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英語中的詞匯與性別

2022-05-12 03:24
散文百家 2022年1期
關鍵詞:詞義語義詞匯

劉 忱

上海大學

近年來,性別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作為一門世界性語言,英語語言體系的性別不平等早已為人所知。語言作為一種符號,其自身并沒有承載性別歧視思想。然而,語言同時是社會生活的一種載體和記錄,社會文化和社會現象均會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語言體現。筆者將從詞匯層面上介紹英語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尤其是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并且將探討詞義轉變維度下LGBT+群體的性別及身份認同問題。

一、研究背景

1.語言與性別歧視。

關于語言與性別的研究有三個主要關注點:語言中的性別差異,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及語言中性別歧視的成因。本文將主要探討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性別歧視(sexism)這一詞出現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第二波”女權主義中,最初是為了提高人們對女孩和婦女受壓迫的意識,到了21世紀初,它有時被擴大到包括對任何性別的壓迫,。而語言作為社會的一面鏡子,社會中的性別歧視反映到語言中就形成了語言性別歧視。

國外對于英語這一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進行了相當細致的研究。一是通過搜集現代英語中一些習慣用法和表達方式來研究語言中的顯性性別歧視;二是對含有性別歧視傾向或底蘊的詞語與用法進行構詞方面的形式分析;三是從語義上進行分析,重視語言的社會意義;四是結合語言性別歧視與認知研究,從詞形和詞義的非對稱角度及語序上探索英語中的性別歧視。

2.詞匯語義的演變。

人類社會一直在發展演變著,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隨之改變。而詞匯是語言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其語義隨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這其中的變化可從文化和心理等不同方面解釋,其演變方式也有多種分類方法。在語義學和歷史語言學中,語義變化指的是一個詞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任何變化。也被稱為語義轉移、詞匯變化和語義進展。當另一種語言的母語使用者采用英語表達并將其應用于他們自己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的活動或條件時,也可能發生語義變化。常見的語義變化類型包括改善、貶低、擴大、語義縮小、漂白、隱喻和換詞。詞義的擴大又可分為從特指到泛指,從具體到抽象,從術語到一般詞匯,從專有名詞到普通名詞;詞義的縮小則正好相反。

詞義的升格指詞匯的語義向褒義發展的過程,如marshal原指“馬夫”,現指“高級指揮官”。與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緊密聯結的就是詞義的降格,即詞匯的語義向貶義方向發展的過程。英語中很多指稱女性的詞匯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展,其語義都隨之發生了變化,這一點與男性相比,詞義降格尤為明顯(郭雪霞,2000)。

當下社會對性別的認知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制;性別形態和性別取向的多元化促使人們更多地關注LGBT+ 群 體(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queer……)。該群體的性別與身份認同問題也對英語詞匯的語義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隨著平權運動的發展,很多原為貶義和歧視義的詞匯被LGBT+群體重新使用(appropriation),這些演變的研究都是值得重視的。同時也引發了對其非二元制的個性化稱謂的研究,希望此研究可以解圍該群體的稱謂困境并幫助其實現身份認同與社會尊重。

二、英語中的性別歧視

1.構詞與標記。

根據語言學家J.H.Greenberg的標記理論,可以從詞綴的角度入手,去研究語言中的性別差異。通常來說,大部分英文男性詞都是沒有標記的,而女性詞則常是男性詞或男性中心詞的復合詞匯的衍生,用來表明女性的職位、身份等。Miller和Swifts認為,在沒有明確性別的情況下,男性詞,尤其是包括“man”在內的復合詞是男性和女性的總稱。在許多情況下,女性名詞總是由可以作為詞根和復合詞的男性名詞形成的。例如,英語中的男性是“male”,而“female”一詞由“male”一詞+前綴“fe”形成?!癿an”一詞+前綴“wo-”變成“woman”;或女性詞由men+后綴構成。常見的構詞詞綴舉例如下:

以-ess為后綴:

Prince — princess

Mister — mistress

Millionaire — millionaires

以-ette為后綴:

Conqueror — coquette

Sober — soubrette

Major — majorette

誠然,英語中也存在一些女性詞匯無標記而相應的男性詞匯是標記的情況。例如,“bride”和“widow”是女性詞,相關的男性詞則是“bridegroom”和“widower”。但其實,這反而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英語詞匯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嚴曉球,葉芝,2018)。因為在過去的社會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作為新娘是要嫁出去;喪偶后,男性是自然可以再娶的,而女性則如被打上烙印一般,所以,widow反而首指女性。

從復合詞來看,英語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也十分明顯。英語中存在很多中性詞,一般為表示職業的詞匯,如 lawyer, professor, engineer, doctor 等等。這些詞會被人們習慣性理解為指代男性。為了特指女性的話,則會加上“woman/female/lady/madam”來形成一個新復合詞。例如,judge/female-judge, chairman/madamchairman, lawyer/lawyer-woman。綜上所述,英語中的詞匯是以男性為基礎而建構的,女性作為第二性這一劣勢深刻的反映在了英語詞匯的構詞中。

2.稱謂詞。

英語語言中最明顯的有標記性的例子體現在稱謂詞中。男性只有一種稱謂,即Mr,而女性通常被冠以Mrs.,Miss.之稱。未婚婦女被稱為Miss,結了婚的婦女被稱為Ms.以做區分。女性婚前被稱呼為Miss加上父親的姓,婚后則被稱為Mrs加上她們丈夫的姓,這體現了女性姓名在英語文化中不如男性重要,而是一種從屬關系(姚秋莉,2003)。

社會稱謂詞可以幫助人們展示其社會地位和角色及其社會關系,英語的社會稱謂詞也反映了一定的性別歧視現象。首先從尊稱來看,男性用Mr,女性則會有Miss和Mrs。女性的婚姻狀況通過這一尊稱得到了不必要的展現。為了改變這一不平等現象,現在人們會選擇使用中性詞Ms.,但仍道阻且長。在職業稱謂詞方面,職業中性詞一般會被認為是男性,為了指稱女性則會加上“woman/female/lady/madam”。這體現了在職業術語的詞匯結構中,男性被樹立成了原型和標桿,這是社會中對女性能力不信任的一種語言體現(張娟娟,2012)。

在指代詞方面,男女稱謂也有明顯不對稱現象。在代指第三人稱時,he/him/his即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而she/her/hers只能用來指女性。這種男性詞匯統代兩性的現象表現了女性在通用代詞中的地位缺失,社會對于女性地位的漠視通過這一約定俗成的使用方式得到了體現。

3.隱喻與諺語。

詞義變化的一重要方式是詞義轉移,指詞匯所指事物的類別變得完全不同,從字面意義轉到了比喻意義。詞義轉移可分為隱喻,借代和提喻。隱喻是指基于兩個事物具有相似的特征,用一個事物來指另一個事物。隱喻可能會以陳舊的方式影響我們思考某些場景,例如,人們經常傾向于使用以下詞語來稱呼他們的妻子、女朋友或伴侶:“honey”, “peanut”, “pie”, “peach”等。這些詞表明女性被認為是供男人吞食的甜食或是被視為審美對象。我們可以發現,在英語中,有很多詞匯具有隱喻意義,并對女性有不好的聯想意義。在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動物類詞匯,例如,“fox”原指黃鼠狼,也可形容人聰明機智,然而用于女性時,卻指浪蕩狡猾?!皊hrew”,一種似鼠的小動物,用來形容脾氣很差的女性?!皃igeon”,指容易上當受騙的少女?!癱ow, sow”都指肥胖邋遢的女人(徐佳,2009)。而用來形容男性的動物類詞卻常為褒義,如俚語中的“wolf”指男性充滿魅力,備受女性歡迎?!癰uck”一詞指花花公子,卻暗含“有趣”的意思(張依漫,2018)。

隱喻也體現在英語諺語中,語言學家認為諺語是倫理的鏡子,是語言中體現女性低于男性的化石。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語言學家發現,英語中的大多數諺語都不可避免地表達大男子主義和女性地位低于男性地位。這些比喻往往把一些事物和女性相比,用比喻來揭示女人的性格弱點(嚴曉球,葉芝,2018)。例如:

A man of straw is a woman of gold. (稻草男人抵得上金玉女子)

As changeable is the moon so is the opinion of the woman. (女人善變如月)

Women are wavering as the wind. (女人像風一樣搖擺不定)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

Hell has no fury like a woman scorned. (愛情受挫的女人怒火勝過地獄)

4.LGBT+詞匯詞義演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性別不再是固定的二元論,人們的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越來越多種多樣。性別身份是一種內在認同,它可能和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相符。而性別表達是基于性別認同而外在表達的某種社會性別,其并不必然暗示著性傾向或性別身份。這些邊緣群體在社會中及同志平權運動中活躍,其發展在英語中的相關詞匯語義變化過程中也可見一斑。本節將選取相關詞匯兩個,即gay和queer,展示其語義變化,以期打破社會和語言的偏見。

從 COHA(Corpus of Historical American English)可以發現,gay這一詞最早出現于1860年代,其外延意義常是用來表達幸福與快樂,與merry,blithe, cheerful, and mirthful等積極詞匯相連。到1970年代時,gay的詞義發生了明顯的轉變,開始與同性戀相連,表達了一些消極的意義,如bawdy,flirtatious, and gullible。這一詞義轉變與同性戀群體開始進入主流文化密切相關。接下來,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gay的詞義變得非常貶義,表達了 promiscuous, incest, kinky, psychopath, and antigay之類的意義。這一原因是,同性戀文化在那個年代沒有被社會接受,同性戀群體也受到社會各界的歧視。直到2000年代開始,gay這一詞的詞義開始不再那么負面,因為隨著同志平權運動以及reappropriation運動的發展,同性戀群體在社會中的印象也在逐漸好轉。從gay一詞的詞義降格和升格,我們可以看到語言與社會是如何相互交織影響及體現的。從這一角度上來說,若想改變一文化群體群像,從語言層面入手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切入點。

Queer一詞自1860年代左右出現至1960年代,有著奇怪、特別的意思,例如odd, queer-looking,strange, weird, and peculiar。1970年代到1990年代,該詞則出現了另一些意義,如faggy和lecher。2000年代開始,queer又經歷了第三次詞義轉變,一方面,它與 flippant, overweening, bigot, bawdy 相聯系,另一方面,它又能指 motherly, reverent, artless,condescending(Shi&Lei, 2019)。這種褒義和貶義的交織體現了酷兒文化在社會中的現狀。

Queer一詞的變化與活躍反映了身份認同這一社會問題。身份認同涉及哲學層面的主體和他者的問題,例如異性戀確定自己身份的方法,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與同性戀劃清界限。而酷兒(queer)質疑原有二元性別、性向、性行為和性癖好中的價值判斷;酷兒理論采用解構主義觀點,用于社會身份的標定,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是流動性的社會身份,只能出于個人的定義,并且不再只著眼于同性戀群體,并促使被排除在“酷兒”這個概念之外的性少數者們加入酷兒群體。

三、結語

語言中的性別問題一直是研究的熱點,當今語言中仍存在著主要針對女性的不平等,這一現象通過詞匯層面得到了不同體現。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其存在的性別歧視是顯而易見的,如構詞中的標記不對稱現象,稱謂語中的男性代詞泛指,諺語中對女性的負面隱喻。LGBT+群體的相關詞匯的語義變化也展現了酷兒文化在社會中接受程度的發展。希望通過本文對詞匯與性別的探討,可以從語言上推動性別歧視的消除,促進社會的整體觀念進步。

猜你喜歡
詞義語義詞匯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一些常用詞匯可直接用縮寫
西夏語“頭項”詞義考
語言與語義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詞義辨別小妙招——看圖辨詞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字意與詞義
本刊一些常用詞匯可直接用縮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