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小學老師”的日常

2022-05-30 09:01孔勇
華聲 2022年11期
關鍵詞:塾師小學老師孩童

孔勇

清代的塾師,大多扮演著啟蒙導師的角色。他們教育孩童一些基本的知識和禮儀,但本質上還是延續了中國古人對培養“士”的一貫追求。

清代老師的朋友圈中,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家有半斗糧,不當孩子王?!焙⒆油?,就是小學老師。這話聽著有點露骨,即一個人但凡能吃上飯,就別去當教書先生。這就讓人納悶兒了,清代小學老師的日常是啥樣呢?

工資福利有點尷尬

中國古代的老師,根據學生受教育的不同程度而有相應的稱呼。比如,啟蒙老師叫做蒙師,傳授經學的老師稱為經師,科舉制確立以后還有舉業師。

在清代,蒙師通常便是指塾師。按照當時的學塾制度,小孩到了一定年齡(4到7歲),便要送去接受教育。條件較好的家庭,請教書先生到家中來教育本族子弟,此為家塾;條件一般者,把孩子送到有錢人出資開辦的學校中,此為義塾;還有一種是教書先生籌資辦校,學生自費前往學習,便是私塾。這些學塾的教書先生,統稱塾師,可以理解為今天的小學老師。

盡管各方都很肯定塾師的重要作用,但他們的工資福利實在有點尷尬。有人曾歸納,清代塾師的經濟來源主要有束修、膳食和節敬三項。束修,便是工資,又是三者之中的最主要一項。即便如此,塾師的工資卻并不怎么高??滴鯐r期,徽州府婺源縣慶源村的塾師詹元祥,就在日記中記載過自己的年收入:1700年為1兩6錢,1701年為4錢5分,1702年為2錢,1703年為1兩7錢,1704年為8錢,1705年為1兩9錢7分。最高的時候還不到2兩,何況個別年份還有跌落。有些發達地區塾師的待遇要好一些。比如,光緒初年蘇州彭氏家塾發給老師的工資是每月六千文銅錢,約合4到6兩白銀。

義塾老師可以“吃轉飯”

除了工資,膳食也是塾師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有的家庭在聘請塾師時,會特別說明可以管吃管住,或者提供一日兩餐不管住??傊?,只要能夠管飯,就會顯得誠心實意,條件優厚。還有的家庭,雖然不提供膳食,但可以折算成銀兩,變成工資的一部分發放。

而在義塾中任教的老師,就沒有這么好的條件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義塾的老師可以輪流到學校附近的學生家吃飯,時人稱為“吃轉飯”,有點吃百家飯的感覺。而且,伙食質量普遍不差。據記載,農民平常不易吃肉,但給老師做飯送飯時,每頓必有肉有魚有菜。菜是自己種的,魚到河里捉,肉則到街上買。

對那些離家較遠的老師,大家還商定讓老師在各家輪流吃住,或者吃在這家,住在那家。無論什么方式,塾師的吃飯問題總能夠得到解決,也就節省了相當一部分開支。

節敬就是在幾個重要節日向老師送點銀兩,比如清明、端午、七夕、重陽,俗稱四節禮。有的地方,還會加上夏至、冬至和中秋,湊成七節禮。節敬的數額多寡不一,從幾十文到幾千文,加起來基本不會超過全年的束修。當然,也免不了一些學塾實在囊中羞澀,基本工資之外沒有什么節敬,那塾師們也沒辦法,私下里面只能抱怨幾句“節禮包分文未見”。

單從收入上來說,塾師的生活無疑有些清苦。但在尊師重道的風氣下,塾師的尊嚴還是可以得到基本保障。

塾師各種苦

科舉體制下,讀書人的夢想是科考為官,出將入相。但現實很殘酷,能夠考中的人畢竟只是其中的少數,大部分讀書人還是回歸鄉里,謀得一職,聊以度日。當了塾師的人,更要承受這種心理落差。

蒲松齡就曾寫過四首打油詩,題為《塾師四苦》。每首開頭,都是“人言教書樂,我道教書苦”,可見確實比較苦。那么,怎么個苦法呢?歸結起來有:一是課時多,身體累?!扒宄勘憬虝?,口舌都干苦”?!伴_學不回家,清明到端午”。二是學堂破,硬件差?!佰犹脙扇g,東穿又西破。上漏并下濕,常在泥中坐”。三是住宿苦,難入睡?!半m有青麻帳,又被鼠穿破。夏間燈燼時,便受蚊蟲蠹”。四是食不精,飯難咽?!爸囡埐恢苋?,酒肴亦粗鹵。魚肉不周全,時常吃豆腐。非淡即是咸,有醬又沒醋”。

蒲松齡的描述,或許只是個別情況。尤其對照前面提到的各家輪流給塾師提供好吃好喝的情形,更能看到每個地方塾師的生活狀況真是千差萬別。但教學時間長、管理小孩費心力,則是各地區乃至從古至今小學老師的共通之苦。

愛崗敬業,教育有方

總體來說,清代的塾師是一批愛崗敬業、教育有方的群體。生活的苦悶、孩童的頑皮,并沒有影響他們盡職盡責地傳道授業。也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啟蒙教育,才為這些小孩以后學習更高深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而且,針對小孩多動愛玩的特點,塾師自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教學方式。

清代的黃六鴻,曾在《?;萑珪分杏涊d過塾師一天的教學流程。從早到晚,每一刻鐘都有規定的學習內容。每天早上小孩子來到學塾,先要背誦昨天學習過的知識。背完之后,才加一些新內容,爭取做到熟讀。早讀之后,留出時間吃早餐。吃過早餐,開始上午的課程,包括臨摹寫字、講解經書等。寫字的時候,要逐字仿寫。寫錯或寫得不工整,塾師都會拿筆勾掉,令其重寫,直到符合要求為止。塾師講經的時候,須先講大概意思,然后逐字講解,務必明白簡易,讓小孩胸中了然。下午的課程,先要背誦早上所學內容,然后學習作對子。等到次日上課時,第一步也是先將昨日所學知識溫習一遍,繼而學習新內容,這便是“溫故知新”。不僅如此,每過五日,塾師還要暫停教授新課程,讓學生背誦、默寫過去幾天的知識點。每隔十日,則要默寫過去十日的課程內容。

反復記憶的結果,便是學生能夠記住更多的知識,進而逐漸積累增多。而且,我們以往對學塾小孩“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印象并不準確。靈活的教學方式,還表現在“因材施教”方面。清代嘉興姚氏的家塾,分為東塾和西塾,東塾的學生層次較高,西塾的學生層次較低。該學塾規定,十歲以內的孩童,或大于十歲但智力稍顯愚鈍的孩童,在西塾學習;等到讀書有所進步之后,則自動從西塾升入東塾。同樣道理,東塾的小孩如果讀書不夠努力,進步不大,那么就自動降到西塾。東塾和西塾的學習內容、師資力量都有所不同,正是針對兩邊不同程度的學生而專門配備。

清代的塾師,大多扮演著啟蒙導師的角色。他們教育孩童一些基本的知識和禮儀,雖然期待這些孩子當中能夠產生未來的國家棟梁,但本質上還是延續了中國古人對培養“士”的一貫追求。這里的“士”,更偏重于一個人在學術、道德上的成就。而他們的認真負責精神,也被以后中國的諸多幼初級教師代代延續和發揚。

摘編自《北京青年報》

猜你喜歡
塾師小學老師孩童
Do Softly Pray
夢想與我同行
孩童之道
嗯,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驚喜
段祺瑞的寬容
最美孩童時
段祺瑞的寬容
創意(二)
《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塾師形象之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