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思維品質培養的高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探究

2022-05-30 10:48郝敏
校園英語·下旬 2022年8期
關鍵詞:深度閱讀思維品質閱讀教學

摘 要:英語閱讀課是學生進行思想碰撞、鍛造思維品質的重要平臺。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淺閱讀、重應試的問題,這不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本文以上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中的“Going Global”為例,探討將思維品質培養融入高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的具體做法,即借助信息技術、挖掘文本思維點、創設思維遷移情境、倡導學習通上生生互評來激活、激發、深化、可視學生思維的發展,激勵學生深入思考、主動探究,達到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思維品質;深度閱讀;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郝敏(1991.09-),女,上海市航空服務學校,助理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一、引言

閱讀課是英語學科的重要課型之一。除了起到傳遞語言知識與技能的作用,閱讀課更是學生進行思想碰撞、鍛造思維品質的重要平臺。

目前,上海浦東新區高中階段以及中高貫通學生都在使用上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相比之前的牛津版教材,上教版教材有了如下變化:在閱讀詞匯方面,上教版高一教材詞匯更加豐富;在閱讀篇幅方面,上教版教材文章篇幅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在閱讀內容方面,上教版教材更加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生活,具有一定的深度;在閱讀培養目標方面,上教版教材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更加關注學生較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能力。

在應用上教版教材開展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暴露出一些明顯的閱讀學習問題。例如,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常常呈現碎片式閱讀習慣,過分關注一詞一句,缺乏上下文聯系或是整體理解;在思考問題時,常常浮于表面,缺少進一步的推理、分析與批判;在閱讀后,大部分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過分依賴個別能力較強的同學等。這說明目前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還存在一些誤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過多地關注表層理解或是應試技巧,缺少了對學生思維品質的錘煉。

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務必要聚焦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以此為抓手,促進學生由獲取基本信息、應試為主的閱讀方式盡快轉變為注重思考、探究的深度閱讀方式。

二、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一)思維品質

新課標指出,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思維品質的發展目標是能夠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有多元思維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二)深度閱讀

克瑞克提出了加工深度理論,認為人往往在不同深度層次上對各種外界刺激進行心理加工,而只有那些得到深度加工的信息才能被長期保持下來。所謂深度認知加工就是賦予信息以意義,理解信息的深層意義。

目前,對于深度閱讀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概念界定,但各種解讀非常接近。黃百深認為,深度閱讀是指學生對文本有深層次的理解與感受,形成個性化、合理化的認識,從中學會獨立思考。楊宏麗認為,深度閱讀是讀者以某種方式解讀文本、品味文本,實現自我意義建構,達到一定程度和水平的閱讀。黃遠振認為,深層閱讀內容包括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邏輯性思維,包括質疑、評價、推理、詮釋等批判性思維,涉及聯想、想象、創生等創造性思維。

(三)修訂版布盧姆教育目標

修訂版布盧姆教育目標分為兩個維度,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認知過程維度分為記憶/回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個層次。

(四)支架性教學

支架性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習者完成獨自無法完成的任務,幫助學習者將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水平,并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

三、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高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實踐

筆者認為,要改變閱讀教學現狀,需要基于新課標,以修訂版布盧姆教育目標中的認知過程維度和支架性教學理論為基礎,循序漸進地開展深度閱讀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的激活、激發與遷移。下面,筆者以上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Going Global”的閱讀教學為例,闡述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英語深度閱讀教學實踐。

(一)借助信息技術,助力思維激活

隨著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教師深刻認識到信息化技術與教育融合是促進教育教學發展的必要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或呈現真實情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鼓勵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為后續思維品質的培養作鋪墊。

【教學片段1】在讀前環節,通過展示與老外朋友的微信聊天界面,并以放大鏡滾動的方式展現“走出去”的國貨商品——老干媽、六神花露水、華為手機等,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環顧四周,從身邊尋找“引進來”的國外商品。學生深切感受到身邊觸手可及的各類國外美食、日用品與產品等,由此激活了思維,導入了全球化主題。

教師需注意的是,運用信息化手段時一定要緊貼主題,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產生共鳴,為后續教學做好準備。

(二)挖掘文本思維點,逐步激發思維

在讀中環節,教師需注重深入挖掘文本思維點,感知文本深層信息。通過開展多樣化活動,激發學生開展較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培養學生梳理、發散、推斷、比較、分析、批判信息的思維能力。

1.巧用追問,培養信息梳理能力。追問,就是對某一問題追根究底,需具有指向性與層次性。教師可通過追問提供腳手架,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幫助學生梳理信息,促進學生形成更為完備的知識背景。

【教學片段2】教師讓學生通過精讀第一部分內容了解背景知識。學生通過定位數據,很快完成了人口增長表(見表一)。這時候,教師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圖表的變化趨勢,關注人口增長的現象,通過追問背后的原因,激發學生開展更深層次的思考。學生帶著問題定位到第三段,得出如下結論“Because we invented agriculture around 10,000 years ago.”。筆者進一步追問學生“How did agriculture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學生通過結合已有知識以及教師的圖片提示,逐步理清內在聯系,補充了如下信息“Due to the invention of agriculture, people could feed themselves and started to settle down and have families. Bigger families and more stable life lead to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在追問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語言的藝術,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逐步搭建腳手架,并可結合一些圖片等提示,促進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發展,逐步引導學生增強對信息之間邏輯關系的理解,培養學生的信息梳理能力。

2.運用導圖,培養信息梳理與發散思維能力。思維導圖是對思維過程的導向和記錄,是表示知識關系的圖式。利用思維導圖,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把感知到的信息組織成有機的整體,促進學生更好地梳理、概括信息;并且通過色彩、線條、層級的變化,刺激學生的大腦突觸去建立更多的聯系,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片段3】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地球卻變得越來越“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3-4段列出的全球化的具體影響涉及哪些方面并鼓勵學生補充其他方面。通過借助思維導圖,學生理清段落要點,從整體上把握具體涉及哪些方面,從而對全球化的影響有更加直觀、生動、清晰的認識(見圖一)。

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不少學生隨著線條的延展以及色彩、層級的變化進一步激活了已有圖式,充分發散了思維,進一步補充了一些課本上沒有的內容,例如科技與醫藥等。當然,教師需在學生小組討論過程中適度參與,給予引導,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

3.定位線索,培養推斷思維能力。進行說明文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把握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定位線索,培養學生整體閱讀的習慣,促進學生文本理解與邏輯推斷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學片段4】在思維導圖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通過填表格(見表二)找到全球化帶來的不同方面的變化。學生通過梳理整合信息完成表格,并根據上下文語境,猜測、推斷unfamiliar、extinction和halve的詞意(在核對答案時進行追問),以鍛煉學生猜測推斷的思維能力。以halve為例,在猜測halve詞義的時候,學生首先需要定位兩處線索,分別是課本第37行“There are around seven thousand languages in use today”以及第44行“The number of different languages will halve to just 3500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比兩處數字,推測出halve的詞義為reduce by half。

鑒于不少學生長期以來養成了碎片式閱讀的習慣,定位線索的能力較弱。在訓練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文本題材加強對學生策略意識的訓練,提升學生對于細節信息的敏感度,從而促進學生思考與推斷能力的發展。

4.對比信息,培養分析思維能力。教師可在引導學生對比與比較信息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逐步經歷區別、組織與歸因三步認知過程,透過表象分析內在原因,培養學生的深度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片段5】基于全球化帶來的變化表,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全球化的利弊。以交通為例。首先,通過對比今昔,引導學生一起思考全球化給交通方面帶來的變化,學生立馬提到convenience。教師進一步提供一些支架式信息,引發學生對各種交通工具頻繁使用的思考,學生這時看到了負面的影響: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全球化給其他方面帶來的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此后,學生通過整合這些信息,尋找他們之間的聯系,從自身角度出發較為全面地分析了全球化的利弊,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首先讓學生分解成各個方面進行對比觀察,再建立起不同方面的聯系,從而形成自我較為全面的分析。

5. 鼓勵質疑,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較高級的思維能力。教師可通過提倡質疑幫助學生形成反思場,促進自我建構,調動思維積極性。通過追問學生是否贊同作者觀點,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被作者的觀點所左右,讓學生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教學片段6】在定位作者觀點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詮釋作者的看法與原因。學生回答:“He feels disappointed because he doesn't enjoy the same culture and language all over the world.”, 緊接著教師追問學生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試圖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基于此前的利弊分析,沒有被動接受作者的看法,主動建構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觀點。學生A表示:“Despite the culture loss and language extinction caused by going global, I still feel positive because we can enjoy more advantages such as convenience and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globalization.”;學生B 表示:“ I don't agree with the author. We can just do something to change the bad sides. For example, we can choose some selective courses like Shanghai Dialec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earn more about local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can change the tendency.”。由此可見,在課堂上教師只需要多給予學生一點思辨、批判的時間,學生會以不同的視角展現他們積極、陽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一面。

(三)創設思維遷移情境,深化思維發展

情境活動是人們在情境中所進行的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活動。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沉浸式合作與展示,鼓勵學生將已學知識以創造性方式產出,促進學生聯想、想象與創新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形成。

【教學片段7】教師創設如下情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上海教育電視臺針對中學生中開辦了“Globalization and I”的電視訪談節目。下周,上海教育電視臺將開設某校專場?,F邀請學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準備“Globalization and I”的電視節目采訪片段。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需應用課本知識回顧背景知識與全球化的影響,并通過深層次加工形成自己的個性化看法,探索如何更好地擁抱全球化,充分發揮聯想能力與創造能力。

在展示環節,教師挑選了兩組進行展示。其中第二組的表現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主持人在說完開場白去連線場外記者的時候,加上了一些過渡的語句并模仿電話連線的嘟嘟聲,場外記者連線后也非常熱情活潑地揮手示意。在采訪全球化的影響時,一位組員提到全球化會在很大程度上給未來的就業帶來機遇和挑戰,并結合自身所學專業探討如何應對。該組員說:“As a future security staff, while enjoying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we should also learn to face up to challenges. We need to improve our English level,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cultural awareness so as to be better qualified for the post and promote local culture.”。該小組不僅在編排過程中呈現出創新元素,在觀點上也結合自身所學專業別出一格。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讓每名學生都可以積極參與并發揮自我創造性,避免過分依賴個別能力較強的同學,教師可采用抽取信封等形式分配角色與任務。通過查看信封中的任務卡,每名學生可以明確自己的任務(包含句型提示)。通過明確的分工與合作,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在充分整合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應用知識并創造性地組織、編排這檔電視采訪節目。

(四) 倡導學習通上生生互評,可視思維發展

要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簡單、籠統的評價并不可取。除了教師評價外,利用教學平臺,例如學習通進行生生互評更是一種很好的促進與記錄每名學生思維發展的途徑。通過學習通平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給其他同學打分與作出評價獲取課堂積分,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增強自我思考與評判能力,同時也使得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思維發展過程可視化。

【教學片段8】在展示環節后,教師讓學生從內容、表達、合作、設計(邏輯、創新等方面)四個維度對展示小組進行打分并寫下評語。在評判的過程中,學生依據評價標準主動思考,寫下自己對展示小組的評價與看法,并上傳到學習通平臺,方便展示小組課后自我反思與改進。在評價中,學生A提到第一小組第三位被采訪者在分析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時所給出的理由并不能完全站得住腳;學生B觀察得非常仔細,發現第一小組設計得不夠合理,在采訪的時候,記者把話筒直接給了被采訪者,并在被采訪者之間傳遞,實際采訪活動中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對于課上未完成的小組,教師可將展示任務布置成作業,要求學生錄制成視頻上傳到學習通平臺并請其他組進行評價。

通過生生互評,學生作為評價者強化了自己的主體地位,積極思考并依據評價標準大膽提出質疑與建議,是自我進一步深度思考、深化思維發展的過程。同時作為被評價者,通過評語,可以見證自我發展過程并挖掘進步空間。對于教師而言,觀察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思維發展過程,有利于反思教學和改進后續教學。當然,評價過程中教師仍需起到一定的監控調節作用,使得評價更加全面、客觀、積極。

四、結語

在布盧姆教育目標與支架式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激活學生思維,通過挖掘文本中的思維點、創設思維遷移情境逐步促進學生概括、發散、推斷、比較、分析、批判、創造等思維品質的形成,幫助學生從理解出發(教學片段省略了記憶認知過程),逐步達到分析、評價、創造等較高的認知過程維度,并借助學習通開展生生互評,使得思維發展過程可視化。筆者認為,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如下幾點:1. 深度解讀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思維點。2.根本文本題材特點,加強策略意識訓練。3. 層層遞進,搭建好腳手架,逐步促進思維發展。4. 具有創新意識并鼓勵多元思想碰撞。5. 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滲透到教學方方面面。筆者認為,如果能夠利用學習通實現閱讀學習全程思維過程的可視化,將更有利于課后的評估、反思與改進。只有幫助學生鑄就良好的思維品質,激勵學生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中可持續發展。筆者希望本文對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高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的探索能為教授上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教師們提供一些思路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安德森等.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完整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Craik F I M, Lockhart R S.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 Journal of Verbal Thinking and Verbal Behaviour, 1972(11):671-684

[4]東尼·博贊.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5]黃百嚴.深度閱讀需要教師深度引導[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10):37-38.

[6]黃遠振.詞義概括:英語深層閱讀教學的著力點[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2017(9):40-44.

[7]楊宏麗.課標中閱讀期待的獨特性及其教學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3(11):43-47.

[8]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9]鐘啟泉.批判性思維:概念界定與教學方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1):3-16.

猜你喜歡
深度閱讀思維品質閱讀教學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媒介運營管理者應具備的一種新的思維品質
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喜愛度
在“教學做合一”中優化思維品質 提升創新能力
戴著鐐銬起舞
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多元化引導促學生深度閱讀的研究
高中語文教學中深度閱讀的探索與實踐
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深度閱讀
談高中研究性閱讀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