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體驗 “靈動”成長

2022-05-30 22:11朱世娟
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幼兒教育實踐生態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倡:把學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里去,讓幼兒能夠在大自然中通過接觸花草樹木以及日月星辰等解放自己的思想。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課程游戲化精神,筆者所在幼兒園充分挖掘自然環境的教育功能,合理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嘴、眼睛、時間和空間,為幼兒隨時隨地對大自然進行觀察與探索提供可能,大膽進行生態體驗式活動的創生,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促進教師、幼兒的共同成長。

【關鍵詞】幼兒教育;生態體驗式活動;創生;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24-0221-0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地開展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和挖掘幼兒園內外自然資源的教育因素,并創設能激發幼兒活動興趣的情境,從而把自然環境轉化為有利的教育因素,引導幼兒感受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使幼兒在大自然廣闊的懷抱中愉快地成長、和諧地發展[1]?!苯Y合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理念,生態體驗式活動的開展不只是追求幼兒對知識技能方面的學習,而是要從幼兒的經驗與興趣出發,合理選擇內容,生成可供幼兒在自然環境中自由探索、積極發現、自主建構、自由創造的主題式體驗活動。生態體驗式活動遵循開放式的教育原則,將幼兒的活動空間從教室中抽離出來,充分利用幼兒園周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將其作為幼兒學習的課堂、活動的現場,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將教育生活化,將生活教育化,使大自然成為幼兒的樂園,使教學充滿創造力,使師生成為活動的主人。

一、多元整合——探尋幼兒園內外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

美麗的大自然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幼兒愿意與大自然親近。生態體驗式活動中,自然材料、生活材料因其自身的特有價值,能夠讓幼兒在與之互動的過程中得到認知與感知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如何有效利用幼兒身邊的自然材料開展生態體驗式活動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一)資源重組——從興趣和經驗出發拓展體驗活動

體驗活動應充分注重幼兒的感受、感覺、感知,只有當幼兒放開手腳全身心投入到體驗活動中,學習對他們來說才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活動中教師要用心觀察和聆聽幼兒的心聲,從中發現他們的興趣點和需求點,在積極的師幼互動中共同生成有價值的主題內容,讓幼兒在生態體驗活動中習得知識,積累經驗。如開展“踏青遠足,尋野趣”活動時,教師可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來到戶外田野中賞油菜花、編花環、尋野菜、放風箏、寫生。這類體驗式活動都來自幼兒的興趣,教師要把自然生態與社區活動、戶外游戲、一日生活、集體活動等緊密結合,抓住教育契機,在重組幼兒已有經驗的同時,順應幼兒的天性,最大限度地促進其發展[3]。

(二)靈活運用——將自然材料投放在區域游戲中

幼兒無時無刻不在接觸各種各樣的自然事物,教師可引導他們發現和收集來自大自然的材料,并探尋其特質,使材料體現出教育價值。教師可在美工創作區投放多種自然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表現,根據自然材料的不同質地,鼓勵幼兒大膽進行“藝術創想”,如樹葉系列拼貼畫、樹枝系列涂鴉、果殼粘貼畫、石頭創意畫、泥工面具、泥塑花瓶等。在游戲中,教師可給予幼兒自由想象與創作的空間,引導、激發他們根據每種自然物的不同特征大膽創作,同時提供多種輔助材料,幫助幼兒完成自己的創意美工作品,從而提升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三)審美提升——讓自然材料融入生活,裝點身邊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在與自然的互動中,教師不但要帶領幼兒“走出去”,還要把自然材料“請進來”,讓它成為幼兒生活環境中的一部分。教師可結合季節變化和主題活動的開展,與幼兒共同收集與之相關的自然材料,并進行創造性改造,將自然材料運用到班級環境的創設中來,讓幼兒在與材料、環境的互動中獲得成長[4]。如給一根干枯樹枝涂上漂亮的顏色,做成樹枝拼畫;給一塊石頭進行涂色裝飾,做出美麗的石頭人偶;或者用泥巴做出美麗的彩繪花瓶等。幼兒在收集材料、布置環境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也感受到了自然材料的無窮魅力。

二、多元貫通——實踐中探索生態體驗式活動“四步法”

在結合多種自然資源進行生態體驗式活動的組織與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了活動基本脈絡,即“基于問題,引發猜想;動手操作,探究發現;經驗拓展,表達交流;凝練總結,后續延伸”,也就是設疑、發現認知、驗證、延伸的“四步法”。

(一)基于問題,引發猜想

在組織生態體驗式活動時要以問題為先導,首先從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引導他們結合已有經驗進行大膽猜想和假設,以此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興趣和欲望。通俗來說就是一個活動的導入部分,教師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引導語導入活動,如“請你仔細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當幼兒遇到問題和困惑時,教師不要急于告知幼兒答案,而是要給予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其按照自己的認知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利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來解決別的問題。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只有引導,沒有指導,也不作任何評價。這一環節是讓生態體驗式活動有一個方向,讓幼兒帶著啟發性的問題去進行體驗式探究活動,即讓幼兒明確“今天我們要干一件什么事情”。

(二)動手操作,探究發現

生態體驗式活動主張“幼兒在前,教師在后;體驗在前,教學在后”。在大自然的廣闊空間里,教師要促使幼兒與材料互動,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對比、實驗,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教師要幫助幼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另外,還要構建“玩中學、做中學、試中學、想中學、用中學”的新型學習模式,在與自然生態的充分互動中調動幼兒探索的積極性,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并在積極的探索實踐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提高其綜合素養。

(三)經驗拓展,表達交流

生態體驗式活動源于幼兒已有的經驗和興趣,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充分調動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并在活動的進程中支持幼兒獲得新的經驗,給予他們展示與分享的機會,營造出合作、分享和交流的同伴互助式學習氛圍。在體驗式探究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推進。幼兒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在每一次生態體驗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幼兒都會有不同的發現,他們就是天生的探索者。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教育契機,以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

(四)凝練總結,后續延伸

教師應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新的興趣點,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活動的延伸。如隨著季節更替,教師在戶外種植園里從育苗、播種開始帶領幼兒一起探索葫蘆的生長過程,為它澆水、施肥、治蟲、搭架,觀察它開花、結果的過程,并在秋季收獲果實,投放到區域游戲中進行創意設計。至此對于主題活動來說并不是結束,教師應想一想后續的延伸以及主題與主題之間的相互滲透,以促進幼兒更好地學習。幼兒收集的自然材料都可以用于開展豐富多樣的創造性活動,使生態體驗式活動“不因下課鈴聲而結束”。

以上四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既相對獨立又互相交融滲透。從價值層面來看,問題是活動的核心,操作探究是實現活動目的的手段和橋梁,獲得經驗是活動的最終目的??傊?,以上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幼兒的參與精神、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發展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了優化。

三、多元互動——探尋有效師幼、家園互動的方法和策略

(一)師幼互換角色,把活動還給幼兒

在組織戶外活動的時候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一些教師在設計戶外活動時沒有考慮到師幼的互動,即使有往往也只是簡單的教師問、幼兒答,沒有讓幼兒真正參與對大自然的探索,形成了只有活動的形式而無實質性交往的“假活動”。在生態體驗式活動中,教師應轉變為幼兒學習中的大伙伴?;顒忧?,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精心選擇一些具有鮮明特點、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易獲取的自然材料,使幼兒主動融入活動情境中;活動中,通過各種形式的師幼角色互換,將幼兒的興趣激發出來,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要我做”為“我要做”、“要我說”為“我要說”。

(二)做幼兒體驗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痹谏鷳B體驗式活動中,教師與幼兒應是平等的關系,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得法,就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參與生態體驗式活動的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引導時要轉變“填鴨式”“滿堂灌”的方式。在生態體驗式活動中,教師不應自以為是地幫幼兒解決問題,而是要以同伴的身份走近幼兒,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幼兒、欣賞幼兒,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教師的參與就是支持,互動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為基礎,引導要自然、不露痕跡。

(三)合理設置矛盾沖突,與幼兒平等對話

美國學者納斯伯姆和諾威克提出了“矛盾事件”的方法,即通過讓學生嘗試解釋一個矛盾事件,引起概念沖突,再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認知調整,建立與科學概念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這樣的矛盾現象不斷地引發幼兒的認知沖突,通過教師與幼兒的“對話”,加深幼兒對某種概念的理解。師幼間的這一“對話”可以激發出新的矛盾,產生出新的問題,產生出來的新的矛盾和問題也為下一步的“對話”留下了空間和余地,為后期新活動的產生提供了預設和新的線索,這樣的“對話”是師幼互動最好的體現。

(四)拓展活動平臺,讓親子體驗“活”起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配合?!苯處熞浞滞诰蚩捎觅Y源,促進親子活動的深入開展。如邀請有種植經驗的爺爺、奶奶來園和幼兒一起參與播種;植樹節和爸爸、媽媽一起種下充滿愛與關懷的小樹苗;利用班級QQ群和網絡成長平臺向家長介紹班級自然角的教育價值等。讓家長參與到生態體驗式活動中來,在引導幼兒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增進親子關系,同時也能了解學前教育的特殊性。

四、多元發展——獲得自由自主、愉悅創新的生態成長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課程,課程即游戲?!鄙鷳B體驗活動要與幼兒一日生活有機結合,讓幼兒在看、摸、想、做中獲得多元發展。如在生活區游戲中,幼兒給水果削皮、切塊、榨汁,用自己種的黃瓜、圣女果做蔬菜沙拉,在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的同時,繼續探知其內部結構的不同特質。在這種活動形式下,每位教師都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拓展班級活動,同時教師也在實踐與反思中驗證自己的行為,自身專業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都能在生態體驗式活動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在“保護天性、尊重個性,讓生命自然綻放”的理念指引下,教師要讓幼兒走進大自然,得到美的感受與體驗,培養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他們學會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開放的場地和自然環境更加考驗教師的觀察能力,因此,教師要學會用眼睛去觀察幼兒,用心靈去解讀幼兒,用行動去支持幼兒,為他們打造一個美好的樂園,讓每個幼兒都能在生態體驗式活動中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湯芬.體驗生態的魅力:幼兒園體驗式教學活動的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

[3]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黃菲.體驗式主題活動在幼兒園的探索與反思[J].成才之路,2019(34).

【作者簡介】

朱世娟(1981~),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猜你喜歡
幼兒教育實踐生態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如何有效利用游戲實施班級管理
音樂與科學有效整合的研究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幼兒教育中美術與科學整合的研究
內化外來資源開辟幼兒教育新途徑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