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2022-05-30 07:05陳冠羲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2年6期
關鍵詞:藝術作品藝術設計藝術

摘 要:對于作為一座城市對外向游客展示形象、對內增強市民歸屬感的重要窗口的公共藝術,目前國內城市在其設計中存在不少誤區。通過分析公共藝術的發展史,以及國內城市在公共藝術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引出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藝術中運用的必要性,并從自然景觀、傳統文化、建筑文化以及歷史文化等方面舉例分析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地域文化;城市公共藝術;藝術設計

在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總會看到一些富有特色的公共藝術,比如紐約的《風之雕塑(SG)I》、倫敦的《三支永久的和弦》、巴黎的《夜游者之庭》等等。這些公共藝術不僅可以為忙碌的市民帶來愉悅的心情,還能夠增添城市的藝術氣息,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的城市甚至重現當年深圳三天建一層樓的奇跡,然而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卻忽略了融入當地文化元素特色的規劃,導致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從歷史文化、地理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等方面來淺析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一、國外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歷程

最早的城市公共藝術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的公共藝術作品用來象征宗教信仰和政治權力,因此古希臘的城市公共藝術具備教化作用的同時,也在古希臘聯邦公民之中引起大規模的藝術鑒賞潮流,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帕特農神廟。到了古羅馬時期,羅馬帝國的歷代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的皇權,在皇宮中到處制作自己的雕像,這種暗含公眾美學理念的方式后來被廣泛運用到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當中。之后,羅馬式以及哥特式建筑開始在歐洲流行,涌現出的一大批染色玻璃、馬賽克、雕塑等紀念碑式的公共藝術,成為感染民眾的宗教美學形式。歐洲早期的公共藝術都是用來宣傳歌頌宗教的一種形式,并不是人人都有欣賞的資格,只有那些達官貴族和宗教權威才有機會接觸這些公共藝術。因此,這個時期的城市公共藝術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嚴格來講并不能稱為真正的城市公共藝術,這種局面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才發生了扭轉。

首先發生在意大利的文藝復興,讓城市公共藝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與之前的公共藝術不同的是,這個時期的公共藝術作品多數為地方政府資助完成,其間誕生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公共藝術作品。例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成功塑造了一個體態健美、肌肉飽滿、雄姿勃勃的英雄形象,反映出當時的佛羅倫薩市民眾志成城、抵御外敵的頑強不屈精神。

在文藝復興過后,第一次工業革命陸陸續續出現在歐洲的各個國家中,并且極大地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與之相適應,這一時期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主要分為城市特色建筑和紀念性雕塑。例如:愛丁堡卡爾頓山的特拉法爾加廣場的納爾遜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在特拉法加海戰中光榮犧牲的霍雷肖·納爾遜上將;還有成為法國巴黎地標的凱旋門,是為了紀念在奧斯特里茨戰爭中大獲全勝的拿破侖軍隊;等等。

時間來到20世紀之后,歐美國家的城市公共藝術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無論是在表現形式還是傳播方式上,都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街頭壁畫和涂鴉的出現,讓公共藝術的表現手法更加靈活多變,同時也讓藝術家們擺脫空間區域的限制,更加大膽地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公共藝術的創作上。例如由墨西哥的藝術家奧羅斯科、西凱羅斯和里維拉發起的墨西哥壁畫運動,常常因為在公共區域的壁畫中傳達出有關社會主義的符號標志而備受爭議[1]。

二、國內城市公共藝術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現代化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時間并不長,直到20世紀后二十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城市公共藝術的相關概念作品才逐漸被國人所了解、熟悉。也是在這個時間段,以中國傳統藝術為主題的大型壁畫在北京首都機場內落成,這標志著城市公共藝術在國內城市的生根發芽。其中肖惠祥創作的《科學的春天》、張仃創作的《哪吒鬧?!芬约霸\生創作的《潑水節——生命的贊歌》,被國際學者認為是中國走向開放的象征。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寫實類雕塑,例如位于廣州市海珠區海珠廣場的《廣州解放紀念像》,體現出濃厚的歷史色彩。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雕塑的題材和表現形式已經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趨勢,例如位于北京復興門的《和平少女》、位于深圳市委大院門前的《拓荒?!返瘸鞘泄菜囆g作品,其主題思想已經逐漸由單一的緬懷偉人、歌頌革命精神轉為歌頌繼往開來的開拓創新精神。這是國內城市公共藝術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我國的城市公共藝術已經呈現出裝飾性、主題性、試驗性等多種特點,不但展示了城市的風俗人情和地理歷史,而且在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有著獨一無二的作用。例如,上海美院的師生于2018年12月在上海市虹口區的某個小區,以“公共藝術溝通的最后一公里”為主題,組織了一場特別的公共藝術作品展覽。這里的“最后一公里”并非指物理空間上的距離,而是離精神文明的距離,這場展覽的宗旨是探討如何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沖破最后一公里,抵達大眾的心里。

就我國目前大多數的城市而言,在發展公共藝術的過程中普遍存在重外在技術形象而輕內在文化底蘊的現象,一味地信奉“拿來主義”,把歐美的公共藝術設計當成唯一的標準,沒有在設計的過程中注入本土的文化底蘊,從而導致越來越多的城市在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方面趨于同質化。如此種種的問題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則將會制約城市規劃的進一步發展[2]。

三、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

元素的必要性

通過對現階段國內城市在公共藝術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公共藝術和城市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繁榮,給公共藝術作品提供更多的物理空間和發展前景;城市公共藝術的空前發展,也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旅客,從而帶動城市經濟的騰飛。

縱觀目前國內城市在公共藝術設計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特色的地域文化內涵。作為一個地區風土人情和歷史地理的結晶,地域文化不但可以體現出當地人民的思想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而且可以令所搭載的載體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提高地域文化與城市公共藝術作品的耦合度,是提高城市的辨識度、增強市民對城市的自豪感與歸屬感的關鍵所在。另外,地域文化已經多次被證明是藝術家在從事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尤其是他們創作出來的審美性和實用性兼備的公共藝術作品,無一不是傳統地域文化與現代流行設計完美結合的有力實證[3]。

四、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設計中的具體運用

(一)精心挑選當地的自然景觀元素

一個地方的自然景觀是最能直接反映出當地文化根源的元素之一。例如在兩廣地區廣為分布的木棉花,在1982年6月被確定為廣州市市花。在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中,恰如其分地融入當地辨識度高的自然景觀元素,能夠極度突出城市公共藝術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具體來說,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該公共藝術作品的實際展現空間而選擇恰當的自然景觀元素,任性而為的元素選擇只會讓公共藝術的設計弄巧成拙。

例如海南省??谑凶钔怀龅淖匀痪坝^非海洋莫屬。因此,在??谑械墓菜囆g項目“??凇ず_叺捏A站”設計中,在總長32公里的海岸線上建設了16個具有地標性質的驛站。該公共藝術項目以海島自然風光為背景,綜合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谶@座海濱城市成了一個跨學科交流平臺。該項目中最突出的公共藝術建筑之一就是“聲音的博物館”,其是一個可以感受自然與音樂的公共場所,充分建立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情感聯系。這種充分結合了海島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設計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二)準確把握當地的傳統文化元素

我國土地遼闊,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民族之間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區域的文化特征,例如納西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佤族的木鼓節等等。因此每個城市的公共藝術作品都要充分提煉好當地的民俗風情、生活習慣以及傳統節日等各種文化元素,準確把握好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與公共藝術作品的耦合度,以便于更好地表現出城市獨特的魅力[4]。

舉個例子,江西的景德鎮從五代時期開始生產陶瓷,因為品質優良,所生產的青花瓷、琺瑯彩聞名世界,不但可以拿來裝東西,而且讓人賞心悅目,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此,在“瓷都”景德鎮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可以適當展現景德鎮的傳統造瓷手藝,在公共藝術作品中充分發揮出當地“瓷都”的文化優勢,從而提升景德鎮的城市形象。

(三)體現當地建筑文化特點

我國的土地遼闊,每個區域都有著當地特色的建筑物,例如北京的四合院、黃土高原的窯洞、福建南靖的土樓、蘇州的園林、廣東開平的碉樓等等。這些形色各異的建筑物都與當地特定的自然環境、風俗人情、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經濟等因素密切相關。與之相適應,這些建筑物在長期發展中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筑文化,這是我們祖祖輩輩在不斷地融合創新中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十分有必要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傳承發揚光大。另外,通過對這些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進行借鑒和吸收,有利于使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歷久彌新,創作出具有巨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強烈的地域識別度的作品,甚至成為城市新的地標,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

在膠東半島的沿海地區有一種富有特色的民居叫海草房,其以海邊原有的石塊為基礎,再添加混合的石塊壘成圍墻,高高的屋脊上方是用漁網繃成的蓬松屋頂,遠遠望去宛如童話世界中的草屋。這種海草房充分反映出膠東沿海地區特定的自然氣候和人文地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把這種海草房的建筑文化融入膠東地區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不僅可以讓這些城市空間體現出濃厚的鄉土情懷,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受,還能讓這一古老的民居以一種藝術形式在現代化城市中得以延續和發展。海草房作為一種建筑生態美學,深深根植于地域文化風情,能夠充分展現地域文化特色。傳統工藝的海草房與現代建筑藝術的高度融合為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營造了新的空間,將建筑文化融于公共藝術設計之中,這種依托建筑藝術的公共藝術設計必然將喚起人們對建筑藝術的思考[5]。

(四)巧妙引入歷史文化元素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空間,是無數勞動先輩用血汗筑起的,每個城市的建設歷史都是一本厚厚的必修課本,需要我們一頁一頁去品讀?!俺齾s歷史,無從談文化”,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如是說。作為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城市的歷史記載了城市由荒蕪之地走向繁榮文明的過程,從中可以直接體現出當地文化的特征,因此,地域的歷史文化元素與自然文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其表現為非物質性的文化底蘊,包括發生在當地的歷史事件、民風的變遷等,是一個城市發展變遷的見證者。因此,在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中牢牢把握住地域性歷史文化元素這個原則,既是出于對城市開拓者的尊重和緬懷,又是開展公共藝術設計的初衷和落腳點。

作為地域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典故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梢栽诒简v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摘取一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典故片段,以靜態的公共藝術雕塑還原出當時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例如山東省煙臺市的濱海廣場,屹立著一座以開埠文化為主題的雕塑《華僑商賈》,通過運用寫實的手法,形象生動地還原出早期煙臺碼頭開埠的歷史場景。藝術家們通過在公共藝術設計再現經典歷史片段的方式,強烈地喚起了煙臺市市民的集體記憶,讓市民朋友在緬懷過去美好時光的同時,更加激發他們為建設煙臺市的美好明天而奮斗的激情。

五、結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地域文化。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每座城市的獨特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因地制宜,從自然景觀、傳統文化、建筑文化以及歷史文化等方面選擇合適的元素進行構思,從而設計出極具經典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在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增強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奇磊,王鑫,張麗蓉,等.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城市住宅,2021(6):166-167.

[2]計承.地域文化對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發展的影響[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1(3):51-52.

[3]韓璐.城市公共藝術中地域文化元素的應用分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9):54-55.

[4]劉晏華.地域文化對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發展的影響[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5):68-69.

[5]陳波,周文燦.景觀公共藝術與城市情感的結合[J].藝術教育,2018(6):110-111.

作者簡介:

陳冠羲,碩士,南通理工學院傳媒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藝術作品藝術設計藝術
丁 雄藝術作品欣賞
王立新藝術作品欣賞
丁 雄藝術作品欣賞
王立新藝術作品欣賞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花月夜》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混沌之美”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