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體的呼吸”一課教學設計

2022-04-27 16:18陸曉金
中學生物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模型建構胸廓

陸曉金

摘要通過改進并創新膈肌與肋間肌運動的模型,運用跨學科之間的聯系,解決是什么原因導致胸廓的大小與肺內氣壓的變化,理清呼吸運動的原理,從而理解“是胸廓的擴大或縮小,導致吸氣或呼氣”的難點,以此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人體的呼吸 胸廓 呼吸運動 模型建構

中圖分類號G633. 91文獻標志碼B

1教材分析

“人體的呼吸”一課選自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七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位于《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五個一級主題“生物圈中的人”下的第二個二級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學生通過對人體呼吸系統的觀察及學習,理解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關系;通過模型的建構與改進,理解是胸廓的變化幫助人體完成呼吸,從而更好地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進一步懂得呼吸系統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

2教學目標

①觀察呼吸系統的結構,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②通過觀察、測量、建模,拓展思維的廣度,引導深度學習。

③通過模擬呼吸運動的實驗,驗證分析胸廓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④通過對呼吸系統的了解,養成關注生命與自身健康的生活習慣。

3教學過程

3.1活動導入,引出主題

兩位學生參與“比一比”活動,在30 s內比賽吹氣球的大小。教師采訪獲勝者:你現在有什么感受?(有點累,氣喘吁吁)你是怎么把氣球吹這么大的?(不停吸氣,往里吹氣)教師順勢提問:像這樣吸氣與呼氣,就是人們所說的人體的呼吸。那么,空氣中的氧氣又是如何到達人體內部的呢?這樣以此引出本節課的主題——人體的呼吸。教師利用“比一比吹氣球”的活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2小組討論,構建概念

3.2.1學習呼吸系統的組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拼圖活動,在玩與樂的過程中,了解呼吸系統的組成。

3.2.2學習呼吸系統各結構的功能

每個小組選一位代表,描述呼吸系統各結構的功能。教師用實驗演示重點結構的功能,作為補充。(1)模擬鼻的作用:利用紙板、雙面膠、松葉、保鮮袋、橡皮筋、碎紙片等材料,學生將碎紙片往直筒里吹,觀察效果。(2)演示肺的功能:以新鮮豬肺為實驗材料,找到豬肝的氣管,用打氣筒往里打氣,觀察肺泡隆起與縮小的變化。

3.2.3學習胸廓

教師出示胸廓模型,使學生對胸骨、肋骨、脊柱、膈肌、肋間肌等結構有一定的認識。學生將手放在胸廓兩側,體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再通過測量胸圍,用數據驗證吸氣時胸廓擴張、呼氣時胸廓縮小。然后,教師提出問題:是吸氣讓胸廓變大?還是胸廓變大導致吸氣呢?為接下來的實驗埋下伏筆。

3.3模擬探究,呼吸運動

3.3.1感受氣壓

學生體驗推拉針筒的活動:①不堵住針孔,推拉活塞,可以自由拉動。②堵住針孔,往里推活塞。學生感受到壓力,教師引出氣壓的概念。學生體驗越往里推活塞,氣壓越大,并得出結論:氣壓的大小與容積成反比。③堵住針孔,往里推活塞,迅速放手。學生觀察到活塞向外運動,得出結論:氣體由氣壓大的一側流向氣壓小的一側。教師進一步提問:氣體進出肺和氣壓有關系嗎?氣壓的大小與胸廓的擴張和縮小有關系嗎?

3.3.2模擬膈肌對呼吸運動的影響

在學生感受氣壓的基礎上,本著一材多用的原則,教師對教材上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與創新。在針筒中裝入氣球模擬肺、空筒模擬胸廓、活塞模擬膈肌,如圖1所示。

向下拉活塞(膈肌收縮下降),空筒容積變大(胸廓容積增大),氣球(肺)內氣壓減小,空氣進入氣球(肺),模擬吸氣過程;向上推活塞,結果相反,模擬呼氣過程。此裝置的優點:可以明顯觀察到膈肌下降,胸廓的上下徑增大,胸廓的容積變大,肺內氣壓減小,導致吸氣;反之,導致呼氣。

3.3.3模擬肋間肌對呼吸運動的影響

(1)由于針筒的外壁不能運動,不能模擬肋間肌的作用,于是,再次選材構建模型。如圖2所示,塑料環模擬肋骨,前木條模擬胸骨,后木條模擬脊柱,橡皮筋模擬肋間肌,整個裝置模擬胸廓。

拉動橡皮筋(肋間肌收縮),前木條上升(胸骨上升),塑料環上升(肋骨上升),胸廓容積增大,肺內氣壓減小,氣體進入肺內;反之,結果則相反。此裝置的優點:能清楚觀察到塑料環(胸廓)的前后徑在變大,從而增大胸廓的容積。

(2)肋骨與肋骨之間類似于平行四邊形。因此為了更清楚地向學生展示胸廓前后徑的變化,教師聯系數學等學科,用“平行四邊形的運動”來說明。

(3)通過觀看視頻,學生了解呼吸的時候胸廓的左右徑也是在變化的,只是沒有那么明顯。最后,學生利用表格,鞏固新知,解決實驗開始前的疑問,走出學習的誤區,并得出結論:胸廓的擴張導致吸氣,胸廓的縮小導致呼氣。

3.4課堂小結

教師采用流程圖(圖3)將重難點知識串聯起來,呈現在黑板上。學生一目了然,對新知的鞏固有積極推動作用,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3.5情感升華

在課堂的結尾,教師提問吹氣球落敗的一方,引導學生從呼吸肌角度思考:學完本節課,你該怎么做下次才能戰勝他?學生分析后,了解要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參加戶外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后,教師播放課前錄制好的將氣球中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使溶液變渾濁的視頻,提出問題:外界的氣體進入肺內以后,氣體的成分發生了變化。那么,肺內氣體交換的過程又是如何實現的呢?以此為下一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4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走出認識誤區:是胸廓的擴張或縮小導致吸氣或呼氣,還是吸氣或呼氣導致胸廓的擴張或縮小。于是,教師通過建構、改進模型、播放視頻、聯系其他學科等手段,把抽象的、無形的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學習。

本節課雖有可取之處,但還是有不足之處需要改進與提升。例如,用針筒來感受氣壓的實驗,教師首先應用物理知識作為小資料補充,讓學生明確:當環境相對穩定時,氣壓也會保持相對穩定;當環境改變時,氣壓也會隨之改變。但正常情況下,人們所處的海拔高度、溫度、空間大小等環境因素幾乎不變,因此空氣中的大氣壓基本保持不變。其次,為了方便觀察氣體的運動,教師可以在針筒中通入帶有白煙或紅煙的氣體,推拉針筒可以明顯察覺到氣體的運動與流向,對“氣壓的大小與容積成反比”這一結論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再次,在推拉活塞之前,用橡皮筋或記號筆將活塞原處的位置標記好,有助于實驗前后作對比,使結果與現象直觀明了。最后,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完善得出的結論:要給出一定的前提,是在當溫度和氣體的量等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氣壓的大小與容積成反比;在溫度和氣體的量等不變的情況下,氣體由氣壓大的一側流向氣壓小的一側。這樣可以樹立學生嚴謹、求真的實驗態度。

又如,用推拉針筒來模擬膈肌對呼吸運動的影響實驗,針筒的外壁不能運動,不能模擬肋間肌、肋骨的變化;再如,模擬肋間肌對呼吸運動的影響實驗,不能很清晰地呈現胸廓左右徑的變化,需通過視頻演示來補充。如果,教師能將吸氣與呼氣的模擬實驗放在一個裝置中進行,對學生的理解更有幫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發現與探索,創新與完善。結課前,教師要求學生課后探究:你能設計一個把呼吸運動同時呈現出來的模型嗎?經過課堂的學習、課后的研究,學生做了以下模型(圖4),對呼吸運動的理解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其實,學生的思維并沒有那么局限。只要學生熱愛生活,善于發現,勤于思考,樂于探索,確實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猜你喜歡
模型建構胸廓
胸廓成形術在重度脊柱側彎畸形矯正中的應用
“呼吸肌的運動和胸廓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模型制作
雙側胸廓內動脈起點異位一例
試論雙簧管演奏中的呼吸方法
高中生物模型建構教學研究與體會
在“破”與“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例談磁性軟白板在生物學模型建構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案例
腹腔鏡在兒童胸廓出口處疾病中的應用
立足生活經驗,強化模型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