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本解讀研究

2022-04-29 22:02徐浪
客聯 2022年2期
關鍵詞:宋濂東陽生動

徐浪

摘 要: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是他寫給同鄉晚生馬君則的一篇贈序,講述了自身年輕時刻苦求學的經歷,旨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作者以自身為例,娓娓道來,語重心長,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晚輩的諄諄教誨,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文章語言樸實,讓讀者感受到他如一位謙遜的慈師,是古代勸學勵志散文的名篇佳作。作為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選入課文,對于學生也有督促意義。本文旨在主要從《送東陽馬生序》的表現手法、結構特點、情景構造、精神品質四個方面進行文本解讀,幫助一線語文教師更好的教授本篇課文。

關鍵詞:《送東陽馬生序》;文本解讀

一、《送東陽馬生序》的表現手法

(一)情景描寫

全文以樸素的語言緩緩敘述,其中對于情景的描寫和刻畫更為生動形象,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寫抄書之苦;“色愈恭,禮愈至”,寫侍師之態;“四支僵勁不能動”,寫受凍之狀。這些描寫都鮮明生動,讀之如在眼前。

(二)夾敘夾議

除了對環境的描寫格外生動之外,本文也以大量的議論為表現手法,其都是在敘事的基礎上自然生發出來的,以事件為基礎更加能夠引人深思。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中,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點名了用心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又如第2段開頭“當余之從師也”,結尾“況才之過于余者乎”,在敘述中表露出派厚的感慨、嘆息意味。再或者文章結尾“余之志也”“豈知子者哉”兩句,在議論中表明自己的心志意向,有一唱三嘆、低回婉轉之致。

(三)鮮明對比

常用的對比手法有兩種,反比和正比。反比通過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有時為了彰顯矛盾,又是為了揭示深刻的道路,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而正比能夠造成一種同類疊加的效果,使得文章前后呼應,增強表達效果。反比和正比在宋濂的這篇文章中都有體現。

本文的反比主要體現宋濂與他人之間的對比,如“鄉之先達”的倨傲粗暴,與作者的謙卑恭敬形成對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學、不怕羞辱的學習態度;“同舍生的豪華裝束,與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對比,突出作者內心的充實和強大;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與作者求學的種種艱辛形成對比,突出專心學習的重要性。

在正比中,作者用自身的“嗜學”與馬生的“用心于學”的對比,抄書時“手指不可屈伸”與訪學歸來“足膚皸裂”的對比,來進行前后呼應。

二、《送東陽馬生序》的結構特點

第一段講述作者求學之難和用心之專。開篇即點明“余幼時即嗜學”,“嗜”指特別的愛好,暗含著自己對于學習有著很強的欲望。接下來,分兩個層次敘述“嗜學”的情形:其一是成年以前,因為家境貧寒,只能借書來讀;借書又有時間限制,需要“計日以還”;于是不得不勤于抄寫,即使手指凍僵也不曾懈怠。這里,作者層層鋪敘,逐次陳說家境貧寒給自己讀書帶來的困難,道出了“遍觀群書”的不易。其二是成年以后,外出游學,“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這一層次,寫先達名望之高、弟子之眾、辭色之嚴、呵斥之厲,與作者的“俯身傾耳”“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形成鮮明對比,道出了問學的甘苦。

第二段,繼續寫求學的艱苦。先寫自然環境的嚴酷,在寒冬、大風、大雪的天氣里,一個人行走在“深山巨谷”之中,以至“足膚皸裂”,“四支僵勁”;再寫物質條件的匱乏,吃粗糙食物,穿破爛衣服,寫出了求學的“勤且艱”。與錦衣玉食、珠光寶氣的“同舍生”相比,更見出作者的苦寒之狀。這里連用了“被”“戴”“腰”“佩”“備”數個動詞,寫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生動傳神。然而內心的充實、意志的堅強,讓作者忘記了生活的艱苦,讓他專注于學習,終于有所成就。

第三段,敘述從回憶轉到現實,寫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生活衣食無憂,書籍應有盡有,老師近在左右,比起作者當年求學的艱苦,不可同日而語。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如果還是“業有不精、德有不成”,如果不是天資太差,那多半是學習不夠刻苦專心了。行文至此,作者終于托出了“勸學”的主旨。

最后一段,作者才點名文章的本意。同鄉的馬君則,是太學生中的佼佼者?!傲鬏吷醴Q其賢”,可見他品德美好;“辭甚暢達”,說明他為文精熟;“言和而色夷”,表明他態度謙和。馬生諸多品質,都令作者十分欣賞和贊嘆,所以寫了這篇文章送給他。文章最后,點明了為文的本意,即“道為學之難”,“勉鄉人以學”,勉勵他刻苦求學,珍惜當下的學習環境。

三、《送東陽馬生序》的情景構造

宋濂在全文中,用細膩的筆法構筑了一張又一張凄苦美的景象。雖然春暖花開、花好月圓等燦爛美好的事物更能夠引發人們心中的美好,但落葉悲秋、夕陽西下的凄苦美也獨具一番風味。

比如宋濂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的艱難環境中,卻“弗之怠”地抄錄,他是陶醉其中,以苦為樂;“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的匆忙送書情境,讓人理解了他的不失信于人的誠實品格;“或遇其叱哆,色愈恭,禮于愈至”的虔誠謙恭狀,給人留下求學之刻苦的好印象;“余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的旅途奔走艱難狀,可以讓人想象他不畏困苦而追求知識的風貌;宋濂描繪的一幅深山大雪緩行圖,讓當時的景象躍然紙上,給讀者深刻的印象,讓人體味到其求學的艱辛。

又如與同舍生的對比中,“日再食”、“缊袍敝衣”而“略無慕艷意”的自強不息圖,可以看出他胸懷大志,對眼前的物質條件之差沒有絲毫的介意。這些描繪和渲染,生動具體,人物神采躍然紙上,一個自強自立,有堅韌人格,求知若渴、不貪圖享受的宋濂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

四、《送東陽馬生序》的精神品質

宋濂在做這篇序時候,已經是69歲高齡了。作為一個大儒,他在為同鄉馬君則作文時并沒有用教訓的語氣,而是以自身經歷為依托,勉勵他發奮學習,可見作者謙遜的品格。

從行文中來看,“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边@種強烈的反差對比對于正處在青年時期的宋濂來說考驗是十分嚴峻的,然而作者一心“嗜學”終成一代大儒。

放眼現在,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初中生的攀比現象日益嚴重,恰巧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敏感的階段,文章現身說法,對比鮮明,語言樸實,描述生動,毫無矯揉造作之嫌,處處表現出一位長者的厚道?!坝嘤讜r即嗜學”,既平實又生動,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親切感人?!坝喙实罏閷W之難以告之”,意蘊綿長,回味不絕。整篇文章,渾然天成。宋濂的這種強調矢志不渝、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恰恰能夠引導初中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五、結語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的勸意是力透紙背,放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啟發意義,作為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逐句品析,帶領學生體會一字一句;升華主題,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有多少“苦”可以重來——例談《送東陽馬生序》文本價值挖掘[J].陳建勛,于世龍.語文知識.2015(02)

[2]影響文本刪改的關鍵因素——以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為例[J].陳壽江.語文建設.2014(34)

[3]《送東陽馬生序》的三美[J].劉春.文學教育(上).2013(11)

[4]宋濂的治學精神過時了嗎——兼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趙君敏.中學時代.2013(18)

[5]《送東陽馬生序》備課札記[J].李繁貴.語文學習.2012(11)

[6]單元主題教學的“第一要務”——解讀單元導語把握編者意圖[J].江洪春.小學語文教學.2011(24)

猜你喜歡
宋濂東陽生動
描寫生動 文質俱佳
動物進句子生動又有趣
宋濂冒雪訪師
宋濂誠信求學
忠誠
一兜橘子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淡妝濃抹總相宜
如何使表情更生動
我能不能養小白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