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詩之難與中國古詩翻譯

2022-05-30 08:00饒前程
校園英語·月末 2022年6期
關鍵詞:詩歌翻譯翻譯

摘 要:中國古詩從形式到內涵都有其區別于異域詩歌的鮮明特征,詩人們追求的“詩畫合一,情景交融”的理想狀態,要求譯者必須把握好意象和意境這兩個核心概念,更多關注詩歌的美學特征而非語義信息。通過審視幾位典型譯家的譯詩之策可知,要想較為成功地翻譯中國古詩,應從詩歌的意象和意境著手,掙脫語法和語義的束縛;有意識地發揮視覺化思維過程,用另一種語言重構文字背后的畫面感;同時兼顧音與形,再現詩歌不同維度的美感。

關鍵詞:翻譯;詩歌翻譯;中國古詩

對于翻譯實踐和研究者而言,詩歌翻譯是個永不過時的話題。當前,在“弘揚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古詩的翻譯和對外傳播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和思考。盡管現代翻譯學理論主導下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標準層出不窮,但能夠經得起實踐檢驗并產生廣泛影響的譯家往往和這些理論并無直接關聯。所謂譯無定法,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翻譯家們大都有著自己獨到的經驗和見解,從他們的譯詩之策出發,或能得到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譯詩之難

相比于其他文本而言,詩歌難譯,中國古詩更難譯,這一點可以說是大部分譯者的共識。一直以來,東西方都有不少翻譯家、詩人和學者堅持“詩歌不可譯”的觀點,例如現代翻譯家周作人、英國著名詩人雪萊、英國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卡特福德、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等。此外還有很多學者雖然不主張絕對的“不可譯”,但也認為詩歌翻譯對譯者具有極高的要求,例如郭沫若和聞一多就曾提出,應當“以詩譯詩”或“詩人譯詩”。當代翻譯家許鈞也曾感慨,中國古詩詞的翻譯,難度怕是不低于李白所感嘆的蜀道之難。

二、翻譯視角下的中國古詩

(一)總體特征

直觀來看,中國古詩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文字上都具有鮮明的特征,要在翻譯過程中顧及這些外在層面,嘗試保留其美感,已屬十分不易。若論及內容,中國古詩特別講究“意會”,簡潔凝練的字詞背后往往蘊含著無限意味和所謂“神韻”,即蘇軾所說“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因此理解和釋義本就不易,要緊之處非先生指引或“書讀百遍”常不能得其義,又何況將其譯入別的語言。再進一步講,詩歌的差異還涉及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整體而言,中國人偏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國古詩常通過具體的形象來體現抽象的思想,字里行間散發著情感的變幻莫測,詩人們描寫山川、河流、田野、樹木、花朵等等,同時會將他們當時的感受和思緒寄托在風景和細微的事物之中,這能在中國讀者中喚起相同的情感和共鳴。情景交融,這是一首“好詩”的重要標準,然而如果不能讓異域文化的讀者領悟到這些,那么翻譯后的中國古詩將黯然失色。

(二)意象與意境

這兩個概念屬于中國詩學的核心概念。意象是一種主觀感受和客觀事物的結合,也就是承載了詩人情感和思想的事物?!耙庀蟆币辉~最早出現在東漢思想家王充所著的《論衡》中,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整個文學領域,大量的意象隨著長期積淀而變得約定俗成,對中國人而言他們有著普遍公認的象征意義。例如中國古詩中常出現的“山”的意象,它可以有不同的內涵,包括永恒、穩固、阻隔、思念、隱逸等。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文學、繪畫等領域的藝術作品所達到的一種狀態或效果,其所描繪的場景與作者或畫家的思想相互融合,達到一種整體的畫面效果,能給讀者帶來美好的想象??梢哉f,一首詩中的眾多意象構成了整體的意境。這一概念涉及的不僅僅是詩歌和詩人本身,還有讀者及其感受。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對這一概念做了如下解釋:“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古詩詞之佳者,無不如是也”。也就是說,意境在讀者腦中構建了一個立體的詩意空間,它由具象的事物和抽象的想象共同構成。因此可以說,要想譯好一首中國古詩,首先要讀懂它的意境。中國古詩的表達委婉含蓄,無論普通讀者還是詩歌譯者,都必須透過諸多意象體會其背后的言外之意。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把握詩歌的抽象美,并嘗試著再現這種抽象美,這樣才有可能使異域讀者獲得相同或相似的感受。

如何在翻譯中國古詩的過程中解讀和重構其意境之美?如何再現中國古詩用意象表達情感的這一特點?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十分困難,甚至有人認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中國人的感性思維方式可以理解詩人想要表達什么,但其實也不是那么容易,并且往往是無意識的。換做西方人的理性思維又當如何呢?如果他們無法理解這些,譯詩的意義又在哪里呢?很多學者認為中國古詩是不可譯的,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意象因文化而不同,譬如中國人歌頌松柏,以其作為美好品格的象征,歐美人則對大海和雄鷹青睞有加。同一個意象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引起不同的聯想。意象之美有時候還有其歷史原因,拋開這些原因便無法引起相同的聯想,也就不存在原詩的美感了。中國古詩意象中的很多文化內涵在西方語言中是缺失的,要想引起異域文化受眾的共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 科學與美學

現代翻譯理論很早便轉向了語言學立論,翻譯似乎已經由一種富含感性因素的技能轉變成一門充滿理性認知的“科學”。盡管如此仍有不少從事詩歌翻譯的譯者和學者認為,譯詩不是科學,而是一種藝術,或者說它更與美學相關。國內關于詩歌翻譯的研究中,“美”字經常作為一個關鍵詞而出現,還被進一步劃分成不同方面或層面。

中國詩歌語言簡短卻意味深長,其風格往往朦朧、含蓄。人們常常將其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粗略的“寫意”技法相提并論,而西方詩歌則更像寫實畫法。這或許也成為翻譯標準和翻譯方法不同的原因。一些國內著名譯家提出的翻譯標準和翻譯方法頗有中國特色,例如嚴復的“信、達、雅”,林語堂的“五美”,錢鐘書的“化境說”,以及在當代影響極為廣泛的許淵沖先生的“三美原則”,全都涉及美學視角。傅雷則更直接地將中國繪畫美學理論借用到其翻譯理論之中?,F代翻譯理論與傳統美學相結合,構成中國翻譯理論的典型特征,這尤其體現在中國詩歌的翻譯中。譯者不能僅僅停留在傳遞語義信息,而是要關注如何在譯文中再現原詩審美價值和美學特征。

三、幾位典型中國古詩譯家及其譯詩之策

中國古詩向西方的譯介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關于如何翻譯這些古詩,中西方學者曾有過許多不同觀點。早期很多中國詩歌嚴格意義上講并不是被翻譯,而是以西方詩歌或者其他文學體裁的形式被改寫。19世紀的英國漢學家翟理思曾主張將其翻譯成韻文,后來的漢學家亞瑟·威利則認為這樣因聲而損義,改用散體翻譯中國詩詞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翻譯方式,例如逐字翻譯,主要用于漢學學習和研究。20世紀以來,許多中西方譯家翻譯了大量中國古詩,其中不少具有重要影響力,在此列舉三位典型代表,對其譯詩之策做一概覽。

(一)埃茲拉·龐德與意象主義

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埃茲拉·龐德于1915年在其出版的《中國》一書中編入了許多由他翻譯的中國古詩。他對詩仙李白表現出極大興趣,翻譯了多首這位偉大詩人的作品。在中國詩歌和日本俳句的影響下,尤其是在東方意象的影響下,龐德對自己的詩歌創作生發了很多靈感。1912年,他提出“意象主義”(imagism)之名,并以這一名稱發起了一場詩歌運動。

事實上龐德并不精通中文,他書中的中國詩歌主要是由日文譯成英文。他的譯作中存在不少對中國文化的誤解,有的譯文回譯成中文后甚至完全無法識別。他還打破了原詩的節奏和形式。然而盡管如此,他和他的作品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獲得了較高的評價,因為他把握住了中國詩歌的靈魂,那就是意象,并以自己的方式使其在西方被理解和接受。

(二)加里·斯奈德與視覺化翻譯

另一位影響較大的中國古詩譯者是美國詩人、翻譯家、禪修者加里·斯奈德。他翻譯的中國古詩數量并不大,但其影響卻不小。斯奈德的詩歌翻譯獨具一格,與他的經歷極其相關,這尤其體現在他所譯的唐代寒山詩中。斯奈德大學時期學習了東方語言文學,后來曾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娶了日本妻子,其間做過幾年僧人,篤信禪宗佛教?;氐矫绹笏推拮娱L期居住在加利福尼亞的山中。他不但理解東方語言,而且熟悉東方文化,深諳中國和日本詩歌中的情感和思想。斯奈德和龐德一樣,在中國古詩中找到了理想的詩歌創作理念和語言形式,他自己的許多詩歌作品在主題、內容、語言和修辭方面都體現出中國詩歌的風格。

直觀來看,斯奈德的中國古詩譯本簡潔而質樸,但卻能準確把握精髓。他翻譯的寒山詩,是所有英譯本中最簡潔的,但卻是接受度最好的。當時美國出現的“寒山熱”,也主要是由他的譯作以及作家凱魯亞克以他為原型創作的小說《達摩流浪者》引起的。斯奈德譯本中的語言,可以說是一種中國詩歌語言和英語語言的結合。很多時候他脫離英語語法,單純羅列意象,將所有不必要的詞匯,例如冠詞、連詞甚至動詞都盡可能地省略,帶來一種視覺化效果,類似于蒙太奇藝術。

斯奈德曾明確談到“視覺化翻譯”,他曾說,“我的翻譯方法就是:首先從語言層面通透理解詩歌;然后讓詩歌中呈現的圖像投射到腦海中,就像放電影那樣;第三,將我所看到的用我自己的語言寫出來;第四,將我所寫的詩與原作進行對比,檢查其一致性?!边@顯然不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翻譯方法,他將注意力主要放在視覺效果,而非語言之上,用他自己的話說,“不以語言觀世界”。

(三)許淵沖與“三美原則”

許淵沖無疑是當代中國古詩外譯最有成就的翻譯家之一,他在翻譯方面不僅堪稱著作等身,而且對詩歌翻譯理論和標準貢獻巨大,他提出的“三美原則”對中國譯者和學者影響深遠。三美具體是指音美、形美和意美,這一說法原本出自魯迅先生對中國文字和文章之美的概括:“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按照許淵沖的觀點,譯者應在譯文中盡可能地保留和傳遞這三個方面。此外“三美”之間還有等級序列,許淵沖認為,“意境美最為重要,音美次之,最后才是形美……如果不能同時實現這種效果,至少應該盡可能傳遞出意境之美和音律之美?!辈浑y理解,譯文若失去原詩的意境和優美的音韻,便只剩下一具空殼。

四、結語

從翻譯的視角來看,中國古詩從形式到內涵都有其區別于異域詩歌的鮮明特征,詩人們追求的“詩畫合一,情景交融”的理想狀態,要求譯者必須把握好意象和意境這兩個核心概念,更多關注詩歌的美學特征而非語義信息。通過審視幾位典型譯家的譯詩之策可知,要想較為成功地翻譯中國古詩,應從詩歌的意象和意境著手,掙脫語法和語義的束縛,有意識地發揮視覺化思維過程,用另一種語言重構文字背后的畫面感,同時兼顧音與形,再現詩歌不同維度的美感。

參考文獻:

[1]李英垣,陸雨瞳,王婷艷.論中國古詩詞的不可譯性[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8-93.

[2]彭建華,邢莉君.論郭沫若的譯詩[J].郭沫若學刊,2010(4):29-39.

[3]許鈞.譯事探索與譯學思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彭婷.中西方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海外英語,2016(24):139-140.

[5]費致德.詩歌中情和景的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1):97-98.

[6]毛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關于中國詩學核心范疇的一得之快[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32-36.

[7]董雁,顧正陽.中國古詩詞曲中山文化意象的翻譯[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72-76.

[8]潘智丹.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翻譯新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1):95-104.

[9]王國維.宋元戲曲考[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8.

[10]范榮,許敏.淺析中國古詩文化意象的漢英翻譯策略[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25-28.

[1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12]吳桐,李淑華.從翻譯美學角度看中國古詩翻譯[J].海外英語,2018(16):150-151.

[12]劉萍,包通法.從翻譯美學視角評析英譯李白詩歌的美學特征——以《行路難》為例[J].中國市場,2015(49):261-264.

[14]黨爭勝.中國古典詩歌在國外的譯介與影響[J].外語教學,2012(3):96-100.

[15]錢書華.從《長干行》的英譯談中國古詩翻譯[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8(4):72-74.

[16]房玉靖.龐德的翻譯觀及其對中國古詩的創造性翻譯[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4(2):85-89.

[17]李林波.翻譯:構建詩性語言之橋——斯奈德英譯中國古詩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19-124.

[18]Jacob Leed. Gary Snyder: An unpublished Preface[J].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1986(3):177.

[19]Gary Snyder. 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M]. San Francisco: Grey Fox Press, 1965.

[20]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21]魯迅.漢文學史綱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作者簡介:饒前程(1987-),男,陜西城固人,重慶移通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翻譯。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專項一般項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下的外語課堂文化自信培養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1346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詩歌翻譯翻譯
闡釋學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研究
詩意與詩體的“旅行”
淺析跨文化交際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從格式塔理論賞析《西風頌》的不同譯本
龐德《在地鐵站》詩歌翻譯的概念整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