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

2022-05-30 23:46楊陸海
教育界·A 2022年18期
關鍵詞:導向教學策略核心素養

【摘要】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深入,目前小學教學理念主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要想培養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專業人才,教師需要在小學階段遵循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認知。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強調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發展,要求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采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引導學生建立價值觀,豐富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導向;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楊陸海(1982—),男,江蘇省泰州市鮑徐小學。

要想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摒棄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如利用課外讀本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散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此外,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小學生較難理解抽象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一、小學語文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字詞、句式構建語文思維認知,教師利用課文中特定的句式結構,為學生講解各種表達情感的精美句式,能豐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言運用能力[1]。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最重要的階段。學生通過學習優秀的文章可提高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通過學習詩歌可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合理引導學生學習文章和詩歌,能讓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領悟文字中的情感[2]。

(三)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文章,如《雷鋒的故事》。學生在學習相關文章時,通過教師合理的引導,可學到文章中主人公的優秀品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述中華傳統文化,并讓學生閱讀相關文章,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注重課本知識點的講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灌輸大量的文學知識,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難以產生對文學知識的興趣。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著重強調教學互動,將課本中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如教師講解雨相關的知識時,可挑選雨天進行授課,讓學生觀察窗外的雨,更好地理解雨的含義。利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3]。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主要特征

核心素養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和品格。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現如今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從傳統的單一教學變為多元化教學?;趯W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活動既需要確保學生理解課文大意,又需要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根本點,采用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評價方式及評價標準,以此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服務。所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方式[4]。

三、傳統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通常進行灌輸式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了大量語文知識,短時間內難以消化。而緊湊的語文教學課時又使得教師在課堂上無法顧及全班學生,部分學生對知識點無法很好地理解,久而久之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會下降。此外,大部分教師在講解完一部分知識點后隨即組織階段性考試,根據學生的成績了解每個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部分學生由于理解能力不強,很難在短暫的上課時間內將所學知識充分吸收,在考試過程中成績較差,這嚴重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傳統教學不滿足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課本為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學習課本中的知識,即便是做題也需要按照課本的答案來回答,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并且,每個學生的思維認知不同,有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差,有的學生記憶水平較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設計教學內容。小學語文教師沒有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導致出現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學習成績越來越好,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的現象。此外,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不注重學生的課外閱讀,導致學生只能從課本中獲取知識,對部分難以理解的文章,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十分吃力,這難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四、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化方案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融合課內外閱讀的方式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展知識。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評價賞析能力和遷移應用能力的發展。學生通過不斷地閱讀能夠對書面語言有更好的感知力,進而在未來的學習和寫作中減少錯別字。

(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思考可提高個人素養。我國社會人才需求從專業型人才逐漸轉變為創新型人才。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在遇到問題時會不斷逃避問題,無法解決問題,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5]。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時,應不斷引導學生了解該問題背后的故事。以《雷鋒的故事》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思考“雷鋒同志為什么會幫助這位老爺爺?”,教師在得到學生的答案后,可以讓學生繼續深入思考“在當時的背景環境下,為什么人民十分勞苦?為什么雷鋒有樂于助人的優秀品德?”。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思考能力[6]。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體現了山川之美、湖泊之美,教師在教學詩歌或散文時,可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桂林山水甲天下》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學生欣賞桂林山水景色。其次,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時,可為學生播放描寫桂林山水的民謠等烘托課堂氛圍,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桂林山水的意境。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幾首描寫桂林山水的詩詞,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桂林山水的認知進行點評,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聯系生活實際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傳統教學方法,以實際應用為教學理念,讓學生將課本中學到的字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如教師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文章時,不僅需要為學生講解觀、渴、喝等生字,還需要將這些字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教師可以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如果遇到類似文章中的情況應如何解決。并且教師可通過講解字的由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如“喝”字,人在口渴的時候會喝水,因為人是用嘴喝水的,所以喝水的“喝”為口字旁。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合理利用語言文字,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充滿活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倘若利用觸覺、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加深學習印象[7]。

(五)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普遍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的邏輯思維混亂,無法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8]。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內容與課堂問題的關聯,從多途徑解決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所學知識更好地解決課堂問題。如教師先讓學生學習文章中的生字詞,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教師利用這種方法可有效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且通過不斷引導學生可以讓各個教學環節的銜接更加緊密,保證學生整體的學習效率[9]。

(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著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在課堂上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所以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一些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法。如在教學自然風景相關的文章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自然風景相關的紀錄片,學生利用視覺和聽覺可更好地吸收語文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外讀本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祖國河山的認知,這有利于學生學習課文中自然風景相關的內容[10]。

(七)豐富教學內容

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以灌輸知識為主,這樣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知識競賽或趣味問答游戲。如教師在教學《春天的色彩》這篇課文時,可在課堂上開展“你對春天的印象”問題搶答游戲,先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講述對春天的理解,教師進行評分,評分低的小組需要大聲朗讀一遍課文。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強,對部分教學內容難以理解,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游戲可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娛樂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

(八)增加學生的閱讀時間

教師應在課后為學生布置相關的閱讀任務,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督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做閱讀筆記。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人文社科領域有良好的認知。學生做閱讀筆記可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印象,提高閱讀能力。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能夠使其在今后的寫作中更好地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九)增加學習交流時間

學生在課堂上難免會產生各種問題,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無法解決所有人的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更傾向于向同學求助。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主動為學生提供自主討論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課本中的難點進行討論,這樣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此外,增加學習交流時間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堂總結時間。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難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充足的課堂總結時間可以讓學生思考課堂問題和文章主旨,思維活躍的學生甚至還可以從課文中的知識點聯想到課外讀物,這能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思維認知模型。

(十)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想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的問題,每個學生的理解不同。小學語文傳統教學中,教師注重單一的知識點的講解,很多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很容易產生定式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而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促使學生表達自身情感,幫助學生從各個角度加深對文章知識點的理解,不但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遵循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知,以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文英.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讀與寫,2022(07):232-234.

[2]金玉國.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學周刊,2022,1(01):148-149.

[3]祁夢婧.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課外語文,2022(01):98-100.

[4]李曉紅.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探究[J].課外語文,2022(04):102-104.

[5]陳世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9(07):6.

[6]馮清鋒.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21(36):13-14.

[7]曹新龍.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文淵(高中版),2019(05):531.

[8]張玉蕾.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中外交流,2021,28(04):343.

[9]劉冰.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中外交流,2021,28(04):1188-1189.

[10]張燁.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47):140.

猜你喜歡
導向教學策略核心素養
以生活實踐為導向的初中寫作教學初探
“偏向”不是好導向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需求導向下的供給創新
犬只導向炮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