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能復合的圓形結構 “ O ”

2022-04-27 00:52周小雯
今古文創 2022年14期
關鍵詞:機緣

【摘要】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的寫作始終游離于對革命前俄國生活的追憶和無從逃避的流亡現實之間。身為俄裔流亡作家,他渴求通過在作品中創造“另一世界”來實現過去與現實間的平衡。1924年首次出版的短篇小說《機緣》可被認為是納博科夫實踐其這一文學要義的初步嘗試。從小說中暗含的多個圓形結構“O”這一隱喻出發,通過探究無法和解的悲劇精神、盧興中途破滅的自殺計劃、埃琳娜丟失的婚戒以及盧興記憶中的盲點這四個未能復合的圓形結構,研究揭示了《機緣》中記憶與現實之間難以企及的平衡以及納博科夫“另一世界”的幻滅。

【關鍵詞】 納博科夫;《機緣》;圓形結構“O”;“另一世界”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4-00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10

一、引言

《機緣》(“A Matter of Chance”)主要講述了1919年俄國革命后三個俄國貴族的流亡之旅。納博科夫以盧興(Luzhin)和其妻子埃琳娜(Elena)的分離和無法實現的重逢為主線,試圖再現一幕尼采式悲劇?!稒C緣》整篇小說中充斥著一種強烈的落差感,這源自流亡者記憶中耀眼的俄國生活和蒼白、污濁的流亡現實之間的對比,面對這兩個截然相反的世界,納博科夫(Nabokov)企圖通過創造悲劇藝術以實現記憶和現實之間的平衡,最終抵達想象中的“另一世界”(The Otherworld)[1]。納博科夫對流亡者困境的這一藝術解決與尼采(Nietzsche)的悲劇藝術觀遙相呼應,尼采發現“悲劇藝術是應對人類悲劇式存在的有效途徑”[2],而作為所有藝術形式的頂峰,“悲劇體現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這兩種對立傾向的統一”[3]16。相應地,“悲劇藝術的最終生成以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的和解為前提”[4]445。

在《機緣》中,盧興這一典型納博科夫式人物起伏不定的生存狀態以及在記憶與現實碰撞之下的痛苦掙扎就體現了這一文學創作理念。本文從小說中暗含的多個圓形結構“O”這一隱喻出發,揭示了盧興的整個情緒系統代表著尼采悲劇藝術中的酒神精神,而埃琳娜以及老烏克托姆斯基公爵夫人(old Princess Maria Ukhtomski)則是日神精神的外化,這主要體現在她們作為日神形式的象征意義以及對于回憶的理智態度上。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二元沖動的平衡象征著流亡者現實困境的藝術解決,而盧興和埃琳娜機緣巧合下五次的錯失相逢預示著這場難以生成的悲劇藝術。故事中盧興最終的的自殺計劃實際上是酒神精神訴諸日神形式的精妙統一,但故事結尾盧興的意外死亡卻打破了悲劇藝術中兩種對立傾向——酒神精神和日神的結合,這反映出納博科夫對于俄國記憶和流亡現實的清醒意識,即不可調和的過去和現在。此外,《機緣》中未能復合的圓形結構“O”這一意象的重復出現也揭示了在過去和現實之間不可實現的平衡以及《機緣》中納博科夫“另一世界”的幻滅。

二、酒神精神的代表和日神精神的外化

納博科夫在《機緣》中對流亡者盧興生命悲劇的書寫證明了以“藝術的方式生存是解決流亡者生存困境的形而上的慰藉,這使他們暫時逃脫事態變遷的紛擾”[3]17。而藝術的生存依賴于酒神沖動和日神沖動的和解,否則流亡者的生命只能被命運和機緣的洪流所決定。納博科夫有一種類似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作家意識,他們都關注社會變革后的邊緣群體,納博科夫在《機緣》中聚焦作為流亡者的俄國沒落貴族的生活?!稒C緣》中主要描繪了三位曾經的俄國貴族,而根據尼采的悲劇藝術觀,他們分別代表著悲劇藝術中兩種對立的傾向:一種是盧興所象征的酒神精神;埃琳娜和老烏克托姆斯基公爵夫人則共同象征著日神精神。盧興在俄國革命后被迫流亡,幾經輾轉后來就職于一列德國列車的國際餐車上,白天的侍者夜晚在骯臟、潮濕的角落里無法抑制地陷入對革命前俄國貴族生活的回憶之中,為了應對如同“鋼鐵翹板”[5]300一般的兩極生活,盧興訴諸于“迷醉”(intoxication)和“麻痹”(paralysis)的狀態,但卻采取了吸食可卡因的方式。盧興對于回憶無節制的熱情以及對于迷醉狀態不可遏制的沉湎在本質上代表了無法抑制的酒神精神。

尼采認為,“日神藝術的本質能力在于創造形式”[6]12,“造型藝術可以被歸類為日神藝術”[4]103。納博科夫筆下蝴蝶的對稱結構將形式之美發揮到了極致,在《機緣》中,盧興的妻子埃琳娜是蝴蝶形象的化身,她在尋找婚戒時的身姿就宛如一只飛舞的蝴蝶?!八掖易叱鲕噹?雙臂張開,左右搖擺”[7] 。在這一層面上,埃琳娜的蝴蝶形象是日神形式的表象。此外,根據尼采的觀點“……日神精神的屬性是理性、克制……”[8]。因此,老烏克托姆斯基公爵夫人和埃琳娜對記憶的克制也象征著日神精神的本質。和盧興一樣,老公爵夫人也流露出對革命前俄國生活的懷舊之情,但面對不可逆轉的現實,她先是移居德國,后搬到了法國,繼續她的生活。不同于盧興,她沒有沉迷在對過去的永恒回憶中,而是對記憶建立了理性的感知?!八⒉粋?,因為她知道,快活的事情只能快快活活地來說,不必因為這些事情已經消逝而感到悲傷”[5]308。同樣,在與盧興分離后,埃琳娜也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選擇不斷尋找丈夫。與盧興相反,埃琳娜和老烏克托姆斯基公爵夫人在面對過往的俄國貴族生活記憶與流亡生活的鮮明落差時所表現出的克制與理性,也象征著盧興所不具備的日神精神的秩序。

三、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間難以實現的和解

悲劇藝術誕生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和解。然而,盧興與埃琳娜不可企及的重逢,以及盧興無法回想起的由老公爵夫人所象征的巨大的過去皆暗示著盧興悲劇藝術的難以形成,也預示著最終盧興藝術生存的破滅。尼采探究了酒神的神秘儀式,發現希臘人的自我放縱和喪失自制的自暴自棄實際上植根于希臘人對人類悲劇存在的深刻理解。而“尼采關注的是希臘人通過藝術的生活來驅散生存之苦”[9]42。尼采的藝術觀從這一方面而言也滲透著他的生命哲學?!氨瘎∷囆g的最終生成有賴于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的和解”[4]445。

《機緣》中流亡者悲劇存在的亟需解決也要通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這兩種傾向的和解來實現。面對生命的無意義本質,盧興試圖以克制、理性的日神形式來表達對于記憶不可抑制的酒神沖動,以達到理想中藝術的生存。由此,盧興才能繼續他的生命。盧興的酒神精神體現在他像希臘人那樣選擇了迷醉狀態,但希臘人的迷醉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欺騙,是以藝術的方式化解現實中的苦難。然而,盧興的迷醉是無意識的,它源于可卡因的致幻作用。而也正是由于吸食毒品的副作用,盧興才無法迅速采取行動,因而失去了與妻子重逢的第一次機會。

同樣地,當盧興遇見老公爵夫人時,烏克托姆斯基的臉在盧興的記憶中變成了一個“盲點”(blind spot)[5]312。日神精神體現了形式之美。尋找妻子的周密步驟、細致的自殺計劃以及用圖畫來表達內心恐懼的種種做法都是盧興追求日神形式的表現,他試圖通過構建種種計劃的策略來重新把握生命,從他無序的生活中獲得秩序。小說中對盧興制定計劃有這樣的描述,“他估計了每一個細枝末節,就好像他在安排一個國際象棋問題那樣”[5]309。國際象棋是秩序的游戲,像構思國際象棋問題一樣制定計劃象征著日神藝術之美。在尼采看來,“日神精神對酒神精神具有約束作用”[6]10。死亡本身對于盧興而言并不重要,使他感興趣的是建構細密計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盧興混亂的生活和強烈的情感被賦予了秩序。然而究其本質,盧興虛假的酒神精神是在毒品致幻作用下產生的不同于希臘人的無意識迷醉。相應地,在此種酒神精神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看似秩序井然的日神精神,即為追尋妻子打算采取的理性步驟、用以表示恐懼感起伏的圖表以及那些奇特的自我毀滅的圖景設定,在可卡因的致幻作用褪去后均淪為了毫無意義的胡寫亂畫。盧興想要在自己身上實現酒神精神和日神形式之間的和解,以有序的日神形式約束其整個情緒系統里對于回憶無可抑制的熱烈沖動,以此作為重新獲得秩序的手段。但由毒品催生的虛假的酒神精神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日神形式,決定了盧興終究難以觸及記憶和現實之間的平衡。

四、不可調和的過去與現在

《機緣》中盧興既定的自殺計劃實際上是酒神精神借助日神形式的回歸本質。然而,故事結尾盧興的意外死亡卻破壞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結合,對自殺計劃的背離也反映出納博科夫對不可調和的過去與現在的清醒認識。尼采所強調的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這兩種二元沖動在悲劇身上的和解與結合,而酒神沖動是貫穿于悲劇的根本動機,日神形象僅是表達酒神沖動的手段。周國平認為,“悲劇快感實質上是一種形而上的慰藉,即通過個體的毀滅而給人的一種與宇宙本體結合為一體的神秘陶醉”[3]17?!?/p>

盧興的自殺計劃如下所述:“……繞過這節停著不動的車廂,另外一節車廂一會兒就要來和這節車廂連接上。等那節車廂駛近等候著的這一節時,他就把腦袋擱在減震器那盾一般的頭上。兩只減震器將會相互碰撞。他低下的腦袋就夾在減震器接合起的兩端之間。那么他的腦袋便會像肥皂泡那樣爆開,變成彩虹般的氣體”[5]309。盧興自殺計劃實現的時刻即是悲劇藝術誕生的時刻,在那一刻,盧興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在以圓形結構為代表的日神精神中回歸其本質。然而,盧興的自我毀滅未能如愿實現,一列行駛的火車饑不擇食般地吞噬了他,這一意外死亡打斷了他預計的自殺計劃,從而阻礙了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的結合。

在《機緣》中,“O”這一重復出現的圓形結構最終均以未復合的狀態結束也體現了納博科夫對于俄國記憶和流亡者現實遭遇的清醒認知。這篇小說中存在著三個明顯的圓形結構“O”:在盧興的自殺計劃中,兩列火車連接時盾牌式減震器形成一個圓形結構“O”,埃琳娜的婚戒是故事中出現的第二個圓形結構“O”,而盧興在看到老公爵夫人時聯想到的盲點是第三個“O”。第一個圓形結構“O”的未能復合歸因于盧興自我毀滅的中途告破,盧興在故事結尾被飛馳而來的火車撞死,而本應在兩列火車接軌之時形成的圓形結構最終未能生成,取而代之的是撞死盧興的列車所形成的線性結構,它那燈火通明的窗戶以一條連續的條紋飛馳而過,象征著不可阻擋的前進著的現實?;榻涫腔橐龅南笳?,在這個故事中,埃琳娜的婚戒象征著她和盧興的重逢,而婚戒的丟失則預示著二人注定的分離。

小說中盧興和埃琳娜共有五次重聚的機會,但他們在機緣巧合之下五次錯過對方。最后一次當埃琳娜終于要踏入餐車尋找她的戒指時,餐車從列車上分開了。丟失的婚戒所隱喻著的盧興和埃琳娜的錯失相逢隨即成為小說中第二個未復合的“O”。盧津記憶中的盲點是第三個未復合的圓形結構“O”。老公爵夫人的臉是盧興記憶中的盲點,而這個盧興無法回想起的盲點實際上隱藏著至關重要的俄國記憶,它關乎盧興和妻子的重聚乃至決定了盧興的生死,而這一盲點終究成為盧興死前的缺憾。盲點所象征的難以企及的俄國記憶、由戒指所暗喻的夫妻的未能重逢以及自殺計劃的失敗所代表的三個圓形結構均以未復合的狀態結束,體現著記憶和現實的沖突與疏離,也象征著《機緣》中不可調和的過去和現在。

五、結束語

納博科夫的寫作始終在記憶和現實之間游離?!稒C緣》中盧興這一人物形象是個人對俄羅斯的懷舊之情與作為流亡者的現實這兩種思想激烈斗爭的陣地。流亡者所面臨的困境,即俄國記憶與殘酷現實之間的沖突只能通過藝術的方式共存,而藝術的生存有賴于酒神精神和日神形式的和解。然而,以盧興為代表的酒神精神和以埃琳娜為代表的日神精神之間不可實現的重逢與結合、盧興計劃之外的意外死亡和那些“未復合”的圓形結構,都表明了盧興無法在消逝的過去與殘存的流亡現實中實現二者間的平衡,以重新把握生命的秩序。納博科夫用盧興最終的生命悲劇詮釋了流亡者悲劇藝術的難以生成、俄國記憶的不可挽回、過去與現實的難以平衡以及身為流亡者無法企及的悲劇藝術式生存,這也標志著《機緣》中納博科夫“另一世界”的幻滅。

參考文獻:

[1]Alexandrov,Vladimir E. “The Otherworld[A].”Vladimir Alexandrov.The Garland Companion to Vladimir Nabokov[C]. New York:Garland,1995.

[2]Richter, David H.The Critical Tradition:Classical Texts and Contemporary Trends[M].Bedford:Bedford Books,1997.

[3]周國平.悲劇的酒神本質:尼采的悲劇觀[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1-19.

[4]Nietzsche,Friedrich.The Birth of Tragedy[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1994.

[5]納博科夫.納博科夫小說全集[M].黃樂山等譯.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6]周國平.日神和酒神:尼采的二元藝術沖動學說[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7]Nabokov,Vladimir.The Stories of Vladimir Nabokov[M].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1997.

[8]Baldick,Chris.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9]周國平.悲劇的誕生:尼采哲學的誕生[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作者簡介:

周小雯,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

猜你喜歡
機緣
杜蒙:用玻璃講故事
論艾麗絲?門羅《機緣》、《匆匆》和《沉寂》中的家園意識
歷史重敘的缺失和反思性重敘的機緣與價值
艾麗絲·門羅作品中的時間交響曲
淺析艾麗絲·門羅小說《機緣》中“無法看清的現實”
能見自心,方樂于事
夜晚的葵花
追尋心靈的自由
給兒子的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