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種力”賦能暖新聞傳播

2022-05-30 04:34閆友明宋美玲
新聞潮 2022年10期
關鍵詞:聯動直播新聞傳播

閆友明 宋美玲

【摘 要】如何讓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暖新聞,產生傳播大流量,進而提升影響力,弘揚社會正能量,是媒體的不懈追求。文章以滬桂聯動為赴滬治病的柳州“患癌爸爸”開啟千里回家路為例,從捕捉力、整合力、聯動力、挖掘力、可視力的角度,探析做好暖新聞傳播的路徑。

【關鍵詞】暖新聞;新聞傳播;聯動;直播

作者簡介? ? 閆友明,柳州日報社編委、全媒體采寫中心主任,主任記者;宋美玲,柳州日報社全媒體采寫中心記者

暖新聞,即通過暖心的人和事演繹出來的新聞。暖新聞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充滿著向上向善的力量。做好暖新聞傳播,產生大流量,使好聲音變為最強音,弘揚社會正能量,是媒體踐行職責使命的必答題。

2022年5月13日,“柳州‘患癌爸爸赴滬治病返回難”的求助新聞在網上發布后迅速發酵,后經《新民晚報》《柳州日報》《柳州晚報》等媒體報道后,更是形成了新聞“波峰”。柳州日報社旗下的全媒體平臺立足本地化思維,緊跟熱點,通過“報、網、端、微”的載體,以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一、依托敏銳快捷的捕捉力,善用“動態思維”推動暖新聞呈現“暖色”

暖新聞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記者要有一雙善于發現新聞的眼睛和一顆充滿好奇的心,能用靈敏的嗅覺聞到暖新聞。在對柳州“患癌爸爸”赴滬治病返回難、滬桂聯動開啟千里回家路的暖新聞報道中,柳州日報社記者捕捉到了這則與柳州有關的暖新聞,并自始至終圍繞“患癌爸爸”返柳這個點,推動新聞呈現“暖色”。

2022年5月13日19時15分,《新民晚報》在官方抖音號發布短視頻《“我只能再活幾個月,想回家陪兒子中考”——幫幫爸爸,上海全城救助》的短視頻,引起網友廣泛關注。視頻中,向《新民幫儂忙》欄目發來求助的,是因患胰腺癌從柳州赴上海求醫的黃先生。受疫情影響,黃先生和妻子被困在上海。想盡快買到返柳的車票,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陪伴兒子參加6月份的中考,成了黃先生唯一的心愿。

一時間,“在滬爸爸病危想回家陪兒子中考”的話題,迅速沖上抖音抗疫熱搜榜。

柳州日報社新媒體編輯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暖新聞熱點,并將暖新聞線索迅速轉至全媒體采寫中心??吹竭@一線索后,柳州日報社組織采寫力量研究和跟蹤關注,在《新民晚報》官方微信和抖音平臺和讀者熱線留言,嘗試與上海媒體、醫院等方面取得聯系。記者按照“馬上行動、馬上采訪、馬上出稿”的原則,迅速整合相關信息,向新媒體平臺供稿。

《柳州日報》旗下的“柳州1號”APP以《求助!柳州患癌爸爸赴滬治病返回難,最后時刻想盡快歸家陪兒子》為題,迅速讓柳州市民聚焦正在上海發生的暖新聞事件。隨后,《柳州晚報》微信公眾號在頭條推送《“我只能活幾個月了……”在滬患癌爸爸最后時刻想回柳州陪兒子中考,誰能幫他?》,為暖新聞“增溫”。該條微信點擊量迅速破萬,網友紛紛關注留言、出謀劃策。在兩地媒體你來我往的隔空互動下,“在滬爸爸病危想回家陪兒子中考”已從一個熱點的暖新聞,轉變為情牽滬柳兩地暖新聞中的熱點。

在整個暖新聞熱點的打造中,柳州日報社采編團隊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和思路:記者要始終帶著“動態思維”推進,形成“內策劃”與“外磁場”共振,讓暖新聞動起來,產生新聞黏性;要始終帶著“快思維”傳播,既注重暖新聞“大片”的傳播,又注重暖新聞“碎片”傳播,第一時間把短、平、快的新聞熱點信息供新媒體平臺傳播,形成“網傳天下”之勢。

二、依托牽線搭橋的整合力,善用“共享思維”推動暖新聞增添“暖氣”

打造暖新聞的熱點,不僅需要敏銳的捕捉力,還需要推動資源共享,產生新聞的“滾雪球效應”。

柳州日報社記者始終關注《新民晚報》全媒體平臺的新信息,當看到《新民晚報》為“患癌爸爸”找到兩位愛心司機護送回柳,并在抖音開啟1700公里返柳路的同步直播后,便立即想與《新民晚報》聯動進行同步直播。記者一邊與《新民晚報》聯系,一邊在“柳州1號”APP開展圖文直播,不讓熱點的暖新聞變“冷”。最后,經中國報業協會牽線搭橋,中國報業協會建立了“新民晚報→柳州日報”微信工作群,開通資源共享直通車,把《新民晚報》的記者、抖音直播運營者、《柳州日報》和《柳州晚報》的記者拉入群,及時交流新信息。

柳州日報社官方抖音號獲取《新民晚報》抖音直播流后,迅速開啟直播,讓柳州本地關心關注“患癌爸爸”的讀者及時掌握新聞的最新進展。在近20小時的直播中,直播間巔峰觀看人次接近18萬,粉絲互動評論數量近800條。

在柳州日報社官方抖音號直播中,柳州日報社記者與負責跟進該新聞的《新民晚報》記者進行點對點交流。得到了上海公益企業兩名護送人和“患癌爸爸”黃先生妻子的聯系電話后,便立即電話連線他們,了解他們返柳路上的新進展。

《柳州晚報》微信公眾號以《最新消息!他們回來了!》為題,迅速跟進暖新聞事件?!读萑請蟆吩谌骖^條位置推出了《滬桂多方聯動開啟千里回家路——柳州患癌爸爸赴滬治病返回難引發社會關注的故事》報道,“紙+屏+網”的聯動報道,把共享的新聞資源,轉化為大流量,引發了大量網友或感動或祝福的暖心評論刷屏。

上述可見,在把共享的新聞資源轉化為大流量的過程中,柳州日報社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記者要善于從“聞”中尋“新”,以“共享思維”通過整合的各方資源去“聞”得更多信息,然后在這些紛繁的信息中去尋更多“新”,推動新聞形成“N次方效應”;善于從“靜”中尋“動”,從更多的靜態信息中去尋找到更多能引起互動的信息,推動暖新聞增添暖氣 。

三、依托跨區越界的聯動力,善用“全域思維”推動暖新聞吹起“暖風”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绷萑請笊缗c《新民晚報》在“患癌爸爸”返柳新聞報道中,以跨區越界的聯動力,把這則本是發生在上海的區域新聞,變為“上?!荨笨鐓^域新聞,引發連接滬桂兩地的暖新聞“鏈式效應”。

當得知“患癌爸爸”抵達柳州高巖收費站的實時位置和入柳路線后,柳州日報社記者與柳州市疾控部門多次聯系,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提前謀劃這場“愛心接力”的現場采訪。

媒體融合千萬條,“人”是第一條。柳州日報社召集文字、視頻攝影記者和新媒體編輯召開專題全媒體采訪會,商議“患癌爸爸”抵柳現場采訪細節,做出執行方案:用“十八般武器”展示“十八般武藝”——在做好個人防護措施的前提下,視頻攝影記者使用長焦鏡頭和無人機進行遠距離拍攝;文字記者采取現場連線的方式電話采訪,同時進行現場推流直播;新媒體編輯提前剪輯好相關新聞視頻素材,在后方保證柳州日報社官方抖音號直播“患癌爸爸”抵柳現場畫面,做出“1+N”新聞;“柳州1號”APP采取圖文滾動直播的方式一路跟進“患癌爸爸”返柳的最新進展,不斷擴大新聞事件在本地的影響力、傳播力。

至此,“在滬爸爸病危想回家陪兒子中考”已經從最初“上海全城救助”的區域新聞,演變為滬柳兩地雙向奔赴、跨越山海愛心接力的跨區域新聞。

在把區域新聞演繹為跨區域新聞的過程中,柳州日報社形成了這樣的路徑:記者既要善于“瞻前”,又要善于“顧后”,以一域看全域的“全域思維”, 把前與后的內容串聯起來,形成順延,寫出引起共鳴的“慣性新聞”;既要善于“破舊”,又要善于“立新”,形成報道的“連鎖反應”。

四、依托扎實深入的挖掘力,善用“故事思維”推動暖新聞形成“暖流”

面對受眾閱讀習慣和信息需求的深刻變化,記者既要運用好“望遠鏡”觀察遠方、做好全域新聞,又要運用好“顯微鏡”觀察細節、做好故事新聞。

當好暖新聞“庖丁”,還要學會“解?!?。在采訪中,柳州日報社記者從解決問題著手:“患癌爸爸”返柳為何能感動萬千網友?與 “患癌爸爸”素不相識的上海愛心司機為什么伸出愛的暖手?跨越1700公里、歷時20多個小時的車上“一家人”背后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記者在整個“滬”送返柳過程中,通過視頻直播、電話連線等方式,剝洋蔥般地深挖動人的故事細節,寫出了“兩位愛心司機輪流休息,吃飯都是草草解決,只為盡量減少‘患癌爸爸路途勞頓的時間”“妻子楊女士小心翼翼給‘患癌爸爸喂止疼片”等細節故事,用庖丁解牛的細膩感動了你我他。

在柳州高巖收費站現場,直播記者抓住兩位愛心司機完成護送任務后與“患癌爸爸”夫婦依依惜別的畫面、柳州人民為兩位上海愛心司機送上柳州螺螄粉的細節,播出了感人的故事,催人淚下?!读萃韴蟆肺⑿殴娞栐陬^條以《今天,他們順利抵柳!最后這一幕很多人沒忍住……》為題推出故事新聞后,引發網友廣泛關注,點擊量很快破萬。

這則暖心的故事新聞被人民網、《人民日報》客戶端以《20多小時1700多公里,這場滬柳接力讓人淚目》為題進行轉載。其中《人民日報》客戶端轉載新聞閱讀量在短時間內接近2萬人次。讓熱點新聞轉化為暖心大能量。

與此同時,記者采取差異化供稿模式,《柳州日報》圖文并茂刊發《〈滬桂多方聯動開啟千里回家路〉續聞——風雨兼程 1700多公里閉環轉運愛心接力 “患癌爸爸”回到柳州啦》的追蹤報道;《柳州晚報》用頭版大圖和《愛心檔案》專欄的整版圖文報道,以倒敘的方式回顧事件始末,讓相同的故事新聞給讀者留下不同的感動?!读萃韴蟆返恼鎴D文報道被 《桂林晚報》“八桂熱點”欄目全文轉載。

在把情感細節轉化為感人故事的過程中,柳州日報社形成了這樣的路徑:記者既要通過驚奇的眼力抓住淚點,善用“故事思維”,寫出故事新聞感動讀者的“驚奇”,又要注入情感,通過非凡的筆力、動感的文字,把感動的細節寫出故事新聞以情感人的“非凡”; 既要“身入”,更要“心至”,身體力行鉆進去深挖新聞故事,一門心思掘出新聞故事的淚點和感動點。

五、依托直觀生動的可視力,善用“可視思維”推動暖新聞釋放“暖意”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傳播力就是第一生產力。在“無視頻不傳播”的時代,必須推進新聞視頻化和視頻新聞化,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柳州日報社在“患癌爸爸”返柳報道中,突出了“視頻優化”的理念,用“視思維”點“燃”新聞熱點,讓“視頻+文字”聯動呈現,彰顯新聞的可視性和縱深感。

在柳州高巖收費站,柳州日報社記者現場直播,“柳州1號”官方視頻號在5月15日18時43分推出《20小時,1700公里!在滬患癌父親順利抵柳州》的視頻新聞,用8個長焦與航拍相結合的鏡頭、28秒的時長,報道“患癌爸爸”順利抵柳、柳州市疾控人員“接棒”對車輛進行消殺、愛心司機獲贈柳州螺螄粉、“患癌爸爸”換乘柳州轉運車輛、愛心司機目送“患癌爸爸”離開、愛心司機駕車返滬等新聞事實。

以新聞視頻傳播視頻新聞,以直觀生動的可視力創造新聞最大的傳播力。據初步統計,“患癌爸爸”返柳州這一新聞在柳州日報社全平臺視頻傳播量接近300萬次 。

在新聞視頻化和視頻新聞化的過程中,柳州日報社形成了這樣的路徑:記者既要抓住“點”,善用“可視思維”,讓感人的新聞點成為視頻的主角,又要延伸感人的面,讓感人的新聞面成為視頻的核心畫面,點面結合使視頻新聞全網傳播;既要抓住“心”,對準“核心現場+核心畫面+核心人物”進行視頻拍攝,又要抓住“說”,對準新聞畫面出鏡,讓視頻新聞“飛”入尋常百姓家。

六、結語

在融媒體時代,從一定程度上說,一則好的暖新聞報道,能帶來大流量。如何做好類似暖新聞的熱傳播,是值得新聞媒體探索的主題之一。

柳州日報社善于依托捕捉力、整合力、聯動力、挖掘力、可視力“五力”,緊抓熱點,把握好時度效,通過“報、網、端、微”全媒體平臺聯動,跨區域聯動,多渠道傳播,推動暖新聞產生大流量的“爆款”效應,其經驗和路徑值得借鑒。

(編輯:黃佳君)

猜你喜歡
聯動直播新聞傳播
大連市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模式研究
多展聯動:“新常態”下會展業發展的新思路
廣播二次傳播和可視化路徑探析
當傳播遇上新技術,媒體人需怎樣的新聞堅守?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傳播力
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產學對接路徑重構
創新創業人才“三區”聯動培養體系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