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大眾化和商品化進程中的藝術獨立

2022-05-16 07:16申瑋
錦繡·中旬刊 2022年1期

摘要:當今的美學藝術活動己經遠遠超出了單一藝術品的范圍,開始逐漸滲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過去僅少部分人才真正能夠接觸到包括小說、戲曲、詩歌藝術門類,這些慢慢地被人們大眾喜聞樂見的時尚、電視劇、廣告、流行歌曲甚至于室內設計的裝潢等取代。后者在現實生活中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開始更加注重對藝術的認同與欣賞,藝術的向往與大眾性也自然而生地成為了一種必然。獨立的品格本身就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其人格的獨立性和思想自由,其所謂藝術創作只能成為殷勤獻媚的方式與附庸風雅的手段。

關鍵詞:藝術受體,大眾化界限,獨立品格,人格獨立

藝術是人類表達思想情感而創造的、有審美意義的語言方式。藝術包含的領域十分的廣闊,有時,藝術產品往往又難以與具有實用價值的物品明確區分,這也說明各個藝術領域所面對的受眾群體可能也難以區別,而不存在一個非常明確的邊界。

藝術家們所創造表現出的各種美學藝術作品,它們所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節往往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圖片或者視頻,是我們人生閱讀經歷的一種載體和其他復制模型。這些作品把其人生更加深沉的寓意都通過藝術直觀地向受眾們展示了出來,激發了大家對其產生相類似的心理體驗以及很強烈的共鳴。這種促使受眾在認真地品味到自己的藝術作品時,就像在回想自己當時所經歷的一個人生故事。

藝術的核心在于信息的傳遞,近幾年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技術也已經開始以極快的方式挺進藝術媒體傳播領域,成為當今藝術媒體傳播日益趨于廣泛化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藝術的大眾化從而簡便可行了。美國當代藝術無論是從創作題材的角度來選擇或者從藝術方式上,他們都正在努力地進行著革命性的改變和探索性的嘗試,將過去只能對"小圈子"的一些日常狀態和其藝術理念的表達與描繪,轉換成一種用來描述平凡老百姓的一些日常生活。藝術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通俗易懂"的同時也拉近了一般民眾和藝術之間的距離,藝術家也實現了其本身的審美價值。

藝術的走向大眾化,一方面是為了要徹底打破藝術家與受眾之間的藝術界限,消解人的創造力以及以創作者在藝術領域的話語權;另外在也從某種程度上要求藝術聽眾積極參與到并投身于傳統藝術的文化生產中,而不是做個藝術旁觀者。這實際上對于藝術受眾也就必然提出了更高的閱讀技巧和能力要求,具有較強的藝術哲學歷史文化知識和文化背景的藝術受眾就會比較容易真正接觸感受到當代藝術中的語境中。

藝術注定是被少數人理解的。指望當代的先鋒藝術能夠走向大眾化,但先鋒藝術本身就注定走向了小眾化。它雖然具有對社會大眾開放的一種價值觀和態度,但它在設計上缺少了吸引社會大眾的元素審美與通俗之間的趣味,這是必然付出的代價。當一百多年前印象主義藝術正先鋒的時候,大眾也接受不了那些模模糊糊的畫法;只有當它不再先鋒,落地民間后,才可能作為一種審美趣味沉淀到大眾文化中。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藝術知識的普及,小眾化的藝術會不斷轉變為大眾化的藝術,而新的小眾化藝術又不斷再次生成。

現在很多人收藏或投資藝術品,卻分不清什么是藝術品?只有藝術品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才具備收藏、投資價值。簡單的講:藝術品是無法復制的,藝術類商品可以復制。凡是只能再重畫一次的繪制,都還是說不上自己的藝術。美學藝術發展階段主要是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表達來創造繪畫,這在美學中是一瞬之間就逝去的,存在著偶然性,因此,凡好的繪畫,本人再描繪第二遍畫也是根本就會畫不出來的,這樣的作品才稱為藝術品。藝術和藝術之所以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因為:技術能夠完全依靠手上的功夫來實現,而藝術是需要依靠自身修養來實現。藝術的境界越高,技巧也就越樸素,因其自己的藝術語言也會變得豐富起來,用不著再借助太多的工具。藝術要取得藝術商業上的成功,就必須保證它在不喪失本身的價值,并且有章法地轉變自己,做出某種自我甄別。當然一些藝術歷史學家或者是古典、學院派的主張者,他們也許會認識到古典的文化底蘊,經典而未必具備流行性的文化內涵,會認識到至潮時尚的輕浮以及那些缺乏意義的文化本質。問題之處在于,從目前的角度來看,經典舊作,古典藝術品也是同樣前衛,最先鋒的現代藝術品同樣也存在著幾乎相等的藝術觀點和受眾。這就說明,藝術品的商業化不僅僅是藝術品本身,或者是藝術品的商人所制作和創造的,而是由于消費的受眾,顧客,順從自身的需求和欲望,這種商業模式可能涉及到包含愛好,從眾或者是投資等各個方面的以這種需求為基本因素的經濟活動,只可惜這種需求是一個非常不可預見的因素,對于任何一個商業模式來說,如何才能刺激該藝術品行業的消費受眾的愿景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獨立品格本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前提。然而,在中國,由于長期的思想禁錮,已使許多人習慣了順從,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當代藝術也不例外,受權力社會的干預,出現了許多回避思想立場和人生態度的傾向。諸如前些年"形式主義"觀念的流行,諸如后來"實驗藝術"概念的出現等等,大都是披著所謂"后現代"的理論外衣,以"作者死亡"為借口,以"形式即內容"為依據,屏蔽背后的人格獨立與思想自由等問題。殊不知,西方后現代理論中說到的"作者死亡",恰恰是更加強調文本的獨立性;而在中國,卻真的成了漂浮的能指,成了沒有靈魂的現代性。藝術界的跟風現象尤為嚴重。雖然就藝術的形式語言而言,相比過去,已經越來越完善,也越來越精美,但是,就其精神內容和創造力而言,卻是越來越空洞,越來越萎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于藝術價值的匱乏,在于獨立人格的缺失。如果連藝術的價值基礎都沒有,我們又從哪里去推進?到哪里去創新呢?

人格獨立,審美獨到,思維透晰,視野超然,知識成慧,大愛情感是歷史上大藝術家的所具,藝術無論當代現代,藝術品質是人類精神遠望的美感形式之價值,不具備精神美感品質的人只能唯己心而折騰了。藝術獨立人格的建立首先是對人類的認知與智慧行為的探尋!

參考文獻

[1]梁媛.藝術的大眾化趨勢[J].藝術品鑒,2021(24):48-49.

[2]李榮.藝術商品化弊大于利[J].美術教育研究,2014(16):63.

作者簡介:申瑋,(1996--),男,漢族,山西省晉中市人,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碩士,單位:天津美術學院,研究方向:寫意人物表現語言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