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磯崎新建筑作品中的漢文化跡象分析

2022-05-22 23:54任宇倩
美與時代·上 2022年4期
關鍵詞:現代建筑

摘? 要:磯崎新(Arata lsozaki)作為后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同樣也是將建筑作為藝術來思考的建筑家之一,在建筑領域有極高的造詣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他的建筑作品既能體現現代主義建筑的簡約之感,又能體現傳統建筑中的地域性特征。以鐘孺乾教授的繪畫跡象論概念為參考淺析磯崎新大師建筑作品中漢文化的表現方式,為建筑設計者提供更多的思路。

關鍵詞:磯崎新;跡象論;漢文化;現代建筑

一、建筑中的漢文化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有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之分。漢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主體,經過數千年的沉淀與發展,涵蓋面甚廣,在政治、軍事、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領域均有極高的成就,是中國回望歷史與展望未來不可越過的部分。

中國傳統建筑發軔于漢,盛于唐,講究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天人合一,“與陰陽合其德,與日月共其明,與四季共其序”,其核心便是對自然的崇拜。又因中國地大物博,氣候環境、歷史文化、風俗人文存在差異,體現出“和而不同”的傳統文化特色,形成北京四合院、陜北窯洞、福建土樓等多重姿態。19世紀歐洲衍生出“現代主義”(方盒子式)建筑,密斯·凡德洛也提出“少即是多”的空間設計理念,后流行于中國,致使中國現代主義建筑思潮風靡一時。這種建筑形式講究理性、功能,忽略建筑中的歷史文脈,對后來中國城市設計出現趨同化有很大影響。建筑設計師王澍在一次采訪中指出中國在過去的30年至少在城市是完全重新建造了一種Global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丟失了自我。磯崎新在2000年初參加上海雙年展時也犀利地提出中國建筑更多屬于拿來主義,缺少深思。這也成為他后期在中國展開一系列地域性建筑設計嘗試的契機之一。綜上所述,中國的傳統建筑是擁有地域特色、包含文化韻味的,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建筑中的中華文化(漢文化)特色開始削弱。設計者也逐漸意識到建筑如書,擁有底蘊的建筑正如繪畫作品中的那一點意味,值得人們反復斟酌,給人以無限遐想。磯崎新近年來在中國的建筑實踐取得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用跡象論原理分析其建筑形式以及其產生韻味的原因刻不容緩。

二、磯崎新建筑之“跡象”

(一)跡象

將跡象論用于繪畫研究是鐘孺乾教授創造性地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們所做的任何創造設計,本質上都無法避免跡象學的作用,“落筆成跡,因跡生象”?!佰E”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由于碰撞作用而產生的痕跡,即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痕跡,又表現為事物的質地、屬性、特征;“象”是事物的外部樣貌特征,是一切可見之物,又表現為形狀、體量;隨著時間、空間角度的改變,“象”也會帶給觀賞者以不同的感受(筆者將其歸納為后文提到的“x”的變化)。周邵華教授在看過《繪畫跡象論》后,解釋廣義的“象”是目極萬里、心游大荒,是收盡鴻蒙之外億萬萬筆墨痕跡的大象。筆者認為,建筑中的“跡”“象”手法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始于色彩、形狀卻不限于色彩、形狀。相較于中國傳統建筑,高新技術發展下的建筑品多了一種思考的可能性,少了一份手作溫度,繼而在探討建筑中的“跡”“象”時不能局限于某一種思想方式。

“跡+象+X=畫”是鐘孺乾教授對于畫作提煉出來的一個基礎公式,此處的“X”是創作者創作時的激情、靈感以及賦予作品的精神、屬性,是作品的意境和境界?!佰E”“象”通過五感便可體會到,“X”更側重于發揮觀者的聯想與感悟,即作品給予觀者的思想感悟。磯崎新認為的“設計建筑的目的,比建筑本身更重要”,更加突出了“X”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在思考中國建筑未來后,磯崎新于2002年在參加上海雙年展時批判性地指出中國當時建筑無原創、無思想的弊端,這種拿來主義缺少了深思與藝術性;又在南京參加“中國國際建筑師實踐展”策展活動時,將保護古城與建設相結合,試圖找到其中的平衡點;在中國的建筑實踐中,磯崎新考慮城市地域文化,正如畫面中跡象之外的含義表達,這種表達既可以偏向文化內涵,也可為城市設計的理解概念。

(二)磯崎新于中國建成的建筑簡析

磯崎新早期在中國設計的建筑多未建成,但設計圖紙仍被建筑者們研究學習;而后大量建筑拔地而起。表格1為近年磯崎新在中國熱度較高的建筑設計作品。

表1

建筑 時間(年) 地點 特色

深圳文化中心 2006 深圳 “黃金書”玻璃結構幕墻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新美術館 2008 北京 天然巖板幕墻

杭州西溪濕地博物館 2009 杭州 植物綠丘屋頂

上海九間堂 2010 上海 鋁合金頂、白墻

上海喜馬拉雅藝術中心 2010 上海 立方體、“異型林”

上海交響樂大廳 2014 上海 “房中房”“全浮建筑”

日本侵華罪行館 2015 成都 當地磚料與混凝土結合、波浪頂部

哈爾濱音樂廳 2015 哈爾濱 “浮游冰晶”造型

湖南省博物館 2017 湖南 “鼎盛洞庭”造型

大同大劇院 2018 山西 型似云霧

落筆成跡,縱觀磯崎新2000年后在中國的建筑,不難發現其“造跡”方式的多樣性與跳躍性。他并不拘泥于傳統原始材料或混凝土一類,例如2006年設計的深圳文化中心(如圖1),先是展現標志性入口——金樹大廳、銀樹大廳;材料上運用鋼結構玻璃體,剛中帶柔,幾何形結構不顯簡單。因跡生象,深圳文化中心在街道兩側都有入口,入口直接通到有樹形結構的中庭,在音樂廳一側的結構用金子裝飾,形成所謂的“金樹”,在圖書館一側的結構用銀子裝飾,形成所謂的“銀樹”,使兩部分出現形斷意不散的狀態。運用植物形式,一方面突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也與中國古代金銀相對的傳統一致;另一方面運用森林比擬文化,突出中國古代對樹的崇拜,也寓意中華文化郁郁蔥蔥,發揚光大,走向世界。上海喜馬拉雅藝術中心的“異型林”(如圖2)與“金銀樹”有異曲同工之妙。區別在于“金銀樹”的“造跡”是通過鋼制結構與玻璃,使“金銀樹”更顯透亮、清澈;喜馬拉雅藝術中心中的“異型林”是通過計算機根據自然力學的規律模擬自然衍生而出的,展現科技韻味,使觀賞者一眼就能看出其“跡象”。在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的設計中,磯崎新也使用了同樣的造跡方式。又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新館(如圖3),運用了比較新穎的材料——天然巖板幕墻進行造跡,便需要考慮如何用新材料展示出歷史的沉淀感。在造跡過程中,磯崎新運用張拉膜的手法,柔化屋頂內部光線,突出天人合一的建筑精神;他追求用連續的曲面來表現空間的與眾不同,根據展陳條件來決定實墻與通透玻璃的組合,虛實參半,形成了與周邊和諧統一的制度感、文化感。由于美術館公共空間需要大量采光,磯崎新便以玻璃為主體。天然巖板幕墻塑性既體現了美術館優美的建筑曲線,也符合美院的人文氣息。還如日本侵華罪行館(如圖4)中對建筑材料的選擇,當地磚石與混凝土結合的方式也可看做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最終展現出既符合歷史文化,又不失現代眼光的建筑作品。中國國家大劇院(未建成)在設計時,突出了代表中國傳統的瓦片屋頂,天安門金黃色的屋頂,形成了反翹飛檐的輪廓。這種波浪形大屋頂既與這些歷史建筑保持連續統一性,也追求適合中國式的創新。臺座上紅磚顏色的墻面是這片區域紅墻的延續,入口處成排的圓柱,在視覺上保持著與人民大會堂列柱的相對和連續(如圖5)。D6C69CFA-1217-4757-9AA2-8CE447417D0F

這些造跡、造象過程包括對歷史文化的收集、分析、升華,對建筑材料的理解、重組,最后形成形式上的視覺表現,這也是建筑如書般值得我們反復揣摩的地方。

三、漢文化在磯崎新建筑中的體現

如上文所說,漢文化涵蓋面甚廣,對漢文化的重視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之一,衣食住行中處處都可以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城市而言,每個城市都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缺少的是其面向大眾的影響力,設計者需要不斷揣摩文化內涵使城市與建筑擁有更加厚重的底蘊。

在中國現代的建筑設計中體現漢文化的方式,也就是磯崎新建筑中古意新用的造跡成象方式之一。古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中華文化中傳統哲學意境的體現,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等思想觀念的體現。磯崎新于2009年建成的杭州中國濕地博物館(如圖6)完美地將建筑融入山丘之中,而不是用混凝土將綠地覆蓋這種破壞綠地本來面貌的方式,其考量就包含嘗試尊重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的因素。二是新材料代替古典建筑中舊材料所達到的平衡點。中國古建筑的厚重除了體現底蘊內涵,還有取決于它千百年來經日曬雨淋仍然屹立不倒的材料美。磯崎新在設計一個新的建筑時,為了體現這種材料美,磯崎新運用將新舊材料相結合、新材料增加做舊的肌理等方法,達到這種新舊材料的平衡點。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新館,運用天然巖板材料代替巖石,節省了材料和資金,還不失傳統學院建筑莊嚴的意境,達到現代與歷史的平衡。三是歷史文脈與科學技術的平衡點。在大多數情況下,大眾都在追求當時的科技與歷史結合,從而更好地延續歷史、暢想未來。但由于中國發展速度迅速,一些舊建筑不能更好的契合現代生活,許多開發商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代替局部改造,導致一些城市沒有了該城市的風格。磯崎新在去南京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道南京現存的民國建筑就有上千處,為了保留其歷史底蘊,在改造過程中應盡力維護古城已有的基本結構。這種把握建筑中保護與建設之間的平衡點便是科技與歷史結合的一種表現。磯崎新認為,城市說到底是服務人的,所以城市規劃更側重人學、文化學和人類學,而不單單只是城市本體論,也就是設計建筑的目的比建筑本身更為重要。

上海喜馬拉雅藝術中心作為地標級的建筑,是集當代藝術中心、藝術家創作中心、酒店、商業設施、公共開放空間5個功能區為一體的商業綜合體(如圖7)。用“跡+象+X”的公式去看,喜馬拉雅文化中心,是由兩個粗度不同的立方體組成。立方體形式在磯崎新的建筑中頻繁出現,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群馬縣近代美術館中。仔細端詳兩個立方體,不同于如今均等的網格化辦公空間,而是以一定條件配置的垂直核心筒式基礎,并在建筑中間連接,使之不是孤立的個體?,F在這種商業綜合體的連接方式已經普及,如武漢的群光廣場。其中一側,采用了變形“漢字”造型的素材,用雙層玻璃形式建立外墻,形成面目一新的設計效果。對漢文化的了解,使磯崎新從漢字文化中汲取精髓填補建筑內涵。這種復式墻的設計在磯崎新其他建筑中也??匆?。

其次是上海喜馬拉雅藝術中心的“異型林”(如圖8),在設計中采用了ESO(搜索引擎優化)手法,既是運用現代材料體現漢文化,運用計算機計算出最合理的結構造型,再根據建筑師的審美去做局部的調整,運用現代化的建筑形式營造傳統建筑氛圍,最終達到美與科學性的統一。

最后是歷史文脈的體現。如上文所說,上海作為發展迅速的港口城市,經濟實力不亞于北京,但其城市規模更加自然,多按照自然形成的地形繁衍發展,同時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此作為上海城市的基調,磯崎新在外立面加入了玉琮的造型元素,遠遠眺望就如同以建筑為畫,在上面蓋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印章,激蕩起人們內心對中式意境的共鳴,同時隱喻漢文化中的“天圓地方”。也正因為建筑的不具象性,使得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屬于自己與創造者之間獨一無二的感受,形成了跡、象與意境的完美結合。

四、結語

鐘孺乾教授的“繪畫跡象論”原理是藝術領域的一項科學方法論,從另外一個角度打開了我們對建筑美學的發散性思考。用其思考建筑,將建筑的肌理、材料、形狀都歸納到跡象之中,會發現無論是一磚一瓦的選擇還是結構形式的設計都包含了設計者的思想,最終的結果也會帶給觀者不同的想法。這種以形為跡象,以漢文化為中心、抽象與現實結合的造跡成象方式,為建筑藝術注入了新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鐘孺乾.繪畫跡象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磯崎新.磯崎新·中國1996-2006[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王琳,劉松茯.磯崎新地域性建筑創作在中國的實踐[J].城市建筑,2021(7):157-161.

[4]齊雪榮.磯崎新與中國當代建筑藝術[D].合肥:安徽大學,2019.

[5]王怡潔.讓建筑融入自然[N].中國建材報,2021-08-03.

作者簡介:任宇倩,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環境設計方向研究生。D6C69CFA-1217-4757-9AA2-8CE447417D0F

猜你喜歡
現代建筑
論現代建筑電氣照明節能的優化設計
淺析現代建筑設計的方法
城鎮化建設中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電氣自動化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淺談新型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現代建筑消防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分析
現代建筑啟示錄
智能清潔機器人在現代建筑外墻清潔中的研究與應用
現代建筑技術協同育人基地的構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