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OBE理念的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2022-06-03 20:39周文紅張艷軍石海信鄭韻英
廣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關鍵詞:逆向設計專業認證有機化學

周文紅 張艷軍 石海信 鄭韻英

【摘要】本文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建設“金課”的背景下,針對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OBE理念下提出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方案,提出結合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優化課程知識體系,以逆向設計思路為抓手,構建“目標—教學—評價”一體化的化學教學設計框架,確保目標、教學、評價三者高度融合,踐行OBE倡導的“成果導向、學生中心、持續改進”教育理念。

【關鍵詞】專業認證 有機化學 教學改革 逆向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6-0151-04

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倡導“成果導向”“學生中心”和“持續改進”,強調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全程跟蹤與進程式評價。2016年,我國加入國際工程教育《華盛頓協議》組織,成為第18個成員。2018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該標準體現三個“突出”原則,即“突出學生中心、突出產出導向、突出持續改進”,這意味著國內高校也開始探索中國特色化的OBE教學模式。

有機化學是化工、材料、能源等專業進行工程認證的畢業支撐課程,其教學內容對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培養思維方式、提升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奠定基礎。目前,大學有機化學課程存在學時少、內容多、知識點分散、理論晦澀等問題,而地方高校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大多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差。為此,將OBE理念引入有機化學課程中,對課程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等進行系列改革和探索,有助于解決上述難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學情分析

本研究通過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北部灣大學大一、大二學生進行調查。所選學生來自廣西、湖南、四川等14個?。ㄗ灾螀^),涉及專業有化學工程與工藝、能源化工、高分子材料,主要了解學生學習基礎、學習信心、學習方式等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74%的學生在中學選修了《有機化學基礎》模塊,其中30%的學生將其作為高考選修模塊。大多數學生認為理論抽象、化學反應繁多雜亂、記憶困難。比如,難以深入理解價鍵理論、雜化軌道理論;能說出甲烷、乙烯、乙炔的空間結構,但無法用理論對其進行解釋,甚至對理論內容不清楚。根據調查數據,有26%的學生是零基礎,聽課較吃力,對有機化學學習信心不足,需要采取“面對面”批改作業、“一對一”幫扶的辦法幫助他們補漏和解惑。

在學習方式方面,85%的學生支持選用多媒體,偏好啟發式和講授式教學,贊同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不再認同機械重復學習方法,希望教師提供課程學法指導。46%的學生表示不會將知識遷移到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和理解新概念。調查顯示,單純的灌輸式教學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啟發式講解以問題引導思維,留出思考空間,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但因課時少所以影響了師生、生生在課上的互動交流。

根據調查結果,高校有機化學課程應該關注大學與中學、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學習內容與學生原有經驗的銜接關系,為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供適切性的幫助。教師必須重視基礎薄弱學生的能力提升,實行差異化教學,幫助學生取得預期學習成果,實現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目標。

二、課程內容整合

目前,有機化學教材主要以官能團為線索來安排教學內容,并將理論知識分散到各個章節。這種編排的好處在于每一章的內容相對獨立和系統,前面章節的內容不影響后續章節的學習。缺點是不同官能團的學習不能整合,內容結構化差,理論知識與有機化合物結構及性質之間聯系不緊密。

按照OBE反向設計原則,依托學習主題,遵循注重實際應用、突出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和解決化工復雜問題能力的基本原則,現將教學內容整合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結構與反應性,包括價鍵理論、雜化軌道理論、電子效應、酸堿理論等理論知識,強調用基礎理論闡述有機化合物結構與性質的關系。例如,利用雜化軌道理論解釋烷烴、烯烴、炔烴的空間結構,利用電子效應解釋有機化合物的穩定性、反應活性,運用酸堿理論分析不同化合物的α-氫酸性強弱及α-氫在相關反應中表現出的反應活性不同的原因。這一部分突出“結構決定性質”的核心觀念,將“基于理論模型認知有機化合物”的思維方式根植于學生的頭腦中,引導學生從較高層面去學習有機化學,為學好和學活有機化學打下基礎。第二部分是有機化合物知識,以“化合物的結構為主線”,通過反應機理將不同類型的化合物建立意義關聯,使得每一章都是后續章節的基礎,前后內容緊扣。例如,鹵代烴、醇、醚及胺等化合物,都有一個碳-雜原子極性共價鍵。由于雜原子的電負性不同,它們進行親核取代反應的活性有很大差別。整合內容有助于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框架,掌握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解決有機化學反應記憶難的問題。第三部分是有機合成,強調有機化學在有機合成上的應用,學習如何運用有機化學反應特點和規律,分析和解決有機合成問題。

三、OBE理念下的教學設計重構

OBE教學基于“產出”的核心思想,聚焦于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OBE理念認為,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所取得的學習成果,教學目標先于教學內容存在,課程資源、學習任務、教學評價等活動都需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即OBE課程設計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的反向設計過程。威金斯和麥克泰格提出“以終為始”的逆向設計是OBE教學的有效抓手,即以預期目標為起點,圍繞目標設計評價,根據目標和評價設計學習任務,通過評價診斷和驅動教學,促使預期目標達成。逆向設計使預期目標、教學評價與學習體驗之間產生更高的一致性,更好地推動OBE教學?;谀嫦蛟O計思路,構建了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目標—教學—評價”一體化教學設計(如圖1所示)。下文以“鹵代烴”為例,重點探索化學教學設計的三個關鍵步驟。

(一)明確教學目標

“學生應該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夠做什么?”這是教學設計要解決的第一層次的核心問題。教學大綱、教科書、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制定的重要依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理解目標含義的組織框架。20世紀90年代,克拉斯沃爾與安德森協同認知心理學家、課程與教學論專家以及測量與評價專家對《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進行修訂。修訂版從教學問題、學習問題、測評問題和一致性問題對認知領域的分類進行了新的詮釋。

布魯姆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知識和認知過程兩個維度,其中知識維度分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認知過程由低級到高級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6個類別。每類知識對應6個認知水平,每個認知水平也對應著4種知識類型。每類知識又分為若干亞類,共11個知識亞類;每個認知層級又分為若干亞過程,共19個亞認知過程。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通過“名詞+動詞”形式陳述目標,動詞描述預期的認知過程,名詞描述學生的預期學習成果,而外顯行為動詞為教學測評提供了操作層面的依據。例如,“鹵代烴”(4課時)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評估以及三者一致性,可以在表1上展示出來。

由表1可知,這個主題有4個教學目標,目標1(A2)——理解事實性知識,即學生能解釋親核試劑,確定分子進攻的反應位點;推測鹵代烴進行親核取代反應、消除反應、與金屬反應的產物。目標2(B4)——分析概念性知識,即學生學會寫出鹵代烴的SN1、SN2、E1、E2反應的機理。目標3(C3)——運用程序性知識,即學生運用系統命名法對鹵代烴命名;用Saytzeff規則推斷消除反應的主要和次要產物;用實驗鑒別不同結構的鹵代烴;用電子效應解釋不同結構鹵代烴的反應活性。目標4(B5)——評價概念性知識,即學生根據不同的底物、親核試劑、離去基團或溶劑推測哪種取代或消除反應是較快的。目標1目標2目標3目標4均設置了教學活動和相應的測評,表明三者完全一致。

(二)確定評價依據

“哪些證據表明學生已經達到了預期結果?”這是教學設計要解決的第二個層次的核心問題。教師需要根據目標確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和方式,以判斷學生的學習理解和掌握情況。為了客觀地考查學生的學業表現,應該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傳統的評價方式,包括非正式的評價方式,如口頭提問、觀察和談話等;正式的評價方式,如日常性的考查和考試;基于任務的評價方式,如課堂討論、課堂任務、真實情境任務、長期項目等方式。

不同的學習結果需要對應不同的評價方式,評價方式必須與學習目標相匹配。比如,目標1(能夠解釋親核試劑,確定分子進攻的反應位點)的認知水平是理解水平,教學中采取問答和練習的評價方式。測評1提出問題“哪些物質可以作為親核試劑?判斷依據是什么?親核試劑進攻底物的哪個位置?”測評2設計練習“(1)[NH4][+]、CN-、Br[+]、CH3NH2、CH3ONa、H2O;(2)CH3I+CH3CH2ONa→;CH3I+NaSH→”。練習1要求學生能夠正確選擇親電試劑和親核試劑,學會通過分析結構理解親核試劑的本質屬性。練習2則是在不同反應中識別親核試劑和底物,預測反應產物。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不僅用于目標設計,而且也可用于學習結果評價,包括對評分細則的設置。例如,學生舉出熟悉的親核試劑(識記),得1分;通過分析結構得出正確結果(理解),得1分;分析具體化學反應得出正確結果(遷移應用),得1分。教師根據獲取的數據信息判斷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時調整教學(如圖2所示)。

(三)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哪些學習活動和教學能夠促進預期結果的達成?”這是教學設計要解決的第三個層次的核心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1)學生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新知識與原有經驗有沒有銜接好;(2)學生應該做些什么才能得到預期結果;(3)在什么情景中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4)哪些內容值得深入理解。只有我們厘清了這些問題后,才能真正做好教學活動計劃——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次序及資源材料的選擇。逆向設計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安排教學活動的路線圖,即設計工具(WHERE),分別是明確教學目標(Where)、激發學習意愿(Hook)、逐步探究主題(Explore)、反思學習過程(Rethink)和展評學習所得(Evaluate)。下面是以“鹵代烴”為主題的設計工具(WHERE)型教學設計案例(見上頁表2)。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教學活動不是按照上面的順序進行,尤其在逐步探究主題和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及學生自我評價之間,這些教學活動是交錯進行的,這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總而言之,在課時大幅壓縮和建設“金課”背景下,教學團隊在OBE理念下對有機化學教學進行改革與實踐探索中要結合學生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低的實際情況,優化有機化學課程知識體系,突出學習內容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框架,避免教師進入“覆蓋教材”的教學誤區。以逆向設計思路為抓手,構建“目標—教學—評價”三位一體的教學設計框架,促使目標、教學、評價三者有機融合,突出學生中心、成果導向及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改革后的課程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威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安德森.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注:本文系2017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7JGA321)、2019年北部灣大學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項目(19JGYB2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周文紅,廣西柳州人,碩士,北部灣大學石油與化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化學教學;張艷軍,北部灣大學石油與化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天然產物化學;石海信,北部灣大學石油與化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材料與化工;鄭韻英,北部灣大學石油與化工學院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為天然產物化學。

(責編 盧建龍)

猜你喜歡
逆向設計專業認證有機化學
核心置換
創客類系統實訓的自適應結構化模型
基于逆向工程的農用電動汽車殼體造型設計
高中有機化學高效性課堂教學的策略實踐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改革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和評價體系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高職藥學專業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探討
有機化學翻轉課堂教學的實踐和思考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高校教師實踐能力培養
基于多案例的汽車外觀逆向設計潛在侵權風險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