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故事路徑探析

2022-05-30 04:34韋穎琛
新聞潮 2022年10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民族團結等主題的紀錄片、短視頻以及歷史文化類綜藝節目進行分析,歸納總結部分優秀影像產品在歷史書寫方式、敘事視角、審美層面以及傳播平臺等方面的創新突破,在此基礎上結合廣西實際,探討講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故事并讓年輕群體關注的路徑。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方式;年輕群體

作者簡介? ? 韋穎琛,廣西民族報社新媒體部主任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宣傳教育。[1]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2]如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更有形,讓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大家庭更有感,讓促進民族團結的工作更有效?講好中華民族發展及各民族團結進步的歷史顯得尤其重要,大眾傳媒生產的影像產品可謂是講好歷史故事的“利器”和重要抓手。

一、講好民族團結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廣西視察,均對廣西的民族工作給予高度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廣西總結好、運用好、發展好民族團結進步的成功經驗,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使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代代相傳;廣西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要繼續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

(一)講好民族團結歷史故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要貫徹落實好這一系列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應以史為鑒,研究廣西歷史上如何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理解廣西為什么能夠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如何才能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簡而言之,就是要講好廣西民族團結的歷史和故事。

當下,在貫徹落實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凝心聚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講好民族團結歷史故事的意義更加凸顯。2022年1月,按照黨中央部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工作啟動;6月,廣西部署推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廣西卷》編纂工作,系統梳理廣西各民族“三交”史。講好民族團結歷史故事不僅要靠政府部門精心組織,靠民族理論研究者深入挖掘研究,也要依靠大眾傳媒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形式進行呈現和傳播。大眾媒體對民族團結歷史故事進行分類、加工、再現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總結經驗教訓,重塑集體記憶,加深了解、凝聚共識,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的過程。

(二)相關歷史故事挖掘深度和廣度不足

廣西有著保家衛國、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古有瓦氏夫人率俍兵千里抗倭的傳奇,近代有愛國將領馮子材、劉永??箵敉鈬致詣萘Φ氖论E;從百色起義走出來的紅七軍是民族團結奮斗的典范;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是黨的民族政策最早的實踐地;1984年至2020年,廣西共評選表彰了1578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2981名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其中288個單位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93人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面對豐厚的資源和歷史積淀,目前看來,廣西在相關歷史故事的講述上呈現出挖掘深度和廣度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表現手法相對單一、傳播渠道不廣等問題,對受眾特別是年輕群體缺乏吸引力,相當一部分歷史故事普通民眾都知之甚少,不利于廣西各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

二、講好歷史故事

在傳播格局深刻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大眾媒體講述和傳播的歷史故事不僅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還要有“顏值”,有品位,滿足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審美需求。近年來,不少媒體在創作一些表現歷史主題的短視頻、紀錄片、綜藝節目等方面的創新實踐,值得借鑒。

(一)話語方式:見人見事引發情感共鳴

長久以來,我國的文獻紀錄片、歷史專題片往往按時間順序展開敘事,以講述歷史事件為主,有些影片敘事宏大卻見事不見人,難以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不過,如今這種狀況已有所改變,比如以下一些視頻或節目案例突破傳統,成功地引發觀眾共情。

《時間的答卷》是東方衛視推出的一檔以藝術化形式再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電視節目。其中“血肉”這個篇章以保育員都貴瑪為切入點,講述“三千孤兒入內蒙古”的故事,反映黨與人民血肉相連、各民族人民團結奮進的歷史。節目采用互動訪談、影視化還原、跨時空對話、虛實場景結合穿插等多種藝術手法,讓革命故事、民族團結故事鮮活起來。

在嗶哩嗶哩網(簡稱B站),UP主(uploader,指在視頻網站、論壇、ftp站點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沙盤上的戰爭”制作的長征等系列視頻,每集時長6至20多分鐘不等,用沙盤推演的形式直觀展現湘江戰役等歷史,其中“四渡赤水”上下兩集累計播放量達700多萬次。如語文課本上描述的“紅軍遭到敵人四面圍追堵截”場景,通過視頻呈現,隨著視角在三維地圖上飛越,觀眾可清晰看到當年紅軍所處的困境和突圍,擺脫了概念式描述,直觀、形象地講述了長征這段歷史,讓人們真正感悟和深入理解長征精神。而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新華社聯合制作的《共產黨人》系列專題片,100集中有90集為人物篇,以共產黨人的故事講述黨史,使宏大的歷史主題更易感知和記憶。

(二)敘事視角:從“自說自話”到轉變視角

一些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專題片、涉及各民族歷史的紀錄片宣傳意味濃、敘事視角不夠全面,給人以“自說自話”的感覺,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應轉變視角,讓故事顯得更客觀真實、鮮活生動,才能引發受眾的關注。

2021年8月,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TVB)出品的12集扶貧紀錄片《無窮之路》播出,節目主持人及攝制組一行4人走訪了廣西等6個?。▍^)的10個脫貧地區,真實記錄了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奇跡,引發巨大關注,得到眾多網友點贊。區別于常見的脫貧主題紀錄片的視角和表現手法,《無窮之路》最大的特點在于以港人視角看內地現狀,同時打開了香港觀眾對內地發展的新認知[3]。

上海紀實人文頻道推出的微紀錄片《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以來自各行各業海外人士的視角展開敘述?!?00天、100集、100位外國人”講述100個關于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從側面反映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砥礪奮進的偉大成就[4]。

這種以轉變視角為特點的闡釋方式,更客觀真實,激發了廣大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情懷,增強了對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三)審美意趣:以生動有趣的語言盤活歷史

互聯網語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滿足于口號式的、宣傳意味濃重的表達,他們求知欲更強,主動學習能力強,渴望了解更多的歷史細節,注重作品的審美體驗。因此,改變傳統的宏大敘事、說教式的講史模式,突出作品精神文化消費品的屬性,更能吸引年輕受眾。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歷史文化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在講述歷史方面獨辟蹊徑,一方面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特征落實到一件件國寶上,以國寶背后的具體人物、事件、場景講述歷史,讓歷史變得鮮活可感;另一方面,以綜藝節目的趣味性為外殼對文博文化進行包裝,制作古風背景音樂,在吸引年輕人上發揮了十分顯著的作用。節目自2017年面世以來就大受歡迎,連播四季,好評如潮[5]。

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生團隊制作的動畫短片《萬華鏡》,通過運用我國56個民族的形象、服飾等元素展現民族文化多樣性與民族團結。全片時長2分50秒,僅在B站就有高達546.5萬次的播放量,其視覺語言清新靈動,讓觀者真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包容和豐富多彩,自然而然增強受眾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化的認同。

(四)播放平臺:從傳統媒體走向“云端”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人,較2021年12月新增網民191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4.4%。[6]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民族團結故事要深入人心,傳播平臺的布局就要順應大勢。

比如《國家寶藏》在電視媒介之外,選擇了最大的年輕人文化社區B站作為主要的網絡播放平臺,在B站開設官方賬號并精心運營,每期按時更新,接受年輕用戶的彈幕評價,網友評價中不乏吐槽的內容,但節目組對B站文化表現出十足的認同和理解,不僅大方接受一切言論,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進行正向回饋,同時對B站用戶基于節目內容的二次創作和傳播表現出極高的寬容度。這種積極擁抱網絡文化的姿態,進一步幫助厚重的歷史故事在年輕人的內心世界落地生根。

三、講好廣西民族團結故事

上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專題片,脫貧攻堅主題紀錄片、短視頻,文博歷史綜藝節目的傳播實踐,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創作觀念:既符合年輕觀眾的觀看需求,又弘揚主旋律、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部門、大眾傳媒應創新方式和手段,講好中華民族團結故事、搞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宣傳教育,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進。

(一)深入挖掘,凸顯歷史故事的現實意義

歷史題材的專題報道、紀錄片、短視頻等產品,其主要內容是歷史故事,但傳播價值和意義在于當下和未來,相關部門、大眾傳媒應深入挖掘歷史資源,尋找能與當代人產生價值共振、情感共鳴的話題,注重凸顯其現實意義。

在“總結民族團結進步的廣西經驗”這一議題下,廣西有不少歷史故事值得深入挖掘。比如,2021年在廣西一個以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為主題的論壇上,多位國內民族理論界知名專家提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立時,曾基于少數民族人口、地域經濟特點等因素形成“分”“合”兩種方案,最終在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的主持下采用了“合”的方案,為廣西各民族人民“合”在一起、“求得共同的發展、共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因此,如何解讀、闡釋這類歷史事實,賦予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值得相關部門和大眾媒體思考。

(二)轉變觀念,兼顧弘揚主旋律和滿足受眾精神需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承擔著為國家發展凝心聚力的重任。民族團結歷史故事的講述聯結著過去、今天和未來,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輿論方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但也要了解和研究受眾的需求點和興趣點,創作出既弘揚主旋律又能滿足受眾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的產品。

具體來說,就是從受眾需求出發,創新傳播手段,以更鮮活的、藝術性的話語方式呈現民族團結歷史故事。比如,面對新媒體語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觀眾,就該應用影像的形式、以多元的視角來講故事,適當加入娛樂元素,以服飾、節慶、音樂、舞蹈、特色小吃等文化的載體和表征吸引人,以這些載體背后蘊含的精神感召人,讓民族交融的歷史更可感,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傳統更可及。

(三)拓展平臺,增強與受眾的互動

微信、微博、抖音作為最常見的社交媒體平臺,此前就受到政府部門、大眾媒體的普遍重視,相關方面應增強運營意識,通過推送微信對民族團結的歷史故事進行解讀,對民族團結題材的作品進行闡釋,在微博開設話題與網友進行互動,提高民族團結歷史故事的知名度和關注度。

除了以上幾大社交媒體平臺,優酷、騰訊、愛奇藝等視頻門戶網站也可擴大民族團結歷史題材影像作品的傳播范圍,此外,90后、00后受眾活躍的B站,也是一個值得用心經營的傳播平臺。B站視頻依靠彈幕和評論的互動,形成濃厚的討論氛圍,從上面提到的“沙盤上的戰爭”系列視頻、《國家寶藏》、《萬華鏡》等節目受熱捧的案例可以看到,充分的討論和思考,對增進受眾的“五個認同”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四、結語

通過影像將民族團結史講活、講透,吸引大眾特別是年輕群體的關注,歸納總結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專題片,民族團結主題宣傳片、短視頻以及熱門歷史綜藝節目在年輕化傳播方面的創新經驗,對搞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大有裨益。相關部門、大眾媒體應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陣地和平臺,重視利用互聯網平臺,使民族團結歷史故事的傳播更廣、更深、更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1-08-28) [2022-09-29].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2]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共同建設偉大祖國 共同創造美好生活[EB/OL].(2022-03-05)[2022-09-29].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3/05/c_1128441987.htm.

[3]TVB《無窮之路》評分高達9.5分見證國家鄉村振興收獲兩地觀眾好評[EB/OL].(2021-09-17)[2022-09-29].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545195.

[4]孫振虎,趙甜.文獻紀錄片年輕化傳播的創新策略: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紀錄片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1(7):92-96.

[5]霜絳.《國家寶藏·展演季》怎樣征服Z世代[EB/OL].(2021-10-28)[2022-09-29].https://mp.weixin.qq.com/s/wlcuSbt87XMdYNGCQqlFmw?.

[6]王震. 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最新數據公布[EB/OL].(2022-08-31)[2022-09-29].https://mp.weixin.qq.com/s/UmUuGv0-Nbp2CG01KWjqUg.

(責任編輯:黃康溫)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淺析民族地區德育資源的開發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的當代價值
精準扶貧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關系分析
深化“五個認同”教育 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探索
從郭嵩燾的資本主義觀看待中華民族共同體自在到自覺的轉變
正確認識“多元一體”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1912至1949年期間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塑與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