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市吳江區小麥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2022-05-30 05:01查金芳吳福觀
南方農業·上旬 2022年10期
關鍵詞:高產栽培技術小麥

查金芳 吳福觀

摘 要 蘇州市吳江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冬小麥生長。揚麥23、鎮麥10號等高產品種均適宜在吳江區種植。小麥穗期,白粉病、赤霉病及蚜蟲等病蟲害頻發,可采取病害、蟲害同時防控的手段,同時提前在麥田內投放蚜蟲蜂等蚜蟲天敵進行生物防治;盡量選擇在晴朗無雨的天氣進行施藥,以保證藥效和減少施用次數。小麥灌漿期,在白粉病、葉枯病、蚜蟲等病蟲害混合發生區域,可采用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藥劑進行防治。對長勢不佳的小麥,可另外補充150 g磷酸二氫鉀兌水50 kg噴施處理,這樣既可防治病蟲害,又可提高小麥抗病蟲害能力。

關鍵詞 小麥;綠色栽培;高產栽培技術;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

中圖分類號:S512.1;S435.12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9.009

小麥是吳江區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其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有效推廣,對吳江區綠色農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因此,當地農業部門應基于小麥的自然生物特征及生長特性,并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及種植條件,強化適宜吳江區種植的高產小麥品種推廣。在適期早播的基礎上,根據小麥優質高產群體質量形成規律和需肥特性,通過精確定量施肥和促控措施的應用,提高可孕花數和可孕花結實率,增加花后干物質積累量,提高籽粒重,并全面實現小麥病蟲害生態化防控。在保障當地小麥生產質量與產量的同時,為當地農業經濟生態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1? 播種及肥水管理

1.1? 選種與種子處理

1.1.1? 科學選種

吳江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冬小麥生長。揚麥23、鎮麥10號等高產品種均適宜在吳江區種植。揚麥23全生育期201.3 d,是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出的一個新型雜交小麥品種,能保證在實現優良農藝性狀的前提下,將已知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與來源于揚麥23本身的抗赤霉病位點相結合,使赤霉病抗性與產量得到顯著協同提高。鎮麥10號是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利用蘇麥6號和97G59雜交選育的春性中熟小麥品種,綜合性狀較好,全生育期206~214 d,群體整齊度好,莖稈粗壯,抗倒伏性較強,后期熟相好。選種時,要保證小麥純度在99%以上、發芽率保持在85%以上,且含水量控制在13%以下。

1.1.2? 種子處理

播種前對帶有藥劑包衣的麥種可直接進行篩選曬種,以增強麥種表皮的透氣性,殺死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菌,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抗逆性。對沒有進行藥劑包衣的麥種,每10 ㎏麥種用50%辛硫磷10 mL、10%適樂時10 mL、2%立克秀15 g與150 mL水進行混合拌種。為實現對小麥病蟲害的同步防控,每10 kg麥種用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5 mL、10%吡蟲啉5 g,混合150 mL清水進行拌種,以預防小麥腥黑穗病、紋枯病等病害和蚜蟲等蟲害[1]。為確保麥種晾干后可直接播種,在藥劑拌種過程中要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和藥物濃度,保障拌種的均勻度,同時避免一次性大量拌種,應根據種植作業的進度,合理確定拌種量。為保障小麥的出芽率,在拌種完成后對種子進行6~12 h的悶蓋,然后選擇適宜的晾曬天氣曬種2~3 d。

1.2? 施足基肥

吳江區1年可種植兩季作物,且當地大部分小麥都是在水稻等作物收割后進行種植,因此播種前應施足基肥。小麥每667 m2產量超400 kg的種植區在施底肥時可施用有機糞肥3 000~4 000 kg和復合肥30~40 kg,同時根據測土配方結果適量施用鋅肥及微量元素肥[2]。

1.3? 溝系配套

吳江區地處太湖流域,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漬害歷來是影響小麥生長的主要因子之一。1)在小麥播種前10~15 d全面清理田外溝,確保排水暢通;2)做到田內溝系配套,采用機械開溝,壟寬1.5~1.8 m,溝寬20~25 cm,溝深20 cm以上,并及時補溝,做到田內外溝系相通。確?!耙环禁溙?,兩頭出水,三溝配套,四面脫空”。

1.4? 科學播種

種植人員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墑情,選擇合適的時機及時播種,科學規劃種植深度和種植密度。一般在每年11月中上旬進行小麥播種,早茬小麥每667 m2播種量應控制在10~12 kg,基本苗控制在18萬~20萬株;晚茬小麥每667 m2播種量應控制在12~14 kg,基本苗控制在21萬~23萬株。大力推廣機械播種或機動噴霧機播種,提高播種均勻度[3]。

1.5? 肥水管理

小麥田間管理主要是指根據小麥不同生長期的營養需求進行科學的肥水管理。1)吳江區雨量充沛,在小麥發芽階段,種植人員應根據土壤實際含水量,對處于干旱狀態的小麥種植區進行灌溉。2)當小麥長至2葉時,應及時除草,每667 m2可用15%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0~15 g、75%巨星懸浮劑1.0~1.5 g,混合30 kg清水配制成溶液噴灑處理,能有效抑制雜草生長[4]。3)在入冬之前應根據土壤綜合肥力,每667 m2施用1次8~10 kg的氮肥和澆1次透水,以保障小麥安全越冬。4)在次年2—3月應中耕麥田,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與保溫性。同時,由于吳江區雨量充足,麥苗長勢良好的地塊不需要澆灌返青水,深中耕及灌溉作業可推遲至小麥拔節期之后進行。5)為保障小麥在整個生長周期有充足的養分供給,需在小麥拔節孕穗期每667 m2追施尿素10.0~12.5 kg[5]。同時,注意清溝降漬,確保小麥系良好生長。

2? 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2.1? 常見病蟲害

2.1.1? 赤霉病

赤霉病作為小麥常見病害,其發病率與菌源、氣候、小麥品種等因素密切相關。1)菌源。近年來,隨著秸稈還田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大部分水稻、小麥秸稈都采用粉碎還田方式進行處理,田間菌源不斷積累,造成吳江區小麥赤霉病發病率連年攀升。根據2022年3月吳江區農業農村局開展的田間調查結果,稻樁子囊殼平均株帶菌率約為10.3%,是2021年同期的1.2倍,且隨著氣溫不斷回升,稻樁子囊殼帶菌率亦不斷提高[6]。2)氣候。赤霉病在氣候濕潤的溫帶地區發病率較高,吳江區氣候濕潤,降雨充沛,非常有利于赤霉病傳播。3)小麥品種。當前吳江區大面積種植的小麥品種以鎮麥、揚麥為主,為赤霉病抗性品種,但受當地氣候、小麥生長周期的差異性影響,遭到致病菌侵染的風險仍較高。

2.1.2? 蚜蟲

小麥穗期前,蚜蟲主要集中在小麥植株中下部的葉片下面。當小麥逐步進入抽穗期時,蟲口密度隨著氣溫升高也逐漸增加,其為害部位也逐漸向穗部轉移。如果蚜蟲防治不及時,將會嚴重影響小麥結實率和千粒重。

2.1.3? 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在0~30 ℃的環境中都可發病,但最適宜發病溫度是15~20 ℃,當溫度高于35 ℃或者低于10 ℃時,發病率會降低,病情發展受抑,病害程度會減輕[7]。一般來說,小麥白粉病大多發生在氣候溫暖、濕度較大的季節,吳江區3—5月溫度較高、降水較多,是小麥白粉病的高發期。尤其在春季回暖比較快、濕度比較大的地區,早春時易暴發小麥白粉病。4月中旬后吳江區小麥白粉病逐漸進入高發階段,如果長時間處于濕熱環境下,白粉病發病率會大幅上升。因此,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應根據氣候變化對白粉病進行針對性防治。

2.1.4? 銹病

小麥銹病分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3種。葉銹病一般只侵染小麥,稈銹病還侵染大麥和一些禾本科雜草。銹病作為真菌類病害,與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的成因與防控方法大致相同,但由于致病菌不同,三者之間的病癥差異較為明顯。在吳江區小麥銹病影響范圍較小,但銹病具有一定的暴發性,發病時得不到有效防控將會大面積擴散。

2.2? 綠色防控技術要點

2.2.1? 播種期

吳江區春季雨水偏多,“尺麥怕寸水”,因此要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漬害。種植人員要及時清理田內溝,接通田外溝,防止淤塞;疏通田外溝,確保排水暢通。

小麥播種期主要采用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1)物理防治。通過深耕與秸稈還田等物理方法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及土壤中的致病菌侵染,同時能增強小麥苗對病蟲害的抵抗力。2)化學防治。既可通過種子包衣來防治地下害蟲,又可使用50%辛硫磷溶液配制毒土,在整地過程中將毒土拌入土壤,消滅地下害蟲及抑制病原菌滋生。

2.2.2? 返青期

紋枯病、麥蜘蛛等病蟲害較易在小麥返青期出現。1)防治紋枯病。每667 m2施用咪鮮胺可濕性粉劑40~50 g,混合清水50 kg,噴霧防治。將藥劑噴灑在小麥根莖部位,每7 d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咪鮮胺可濕性粉劑不僅能防治紋枯病,而且能防治白粉病、銹病[8]。2)防治麥蜘蛛??赏ㄟ^深耕、清除雜草等方式破壞麥蜘蛛的繁殖環境,減少害蟲滋生,同時采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倍液噴施處理。

2.2.3? 穗期

小麥穗期時吳江區雨量較大,連續陰雨天氣較多,白粉病、赤霉病及麥蚜蟲等病蟲害頻發,此時可采取病害、蟲害同時防控的手段。以每667 m2麥田為單位,選擇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40 mL、25%吡蚜酮懸浮劑或10%吡蟲啉10 g,混合50 kg清水配制成藥液噴施處理。1周后進行第2次用藥,采用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50 mL,混合50 kg清水配制成藥液噴施處理[9]。盡量選擇在晴朗無雨的天氣進行施藥,若小麥用藥后6 h內出現降雨,需待雨停天晴后及時按照上述劑量進行補施,以保證藥效。穗期是麥蚜蟲的高發期,可以提前在麥田內投放蚜蟲蜂等蚜蟲天敵進行生物防治。

2.2.4? 灌漿期

在小麥灌漿期應加強對麥穗蚜、葉枯病、白粉病等病蟲害的防治。1)麥穗蚜主要啃食小麥穗部、吸取小麥汁液,在侵害麥穗的同時在麥葉上排泄蜜露,導致麥葉光合能力下降,造成籽粒干癟,穗粒減少,小麥減產。選擇在晴朗無雨而且風力較小的天氣進行藥物防治,每667 m2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15 g,稀釋2 500倍后噴霧防治,或選擇40%毒死蜱乳油50~70 mL,兌水60 kg后噴霧防治。2)小麥白粉病、葉枯病、麥穗蚜等病蟲混合發生區域,可采用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藥劑進行防治。每667 m2麥田可選擇15%三唑酮100 g,配合40%毒死蜱乳油50~75 mL,兌水50 kg進行噴施處理;對長勢不佳的小麥,可另外補充150 g磷酸二氫鉀,兌水50 kg噴施處理,這樣既可防治病蟲害,又可提高小麥抗病蟲害能力[10]。

3? 結語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有利于促進吳江區小麥的提質增產,提高當地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還能促進當地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正海,戴乾翔,朱愛軍.江蘇沿海地區稻茬晚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20,11(36):102-103.

[2] 李慧,宋維梅,孔淑敏.小麥播種期的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J].農家參謀,2022(10):79-81.

[3] 蓋琳.淺談在現代化農業中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15):50-51.

[4] 齊夢楠,劉文康.鄉村振興視角下小麥培育技術的路徑分析與優化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11):122-123.

[5] 李月亮,王豐偉,管仁釗.小麥病蟲害防治的誤區與綜合防治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2,40(10):73-75.

[6] 呂忠琴.農業信息化背景下小麥栽培促高產的技術應用[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6):61-62.

[7] 吾爾尼沙·哈也爾肯.小麥赤霉病、白粉病的發生與防治[J].農家參謀,2022(5):58-60.

[8] 徐玉龍.全程綠色防控技術在小麥病蟲害過程中的運用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4):160-162.

[9] 史雪巖,李紅寶,王海光,等.我國小麥病蟲草害防治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2,27(3):53-62.

[10] 黃艷琴,楊艷會,張東林.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C]//河南省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二次、河南省昆蟲學會第十一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信陽:河南省昆蟲學會,2022:460-462.

(責任編輯:劉寧寧? 丁志祥)

猜你喜歡
高產栽培技術小麥
主產區小麥收購進度過七成
小麥測產迎豐收
小麥春季化控要掌握關鍵技術
孔令讓的“小麥育種夢”
葉面施肥實現小麥畝增產83.8千克
哭娃小麥
高原無公害青稞高產栽培技術
淺議脫毒馬鈴薯的高產栽培技術
淺析冬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施肥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