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制訂學校課程實施方案?

2022-05-30 10:48張豐
關鍵詞:立德樹人

張豐

摘? ? 要:學校是國家課程方案落地的基礎單位。依據國家課程方案與省級課程實施辦法,結合本校實際制訂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是每一所學校都要面對的課題,也是學校課程領導力的體現。制訂學校課程實施方案要遵循規范性原則、操作性原則、引領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學校要立足本校辦學理念,分析資源條件,結合學生特點,規劃課程體系,提出課程設置、建設、實施與評價的計劃,以及組織、管理與保障的部署。同時,學校要在課程建設與開設中做到“堅持德育為先,落實課程育人”“加強體藝教育,促進健康發展”“突出實踐課程,變革育人方式”“開設信息科技課程,鼓勵創新實踐”“挖掘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并處理好學段銜接、學科實踐學習、跨學科主題教學方面的難點問題,改進學校的教學管理。

關鍵詞:學校課程;課程實施方案;立德樹人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和新修訂的各學科課程標準。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課程藍圖。學校是《課程方案》落地的基礎單位。如何依據國家課程方案與省級課程實施辦法,結合本校實際,制訂學校課程實施方案?這是每一所學校都要面對的課題,也是學校課程領導力的體現。

一、制訂學校課程實施方案的原則

(一)規范性原則

學校課程實施方案的制訂,事關黨和國家教育方針與課程政策的貫徹落實,須切實保證其與《課程方案》和省級課程實施辦法要求的一致性,嚴格落實保底要求。要強調政策的嚴肅性,有規章即執行,不允許有違背要求的做法。

(二)操作性原則

作為學校層面的實操方案,學校課程實施方案須符合學校實際與工作邏輯,按照教師能看明白、可執行的標準來表述,要貼近實踐,不能華而不實、好高騖遠。

(三)引領性原則

學校課程實施方案須體現課程改革的方向引領,基于問題導向分析,建立主動解決問題的課程管理機制。

(四)系統性原則

制訂學校課程實施方案須對教育目標、內容和過程有整體把握與系統思考,注重課程、教學、評價、管理、師資與資源支持等方面的統籌兼顧與協同實踐。

二、學校課程實施方案的基本內容

《課程方案》強調學校要“注重整體規劃,有效實施國家課程,規范開設地方課程,合理開發校本課程”。這明確了學校層面課程管理的原則要求。學校要立足本校辦學理念,分析資源條件,結合學生特點,規劃課程體系,提出課程設置、建設、實施與評價的計劃,以及組織、管理與保障的部署。

(一)培養目標與辦學思想

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應從義務教育的性質出發,明確培養目標與辦學思想。學校培養目標可以是《課程方案》提出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原原本本貫徹,也可以是結合本校辦學思想對國家義務教育培養目標的校本化闡釋。

(二)學校背景分析

制訂學校課程實施方案前,學校需進行本校的背景分析。在對省級課程實施辦法的要求和學校的責任使命有準確理解與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學校要對本校的實踐基礎、師資與生源特點、資源條件、社區環境、形勢趨向、困難制約等作客觀分析,以積極謀劃學校課程實踐,也可以借鑒SWOT分析法,分別從優勢、劣勢、機遇、威脅(挑戰)等方面分析內外部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以使工作有的放矢。

背景分析是制訂學校課程規劃與課程實施方案的基礎工作,學??梢詫⑵浜喴獌热輰戇M方案,也可以做其他文案承載這些思考。

(三)課程設置與建設

學校應依據省級課程實施辦法,提出本校課程開設、課時安排與課程開發的計劃。

1.要開足開齊規定課程

學校要科學安排每學期授課科目,明確各年級一學年開設的課程門類、課時分配、課程實施要求、評價建議以及教學時間安排等內容。嚴格控制課時總量和學生在?;顒訒r間??梢砸园雽W期為單位安排課程,減少并開科目,提高課程密度。

2.要處理好三級課程的關系

大部分課程是國家與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設置的,有明確的課程標準和經過審定的教材。但也有沒有明確課程標準、相對開放、需要學校進一步建設開發的國家課程,如綜合實踐活動,還有由學校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因地制宜開發的、旨在完善育人實踐的、供學生選擇修習的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這些補充開發的課程須有正確的功能定位與恰當的學習形態。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基于辦學理念與培養目標,梳理所有課程的內在邏輯,形成本校課程體系的個性化闡述。

3.要做好課程建設

學校要制訂校本課程的開發計劃、課程質量內控標準,事先明確擬開設校本課程的定位、目標、內容、方式、評價、資源以及開發路徑等。在課程建設時,要特別重視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等只能在學校層面才能明確安排的課程建設,要允許在學習時間與空間上有所突破,實現更為靈動的學習策劃。

(四)課程實施

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應就如何組織開展教學實踐有清晰的思路和組織規劃。其主要包括學校層面教學管理的組織安排和教師層面開展教學活動的指引。

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如何將專家設計的課程轉化為教師理解的課程,并進而成為師生實踐的課程,是一個創造性勞動的過程。教師要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進行教與學設計(包括作業)、課堂教學與課外指導、學習評價與反饋。要幫助教師高質量完成教學過程,須建立較為完善的教學常規管理制度。

此次修訂的《課程方案》特別提出“深化教學改革”的四方面要求——堅持素養導向,強化學科實踐,推進綜合學習,落實因材施教。這些改進教與學的要求,反映了對當前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刻反思。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應結合本校教學實踐的基礎,將深化教學改革的要求消化,并轉化為本校實踐推進的計劃。要對課程實施的難點有充分的認知,展開深入務實的研究,通過提高教師團隊能力,促進學與教的轉型,循蹈正確的路徑,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與學習實踐。

(五)課程評價

在學校課程實施方案中,學校要對如何進行學生課程修習的評價有基本的規劃。學生課程修習的評價關鍵在三個問題:

一是“為什么而評”——評價的目的與功能。如何“倡導評價促進學習的理念,注重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導學生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生”?《課程方案》已給出了明確的指引:變甄別為診斷,從他評控制為主轉向喚醒自我評價、促進內生成長。評價結果的運用是由評價目的與功能決定的。

二是“評什么”——評價內容。是繼續“知識立意”的評價,還是轉向“能力立意”“素養立意”的評價?是只重視結果的評價,還是同時注重過程的評價?是唯智的評價,還是注重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評價?

三是“怎么評”——評價方式。如何提高紙筆測驗的命題技術,引導素養測評,遏制簡單訓練,并建立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的機制?如何探索伴隨學習過程的評價,推進表現性評價?如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與學科特點采用差異化的評價方式與策略?

(六)組織、管理與保障

要將學校課程規劃付諸實施,還應事先就組織與保障有周到的考慮,如職能部門的分工協調,師資等人員的任務安排,工作進度計劃及監管評價,工作經費預算,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機制與共享平臺以及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活動基地等學習空間等的建設與管理等。學校應從人力、財力、物力、空間、機制等方面系統保障課程的實施。

三、學校課程開設與建設的要點

依據省級課程實施辦法,學校應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不得隨意增減課時、改變難度、調整進度。因為這是學校課程規劃的底線,是確保五育并舉的關鍵。特別要重視道德與法治、信息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防止文化課擠占體藝實踐課程。具體要點有:

(一)堅持德育為先,落實課程育人

規范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開展體驗性學習、啟蒙性學習。重視課程德育,落實全學科育人,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

(二)加強體藝教育,促進健康發展

確保體育與健康、藝術課程的課時,在可能的范圍內應增加體育與健康的課時,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結合大課間體育活動,確保學生每天在校參加體育鍛煉1小時。增加體育項目與藝術實踐的選擇性,發展學生興趣愛好,讓每個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能較好地掌握2項運動技能、2項藝術技能。

《課程方案》注重藝術課程的綜合化,將原來每周各1~2課時平行設置的音樂與美術打通安排,再增加舞蹈、戲劇與影視等藝術實踐內容。不同年級的藝術課程開設與修習模式不完全相同。這給學校課程安排留下了很有想象力的空間。

(三)突出實踐課程,變革育人方式

“實踐出真知?!睂嵺`學習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短板?!墩n程方案》指出,“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這是對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這兩門面向所有年級的必修實踐課程的強調,也是對其他文化課程實施的要求。學校要“強化學科實踐”“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著力變革育人方式。

要做好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實施與管理,切實保障開展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勞動實踐的時間與條件,并開展班團隊活動。要加強專職教師配備,組織能全面協調校內各部門的實踐課程領導小組和課程指導團隊,引領全校教師積極參與這兩門實踐課程的實施,彰顯實踐育人理念。

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學校須落實:每周不少于1課時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并在其他科目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每學年組織勞動實踐周,組織集體勞動與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通過“家庭勞動清單”等形式,指導落實家庭生活與課外活動中的勞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與服務性勞動的經歷中,形成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是國家設置、地方指導、校本實施的國家課程。依據《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學校應根據辦學特色、學生發展情況、可利用的資源進行課程的統籌規劃與設計,正確定位課程性質,合理把握課程要素,遵循課程動態開放的特征,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和專題教育的關系,科學制訂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體實施方案和學年(或學期)活動計劃。

雖然,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是兩門目標各有側重的必修課程,但兩者又有相通之處,都是五育融合的較好載體?!墩n程方案》要求“勞動、綜合實踐活動每周均不少于1課時”。學??稍趫猿志C合實踐活動每周1課時的同時,安排勞動必修課程1課時;也可以采用2課時連排,2門課程前后學期分段實施的模式;還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不被削弱、勞動教育也得到加強的前提下,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必修課每周2課時的統籌實施。

《課程方案》獨立設置勞動與信息科技課程,所以綜合實踐活動占總課時的比例被壓縮了。但是《課程方案》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所以作為學習方式的綜合實踐其實正在加強,其強調學科內知識整合與研究性學習,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項目化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此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方向,是綜合實踐課程實施20年的進展,也是其在我國義務教育課程發展中的價值體現。

(四)開設信息科技課程,鼓勵創新實踐

為落實國務院《關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精神,滿足信息化社會發展需要,《課程方案》將原整合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信息技術課程獨立設置,開設信息科技課程,旨在培育現代公民信息素養。該課程1~9年級是一體化設計的,可在3~8年級獨立設課,總課時數在95~286的范圍內。至于具體在哪個年級每周安排多少課時,可在省級課程實施辦法中規定,也可由學校自主安排。學??梢?個年級均安排每周1課時,也可以只在3個年級各安排每周2課時,或者采用其他方案。不過,在不開設信息科技課程的年級,仍要鼓勵學生的數字化學習實踐,促使他們在日常學習中增加對信息技術的應用。

獨立設置信息科技課程,未必是對信息技術的特別強調,但它隱含了加強科技實踐的課程改革動向。重視信息科技的學習與應用,還要大力開展科學探究,推進工程與技術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挖掘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

學校要高質量開發實踐性的校本課程,即結合育人目標,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開發、開設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學校應“注重統一規范與因校制宜相結合,統籌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將理念、原則要求轉化為具體育人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應堅持實踐導向,采用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選擇學習機會、便利的實踐體驗機會和開放的應用探索機會。

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應是基于綜合性與實踐性學習方式的學習活動。因此,可允許或鼓勵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結合實施,增加綜合性、實踐性學習的比重,發揮其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體現課程協同的合力。

四、學校課程實施的難點問題

(一)學段銜接

重視“幼小銜接”,嚴格按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小學一年級設置過渡性活動課程,安排必要的入學適應教育,適當利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組織開展入學適應活動,對學生學習、生活和交往進行指導。注重1~2年級課程的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設計。鼓勵小學1~2年級道德與法治、勞動、綜合實踐活動,以及班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等相關內容整合實施,防止低年級并開科目過多而導致小學生適應困難。

加強“小初銜接”與“初高銜接”的研究,探索不同學段課程的一體化設計和實施,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與進階性,注意學習方式的有機銜接。

(二)學科實踐學習

針對當前教學中“重灌輸,輕實踐”的問題,《課程方案》提出“強化學科實踐”的要求。學生依賴刷題訓練的方式得來的知識,是無法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積極開展基于學科實踐的學習,改變過去基本都是聽中學、看中學、練中學、坐著學的“靜態學習”的弊端,強調學科課程的實踐性學習,讓學生在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增強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本領。

(三)跨學科主題教學

《課程方案》明確提出“統籌各門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安排”的要求,“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這是本次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修訂的最大變化之一。盡管教師們能夠認同這一改革方向,但其實踐落地卻有不少困難。這是學校課程實施方案需考慮的要點與難點。

課程綜合化是世界課程改革的趨勢。21世紀初,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在積極推進綜合課程實驗,如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小學科學等綜合課程已在全國推開。浙江全域還堅持進行了初中科學、歷史與社會的綜合課程探索。綜合課程值得進一步探索,但全面推廣綜合課程困難較大。

本次課程方案修訂繼續堅持“加強課程綜合”的原則,要求“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在課程建設上,要“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突出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探索主題、項目、任務等內容組織形式”;在教學實踐上,要“推進綜合學習,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化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這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挑戰。

在各學科課程中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貌似是一個新課題,其實是對原來就有的學科綜合學習的加強,同時增加了學習活動時間的剛性要求。它相當于在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中間地帶切入,從推動課程結構變化轉為推動教學形態變化。綜合學習可以以主題為線索,組織有內在聯系的學習內容,促進知識結構化;也可以以項目為載體,依循問題解決的線索,促進學生探究與建構學習。項目學習也是研究性學習的發展,只是它更強調基于課程標準來設計學習任務。

在學科與跨學科學習中,教師都應進行這兩類學習方式的探索,包括學科主題學習、學科項目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項目學習(研究性學習)。在分工上,前三方面主要由學科承擔,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由綜合實踐活動來落實。這也是“統籌各門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安排”這一要求的邏輯聯系??鐚W科主題學習與相關學習實踐的關系如圖1所示。

五、改進學校教學管理

在以往的課程制度中,教學管理問題提到很少?!吨泄仓醒?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專條論述“加強教學管理”,要求學校:統籌制訂教學計劃,優化教學環節;健全教學管理規程,落實教學常規管理。落實《課程方案》,制訂學校課程實施辦法須有改進學校教學管理的視角。

學校要重視對教學業務工作的綜合研究與整體運籌,在規范設置課程、合理安排教學進度的同時,健全教學常規管理,從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出發,建立和完善備課管理、作業管理、考試評價管理以及課堂教學視導等教學管理制度,落實學生學習指導。學校還要遵守《教育部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荚嚬芾淼耐ㄖ芬?,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減少考試次數,淡化橫向比較,落實過程性評價,不以任何形式公布中小學生考試成績及排名榜。

雖然學校教學管理具體反映在教學安排與教學常規兩方面,但深層次看學校教學管理,卻是兩個方法論的問題:一是教學管理是綜合的教學業務工作,還是僅僅停留在事務管理?二是以控制性的命令約束為主要工作手段,還是以指導性的促進教師能力提升為主要工作策略?這是學校課程實施方案高質量執行的機制支持。

猜你喜歡
立德樹人
堅持“立德樹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夯實基本功,做立德樹人的中職班主任
立德樹人視閾下的服務型基層黨支部構建方式探究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求新求實求突破 考師考生考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