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共同富裕的四個維度

2022-05-30 10:48張福軍
學習與研究 2022年5期
關鍵詞:基本內涵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

[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其基本內涵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內容。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需要科學理解和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從理論維度來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要求;從制度維度來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從價值維度來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從實踐維度來看,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關鍵詞] 共同富裕;? 基本內涵;?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D614; F120.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05-0009-04

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肮餐狈从成鐣蓡T對財富的占有方式,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富?!狈从成鐣敻坏呢S裕狀況,屬于生產力的范疇??梢?,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他強調,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1隨后,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他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習近平總書記對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基本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可從理論、制度、價值和實踐四個維度來進行。

理論維度: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要求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具體實踐,勇于實踐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從理論上不斷深化對共同富裕的認識。

1953年,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指出:“為著進一步地提高農業生產力……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边@是在黨的文獻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了“先富”構想,找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突破口。他指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這顯示,共同富裕不僅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通過分階段穩步推進,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江澤民指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形成一個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數、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使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胡錦濤指出:“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并在理論和實踐上提出了一系列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舉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4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要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見,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我們黨始終如一的根本價值取向。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追求的價值目標而逐步形成的實踐經驗和創新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制度維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可以確定社會形態的性質。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及其本質特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決定了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上的平等地位,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鼓勵、支持和引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讓更多的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獲取收入,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兩者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關系。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由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只有實現共同富裕才能真正體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如果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空的;只有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才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進一步說,社會主義之所以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這是由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結構所決定的。這種經濟結構,決定了生產是為全體人民謀利益的,走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因此,要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動搖。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相應的制度與之匹配。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始終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蓬勃發展和壯大,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穩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貢獻力量。推動收入公平分配,需要不同主體共同參與,這就需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體系,正確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不同主體在市場競爭中,需要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就需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通過制定一系列制度體系,提高國家宏觀調控的精準性,不斷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分配結構。

價值維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堅持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底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國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如何處理好共建和共享的關系是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核心問題。實現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更不是僅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而去坐享其成,而是堅持共建共享理念,以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為基本原則,通過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奮斗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一方面,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共同擔負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創造出可供共享的成果。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核心是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為了體現發展的公平性,堅持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體人民所創造的勞動成果歸根結底要由全體人民共享,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因此,實現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之間的辯證統一,是堅持共建共享理念的關鍵,也是保證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動力源泉所在。

共同富裕的全民性是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主體旨向,社會主義追求的最終目標就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馬克思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自覺地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可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奮斗目標,而且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優勢所在,社會財富的受益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而不是部分群體或少數人,通過增強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全體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讓全體人民最終過上幸福美好生活。

共同富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實現共同富裕離不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離不開共同富裕。如果不能擺脫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整個社會處于一種普遍貧窮的狀態,那么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因此,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個體基礎,這也是共同富裕在微觀層面的價值基礎。只有每個人得到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高度發達,創造財富的源泉才能充分涌流,實現共同富裕才具備豐厚的物質基礎。從這個意義上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意味著人類從擺脫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物的依賴關系”,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人的潛能得到極大釋放,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堅實基礎。

實踐維度: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四個方面。其中,生產是人們通過一定方式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分配一般是指生產完成后對產品的分配,分配是生產的產物,沒有生產也就談不上分配。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為支撐實現共同富裕所形成的經濟結構和經濟模式,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社會產品,并在堅持公平和效率相統一的前提下推動這些產品分配,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以高質量發展為基石的,它既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發展動力,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經濟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只有量積累到一定階段,才能轉向質的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既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需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加快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目前,我國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舊突出,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技術創新領域“卡脖子”問題比較嚴峻,污染防治攻堅戰十分艱巨,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還存在短板等。如果不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就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高質量發展,堅持用系統觀念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行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共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危與機并存。如何把握時代發展的契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尤為關鍵。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體現。為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高質量發展,注重在共享發展中提高共同富裕的質量,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優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需要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塑造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出更多高質量的社會產品,為促進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可供分配的社會財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作者簡介:張福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 / 曹? ?晶

猜你喜歡
基本內涵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森林康養產業經濟帶動性與環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國之基本內涵探析
企業危機管理對策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