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2022-05-05 03:05梁靜
快樂學習報·教育周刊 2022年15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教學小學語文

梁靜

摘 要:當前學校和社會都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師普遍采用情境教學、結合生活實際等新型教學方式,擬實現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滲透。但實踐教學中仍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方式單一,傳統文化內容單一,實踐教學浮于表面等問題。因此,本文從文化情感、內容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能夠實現兩者融合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語文教學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既包括具有民族特征的語言和漢字,還包括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這些都是語文課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學科與傳統文化天然具有緊密的聯系。

一、選擇經典誦讀,培養傳統文化情感

當前,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的教學方式普遍流于形式,教學效率不高。有的老師在教授語文課文時,采用讓學生先自主學習,在課后時間內自主查找課文后提出的問題,再在課堂上集中解決多數學生提出的難點和重點,很少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因此,為幫助小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產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養成喜愛傳統文化的情感,老師可以采用誦讀經典的方式。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文“父愛之舟”為例,課文中作者細節描寫了父親帶“我”逛廟會的場景,廟會中的事物讓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可以在課文中找出類似的描寫,集中向學生講解我國傳統節日中的風土民情,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再讓學生在理解其中深意的基礎上,帶有感情的誦讀這些課文。通過誦讀的方式,既能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印象,還能培養對傳統文化習俗的情感。

二、教學漢字文化,深化傳統文化認識

漢字不僅自身是傳統文化的代表,還是其他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可以從漢字教學開始。

以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我愛你,漢字”課文時,老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更多漢字的演變過程或者語言故事,由于古漢字多以會意文字和象形文字轉變而來,與現代漢字相比,更具有直觀性,既能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也能讓學生感受漢字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例如,“稼”字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邊部分是“禾”,代表禾苗的意思,右邊部分是“家”,代表房屋的意思,結合兩部分意思是房屋里面的禾苗,是根據我們祖先種植禾苗,獲取谷物食材而來。這樣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也收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因此,老師需要有意識的選擇文化寓意豐富的漢字,或者造字意圖明顯的漢字進行講解。

三、挖掘風俗詩詞,探索傳統文化深度

小學語文課本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主要方式是課文中的風土民情和古詩詞,但由于課堂時間和老師精力的有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普遍采用背誦、記憶和默寫的方式,老師很少會深入講解古詩詞的背景,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因此,通過講解古詩詞,幫助小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含義的方式效果不佳,部分學生因為恐懼背誦古詩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

可見,老師在講解關于傳統節日和風俗的詩詞時,不僅需要教授學生古詩詞中的含義,還需要向學生介紹與古詩詞中文化習俗相關的知識。以教學“清明”這首詩時,老師講解課文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寒食節”的來歷,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的時間較接近,清明節逐漸演變為人們專門祭祀已經過世的親人的節日。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還能夠讓學生具體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合理安排課后讀物,擴寬傳統文化廣度

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融入我們生活的各方面,而不僅僅體現在語文古詩詞中。但小學語文老師普遍僅關注到教材里的內容,且缺乏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深意的意識。使得小學生接觸的傳統文化知識面比較狹窄,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古詩詞就是傳統文化。

因此,為讓小學生全面了解傳統文化,老師可以從兩方面采取措施,布置課后與傳統文化有關的作業,拓寬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一方面,老師可以為學生列明課后要讀的書籍目錄,讓家長與學生共同選擇其中的部分作為課后閱讀資料,并制定閱讀計劃和讀書筆記;另一方面,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尋找其他相關的畫、書法、音樂或者舞蹈等方式,并在課堂上相互交流。通過閱讀書籍和其他文化表現方式,既能夠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展現方式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增加關于傳統文化內涵的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組織課堂活動,提高傳統文化興趣

傳統文化的有多種表現形式,小學語文課本教學具有雙重目標,分貝是教授語文基礎知識和傳承中華文化。為此,語文課本中的傳統文化形式單一、內容固定,能夠有效實現教學效率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雙重目標,但很難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和知識競賽能夠以更活潑、更生動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組織這兩種活動。具體而言,老師可以組織手抄報比賽,在植樹節組織植樹,端午節組織包粽子等實踐活動,通過參與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活動的樂趣,更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團結民族的重要精神意義。老師還可以組織知識競賽,分別設置搶答詩詞背景、字詞來源等環節,這樣競賽的方式,一方面能讓學生及時復習舊知識,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結語

總之,我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小學是學習的基礎階段,對繼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小學語文老師不僅需要轉變語文教學方式,還要擴展講解課文中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為他們之后的學習奠定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觀察,2021,10(11):114-116.

[2]王麗.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究[J].華夏教師,2020(17):21-22.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語文教學小學語文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