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困境分析及對策建議

2022-05-30 05:08常一凡楊迎迎徐昕
經濟研究導刊 2022年33期
關鍵詞:對策建議農村

常一凡 楊迎迎 徐昕

摘 要:由于近年城市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尋求自我發展機會,農村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這些留守老人面臨著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自我養老能力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困境,在家庭代際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需要從留守老人角度、子女角度、政府與社區的角度出發,共同探討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困境的化解策略,實現農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的愿望,從而推動中國養老事業朝著多元化、多樣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困境;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3-0072-03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中國老齡化問題的重心仍然在農村,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劇,城鄉人口單向流動加速,農村留守老年人面臨著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困境,“孤獨終老”也成為了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三大特征之一。國內學者把老年貧困分為服務貧困與經濟貧困,目前我國農村留守老人在服務貧困和經濟貧困方面的難題仍然未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困境首先應該是一個社會問題,其次才是家庭、子女、個人的問題。如何能夠有效地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困境,成為當前老齡化進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嚴峻問題。

一、我國對于留守老人的定義

學界定義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子女不在身邊、獨自居住或夫妻雙居的老人,從第一個孩子離家作為開始階段,到最后一個孩子離家,這些老人就進入了留守期。留守老人具體分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無兒無女又無老伴的孤寡老人,第二種是雖然有子女但與子女分開單住的老人,第三種是兒女遠在外地,例如進城務工,而不得已寂守留守的老人。本文所描寫的農村老年留守老人是指因子女全部離開縣域或不設區的地市范圍外出務工或經商等一年以上、留在農村生活、身邊沒有其他贍養人,或者贍養人沒有贍養能力的6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

二、我國農村留守老人養老現狀

(一)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

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在我國的長期實施,近五十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老年系數比率逐年上升,社會總人口呈現整體老齡化的趨勢。傳統的家庭規模進一步縮小,金字塔形式的家庭結構已經轉變為倒金字塔形式,目前農村家庭結構主要以“2+1+4”和“2+2+4”型家庭結構居多,傳統的多子女之間對老年人照料的幫扶互助方式已無法繼續維持,造成我國農村家庭養老照護嚴重不足,家庭養老的能力進一步被弱化,家庭中新一代的出生更是讓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需求不斷地向子代家庭再生產需求妥協與退讓。

(二)子女對父母的精神關愛少

近年來,隨著農村傳統孝道觀念式微以及代際關系內涵的變化,市場經濟滲透下經濟逐利思想與理性的自我發展意識占據了新一代年輕人思想的主導地位,導致年輕人贍養父母的責任感降低,造成了農村家庭氛圍的缺失,同時也弱化了農村留守老人獲得日常支持的社會關系網絡。農村留守老人長期獨居缺乏子女的精神慰藉,這也是農村留守老年人自殺率逐年增長的一大重要原因。進城務工的子女在城市里組建家庭后,則更多的會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小家庭上,甚至有時還會出現留守老人反哺進城務工子女的情況,子女們缺乏承擔起“2+2+4”家庭養老模式的責任感,因此普遍對老人的關心和孝心大多停留在物質層面,缺乏心靈層面的溝通和交流。

(三)老人自我保障力度弱

農村老人一般都以務農作為其主要經濟來源,健康觀念與衛生觀念不強,長年務農出力對身體的損耗較大,且伴隨年齡的增加,農村留守老人所能承擔的勞動量逐年降低,勞動所取得的經濟收入僅能維持日常生活,經濟自養能力不足,購買養老服務能力低,不足以應對長遠的醫療以及養老需求。加之農村老人一般知識文化程度不高,受傳統觀念影響,即使子女進城務工不能及時的盡孝,但是老人依舊把養兒防老作為自己最希望的養老方式。但是隨著兒女進城務工,子女對其的物質照料和精神撫慰都要據其孝心決定,因此農村留守老人也經常面臨著日常照護困難與精神自撫不易的雙重困境。

三、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困境產生的原因

(一)農村留守老人自我養老能力低

農村留守老人一直在鄉土社會中生活,受傳統村落文化的影響,傳統的思想觀念仍然尚未改變,父輩即使在年老后仍然對子輩存在著無限責任感與依賴感,年輕的時候老人對子女毫無保留地付出和撫育,年老時即使子女迫于生計無法為其提供養老必需的客觀條件,農村老人仍然寄希望于子女為其養老甚至自己勞動反哺子女。但是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村老年人的工作競爭力遠遠不如年輕人,進一步降低了老年人在家中的權威性與話語權,受以上因素的影響,有的農村留守老人甚至認為自己活著十分的無用、拖子女后腿,如果社區組織不早日對這些老人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他們這樣的晚年處境很有可能會引發道德災難,并對于其子女產生惡劣預期和不良影響。

(二)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

隨著近些年我國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他們走出農村去大城市尋找自我發展的機會,由于農村外出務工的群體日益龐大,隨之引發的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也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大量的農民工“進城熱”現象對城市的社會結構、階級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農村勞動力流失甚至成為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障礙,進城務工子女在城市消費高、生活壓力大,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和嚴格的城鄉戶籍限制使他們不具備將父母一同隨遷至城市的能力,與父母之間遙遠的距離使得他們即使有“孝心孝德”的心理,也很難落實“孝舉孝行”的行為,農村留守現象也因此越發嚴重。

(三)城鄉養老體系發展不平衡

我國一直實行的城鄉二元制結構造成了農村與城市的養老資源匹配嚴重不均衡,一直以來養老服務就優先向城市傾斜,政府對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資金投入力度不夠,相應的政策法律不健全。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還比較落后,農村養老服務政策力度比較小,農村“留守老人”還難以依托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實現社會化養老。農村醫療資源的貧困,以鄉鎮衛生院為代表,其存在著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衛生技術服務水平較低。留守老年人很少能享有相應的社會關懷資源。雖然我國實行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了制度全面覆蓋,但是仍然存在保障水平偏低、養老補貼低、普惠性差、制度不完善等問題。

(四)社區養老服務網絡不健全

社區在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方面的服務功能并未完全發揮出來,農村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勢,社會組織與志愿者服務難以從城市延伸到農村?,F存的農村社區互助養老機構也存在著資金不充足、服務設施陳舊、護理人員專業性不夠等一系列的問題。而且在農村這個以熟人社會為主的氛圍里,社區介入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方面接受度不高。

四、破解目前我國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困境的對策建議

(一)農村老年人:積極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提升自我養老能力

農村留守老人應不斷提升自我生活的獨立性,改變傳統觀念思想,減少對子女的依賴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充實新的生活內容,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加入老年人協會、報名老年大學等,使自己實現“老有所教”的老年生活。也可以通過參加各類積極、健康的娛樂活動保持自己的身心愉快,收獲心理上的滿足感與精神上的充實感,使自己過上“老有所樂”的老年生活,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養老質量,爭取達到經濟上自立,生活上自理,精神上自強的目標。有能力的老人也可以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子女們的養老負擔。

(二)子女自身:踐行優良傳統,積極贍養老人

子女應經常與留守老人進行交流,不僅應給予老人物質上的幫助,還應該及時給予老人一定的精神慰藉,排解老人的孤獨和負面情緒。離家不遠的子女要定期回家探望老人,關注老人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距離家較遠的子女應多打電話或者通過視頻通話來關心老人的身體健康,多與老人談心交流,努力營造出和諧的家庭代際關系以及和睦的家庭氛圍,盡自己的能力來滿足老人在經濟供給、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讓老人過上“老有所助”的老年生活。但是也應該意識到,老人最需要的不是為他買到了多少東西,而是給了他多少陪伴,子女應該增強自身贍養老人的責任意識,懂得真正的關懷是一種順從,順從老人的合理需求,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才能讓老人安享晚年。

(三)政府基層:制定法律法規,保障合法權益

積極開發農村地區的留守老人委托代辦業務服務,扶持民營資本進入農村養老行業,加快相應的農村留守老人保障立法,通過法律制度的硬性約束,將傳統的道德約束轉變為法律與倫理型并重的約束,進而推進農村社會保障的良好運行,以及城鄉社會養老保障政策的良好銜接,確保農村留守老人“老有所養”。向全社會積極弘揚養敬并重的倫理觀念,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大力開展關于互助養老法律法規的普及和宣傳,健全農村法律援助,使得盡孝的主體不只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家,而是可以延伸到社會和政府一起發揮作用,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服務提供堅定的社會支持和道德根基。政府也可以通過制定一些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經常務工的農民工回鄉就業,為家鄉的發展作出貢獻,讓返鄉農民工既能回鄉創業致富,又能就近照料父母。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養老服務

由政府主導,在社區建立一些互助養老社區、互助照料社區,建立農村老年人互助組織,可以有效地加強農村留守老人之間的聯系與幫助。農村基層社區組織應建立地區性的農村留守老人檔案,對其進行定點幫扶。同時加大農村社區養老宣傳力度,通過各種的實踐方式進一步宣傳社區養老,讓農村留守老人了解到社會化養老服務的優點,讓養老問題從家庭中走出來。通過社會工作的補位作用介入留守老人養老服務的問題,不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是當前面對銀發浪潮的一個強有力的應對策略??梢赃m當地借助農村社區中的社會組織把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需求與政府提供的養老資源結合起來,將社區自治與社會共治結合起來。通過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協調養老服務資源的分配,讓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走向專業化和社會化。

結語

本研究是基于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困境提出的分析和探討,簡要概括了農村留守老人養老生活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本文的目的也不是就單獨某一地方的個案進行分析,而是通過對農村留守老人這一弱勢群體的深入解讀,主要從政府、老人、子女、社區這四大視角出發,共同尋找化解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困境的辦法。就目前情況來說,解決好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對于我國實現城鄉一體化以及鄉村振興顯得尤為重要,要加強對年輕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尊老愛老敬老的優秀文化傳統,重塑農村孝道觀念。這些做法對于維系農村家庭與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相關部門和新聞媒體應大力宣傳積極老齡化概念,引起全社會對留守老人的關注,使農村不僅成為富有濃郁鄉土人情的共同體,更是農村留守老人精神寄托的家園。

參考文獻:

[1] ?李國和,曹宗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的困境與出路[J].蘭州學刊,2021,(5):1-9.

[2] ?許惠嬌,賀聰志.“孝而難養”:重思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困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01-111.

[3] ?韓振秋.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的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困境及化解策略[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21,(2):43-48.

[4] ?張青青,包先康.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契機與策略[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1):93-96.

[5] ?張桂蓉,史景軍.贍養與自理的均衡:農村留守老人家庭養老的代際倫理——以湖南省新田縣SH鎮的調查為例[J].倫理學研究,2012,(3):127-132.

[6] ?方文麗,葉良均,曹新維.農村社區互助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以安徽省蒙城縣王集鄉X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19):238-240.

[7] ?宋月萍.精神贍養還是經濟支持:外出務工子女養老行為對農村留守老人健康影響探析[J].人口與發展,2014,(4):37-44.

[8] ?陳濤.積極老齡化視角下農村老年人社會參與研究——兼論如何更好提高農村老年人精神養老工作水平[J].社會福利:理論版,2020,(12):10-14.

[9] ?郭永芳,馬強.農村留守老人養老的財政支持政策——基于安徽省阜陽市的調查結果分析[J].當代財經,2010,(7):25-31.

猜你喜歡
對策建議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提高農村小學習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四好農村路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
職校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我國融資租賃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關于惠城區發展農業的調研報告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贊農村“五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