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教學法在聽障兒童語言教育中的運用探討

2022-05-15 01:11張銘
課程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聽障兒童語言教育故事教學法

張銘

【摘要】故事教學法與低齡段兒童的年齡特點相契合,獨具趣味性的故事教學法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推崇,幼兒在用心聆聽故事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其理解能力。教師在面對聽障兒童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時,可以靈活地運用故事教學法,調動聽障兒童的積極性,讓其在聆聽故事的同時能夠掌握更多的詞匯,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故事教學法不僅能夠滿足聽障兒童的學習需求,還能夠有效地提高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 聽障兒童? 語言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7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4-0097-03

聽障兒童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在學習語言知識時會比一般的幼兒更加困難,教師應當結合聽障兒童的特點,積極革新教學模式,為其營造良好的氛圍,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聽障兒童掌握語言知識。故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不僅能夠減輕聽障兒童的學習壓力,還能夠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在傾聽故事的同時,掌握更多的語言知識。

一、故事教學法的含義和意義

故事教學法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幫助兒童學習相關的知識,教師將需要兒童學習、掌握的道理或者知識點融入到故事當中,然后創設相關的情境來將故事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兒童面前,讓兒童在傾聽故事的同時,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學習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故事教學法通常情況下會運用在學齡前兒童的啟蒙教育中,與學齡前兒童的學習特點相契合,同時,在聽障兒童的語言教育中也能夠發揮出良好的作用,呈現出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時,發現其在聽障兒童的語言教育中能夠呈現出更好的效果,對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故事教學法有著較強的趣味性和教育意義,在聽障兒童的語言教育中運用可以充分調動聽障兒童的積極性。由于兒童年齡較小,對故事、游戲等內容比較感興趣,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可以將聽障兒童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當中,聽障兒童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對于聲音并不敏感,雖然無法對聲音做出快速的反應,但是聽障兒童的視覺和思維會比一般的兒童更加活躍。故事教學法有著豐富的故事情節、生動形象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演繹故事的內容,聽障兒童可以通過觀看的方式來直觀地、真切地感受故事的內容,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還能夠學習故事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等,掌握故事中蘊含的道理,聽障兒童也會沉浸在故事的氛圍當中,對其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面對學齡前兒童講述相關的故事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幼兒能夠從故事情節當中學習相關的知識并學會辨別善惡。聽障兒童的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們的世界里是非常干凈、純潔的,通過相關的故事可以幫助他們積極主動地融入到故事情節當中,感受到故事當中蘊含的教育意義,對聽障兒童的思想觀念的形成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二、故事教學法在語言教育中的優勢之處

首先,故事教學法的趣味性比較強,與學齡前兒童的學習特點相契合,趣味性強的內容更能夠調動學齡前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將故事教學法運用到語言教育當中,能夠有效地提高語言教育教學的效果。好的故事本身就已經具備生動有趣的情節、引人深思的內容以及形象鮮明的人物特點,能夠幫助學齡前兒童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從而有效地提高學齡前兒童的理解能力。教師在利用故事教學法開展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班級中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秘密小兔和秘密花》的故事,教師在向兒童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讓兒童聆聽過故事之后,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小兔”“大黃狗”“流浪貓”等等,然后根據故事內容開展角色對話,并且能夠將故事中人物的動作和神態生動形象地演繹出來,這種模式下,兒童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故事當中,身臨其境地感悟故事中人物的內心,并且學習其表達方式,真正領悟到故事的奇妙,不僅能夠將兒童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當中,在角色扮演的活動中,還能夠有效地鍛煉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故事教學法不僅擁有較強的趣味性,還有著直觀性這一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故事教學法時,需要運用一些輔助性工具,比如,教師在講解故事時,可以選擇相關的音樂,為聽障兒童營造出良好的氛圍,讓聽障兒童在音樂聲中融入到故事當中,另外,教師還需要加入一些肢體動作以及面部表情,來更好地呈現故事的人物特點,同時也要注重語音語調的跌宕起伏,讓聽障兒童能夠有身臨其境之感。而這些內容都是以故事內容為依據,在文本的基礎上結合對人物的理解呈現出來的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到聽障兒童的特點,采用恰當的方式來幫助聽障兒童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解故事的內容,并能夠通過教師的演繹而對故事的內容形成直觀的感受,真正地理解故事的內容,并且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并掌握故事中蘊含的道理。

最后,故事教學法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故事教學法的開展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對文本的內容進行生動形象的演繹,來幫助聽障兒童理解故事內容,并理解故事中蘊含的道理,聽障兒童會對故事中的人物形成直觀的認識,能夠辨別故事中人物的善惡,在此過程中,故事教學法的教育性能夠被充分發揮出來,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而故事教學法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助力聽障兒童在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能夠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對聽障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故事教學法在聽障兒童語言教育中的應用

(一)選擇合適聽障兒童特點的故事

適合低齡段聽障兒童閱讀的故事非常豐富,教師要從豐富的素材中尋找出適合聽障兒童學習特點的內容,處于不同年齡段的且性格不同的聽障兒童,其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師要結合聽障兒童的特點來選擇相關的故事。對于剛剛開始接觸語言教育的聽障兒童來說,教師可以為其選擇一些內容比較簡單且結構并不復雜,蘊含的道理也通俗易懂的故事,另外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要先對故事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減少故事中難讀的字,但是也要留有一定量的聽障兒童通過自己努力能夠攻破的生字,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且,目前階段的故事書中的故事,并非全部的內容都適合學齡前兒童閱讀和學習,教師要結合學齡前兒童的學習特點,結合自己對聽障兒童的了解,對故事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更改,然后在課堂中結合聽障兒童閱讀時的反應再對故事進行合理的改變,為聽障兒童營造出良好的閱讀環境,讓他們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能夠收獲更多的內容,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

教師運用故事教學法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在講述故事內容之后,可以在班級中組織聽障兒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再現故事中的情景,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兒童的特點為其分配合適的角色,讓聽障兒童對故事中的角色能夠有代入感,真切地體會故事中人物的特點,揣摩人物的心理,并通過相關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以及語音語調的起伏來展現故事中人物的特點,有效地提高聽障兒童的理解能力,推動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師選取的故事一定要對聽障兒童有著較強的教育意義,使得聽障兒童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和成長。但是目前階段教師在面對聽障兒童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多數教師仍舊注重對知識點的傳授,忽略了對聽障兒童思想方面的教育。聽障兒童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對聲音并不敏感,在日常生活中會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對待,與正常的兒童相比會遭受更多的苦難,教師在面對聽障兒童開展故事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選擇教育意義較強的故事,幫助聽障兒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教師可以多選擇一些明辨是非、講誠信的故事,聽障兒童在學習這類故事的同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時還能夠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性格,促進聽障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二)不同的展現方法呈現不同的效果

教師采用故事教學法來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最常用的也是最簡單的講述故事的方法就是朗讀法。由于兒童年齡、性格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無法將注意力長期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教師在面對聽障兒童朗讀故事的過程中,能夠將其注意力集中到課堂當中,還能夠幫助聽障兒童養成聆聽的好習慣。教師在朗讀故事時也要采用合適的、恰當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以及語音語調來更好地呈現故事內容,而聽障兒童的觀察力比較強,觀察事物時會非常仔細,教師在朗讀故事時語言的跌宕起伏以及面部的表情變化能夠被聽障兒童及時地捕捉到,教師根據故事情節的不同而產生的語音語調、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上的變化,能夠幫助聽障兒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其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也越來越多,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開展故事教學法。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向聽障兒童呈現多幅圖畫,然后引導其通過對圖畫內容的理解將其串聯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將圖片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能夠將其注意力集中到課堂當中,還能夠幫助聽障兒童理解圖畫的內容。兒童的想象能力是十分豐富的,再加上其思維能力也比較強,多媒體上呈現出的生動有趣的圖畫能夠引發兒童的眾多想象和聯想,他們會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將其完善成為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開展故事教學法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所選擇的畫面內容一定要簡單易懂,圖畫內容過難會讓聽障兒童難以理解,還會打擊到聽障兒童的學習自信心。聽障兒童的聽力方面存在缺陷,其注意力與正常的兒童相比更容易分散,所以如果教師所選擇的圖畫內容過難或者過于花哨都會影響聽障兒童對圖畫內容的理解,影響其注意力的集中。教師在帶領聽障兒童閱讀圖畫的同時,也要引導其關注故事的主題,體會故事中蘊含的道理。

(三)選擇合適的方式鍛煉聽障兒童的語言

教師在面對聽障兒童開展故事教學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聽障兒童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聽障兒童的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聽障兒童的積極性,提升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在向聽障兒童講述相關的故事時,可以以故事內容為依據,向聽障兒童提出相關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要圍繞著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展開,聽障兒童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并梳理故事的脈絡,掌握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教師提出相關的問題來引導聽障兒童進行回答,這種一問一答的模式下,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得到有效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所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一定要與故事的內容、故事的主題、故事中的人物密切相連,并且難度不宜過大,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故事的內容有著深入的了解,如果教師向聽障兒童提出了與故事內容并不相關的問題,會對聽障兒童產生一定的誤導,妨礙聽障兒童真正地理解故事的內容。

教師在講解完故事的內容之后,可以讓班級中的聽障兒童運用自己的語言來復述整個故事,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關鍵詞來復述整個故事情節,不僅能夠鍛煉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加強聽障兒童的記憶力。但是復述整個故事對聽障兒童來說難度比較大,如果教師在此過程中不加以引導,會導致聽障兒童喪失學習自信心,甚至會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教師要擁有足夠的耐心,逐步地引導聽障兒童,幫助其樹立學習自信心。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故事的內容在班級中開展表演活動,聽障兒童在表演故事的過程中,能夠將其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當中,其學習積極性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在表演中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對故事中人物的特點也會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可有效地提升聽障兒童的理解能力。教師在利用故事教學法開展課堂教學時,可以結合聽障兒童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呈現方式,有效地提升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故事教學法在學前聽障兒童語言教育中的運用,能夠有效地鍛煉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理解能力,聽障兒童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能夠養成良好的個人品質。故事教學法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教師在面對聽障兒童開展故事教學法的過程中,首先要結合聽障兒童的特點,為他們選擇合適的故事,然后采用不同的展現方法,使得課堂呈現出不同的教學效果,聽障兒童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合適的方式來鍛煉其語言能力,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提升聽障兒童的語言能力,幫助聽障兒童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顏文靜.童趣學習:基于兒童立場的故事教學新舉措[J].求學,2021(20):11-12.

[2]呂靜.講好中國故事? 學好中國語言——論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智慧,2021(6):71-72.

[3]張迎霞.社會故事教學法在自閉癥兒童安全教育中的應用[J].幸福家庭,2020(14):74.

猜你喜歡
聽障兒童語言教育故事教學法
中職學前專業幼兒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游戲化教學的探索研究
融入故事提升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探究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故事教學法的應用芻議
淺談故事表演活動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運用
聽障兒童美術教育方法研究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早期閱讀在聽障兒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語言教育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