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分析與實施建議

2022-05-30 01:59陳居彩
教育界·A 2022年18期
關鍵詞:作業設計雙減政策

【摘要】“雙減”政策的提出,對語文教學,尤其是對語文作業的設計和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需要教師精準設定目標,優化板塊設置,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作業內容,對學生的作業成果進行有效評價。本文對小學語文的作業設計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緊扣課程屬性、圍繞文本主題、依循教材編排方式、打破學科界限的作業實施建議。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陳居彩(1973—),男,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巴溪灣小學。

“雙減”政策實施之后,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作業的設計和實施環節,找準“雙減”政策與語文課程教學、語文作業之間的聯系,以提高學生的語文作業質量。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語文作業設計分析與實施建議進行研究。

一、緊扣課程屬性,借助基礎性作業夯實能力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說明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了解、品味和運用,積累語言文字素材,掌握應用方法,進而提升語文能力。筆者認為,無論教育政策如何變化,教學理念如何更新,語文作業的設計和實施都不能與語文課程的屬性相背離。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該先從基礎入手,精準指向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首先,借助有效方法,明確學習步驟。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確學習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要求,以此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在學習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課文《海上日出》之前,學生需要按照預習的一般步驟和基本要求自主完成預習作業。具體而言,學生需要朗讀課文至少三遍,為課文的自然段標號,認讀課文中的生字詞,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了解課文的大意,嘗試完成課后思考題,自主收集、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料,等等。上述作業涉及學生在學習語文時讀、寫等方面的要求。在完成預習任務之后,學生可以自主發現問題,梳理知識結構,進行充分的思考。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而且能夠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做鋪墊。

其次,降低作業難度,注重思維過程。統編版教材的課后習題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能夠凸顯語文要素,是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可利用的重要資源。完成教材的課后習題是學生拓展知識面、學會運用知識的有效途徑,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教師應善于利用課后習題,幫助學生降低語文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統編版三年級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課文的課后習題的第一題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戰斗激烈的內容,然后說說自己對“手術臺就是陣地”這句話的理解。如果教師讓學生直接按照題目的要求作答,就容易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部分學生僅僅根據自己對課文的初步印象進行回答,二是,部分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全面。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學生缺少深入探究的思維過程。因此,教師可以結合這道題的內容設計作業。如,教師可以先在預習環節,要求學生在默讀課文之后,將自己的疑問記錄下來;然后,在課文的講解環節,引導學生解決“這是誰的陣地?”“課文講述的是誰的故事?”等問題;在學生熟悉了課文內容之后,讓他們嘗試在文中畫出描寫戰斗激烈的語句;最后,讓學生聚焦有關白求恩大夫的內容,想象他說“手術臺是醫生的陣地”這句話時的具體場景,并借助白求恩的相關資料,感受這位共產主義戰士救死扶傷的精神。

最后,聯系生活實際,提供表達的機會。在語文學習中,閱讀和感悟是語言輸入的過程,表達和傾吐是語言輸出的過程?;隗w現語文課程屬性的原則,教師在布置基礎性作業時,應善于創設契機,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寫作活動,以實踐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遷移知識。比如,在教完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課文《母雞》之后,教師可以根據作者老舍先生所采用的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讓學生結合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中所抒發的對母雞的“討厭”之情,寫一封控訴信,之后再結合作者在后半部分中所表達的對母雞的贊美之情,寫一封表揚信。學生在寫這兩封信之前,需要準確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教師布置這樣的作業,能夠為學生搭建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平臺,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二、圍繞文本主題,借助拓展性作業歷練綜合能力

語文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雖然語文教學主要以教材為藍本,但教師不應該僅僅將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中。在作業環節,教師需要豐富作業形式,比如為學生布置具有實踐性和趣味性的作業。為此,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時,應該建立教材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學會運用語言文字素材和閱讀、寫作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尋找白求恩”這一主題為學生布置拓展性作業。作業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首先,從歷史中尋找白求恩。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看電影、搜圖片等方式,客觀、全面地了解白求恩的生平經歷、精神品質等。其次,從書中尋找白求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白求恩的傳記,聆聽白求恩的故事。再次,從生活中尋找白求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學校、社區舉辦的關于拍攝宣傳片、創編劇本、繪畫創作的活動。最后,從內心深處尋找白求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關于詩歌朗誦、撰寫頒獎詞的匯報交流活動,讓學生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作業成果,并將自己對白求恩的贊美和敬仰之情以多種方式表達出來。

上述作業內容與課文主題相契合,并且是層層遞進的。教師布置這樣的拓展性作業,可以幫助學生一步步加深對白求恩的了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自主選擇空間。教師在實施作業時,可以項目化的方式進行,將有關的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融入活動中,讓學生在進行實踐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順利實現學習目標。此外,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不能僅僅將作業內容局限于某一篇課文,還應該將其與其他課文、課外讀物的文本相結合,與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相聯系,在拓展知識的同時,又要基于教材,為學生搭建自主選擇、互助合作的平臺,從而促進學生在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依循教材編排方式,借助整合性作業統整教學資源

統編版教材的課文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方式進行編排,各單元之間相互聯系。這樣的編排方式意味著傳統教學理念下的單篇教學難以體現編者的編排意圖。這需要教師基于單元整合教學的視角,聚焦、統整每一單元的教學資源,進而為凸顯人文主題和落實語文要素奠定基礎。同時,為了落實“雙減”政策,語文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設計作業內容,這樣才能達成“減負提質”的目標。

由此可見,語文作業的設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教師要改變以往單篇教學的模式,善于挖掘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語文要素在不同課文中的具體定位,從而在設計作業時能夠對單元資源和素材進行適當整合與優化,實現從一項作業向一類作業的順利過渡,幫助學生構建系統性的語文知識體系,積累學習經驗,實現思維與認知的發展。

例如,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個關于說明文的單元。編者設定的語文要素與說明文相關,具體內容為:閱讀課文,了解說明事物的基本方法;收集素材,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撰寫文章,介紹某一種事物。學生之前曾經學習過與說明文類似的課文,如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大自然的奧秘”、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留心觀察”和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科普知識”中的課文。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需要從整套教材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所介紹的事物的特點,感受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并讓學生結合之前學過的知識,找出不同說明方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體會說明方法化抽象為具體和說明文通俗易懂的特點。

教師需要在課前,從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出發,根據五年級上冊教材以及本單元具體的教學要求,整合單元資源;在實際的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多元化的語言實踐活動;并且需要按照單元整合教學的思路設計作業內容,從而為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在布置整合性作業時,首先,教師需要創設具體的如《小小科學家》雜志社擬招聘幾名小記者的情境,讓學生在進行單元預習時,自行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介紹自己熟悉的一種事物;其次,整合教材課后思考題、單元“初試身手”欄目以及教輔資料等內容,讓學生先仔細觀察自己所選擇的事物,以繪畫的方式表現它的外形特點,再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說明方法對它進行介紹,在介紹時需要突出它的顯著特征;再次,讓學生根據《太陽》和《鯨》的課文內容,繪制思維導圖,體會作者謀篇布局的巧妙之處,之后讓學生自行收集與事物有關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進一步修改、完善之前所寫的內容;從次,引導學生對比文藝性說明文《松鼠》與常識性說明文《太陽》,感受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說明文在語言風格上的差異,并在作業中融入“初試身手”欄目內容,讓學生試著將已經學過的《白鷺》這篇散文改寫成說明文;最后,引導學生完成單元習作任務,重新考量自己的習作在選材、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是否需要調整。

設計基于單元視角的整合性作業,需要教師依循教材編排的方式,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設定單元整合教學的目標,以推動學生語文能力和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己任,將語文要素落到實處。

四、打破學科界限,借助素養作業實現跨學科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語文核心素養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這四個方面反映了語文課程教學的要求,同時也與“雙減”政策相契合。從作業設計的角度來看,素養作業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語言形式、寫作方法和情感意蘊等進行有機融合,從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設計具體內容。

例如,統編版三年級上冊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介紹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經典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除了從單元語文要素的角度出發,還可以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層面入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項目化學習,讓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深入、全面地了解《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內容、名家評價、歷史地位等,進而明白為什么這幅畫能夠名揚中外。在設計本課的作業時,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抄寫詞語、朗讀課文、完成課后習題等作業內容。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一個星期內完成“運用所學的各門學科的知識,自行選擇一種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介紹”的項目化書面作業。

布置上述素養作業,有利于打破各學科之間的界限,讓學生進行語文跨學科學習。在開展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篩選、整理資料,還需要選擇合適的語言進行書面表達,以培養自身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在欣賞有關的圖片時,能夠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審美能力;同時,也能進一步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

結語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為了實現“減負提質”的目標,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緊扣語文課程屬性,圍繞文本主題,依循統編版教材的編排方式,打破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優化小學語文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整合性作業、素養作業設計,夯實學生的語文能力基礎,歷練學生的綜合能力,統整統編版教材資源,開展語文跨學科教學,真正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猜你喜歡
作業設計雙減政策
政策
政策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