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制造背景下軟件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2022-05-30 10:48姜華
計算機應用文摘·觸控 2022年18期
關鍵詞: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模式

姜華

關鍵詞:智能制造;軟件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校企雙元

1引言

隨著我國新舊動能加快轉換,軟件產業發展具備了良好的外部環境[1]。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加速滲透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軟件產業服務化、平臺化、融合化趨勢更加明顯。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創新含量高、技術先進的產業,是提高我國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的重要載體?!吨袊圃?025》等文件指出,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地方高職院校要以服務區域經濟為發展目標,結合自身辦學優勢,主動適應區域經濟、行業經濟、企業發展需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2]。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如何服務區域經濟,在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如何培養服務智能制造的信息技術人才,以服務區域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是我們在新的歷史征程中的新使命。

2組建軟件技術專業群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積極跟進產業升級,調整專業發展方向,研究制造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企業信息化設計與實施、系統運維、應用軟件開發等崗位需求[3]。以“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為導向,面向智能制造產業生產流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構建以軟件技術專業為核心,以軟件設計能力培養為主線,面向信息技術與智能制造,融合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四個專業,構建了云計算運維與開發、大數據應用開發、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應用軟件開發、網絡系統工程、網絡空間安全、虛擬仿真、Web前端開發、物聯網項目設計與實施9個專業方向,形成軟件技術專業群。

3軟件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在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推進軟件技術專業群教育教學改革,培養能滿足智能制造背景下新時代社會多元化需求的信息化專業人才,是高職院校信息類專業關注的重點[4]。根據軟件技術專業群發展現狀,借鑒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素質教育理論、教育與發展相結合理論等教育理論,結合山東科技職業學院軟件技術專業群實際,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結合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并實施專業群“校企雙元、項目載體、三段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3.1研究意義

3.1.1探索智能制造背景下IT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產業升級不斷提速,智能制造背景下IT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越來越迫切,而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與行業需求相比還存在諸多問題,探索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方向是本課題的第一研究目標。

3.1.2助力高職院校IT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須主動尋求具備條件的企業與之合作,實現校企雙元育人。軟件技術專業群在雙元育人過程中,實現授課雙元師資、教學雙元內容、學生雙元身份、考核雙元評價。這個過程中,不斷對各個環節進行調整和優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工匠精神的“T型”、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以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和區域經濟發展,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無縫對接”。

3.1.3滿足智能制造信息化人才需求

《中國制造2025》及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皆要求信息技術為傳統產業賦能,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IT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軟件技術專業群緊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前沿技術,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工匠精神的“T型”、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和區域經濟發展。

3.2研究內容

3.2.1校企雙元

深化校企合作、專業共建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前沿企業聯手,秉承“校企雙元”的校企合作專業建設理念,實現師資、管理與評價、學歷與證書、教學實施、招生就業、課程資源的共享和融合。

3.2.2項目載體

采用“項目載體”人才培養模式,引入IT、高端裝備行業企業真實項目到學院,保留企業項目真實工作情景,企業工程師與學院教師、在校學生共同完成項目開發,針對崗位知識點、技能點訓練要求將項目轉化為教學任務。實施項目化教學,強化綜合實訓教學環節,保證了教學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

3.2.3三段遞進

對接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遵循專業人才成長路徑,按照“強基礎、重核心、積經驗”三個階段進行培養。強基礎,即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綜合素養、專業基礎能力培養,實施“五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加強專業基礎知識教學,從基本概念人手加強基本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重核心,即面向職業崗位群培養規格及目標,明確專業核心技能與其它技能關系,校企共同搭建職場化育人環境,共同構建結構化“雙師型”教師團隊,實施“校企雙元”育人模式,突出專業核心技能,明確核心技能差異,厘清核心技能關系,重點培養職業核心技能和職業核心素養:積經驗,即項目化教學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從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精神、職業行為習慣等方面人手,構建企業真實工作情景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職業素養,重視制造類項目、管理經驗的不斷積累,讓學生在校獲取相關經驗。

4軟件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4.1與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打造專業群校企合作典范

專業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基于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著眼于IT崗位群以及企業信息化崗位群,與龍頭企業浪潮、華為、文思海輝、聯想等在相關領域開展共建專業、共同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等深度合作,具體如下。

4.1.1共建專業

基于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聚焦IT崗位群以及企業信息化崗位群,與龍頭企業浪潮、華為、文思海輝、聯想等在相關領域開展共建專業、訂單培養等深度合作。

4.1.2共同實施現代學徒制

與聯想獲批教育部、山東省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形成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學徒制試點運行機制,并于2019年8月與聯想合作項目通過教育部驗收。

4.1.3共建校外實訓基地

圍繞應用軟件開發、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專業領域,與浪潮、歌爾、聯想、文思海輝、濰柴、濰坊市軟件園等簽署校企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共建校外就業實習雙基地,打造校企合作平臺,滿足專業群校外頂崗實習、綜合實訓、教師企業實踐的需求。

通過校企共建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等;引入行業標準,將新技術、企業文化融人課程模塊,構建課程體系:將企業真實項目融人課堂,實施項目化教學模式:實現專業教學對接產業發展、課程體系對接行業技術、教學內容對接生產技術的三對接,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4.2構建“平臺+方向+項目實戰”專業群課程體系

依據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基于成果導向理念,分析崗位(崗位群)包含的實際工作任務,確定本專業群典型工作任務,將典型工作任務歸納為行動領域并轉換為學習領域,采取“平臺課程模塊(全院通識平臺+專業群基礎課程模塊)+方向課程模塊+項目實戰模塊”模式進行專業群課程體系設計,如圖1所示。構建模塊化課程,基于16個模塊化課程,動態組合成9個專業方向,實現跨專業、跨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并且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動態調整模塊化課程及專業方向。

4.2.1平臺課程模塊

平臺課程模塊由全院通識平臺課程和專業群基礎課程模塊組成。全院通識平臺課程由思想道德修養、基礎體育、創新創業教育、實用英語等課程組成,培養學生的知識儲備、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專業群基礎課程模塊由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數據庫管理與應用、Web應用開發基礎、網絡操作系統管理(Windows\Linux)、高級程序語言基礎(Python\C \Java)、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模塊組成,主要培養專業群學生的基本專業能力。

4.2.2方向課程模塊

對接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調研崗位群需求,形成17個方向模塊,每個課程模塊由3-5門核心課程組成。專業方向由軟件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5個專業9個專業方向組成,每個專業方向按需選擇相應的課程模塊,并且隨著產業發展進行動態調整。群內課程模塊由校企共同開發。圖2展示了方向課程模塊與專業方向的關系。

4.2.3項目實戰模塊

項目實戰模塊主要包括綜合實訓項目、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以企業真實工程項目為載體,校企共同開發項目實戰模塊。綜合實訓項目根據學生選擇的崗位方向確定,在校內實施: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以校外實訓基地和合作企業為平臺,根據學生學習發展方向選擇實踐的項目和企業,在校外實施。

4.3打造高水平結構化師資隊伍

為能很好地實現軟件技術專業群的人才培養目標,使“校企雙元、項目載體、三段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真正的落地實施,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

4.3.1發揮教學團隊優勢

專業群有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和省級教學團隊,充分發揮“名師領航、技術領先、專兼結合、國內知名”的團隊作用。

4.3.2深化雙專業帶頭人制度

柔性引進行業有權威、國際可交流的產業教授擔任校外專業帶頭人,校內重點培養專任教師為校內專業帶頭人。

4.3.3打造雙師隊伍

實施校企“互聘、互兼”雙向交流機制,促進專業骨干教師知識與技能遷移。依托省級工作室,完善專業教師的續培養。專業教師要求完成每5年不少于6個月的企業實踐經歷,大力支持專業教師參與合作企業的研發和技術攻關活動,從而保證專業教師“雙師”能力持續提升。同時,建立健全科學化的評價與考核機制,引進高水平的企業技術人員到校授課及培訓講座,構建結構化的專業師資力量。

4.3.4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制

充分發揮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作用,以傳、幫、帶方式幫助青年教師全面發展。通過專業帶頭人與青年教師結對、骨干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的方式,制定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全面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課程建設水平、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等[9]。

4.4創新信息化教學手段,實施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

依托本學院“云上山科”平臺,建設有線、無線全覆蓋的網絡教學環境,打造“人人、處處、時時”的信息化教學環境?;谀K化課程建設思想進行專業課程模塊化組合,實現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共享,重構能隨著產業升級動態升級、調整課程模塊及組合的專業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行業崗位對專業能力、素質的要求和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專兼教師分工協作,分模塊、分階段實施模塊化教學。課堂教學過程實時互動,培養學生助教,通過小組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等形式,實現學生課業評價全覆蓋,營造溝通無界的育人環境:引入企業資源,結合虛擬仿真資源或平臺、全真教學資源,營造資源無界的育人環境,從而實現在時間上、空間上、資源上、溝通上的“無界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自主學習意識。

依托在線教學云平臺,將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創新為多元化評價機制,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要考慮評價,多元化教學評價由平時自主學習、在線測驗、線上考勤、在線課堂學習表現、在線直播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項目案例成果的展示、期末考試考核等多元素構成。與傳統教學評價相比,混合式教學對學生的綜合評價能更客觀地反映教學實際。

4.5專業群有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成效顯著

構建專業群并實施專業群“校企雙元、項目載體、三段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至此,本學院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7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省賽一等獎6項;專業群與浪潮、華為、聯想、文思海輝、歌爾、濰柴動力等龍頭企業緊密合作,畢業生就業能力穩步提升,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達99.3%、對口率達88%、畢業生滿意度達96%。

5總結

本文以智能制造背景下軟件技術專業群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構建“校企雙元,項目載體、三段遞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產業人才需求,為同類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起到借鑒用。

猜你喜歡
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下的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