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發

2022-05-23 15:39郭可可王李文
國際商業技術 2022年6期
關鍵詞:人與自然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郭可可 王李文

摘要:越后妻有從孤僻的“雪國之地”到成為影響最廣泛的國際藝術節舉辦地之一,其中的轉折點便是北川富朗策劃的大地藝術祭,而這具有鄉村土地特色的創意藝術產業,也成為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的獨特魅力,讓這片正在荒涼的土地起死回生。本文主要研究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的背景、舉辦與運行模式,從中提煉出中國鄉村振興中可以借鑒的幾點,并進行淺要的分析,給予中國鄉村振興一些新的啟發。

關鍵詞: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鄉村振興;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引言:

越后妻有作為日本地區傳統的偏遠鄉村,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人口空心化等一系列蕭條,但是大地藝術祭的到來仿佛一縷春風,喚醒了這片即將干涸的土地,成為越后妻有生命力的轉折點,自2000年開展至今,策展人北川富朗邀請世界各國的藝術家們來到有越后妻有,以這里的土地為靈感進行創作,創造了一批又一批只屬于土地藝術的作品,通過這20多年來的發展,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也成為了影響最廣泛的國際藝術節之一。

一、越后妻有從“雪國之地”的轉變

越后妻有,一個常年冰封之地,作家川端康成在小說《雪國》里這樣描繪它:“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就是雪國”曾經的越后妻有,是日本最重要的糧倉,但隨著日本工業進程的加快,日本經濟逐漸發展,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城鄉發展差距逐漸拉大,越后妻有和其他日本的鄉村一樣逐漸凋零,房屋逐漸減少或者荒廢,年輕人不斷前往大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政府籌措了一筆基金,邀請了當時在日本國內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希望可以借助藝術重新振興衰敗的鄉村。

為了用藝術拯救越后妻有地區,北川富朗先生堅持“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理念,請來了第一批藝術家,但這在一開始并沒能得到村民們的支持,盡管如此,北川富朗還是通過展示說明會,與當地村民交流他的藝術理念,終于逐漸獲得當地農民的支持,在2000年第一屆大地藝術節之后,大地藝術也是真正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經過20多年的發展,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水準最高,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國際性戶外藝術節,同時也是“以藝術帶動鄉村”的典例。在越后妻有“雪國之地”的轉變之下,有這樣幾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大地藝術是一種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的藝術活動,在當時處于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大地藝術并不是像傳統的繪畫一樣排列在藝術館之中,而是藝術家自己內心去了解和表達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天空和河流,是土地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早期的大地藝術作品大都地處偏僻,其作品主要為了表達藝術家們的思想觀念,并非有意去給觀眾們欣賞,但北川富朗先生賦予它創新的意義,他讓大地藝術如鮮花般盛開在越后妻有,讓大眾去欣賞它,這不僅讓大地藝術逐漸走進公眾視野,也讓越后妻有地區逐漸走進公眾世界。

融入生活的創作理念。北川富朗先生認為藝術應該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他一直鼓勵創作者走入鄉村,與當地居民深入交流,共同創作?;诖?,越后妻有也出現了很多好的作品,“空屋改造”便是其特色之一,創作者利用越后妻有地區已經荒廢的住宅和公共場合,結合當地人對這塊地方故事的講述進行改造,在為觀賞者帶來美的同時,也為居民帶來了收入。這里的許多作品都是如此,藝術家在于當地村民的交流中反復塑造自己的作品,讓它們逐漸煥發生機。

當地民眾的支持愛護。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延續至今,支持并參與的村民從最開始兩戶變成了現如今兩百多戶,越來越多的人們能理解并加入到大地藝術之中,包括目前展品的清潔保養工作都是由村民們進行,由于大地藝術節越來越好,很多年輕人也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老人們的臉上也洋溢出了久違的笑容。這也正是北川富朗所希望的,借藝術影響居民,讓他們對生活再次充滿希望和活力。

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大地藝術喚醒了越后妻有,也帶動了越后妻有的經濟鏈發展。自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開幕以來,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這也讓越后妻有形成了展覽,交通,講解游覽服務,餐飲,住宿,便利店銷售等一系列產業結構,與大地藝術祭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由此,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也被聯合國旅游組織確認為“2030年國際可持續發展”全球示范案例。

二、中國鄉村振興現狀展示分析

中國自古以來便與土地緊密聯系,并由此發展出中國獨特的農耕文明,歷經千年的延續,中國大大小小的鄉村承載著中國不同區域不同特點的人文歷史,地域特色,建筑風俗等。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發展差距逐漸拉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進城務工,鄉村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嚴重,有少些鄉村因為地理原因無法開發越來越沒落,甚至呈現出即將荒廢之態,所以拯救鄉村刻不容緩。

鄉村振興戰略是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而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堅持發展的新要求,隨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國鄉村振興的方式也逐漸改變,以前的引進發達地區淘汰的高污染企業去帶動鄉村當地發展的方式已經逐漸被淘汰,轉而用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理念來引領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保持住鄉村的生命力。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我國大部分鄉村發展已經初步取得成就,各地政府普遍重視三農工作,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重中之重,鄉村農業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糧食農業發展成效顯著,農民收入不斷增長,除此之外,我國的畜牧產業也逐漸發展,成為居民收入的一部分。鄉村振興中,也有一部分鄉村將產業鏈延長,開設本地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物美價廉的農產品加工品,走向富裕的道路。

由于各個地方農村產業差異較大,不少地區也興起了“農業+旅游觀光”,“農業+互聯網產業”“農業+文化”“農林牧副漁”等這些新型模式,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而最近幾年,李子柒現象的出現表明人們越來越渴望著淳樸美麗的鄉村,想要體驗美好的農村生活的愿望,但這里的美好生活不在于僅僅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而是越來越注重審美和體驗,重視豐富的精神生活。

但我國目前的很多農村振興規劃多采用城市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缺少對農村的實地實景實情和特色勘察,例如全國大大小小的農村普遍興起旅游景區的建造,游樂設施千篇一律,一味的追求現代化的旅游基礎設施,不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其流失了自己鄉村原有的特色產業,而且隨著游客的到來鄉村的環境也變得逐漸惡化,損害了原有的地域環境。這就要求官員干部在帶動鄉村振興時對鄉村進行重新審視,尋找新的活力帶動鄉村振興,實現鄉村可持續化新發展。

三、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帶給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發

與越后妻有地區極為相似,中國的農村也正在艱難的經歷衰敗和變革。而大地藝術祭的出現不僅給日本的越后妻地區帶來了發展和經濟,也給千千萬萬個埋沒的越后妻有帶來了發展的生機。下面筆者將從幾個方面講述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給中國鄉村振興帶來的啟發。

首先,以政府力量為牽頭,招募有志之士。

政策制定是實施鄉村振興的第一步,招募相關權威領域的有志之士,在對鄉村本身進行各方面充分的考查研究確認合適之后,政府給予相關資金與精神力量支持,建立健全各職能相關部門,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政策的規劃、實施、監督和評價。鄉村振興是一項全面系統工程,涉及農業、農村、生態、交通、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越后妻有地區在此方面成立相關政府部門的統合,同時又招募了日本知名策劃人北川富朗,既保證了政策和規劃的專業性,也保證了鄉村振興政策實施的效率。

其次,要用藝術項目振興鄉村。

要做適合鄉村的藝術。用藝術振興鄉村,就一定要使藝術形式適合鄉村特色,我們已知的藝術形式有很多:音樂、設計、手工藝、非遺文化、大地藝術、現代藝術等等,這些藝術不應該是孤立的,而要與鄉村相融合,比如與地形地勢相融合、與當地建筑相融合、與當地民俗相融合、與當地文化傳統相融合……總之要因地制宜,結合鄉村選擇最適合的藝術形式。

要做能帶動鄉村發展的藝術。我們要做的藝術項目,不單單是一場藝術活動,而應該是用藝術這種形式與鄉村背后的文化、工藝、生活、故事等相融合,帶動鄉村產業鏈,從而達到推動鄉村的社會,文化,產業,生態和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就是通過錯落開各個作品之間的距離,集齊每個地方的小印章可以獲得小獎品的方式增加游客在越后妻有的停留時間,帶動了每個作品周圍小鎮的基礎設施發展,為當地居民增加了收入。

再者,要獲得民眾支持,重視居民在其中的參與。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鄉村振興項目中,村民是鄉村振興的直接利益相關人和實施主體,對于村民來說,藝術振興鄉村這一活動不僅能為他們帶來不一樣的美的感受,也能為他們帶來經濟收益,況且很多鄉村村民本身的知識技能、文化故事就是一件極佳的藝術品,所以在鄉村振興項目中一定要重視村民的參與。在越后妻有地區的大地藝術節中,每一件藝術作品的制作,都是由村民、藝術家、藝術節的運營者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也使得藝術品跟越后妻有的土地相連,有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最后,重視鄉村生態體系的治理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

大地藝術祭在越后妻有開展至今,始終沒有對越后妻有地區的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歸根結底由于當地人們和政府的生態環保意識和統籌環境資源的利用,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以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的理念而產生的環境后果,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保護原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加之新的發展時期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在進行鄉村振興過程中應該更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鄉村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總結: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是第一次將大地藝術介入鄉村復興的成功案例,這種成功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鄉村振興中尋找藝術的價值,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鄉村都能走這條道路,一定要根據鄉村原有的民俗特色因材而施,對于鄉村而言,大地藝術介入鄉村也不應該一味借鑒或者生搬硬套,而是應該走進鄉村,融入鄉村,從鄉村的地域特色出發,走一條藝術鄉村特色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既保留鄉村原有的特色和面貌,又不斷創新激發鄉村文化新的生命力,促進鄉村的不斷發展,這才是藝術與鄉村振興相互結合又相互發展的最佳之路。

參考文獻:

[1]日本淺山區振興策略調查研究——以越后妻有藝術節為例[J].任亞鵬,崔仕錦,王江萍.風景園林.2018(12).

[2]共同締造:高質量鄉村振興之路[J]. 陳前虎,劉學,黃祖輝,黃向球,厲華笑,段德罡,溫春陽,梅永平,趙輝.城市規劃. 2019(03).

[3]日本鄉村振興路徑分析及對中國的啟示[J]. 牛坤玉,李思經,鐘鈺.? 世界農業. 2018(10).

[4]淺析中國鄉村借鑒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模式能否成功[J]. 張萌.? 今古文創. 2020(35).

[5]淺析藝術介入鄉村的積極影響——以許村藝術節為例[J]. 王園園.? 中國民族博覽. 2020(04).

[6]汪?。簡拘押图せ钹l村,需要藝術柔性之力[J]. 汪健.? 藝術市場. 2019(08).

[7]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藝術鄉建”策略研究[J].蔡安寧.中國集體經濟.2021(14).

[8]日本當代藝術策展人北川富朗訪談[J].潘力,北川富朗.公共藝術.2016(05).

作者簡介:

郭可可(2001-),女,漢族,河南商丘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美術學方向。

基金項目:

江蘇大學第20批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C481。

猜你喜歡
人與自然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切實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設生態文明
羅伯特?弗羅斯特田園詩中人與自然的對話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哲學中人類基本的文化關系的論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