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吟中的思考——張華兵和他的散文詩集《遇見永州》

2022-04-16 20:58楊金磚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盤王瀟湘永州

楊金磚 夏 昕

行吟中的思考——張華兵和他的散文詩集《遇見永州》

楊金磚1夏 昕2

(1.湖南科技學院 鄉村振興研究院,湖南 永州 425199;2.《新湘評論》編輯部,湖南 長沙 410000)

張華兵先生屬于瀟湘文壇上一位有思想熱度的文學香客,他致力于瀟湘文化的傳播與推介,致力于瀟湘山水的吟詠與歌贊。繼《穿越瀟賀古道》長篇文化散文集之后,近日又推出了他的第二部文學專集《遇見永州》,通過108篇散文詩作,探尋永州過往,展現瀟湘文化,尋找心靈憩所。

瀟湘文學;永州作家;張華兵;《遇見永州》

在瀟湘文壇上,張華兵先生是一位執著的文學香客。他供職于《永州日報》,熱衷于文學,行走于詩歌與散文的邊緣,不時有或長或短的文章見之于網絡和報刊。早于2016年他推出一部文化散文《穿越瀟賀古道》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甚得好評。近日他的第二部文集《遇見永州》又由團結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在酷熱難耐的夜晚,翻讀案頭張華兵先生送來的這一新作,不經意間被其輕快而精美的文字所吸引,漸漸沉浸于“遇見永州”的行吟之中,書中的圖景讓我忘卻了窗外的炎熱暑氣。

《遇見永州》分為“零陵古城的古色古香”“永州之野的浮光掠影”“神州瑤都的瑤風瑤韻”“南嶺深處的山居歲月”四個樂章,共收錄108篇狀寫瀟湘大地,感懷歷史人文,歌贊神州瑤都,抒發胸中塊壘的精美詩章。他以散文的流暢,詩歌的韻美,札記的輕松,春秋微言大義的筆法,將永州地域的人文軼事與歷史掌故,寫得深邃而又意味綿長。概括起來,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 情感真摯,篇篇飽含赤子情懷

張華兵先生出生于神州瑤都,供職永州,對生于斯、長于斯的這片熱土深懷眷戀。因此,在他的《遇見永州》一書中,最為用情的是他“瑤風瑤韻”和“山居筆記”兩章。譬如江華的豸山,矗立于江華沱江鎮的瀟水河畔,絕崖峭壁,峻險難攀。山下有古寺一座,臨江而建,寺院里木魚聲聲,燭光晃動,香煙繚繞,善男信女,往來不絕。山上建有七層高塔一座,名曰“凌云塔”。假若說蘋島是永州的地標,那么豸山則是江華的地標。張華兵行走于豸山寺中,聆聽這古剎里的鐘聲,面對來來往往的信眾,深感“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古寺古塔中洗盡俗緣。豸山,是更多江華游子的‘回頭山’。出門遠行,總有許多放不下的掛牽。在回望豸山那一瞬,整個故鄉就裝進了行囊。江華游子走得再遠,回頭總能看到豸山”[1]115。足以可見,這豸山不僅是江華人的人文地標,更是他們的靈魂憩所與精神所在。也正是有了這樣一個精神寄盼與心靈回望,才在走南闖北的途中心地坦然、闊步向前。

從“豸山古寺”出來,沿著寬寬窄窄的街道前行,不多遠便進入“沱江老街”。老街于張華兵而言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在《風中的小城》對老街這樣寫道:沿著老街漫步,用目光撫摸那長長的墻,窄窄的街巷。歲月在磚縫里老去,青春墻腳下成長。古老的封火墻背后,有多少聚與散,笑與淚,拋落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隨風慢慢地消逝。[1]123張華兵先生的這段文字寫得非常精粹深刻與老辣。老街路面的青石板早已鋪上厚厚的水泥,老街的木質鋪面改成了鋁鋼合金的現代門窗,原來那些照亮老街的油燈換成了電燈,進入老街,唯有“那長長的墻”,那偶爾裸露的磚縫,那斑駁的馬頭封火墻,還能勾起作者無窮的回想與尋覓。那些老街上曾有過的悲歡離合與喜怒恩仇,早已如霜葉飄落在季節的風里,如秋風寂滅在茫茫的夜空。站在空寂的老街上呆呆地望著“墻上那斑駁的紋路,是歷史寫給未來的神秘符咒,還是老屋復雜的心事?”[1]123這是作者對老街老屋的思考,其實,更是對現代文明高歌猛進的疑慮和拷問,對當代審美價值的審視和人生價值的思考?!澳囊坏烙『?,是我命運的走向?”“在風中,所有的方向都是路。沿著五百年的天空,我尋找夢想?!睆埲A兵先生的童子之心與赤子之情躍然紙上。也正是這種情感的使然,他從沱江起步,沿著瑤山小道,通過對一段段塵封往事的梳理去探究永州這本書的可讀性。

假若說“豸山古寺”與“沱江老街”是前輩們留下的一種過往生活的圖景,那么“盤王殿”“瑤族圖騰圖”“長鼓廣場”則是當今江華人民的精神象征。

盤王是瑤民族的始祖,“盤王殿”是瑤民族供奉盤王的圣殿?,幾迦吮蝗朔Q之為“東方的吉普賽人”。他們憑山而居,在最貧瘠的山林間刨食,為了生存,常常四處游耕,頻繁遷徙,居無定所。從而,也就構成了瑤族人的堅韌品性和頑強精神。盡管他們幽居在崇山深處,但是,他們從來不缺信仰和文化。只要停下腳步,首先考慮的便是如何去建造一座祖廟,安頓好始祖盤王。有了盤王神靈的保佑,然后才能安心自己的生產生活。對此,張華兵虔誠地走進盤王大殿,在真誠地參拜之中,發現“走出山林的后人們,用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宏大宮殿式建筑群,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居高臨下,坐北朝南。紅墻琉璃瓦,金碧輝煌。古樸典雅,肅穆莊嚴。若干反映瑤族歷史地理生產生活文化信仰的物件,靜靜地站在殿內的某一個角落,等待你的解讀”[1]117。從這宏偉壯觀、堅不可摧的盤王殿,又聯想到遷徙于大山深處、顛沛于峻嶺崇山的瑤族始祖?!爱敵跛适优哌M山林深處拓荒,期待的是否就是這一天呢?”自從有了這座盤王殿,天下的瑤族不再遷徙流離,而是過上了居有其屋、耕有其田、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舒適生活。今天的幸福何嘗不是世代先民的愿景?張華兵所在瑤族圖騰的《精神之墻》中作了進一步闡釋:瑤族的“龍犬”圖騰,決“不僅僅是凝固的符號”,而是“破壁而出,以另一種方式活出精彩”[119]。于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盤王殿的宏偉與壯觀。

在瑤族人中,最最神秘的莫過于那只“長鼓”。長鼓是溝通神靈的法器,長鼓是瑤山歌舞的道具,長鼓是青年男女的信物,長鼓是相互砥礪的音符,長鼓是撫平憂傷的神藥,長鼓已融入血脈成為文化基因。張華兵的《回響在南嶺的心音》對長鼓之音的美妙進行了恰切的詮釋:“當那沉穩平實而充滿激情的聲音響起,先祖盤王會穿越時空來到我們身邊,傾聽我們訴說:民族共同的信念會再次凝聚;夢中的千家峒會重新回到我們的眼前?!盵1]121

作者以干練簡潔而又傳神的文字,通過一個小小的切口將讀者帶入到神秘的瑤山,走進如畫的瑤都,讓人領略到如詩的瑤韻,以至不知夜已闌珊,月滿西樓。

二 視角獨到,處處彰顯人文精神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痹姙檎Z言之根,詩為心中之志,詩為心緒之言。因此,有《詩》《禮》,則必有文學。故此,曹丕于《典論·論文》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2]。文章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是人們對“真善美”追求的永恒。鑒古今,識美丑,存道義,樹規范,知行止,莫甚于文學。由文學即人學,由人學而人文,由人文而文明,由文明而文化。自古以來,一個地域的人文與文化,無不體現于其文學之中。文學是浸潤人們心田的甘霖,文學是人們胸懷夢想的那支燭火。詩與遠方,永遠是人們不懈的追求。

張華兵先生作為瀟湘文壇上的一位有思想有抱負的作家,他不僅追求“詩與遠方”,更重要的一個目標是如何將家鄉的故事,用詩的形式傳至遠方,讓那些未曾來過永州的人,通過他的讀本,也能對瀟湘大地有一個或深或淺的認知和了解,抑或激起他們對神秘永州的游覽和探尋。為此,張華兵先生歷經十載寒暑,為每一個古村立傳,為每一處名勝存照,為每一個塵封的故事探源,從他那點點滴滴不辭勞苦的集掇中,感悟南嶺瑤風的真切與實在,感悟到永州人文的豐厚與繁富,感悟到瀟湘山水的獨特與妙曼。

也因此,張華兵先生《遇見永州》的第二大特點是人文精神的豐滿。在每一個篇章里都能以獨到的方式彰顯出作者那滿滿的人文關懷。如他寫“蘋島”,呈現的是“難以承載的文化瀟湘之重”,發現“上千年的詩意空間尚未遠離。只是,已演變為滄桑之美。歷史的痕跡,在郁郁蔥蔥的雜草野樹間隱現”[1]5。寫“瀟湘古鎮”,其目光則集聚在那漸行漸遠的“老埠頭”上,“踏上古街,場景還在,歷史舞臺上的演員卻已仿佛在轉瞬間消失無蹤。留下一條殘缺的青石板路,在雨后泛出清幽的淡淡光芒。街道是如此寂靜,就連輕輕的腳步聲也會驚醒沉睡已久的夢似的”[7]7。走進“瀟湘廟”,其破敗頹廢的場景,怎么也無法與“傳說中那兩個美麗的身影”相聯系?于是,感由心來:“幾千年過去了。世界變得很迷離。權力變得很世俗。愛情變得很物質。//那帝王的神靈,陵墓建得越來越豪華,世代享受香火供奉祭祀;那愛情的神靈,幾經遷徙,卻已找不到安放的地方了。//遙望九嶷山,那斑竹枝上的點點淚痕,不知是否還在?”[1]9讀張華兵先生的這些靈動的發千古之幽思的句子,無不讓人作曠世遐想,社會的演進,歷史的蕩遠,文學的迷離,我們用什么來安頓心靈?于此,作者心無安處,讀者亦是心無安處。這種人本觀照,其實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大體現。

瀟湘是永州地域最大的文化標識,更是湖湘文化的一大重要礦脈。沿著這一礦脈去開掘,柳宗元是一座不可忽視的文化高峰。柳宗元困滯永州十年,千萬孤獨,百無聊賴,只好“投情山水地,放聲詠離騷”。于不經意之間,“零陵一泉石,一草木,經先生品題者,莫不為后世所慕”[3]。一位落魄孤獨的柳子,官場失意,而劍走偏鋒,成為中國文壇上的一代翹楚,被人稱之為“亞洲的盧梭”[4]。誠然,后世的榮耀并沒有化解柳子心中的落寞與孤寂。張華兵先生來到柳廟,望著“廟里,不無炫耀地展示著柳子的種種輝煌成就。堂上,柳子雕像憂郁的目光注視著這一切”[1]11,深深地感到“千年之后,他仍是孤獨的”;“那座產權證寫了他名字的大廟里,寓居的只是后世的景仰,而不是先賢的精神”[1]13。在“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的秋風里,對話柳子,便有了《孤獨的柳宗元》中的感慨,便有了《一個人,一條街》中的悵惘,便有了《超越智慧之上的水》中的尋思。這是張華兵先生《遇見永州》一書中最有思想深度的一組作品,令人百讀不厭,愈讀愈深感其文字間的巨大張力。

柳宗元在孤寂中堅守,如似其筆下的那位披戴蓑衣的漁翁,在大雪紛飛的寒冬,仍然獨自堅守在那只白雪覆蓋的船上,獨自堅守著心中的期待與希望。柳子筆下的漁翁有別于洞庭湖上那位勸說屈子靈均“和其光同其塵”的“漁翁”,而是用堅定的信仰意志堅守自己的期待,這恰恰是今天社會所稀缺的人文精神。

“古來圣賢皆寂寞”,并不是李白醉酒后的誑語,而是鐵的歷史規律。張華兵在“零陵文武廟”里再次印證了這一規律?!笆ト寺淠哪抗獯┻^有些空蕩有些陰郁的殿堂,停留在殿外階前青草上。小草在陽光下郁郁蔥蔥,生機勃勃,一如千百年前某個溫暖的下午?!盵1]31圣人的目光不為自己的孤寂落寞而傷感,只為那天下的黎民而掛牽憂傷。

這種人文精神的觀照,恰恰是一切文學成其為文學的不竭動力。

三 旖旎雋秀,字字關情瀟湘山水

瀟湘的山水不僅旖旎多姿,雋麗秀美,而且奇特神秘。對此,柳宗元的好友劉禹錫曾對瀟湘間的山水人文有過較為細心的觀察和分析,他認為瀟湘之美在山,山之美在石。如其《海陽湖別浩初師并引》:“瀟湘間無土山,無濁水,民秉是氣,往往清慧而文?!?/p>

至于瀟湘山水地理地貌的形成,最早源于印支——燕山期的東西向地殼運動而形成的褶皺隆起的南嶺山脈,形成了其豐富的喀斯特地貌[5]3。永州的山,多半兀然而立,峭然而聳,甚為常見。且于崇山峻嶺之間,又多溶洞,多溪流,多田峒。尤其是零祁、道江兩個盆地,構筑了永州的基本地形。在永州境內,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草木茂盛,最適合于人類居住。因此,也就不難發現,為什么道縣的“福巖洞”里發現了47顆距今8-15萬年的近代智人的牙齒化石,在道縣玉蟾巖里發掘出了11顆8000-12 000年的人工栽培稻谷顆粒,在零陵黃田鋪鎮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社會文明的遺存——原始石棚,在道縣鬼崽嶺下有那么多自春秋戰國以來的石質鬼俑,在江永的瀟水岸邊出現令世界驚羨的女性文字——江永女書,在道縣的月巖洞里濂溪周子能破解天地陰陽五行的內在玄奧而寫出曠世奇文《太極圖說》!

張華兵先生踽踽孤行于瀟湘大地,以他的冥思與遐想,去洞悉一個又一個瀟湘大地上的過往故事,讓讀者分享到他探索的樂趣與寫作的快意。

走進零陵石棚,張華兵在石棚前,遙想是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目的?將那四塊碩大的石頭堆砌成這樣一個歷經萬年風雨而依然矗立的“圖騰”?“石棚無言,任人解說,兩萬多年保持同一個沉穩的姿勢,守望永州之野?!钡皖^沉思,這石棚何嘗不是心靈家園的精神象征!因為在那里,可以清晰地“感受歷史的短暫與漫長”,可以釋然地“領悟生命的渺小與偉大”。讀到此處,我心即佛,這世上還有什么“拿不起,放不下,看不開”的糾結?

石棚無言,而鬼崽嶺則更為寧靜。張華兵先生看著那成百上千注視風雨滄桑的鬼俑,心想這“一個個來自遠古的生動的身影,一個個因時光雕刻而模糊的面孔,面對蒼穹和大地,一定有許多話要說”[1]83。然而“沉默的面孔”一片沉默,“除了風掠過樹梢的聲音,再也沒有別的語言”。這是歷經的世事太多?還是該說的早已言說?抑或是其與生俱來的沉默?假若是與生俱來的沉默,其心中必有默然不說的期待?“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世代平安?是一個驚天秘密的永久緘默?還是跨越幾千年的文化解讀?”[1]83于此,作者不得而知,讀者亦不得而知?;卮鹗廊说摹爸挥酗L的聲音”。這種愈期待而愈沉默,愈沉默而愈期待的二律背反的怪象,可以說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東方人的一種思維方式,反映出了張華兵先生觀察事物的深刻與內心深處的細膩。

又如張華兵對“月巖”的凝望。月巖是一處溶洞性地貌,因億萬年來不斷坍塌而形成今天這樣的自然景觀。行走洞中,仰頭而望,仿若月行天空,移步之間,晦朔弦望,各不相同。濂溪周子,在此讀書,忽而有悟,遂成《天極圖說》。對屈原在《天問》里“何本何化”的疑問,“無極而太極”釋之昭然?!霸聨r,從此成了國人朝圣悟道的圣地。在洞里,有人看到了太極,有人讀出了文化,有人感悟了人生。一巖百態。變換的只是世人的視角和思路。而月巖上空那個月亮,亙古如斯?!盵1]85讀張華兵的《月巖》,仿若讓我想起禪宗六祖慧能那段“幡動”“風動”“心動”的公案來。月巖上空的那輪明月,亙古如斯,而來來去去的人群卻時時為新,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顯然,同樣也不能兩次走進同一個月巖。正如周嗣海先生的《月巖》:“信步蟾宮才片刻,人間晦朔已輪番?!?/p>

在張華兵先生的《遇見永州》里,有許多可圈可點的篇章,如寫綠天庵的《漫天蕉影里的空鏡頭》,寫澗巖頭的《大院深深深幾許》,寫沉香寺的《我心非石》,寫舂陵故城的《一座不曾故去的城》,寫道縣文廟的《守不住的斯文》,寫千家峒的《瑤族的桃花源》,寫南嶺深處古涼亭的《路上的風景》,寫吊腳樓的《散落山間的音符》,以及反映瑤族苦茶的《大山的味道》,皆為可品可賞,都是用心創作的精美力作,讀后常給人以人生的拷問和無窮的回味。

尤其是寮棚守秋,從瑤民族底層生活的一個圖景里,反觀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何其不易?,幾濉笆厍铩?,猶如藏民族的“放牧”,一個季節一個季節地輪回。張華兵先生的《守秋》卻寫出了一種別樣的滋味:“簡簡單單幾根樹干豎起來,上面就可以搭一個窩,一個人與自然對話的原始空間?!盵1]185瑤族漢子“他們不懂浪漫,只是在堅守一個季節,一種生活。竂棚外,腳下貧瘠的土地上那些富含養分的植物,和更遠處叢林中那些覬覦這些植物的動物,都是他們生命中不容忽視的存在。各類生靈都用自己的智慧在自然中相互試探,防范,進退,攻守,尋找生存的平衡點”[1]185。而在這個人與自然的平衡點上“瑤家漢子枕著鳥銃的香甜夢中,有一個金燦燦的秋”[1]185。這種充滿硝煙的“香甜夢”,在過往的歲月里,反復輪回在現實的圖景里,直到現在,其實也還在繼續……

張華兵先生從舜歌南風,寫到奏鏜度戒,從浯溪摩崖,寫到濂溪一脈,從州府城門寫到瑤寨歌堂,從山野寮棚寫到都邑殿閣,從古老祁劇寫到道州龍船,以一位行吟歌者的行動,遇見永州的激情,踐行宣傳永州的使命。于此,唯愿張華兵先生繼續放歌行吟,創作出更為豐滿,更有質感,更為深邃的時代篇章。

[1]張華兵.遇見永州[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

[2]曹丕,撰.典論[M].孫馮翼,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1-2.

[3][清]劉道著,修.錢邦豈,纂.康熙《永州府志》[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538.

[4][日]戶崎哲彥.柳宗元アジアのルソ—[M].東京:株式會社山川出版社,2018.

[5]陳仲庚.湘漓文化帶:歷史文化旅游之價值[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21.

2021-09-22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瀟湘文學中的民族性寫作與底層觀照”(項目編號19ZDB014)。

楊金磚(1963-),男,湖南東安人,湖南科技學院編審,研究方向為瀟湘文學與文化。夏昕(1972-),男,湖南永州人,《新湘評論》編輯部副編審,研究方向為編輯學。

I206

A

1673-2219(2022)02-0043-04

(責任編校:潘雁飛)

猜你喜歡
盤王瀟湘永州
廣西大瑤山盤王舞文化解讀
永州濱江新城營銷中心
盤王大歌:響徹瑤寨的千年史歌
永州至新寧高速公路即將開建總投資152億元
歡樂瀟湘
一水成瀟湘
柳宗元“永州八記”新考
瀟湘花月謠
瀟湘之夢
永州植煙土壤有效鈣、鎂、硫分布狀況與聚類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