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史公如何詮釋“為游俠者不恥”
——從史記《游俠列傳》文本出發

2022-05-12 03:24林陳瑤
散文百家 2022年1期
關鍵詞:太史公游俠朱家

林陳瑤

香港教育大學

俠客在當代雖近乎絕跡,卻一直存在影視作品中。而在中國歷史上,《史記》、《漢書》是唯二兩本為游俠立傳的史書。不同于《漢書.游俠傳》對游俠的不恥,認為其是社會動蕩的不穩定因素之一因而該除,太史公的看法截然不同——為游俠者不恥。這亦是此篇研究之熱點:獨創性與高度思辨性。

而對知網近百篇相關論文的瀏覽,筆者發現前人關于此傳的研究涵蓋了人文社科的許多類別,卻缺乏對此傳的文學性研究。因而筆者將從《史記.游俠列傳》文本出發,著重在文學性層面淺析太史公如何詮釋“為游俠者不恥”,以期填補此傳文學性研究的空白,亦期冀在未來教學中對太史公之精神、筆法有所傳授。

一、《游俠列傳》的體裁及敘述方式

筆者以為可將此傳視為一篇夾雜敘述的非典型駁論文,觀點圍繞“為游俠者不恥“展開。太史公是在革故鼎新中寫史。因而此傳太史公耗費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闡述自己的觀點并界定游俠的界限。具體步驟如下:

(1)反駁韓子言,舉游俠之言行,贊游俠。

(2)指出命運不可料和游俠利于民。

(3)指出“圣人之道”的虛偽性。

(4)將游俠與儒生對比,強調其功見言信,再贊。

(5)定義游俠,預告以朱家郭解為例闡釋。

此過程,典型的議論方式有先抑后揚、推賢及民、雅俗對比和激言反問,前三者是間接表態,后者則為此基礎上的直抒胸臆。

二、開門見山地反駁

相異于其余多數篇章的寫作風格與節奏,此篇開章并不直寫游俠的生平,而選擇開宗明義,借韓非子“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進行一連串的反駁:“今游俠……足多者焉?!钡於ù藗髯鳛轳g論文的論證文體?!半m不軌于正義”是抑,卻也為后揚的贊語所服務。而此贊語之高度,在史記中難尋其二。何出此言?查閱相關資料,可知整部史記中,太史公之人物評價極少重復,但贊語“不矜其能”出現了兩次,另一次是在〈淮陰侯列傳〉。參見其對淮陰侯最終的評價“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后世血食矣?!笨芍鋵Υ祟惼返碌臉O力推崇,亦表明此贊語遠勝像郭解一般同樣被滅族的淮陰侯的評價。太史公夸贊其行,僅指出不符合正義之標準,再結合“羞伐其德”,可肯定這一前提是對方具有“能”與“德”,這正是我們不能否認太史公之態度:游俠是有“能”且有“德”。這一觀點是太史公思辨性的又一貫徹。在〈太史公自序〉中其已認可《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的說法,認為只是“有省不省耳”之區別,那么有宏大歷史觀的太史公必定不能不被有民間正義精神的游俠所折服。然太史公亦知悉自己的見地與普遍學者和儒教相悖,因而這種挑戰權威性的思想需要平地驚雷般的投擲,故不再適合沿用其他列傳直接介紹人物的開篇寫法,在開頭直接確切表態——為俠者不恥。這足以拋磚引玉,激起讀史者的興趣和思考:何者為亦足多者呢?如何書寫表現呢?

三、鋪陳直敘與春秋筆法

接著太史公并不急于立刻開始游俠們事跡之書寫。比較可得,太史公在史記其他列傳中,從來沒有這般集中篇幅去闡述鋪敘自己的觀點。這與放慢節奏對于講求實際卻又言簡意賅的太史公來說是一種刻意而為,其間暗示此駁論文所根基之社會環境與文化對世人的浸染之深,輿論壓力之大。因為在大一統的儒釋道文化中,從沒有歌頌游俠這一游離體制之外的邊緣群體。游俠的存在,對于中央集權的制度來說弊大于利。因此太史公很清楚,如果不能不說清楚游俠不軌于正義所作之為的合理性,那么其實是很難說服讀史者的,也無法使得這篇傳記流傳后世,發揮其效用。這樣的考慮,既是必要,也藏太史公之用心:革舊鼎新,方能立傳。

那么太史公接著強調的一個點便是:處在下層的游俠,卻能做出不尋常之事。太史公先是枚舉了歷史上遭受各種困難的仁人志士,然后反問: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這里運用了推賢及民的論證方法自然進行太史公的第一次激言反問,亦是對讀史者和世人的發問。筆者以為此處還隱藏太史公呼之欲出卻沒說出的話:所以身在危難之中的百姓該如何化解災難?他們選擇了相信俠義。此處亦是通過雅俗對比,凸顯游俠精神對鄙人的珍貴。但太史公為何不語呢?這正是可以深度思考的一個點:這是否是一處曲筆?當我們看到下一段的布局便可推測這或是曲筆。因為將此推想填充過渡,并無不妥。太史公先引用鄙人之言,看似是抑,卻又以史為鑒,論證其現實性:“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什么是圣人?世人認可的仁義一定是置于追求體制功名和愛國之上的,這是太史公所處的環境,皇帝是圣人,利于官家是圣旨。

看似鄙人所言唯利是圖,非漢代所推崇之仁義觀,但太史公以史明史,借由客觀的歷史去論述鄙人和道家所言的正確性。我們甚至可說其體現了黑格爾“存在即合理”之思想。這正是太史公留給后代的沖擊力:不用俯視冷漠的標準,而是用百姓的標準去探究何謂英雄豪杰。誠然,歷史不該僅僅由官家體系的英雄建構,也需要普通人的英雄與稱贊,這正是太史公宏大歷史觀的又一凸顯??v觀太史公的生平,不也正是這樣嗎?其寫史記在世時不受官家待見,卻也為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梢酝茰y,太史公的生平遭遇和道家思想使得他與游俠們產生共鳴,亦使他寫史,充滿了人文關懷的光輝。

在勇敢點明圣人之道之虛偽后,太史公繼而犀利批判衛道士們的無知:一是因為其為儒道所縛,無法理解百姓的處境,亦不懂得百姓的需求,而對比之下游俠才是真正契合百姓需求的存在。二是雅俗對比之下的道并非輕而易舉,不應被輕視。三是反問儒士,曾被人不恥的窮儒卻因堅持己任,不也成后代宣揚的鄉間賢豪?接著再次抑揚先抑以求第二次激言反問:客觀來說,鄉間俠客的影響力無法匹敵曾經不受賞識但被后世追隨者夸贊的鄉間儒生季次、原憲,但于功見言信豈不是相同?這亦隱藏其詰問:同為功見言信如一,何以儒生得贊,游俠得恥?當朝者的標準便是正確的標準嗎?這正是太史公上述議論方式的復現。

太史公正是通過引言、舉例的間接議論和激言反問的直接議論反映其歷史觀:此傳不為官書,只為民意。官家不認可鄙人所敬之游俠以及其精神,正是其要記錄的歷史。而對其之記錄,亦體現太史公之見:為游俠者不恥。

四、對游俠的重新定義

因而治學嚴謹的太史公借解說俠者之史為何謂游俠下定義:非因王者親借勢發聲洪亮的賢才而是儒墨均排斥的閭巷之俠。他們無錢權之勢可依,卻能為天下所稱賢。這一雅俗對比,更彰顯其精神珍貴。之后太史公又指出假游俠的反例對比,以襯托真游俠的可敬。而從“余甚恨之,余悲世俗”這一罕見濃烈的個人憤慨之流露,可見太史公對游俠者所受偏見之悲憤??v觀史記全書,《游俠列傳》中太史公的激言是其他史記篇章無法企及的。這樣的正名,不僅講述了游俠者被鄙視而無史記載的歷史,亦是在嚴格定義其范圍的情況下開創其史記之篇章,還是對朱家郭解描述的預告,可謂一舉三得,承上啟下。

筆者以為,駁論文不僅需要有邏輯自洽的觀點,還要講究在準確界定議論主體的基礎上提出論點,以及通過絲絲入扣層層遞進達到曉情動理的議論方法,這樣即便不展開具體細致敘述,已達事半功倍之效。但切莫忘記議論和敘述是互相補充的關系,特別是離經叛道的歷史記錄。

五、以詳略得當的典例佐證

太史公在此篇選取了兩個漢代以來典型的俠客為例,分別敘述了他們的言行及對后代俠客之影響。其中對朱家描述的篇章占全篇篇幅的13.3%,但對翁伯的描述卻高達50.8%。由此太史公之側重點一目了然,郭解為主,朱家為次。

雖然篇幅不同,但作為并列的兩大歷史典型游俠,根據開篇太史公贊語必定得凸顯其評論,因而筆者通過下表進行對比:

人物贊語之表現及影響 朱家 郭解不軌于正義儒家為正統時因俠聞名,并私藏救助逃難的人: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藏活豪士以百數,其余庸人不可勝言。在儒家為正統時父親因任俠被誅殺的環境下成長,年少殺人、藏匿逃犯、搶劫等不法行為不可計數。年長時開始自省卻也隨父任俠、行俠仗義卻亦睚眥如故。后被通緝逃亡,與門客造成的命案密切相連,涉嫌玩弄權術: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藏命作奸剽攻,休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其陰賊著于心,卒發于睚眥如故云。解兄子斷楊掾頭。后楊季主不知被何人被殺,其家人告官亦被殺。通緝令下逃脫官吏追捕。解實不知門客何者,無法交差。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接濟窮人,自奉節約并踐行: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余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言必信: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行必果: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諾必誠: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后乃敢嘗酒食。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 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 以軀借交報仇。不矜其能 然終不伐其能。 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調解豪杰間的矛盾悄然離開。

羞伐其德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既陰脫季布將軍之阸,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有人對其不敬,言:“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并替其免除勞役。平日出行時: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影響天下聞名,人人爭相與之交朋友,并對后代俠客的興起起積極作用。自關以東,莫不延頸原交焉。田仲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后世劇孟行大類朱家,助周勃平定國亂。俠被統治者遏制,但殺之不盡。天下聞名,門客眾多,經常有人為他擅自報仇并不讓他知道。家貧卻上了豪富遷徙榜,連衛青將軍都為之求情。被通緝后逃亡到臨晉并說服籍少公和其他百姓收留他。后受不知名門客殺儒一事被御史大夫提議滅族。后世行俠者眾,但假俠名聲更響,而真俠寥寥無幾,遂俠之精神亦被世人曲解。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余車,請得解客舍養之。衛將軍都為郭解免于遷徙求情。解家徙,諸公送者出千余萬。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儒生罵解,被解之門客殺死除舌。無實際殺人罪,卻因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被誅殺全族。此后俠者眾,卻只有幾個真俠,諸多假俠。

對比可知,太史公的人物取材均須滿足贊語各部分標準??梢姵錾淖h論文,必定始終圍繞個人觀點進行論述。而內容上,最細致的郭解,卻使讀史者初讀有巨大的割裂感:似乎有兩個郭解在歷史中,一個行俠仗義謙遜無私,一個睚眥必報任性殺人。當然有人以為這其間有太史公的曲筆成分,但筆者以為撇去真偽之分,這樣的描寫更使郭解的形象立體。歷史不正是由立體的人事物組成的嗎?縱觀史記全篇,哪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何況是不走尋常路的游俠。但顯而易見,描述郭解之惡的部分寥寥幾筆概括,但講其行俠之時卻生動描述。楊照曾評論:“自郭解開始,太史公的行文節奏終于快了起來,與前文論述為游俠者不恥之慢截然相反。但在這么快的節奏中,其依然通過大量事件和包括對話的諸多細節描寫為讀史者勾勒出郭解一生如何積攢影響力及為何、怎樣遇難的過程,并曲筆游俠被誅很大程度因為威脅到統治者的權力?!惫P者贊同這是太史公對郭解高度贊同的表現,亦存在極大可能是因為郭解身上之精神是太史公精神之投射。

而面對滅族的郭解,太史公仍不吝贊,再度用先抑后揚的方式論其貌不揚的郭解為天下人所仰慕稱贊的現實并強調人貌榮名和可惜之情。最終用四字短語共四十字作結,凸顯游俠之精神與影響力,并再贊翁伯之偉。這不復現太史公宏大史學觀:不為官令所束,只為民心所向。

六、結論

太史公正是通過以上所說之方式來論證“為游俠者不恥”的。而由于現存朱家郭解史料之稀缺,后世在其所為細節的真偽上難以下論。但私以為太史公寫議論文之精神與筆法,對當代學生之寫作能力與文化思想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然筆者學識所限,僅能淺析,期冀更多學者對此傳之文學性的研究!

猜你喜歡
太史公游俠朱家
Anisotropic plasmon dispersion and damping in multilayer 8-Pmmn borophene structures
欲訪江南媚,醉夢朱家
“太史公牛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小米游俠記:虎頭將軍
壽縣朱家集楚銅器“前”字補說
黑暗游俠 STEPHEN JACKSON
小米游俠記:看戲
小米游俠記:腌咸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