、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專業自學考試、標準化考試的推行、職稱晉升考試等。

1985 年國家成立國家醫學考試中心,該中心承擔執業醫師、藥師、護士的資格考試等[12]。1998 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該法規定了國家實行醫師資格考試制度,考試分為醫師和助理醫師兩個等級,每級分為臨床、口腔、公共衛生和中醫四類,其中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又分為中醫專業、中西醫專業、民族醫專業三類,考試形式為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1999 年11 月, 醫師資格考試在全國31 個考區首次舉行, 標志我國醫師資格考試制度建立。

醫師資格考試經過20 多年的發展,不斷進步與開拓創新,取得顯著成績,為引導醫學教育、評價醫學教育質量、培養與選拔出大量優秀中醫藥人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是中醫藥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二、我國中醫藥人才考評歷史演化的特點及啟示

1.歷代均重視考核在人才選拔中的作用

回顧西周以來的歷代醫學教育發展歷程,我國中醫藥人才考核制度一直是選拔與任用醫學才賢的主要形式之一,從元朝時期形成的行醫資格考核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形成的執業醫師考試,再到后來出現的中醫專業自學考試、職稱晉升考試等,考核種類與形式的不斷豐富無不體現出我國醫學教育一直以來對于人才考核的重視。

2022 年召開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入貫徹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將人才作為發展的第一資源,通過人才來引領驅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人才。在中醫藥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才是其寶貴財富,對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醫學人才數量越多,質量越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就能得到更高水平的保障。而醫學人才考核既是指導教學改革的有力杠桿,又是教學評估的一項客觀指標,也是保證向社會提供合格醫生,防止不合格人員混入醫學界的有效武器[16]。伴隨著當前我國對中醫藥人才質量與數量需求的不斷提升,我們要繼續重視考核在中醫藥人才選拔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健全人才考核機制,提升考核質量,嚴格進行考核,為選拔出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提供有力工具,為進一步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效機能。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醫藥人才考評的重要形式

對歷代考評形式與內容的研究表明,從宋朝開始對于中醫藥人才的考評就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考核,而是在理論考核的基礎上融入臨床實踐的雙重考核,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當前醫學發展日新月異, 很多新技術無法在基礎理論中有所體現,而且學生在未來的醫療工作中也主要以臨床操作為主,因此將臨床實踐加入到教學與考核中有著獨特的作用與意義;基礎理論則是臨床實踐展開的基礎,學生必須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投入實踐[13]??梢娀A理論與臨床實踐對于中醫醫生來說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當前中醫藥院校在考核過程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甚至有理論教學與臨床教學脫節的現象。歷代中醫人才考評中理論與臨床并重的特點啟示我們,學校與教師應當認識到將二者融合的重要性,通過對教學方法的豐富,來推動二者結合,只有將二者有效結合起來才能夠推動中醫藥人才的全面與綜合性發展,滿足社會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17]。

3.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是兩者重要的融合路徑

西周以來的醫學教育是以師承教育為主,進入南北朝時期院校教育初見端倪,1956 年以后,院校教育成為我國中醫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但隨著醫療需求的不斷進步,對中醫藥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升,院校教育的弊端日漸顯露,師承教育的一些長處也得到更廣泛的認同,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互結合成為了當前最符合中醫藥教育規律的教育模式,也是當前中醫藥教育的最佳模式。進入21 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高等中醫藥院校開始推行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 一方面充分發揮院校教育系統、批量培養人才的優勢;另一方面通過傳統的師承學習模式,把校內外名老中醫獨到、隱形的臨床經驗與學術予以傳承[14],各個學校都探索出符合自身院校特點,滿足人才需求的中醫藥人才教育模式。但在考評體系方面,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都有其各自較為成熟的單獨考核體系,而在二者融合的綜合考評體系建設方面還較薄弱。

因此應加快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模式二者融合考評體系的構建,讓兩種考評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建立更適合于中醫藥人才的獨特考評模式,篩選出更為優秀的全能型中醫藥人才,為我國中醫藥的發展儲備更堅實的后續力量。

4.“通人文、重經典”是傳承至今的考核要素

中醫學是一門延續千年的醫學,中醫經典是中醫學發展過程中的關鍵與精髓,是繼承與發展中醫的重要內容[6]。通過研究發現中醫藥教育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特點,但每一時期都十分重視中醫經典的學習與考核,譬如從西周開始就將《神農本草》等中醫典籍作為學習與考核重點,可見我國中醫藥教育對于中醫經典的重視是隨著中醫學的發展一直沿襲至今的,無論是從基本理論、中醫思維還是臨床診療等各方面都將其作為重點,是中醫藥人才傳承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中醫藥不僅是一門醫學學科,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名中醫人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中醫的文化底蘊,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從宋朝開始學生除需要學習中醫經典外,還要求兼治《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中的一經,所以在當代中醫藥教育過程中也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在中醫藥人才考評體系中也應將其作為中醫藥人才考評的重要點位之一,這將有助于在不斷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同時,也不斷提高其中醫理論造詣,更好地貫徹“通人文”這一培養目標。

5.過程性考核是體現人才評價“成長性”的重要環節

從宋朝時期對中醫藥人才所進行的補、私、公三試就可以看出醫學人才的培養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一名醫者從中醫思維的養成到臨床能力的不斷提升,這一發展歷程是需要一個過程性評價來進行貫穿的。當其經歷一個階段性教育后,需要對各方面的掌握情況與發展狀況進行判斷與總結,為未來的學習做出方向性、路徑性、策略性引領。

因此對醫學生進行過程性的考核與評價應貫穿其學習生活的全過程,以便彌補結果性評價的不足,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將對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推動學生學習成長和全面發展發揮重要作用[15],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6.教師教學能力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

師資是中醫藥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但是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還是影響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重要因子。元朝時期開始注重對教師進行考核,該考核較為嚴格,內容涵蓋了專業知識與教師教學能力等多方面,考核結果直接影響教師的晉升與淘汰;但其又是靈活的,因為它讓教師在三年內自主選題發揮,使其能夠較好地展示教師個人特長,這是較為合理的[18]。

當前的考核主要是著重對學生進行考核,較少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考核,多以競賽的形式進行優秀教師的展示?,F代醫學教育是關于生命的教育,關乎人類生命健康,醫生是人類健康的“守門人”,而教師則是“守門人”培養過程中主要的引領者,如果教師自己都不具備應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那么醫學教育質量則無法保障[18],所以對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管理應更為嚴格。首先在教師隊伍選拔上,應在多方面綜合考評的基礎上擇優錄??;其次定期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與考核,設置考核目標,以此來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構筑教師人才“高地”,使得教學活動能夠保質保量。

三、結語

中醫藥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考評體系至關重要。本研究對中醫藥人才培養考評體系開展溯源研究,回顧我國中醫藥考核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在這一歷程中我國中醫藥考核對象范圍不斷擴大,從對學生的考核擴大到對教學人員的考核;考核內容與考核形式也不斷豐富,在著重對中醫經典考核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考核,從單純的理論考核拓展到對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考核等。在這一過程中順應時代呼喚,汲取歷史經驗不斷完善我國中醫藥人才考評體系,以此來更好地發揮出評價“指揮棒”的作用,促進中醫藥人才隊伍的良性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使得我國中醫藥事業不斷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猜你喜歡
院校教育醫學教育中醫藥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提升醫學教育能級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醫學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論美術教育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醫學生怎么看待現在的醫學教育
高師院校教育實習評價的困境與出路
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