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愿景—高校社區聯動下的文化交流

2022-05-16 01:46楊婧萱段蕓
錦繡·中旬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文化交流資源共享社區

楊婧萱 段蕓

摘要:社區是自古以來人類生活的重要現象,人與人之間生活的環境相互交融,居民對社區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因此社區結構功能不斷升級,各社區之信息傳播也隨著大眾媒體的豐富變得方式多元,社區由此變成了文化交流的良好媒介。高校作為具有教育傳播功能的社會構成,擁有不同方向的優秀專業知識,高校與地方社區相互聯動,將有專業能力的學生、教師與社區進行交流,為社區人員提供了更多機會,為社區活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通過與社區的合作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社會教育,提升社會經驗,兩者的價值觀相互碰撞交融,為社會提供了更多創新活力。

關鍵詞:社區 ;高校; 文化交流; 資源共享; 聯動合作

一:高校與社區人群現狀

當前社會節奏逐漸變快,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員生活狀態差距較大,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相對薄弱,更年輕化的社區活動有利于人員間生活閑余時間的溝通交流,提高對國內不同文化下的新鮮事物,增強人員之間的情感聯動,提升居住生活感。

高校學生擁有專業的學生資源,可以為國家培養專業人才,為社會輸出實用型人才,同時也具有學術能力在不同專業下進行創新研究。學生生活范圍相對較小,社會經驗不足,對社會不同生活狀態體驗不足,但對社會活動懷有一定熱情,對創新活動的策劃具備充足活力與執行力。

二:高校社區聯動的創新性及可行性

我校積極響應“城校共生”的發展理念,該項目拉近了高校與所在區域社區之間的距離,促進兩處人員流動交流,各取所長,共同發展。學校的知識儲備豐富,可以提供給社區人員新的資源和學習機會,豐富社區生活,提供不同的人文關懷和文化體驗。

社區人員黨群關系豐富多樣,在生活中有著不同的理解,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是為學生提供增長社會經驗的好機會,學生與社區人員相互溝通活動。

通過在社區所在區域組織、策劃各種文體活動,有效提高學生專業落地能力,可增強社會責任感。社區發展文化創意,藝術活動,既能夠保留本地文化形成自身特色,也能夠提升藝術行業的產品附加值,加快社區藝術文化氛圍的發展??v觀內外,以文化創意為社區賦能。

三:同類研究工作國內外研究現狀

中國臺灣歷史上具有很多成功的高文化性社區協作案例,為我們當下的社區建設做出了非常具有創新性的展示,臺灣曾宣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從文化藝術角度入手,建立完善的社區文化創意合作模式,如松山文創園,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文創產業鏈,包括文創開發、設計、制造、售賣、宣傳等,文化氣氛濃厚,通過社區文化溝通聯動來凝聚人群,改善社區居民生活,且也能創造良好的社會價值。

“臺灣社區營造之父”的陳其南認為,社區總體營造代表一種思維模式。在這樣的政策環境推動中造就了臺灣社區的諸多成功,借助這一成功的社區合作的交流模式,高校將校內的優質文化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兩方聯動創辦文化活動,增強溝通,雙向共贏。

梁春濤表示:“社區教育是在一定地域內,在黨和政府幫助、指導霞,組織協調學校和社會各個方面,相互結合,雙向服務,實現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旨在提高全民素質水平,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和教育協調發展的教育社會一體化組織體制?!倍壳皣鴥却蟛糠稚鐓^內活動相對中規中矩,單純的指標上報、組織社區內清潔,老人愛心服務類型為主,新意欠缺且實際意義相對薄弱,文化知識性內容普及較為欠缺,活動中缺乏學術類提升和創新活力,也難以尋找到更具有年輕活力的人員參與。社區作為當下社會人群生活的第一環境,應當積極引導社區居民與高校學生共同參與文化活動。

四:實施活動方式

積極籌辦、參與社區藝術性文化交流活動。院校作為藝術類大學,設有不同分類的藝術專業,如視覺傳達、工藝美術等,不同專業的學生發揮所長可與社區不同人群合作。

在端午節期間,我校學生與大連開發區松嵐社區合作創辦了手工文化藝術節,學生和教師指導社區居民制作艾草香包等手工藝品,科普節日歷史故事以及中國傳統手工藝歷史,增強了社區慶祝民族傳統節日的慶祝氛圍,眾參與者其樂融額,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又邀請音樂學院的學生、教師為老人演唱經典歌曲,豐富退休生活,感受人文關懷。對社區內的兒童藝術教育更是多姿多彩,提供不同材料的兒童手工藝,繪本繪制等活動也為社區兒童的童年生活增添一份喜悅,提供了在藝術方面開闊視野的機會。在活動從策劃到宣傳到總結,離不開每一位學生、老師的付出,學生在實踐中都有不同的收獲。同時,活動的成功舉辦為社區的參與者帶來了生活中的新鮮活力,切身感受到了不同類型的文化熏陶。

我們將繼續探索不同類型的文化交流活動,將高校自有文化資源帶到社區,由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活躍社區氛圍。并嘗試探索更加全面的、長期的合作方式,各個流程精細對待,嚴格把控,盡可能將活動品牌化,使活動成果為每一位參與者帶來更多營收,提高積極性,由此擴大宣傳力度,形成良性循環。

策劃活動盡可能貼近社區生活,帶動各年齡階層的人群參與,手工工藝、藝術鑒賞、繪制活動等,滿足社區人群的精神需求,提高文化認識,增強社區凝聚力。

五:結語

目前在多數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程度,與居民的文化需求仍存在落差,而我校通過踐行這一“城校共生”理念,以舉辦精心策劃的文化活動等方式,在滿足社區文化多樣的同時,也在雙向提高兩處人群的綜合素養,整體鼓勵著城市藝術文化建設氛圍。

高校借助自身的學術專業優勢,在服務中傳達文化理念并傳播專業知識,與社區合作開展創新性活動助力社區發展,豐富居民生活,開拓居民的創新型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通過社區與高校的協作,高校帶來的知識人才與社區的人群活力相輔相成,共同創建高文化性的新型社區生活。

參考文獻

[1]臺灣地區社區營造的歷史經驗、未竟問題及啟示——兼論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的發展路徑 ?苗大雷 曹志剛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2.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

專輯:社會科學Ⅰ輯 專題: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 分類號:D669.3

[2]社區少兒美術教育聯動高校資源途徑探索 沈欣輝 揚州大學

專輯:哲學與人文科學; 社會科學Ⅱ輯 專題: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分類號:G779.2

[3]服務雕刻生活,文化閱饗人生——“北大資源文化季”領跑新文化社區 倪衛東王玉潔

專輯:經濟與管理 科學專題: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分類號:F293.33

作者簡介:楊婧萱,女,漢族,大連藝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

段蕓,女,漢,大連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文化交流資源共享社區
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
以“春風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強兩國“心通意和”
“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研究
特殊時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續在線
薛范:畢生譯配只為中俄文化交流
長三角加快實施交通運輸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2015影像社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