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號子:珍貴的民間音樂

2022-06-09 01:43
作文通訊·初中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纖夫號子節氣

勞動號子是產生并應用于勞動的民間歌曲,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江河流域的纖夫用勞動號子統一動作和節奏。粗獷的號子是中國水系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稱為纖夫的靈魂,有“文化活化石”之稱。千百年來,號子在纖夫與險灘急流的搏斗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號子的唱詞非常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號子頭編唱號子時,把沿江的灘口盡收于唱詞中,過去的老艄公、號子頭因長年行船,明礁、暗堡都在一聲聲的號子中牢記于心,積累了豐富的行船知識,保證了行船安全。

跟著號工的吼聲,纖夫們一起合唱,并跟著所唱號子的節奏用勁。如果號子頭看到哪根纖繩有些彎,便知道纖夫沒使全力,也會在號子里“點名批評”,被點名的纖夫難為情,一把勁也就加上來了。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機動船代替了木船,號子在江河上也漸漸少了。

(選自環球網,有刪改)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边@首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相信很多人都背過。

二十四節氣是一個融天象、物候、時令等知識為一體的系統,不同的節氣反映不同的內容。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節的變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反映晝夜長短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氣溫的變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變化,白露、寒露、霜降表現天氣現象,小滿、芒種是對農業生產活動的總結,驚蟄、清明反映的則是自然物候的變化。

對古代普通民眾而言,二十四節氣是一種非常好用的“時間表”。每兩個節氣之間規律地相隔十五天左右,知道了立春的日子就可以推知剩下的節氣,古人便能很方便地安排生產勞作。比如在雨水、谷雨節氣到來之前,農民可以提前修房子,準備度汛。

二十四節氣也是古代民眾安排婚喪嫁娶、上梁掘井等大事的“時間表”,一般這些活動會選擇避開農忙節氣、降水節氣,以及極寒、極熱的節氣。此外,它還可以用來指導民眾防災避疫、養生保健,比如驚蟄其實是古人防范病蟲害的重要時節。

2016年,“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一幕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用“中國式浪漫”驚艷了世界,也盡顯這一中國古老歷法的獨特魅力。

(選自《文匯報》,有刪改)

“五谷”在歷史上有兩種主流說法,一種是《周禮》中記載的“麻、黍、稷、麥、菽”,另一種則是《孟子》中記載的“稻、黍、稷、麥、菽”。

麥和稻大家很熟悉。黍,就是“黃米”,北方做炸糕、年糕都少不了它。稷,本義是一種糧食作物,但具體所指說法不一,一說為谷子,一說為高粱,一說為不黏的黍。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被當作百谷之長,后演變為谷神,和土神合稱“社稷”,成為國家的代稱。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p>

今天大家想到麻,第一反應都是搓麻繩,但在上古時期,麻的籽實可是黃河周邊糧食的“扛把子”。只是后來,人們最終發現麻還是更適用于編織物,于是麻很快退出了五谷大舞臺。

菽,是豆類的總稱,它也是“五谷雜糧”里“雜糧”這一角色的生力軍。

(選自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有刪改)

后母戊鼎,是我國目前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

早年學者認為,“司”通“祀”,即“祭祀”的意思。在這種說法下,人們認為“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表明該鼎是商王祭祀自己母親所鑄造的器皿。還有學者對此補充道:“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庇谑?,“司母戊鼎”這個稱呼就定了下來,并延續了幾十年。

1976年婦好墓被發現,其中出土的青銅器中有見“母辛”的銘文。專家學者在認定婦好墓“司母辛鼎”的同時,提出“司母戊鼎”其實也可以被釋讀為“后母戊鼎”。最早提出“后母戊鼎”時,有學者指出商代字體較為自由,偏旁部首可以隨意地放置或是挪動,文字可正寫也可以反寫,而“司”或許就是“后”的反寫,這是同一個字。

2011年3月6日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中將該器物稱作“后母戊鼎”,從而讓大家發現國家博物館已經在陳設展覽中將“司母戊鼎”改為“后母戊鼎”,至此,名稱之爭仿佛已落下帷幕。但這并不意味著“司”和“后”中一定有一個是錯的,只是近年來大家認為后者的解讀更準確一些。

(選自公眾號“博物館丨看展覽”,有刪改)

猜你喜歡
纖夫號子節氣
吶喊中的精神力量——東臺弶港漁民號子
染成歲月的一砣金黃(外一首)
唱起號子走漢江
豐子愷送畫
搬運號子(龍骨坡抬工號子)
川江號子(重慶)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24節氣
24節氣
24節氣一小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