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華民族凝聚力

2022-06-09 02:04娜地熱古麗·外力
海風 2022年5期
關鍵詞:凝聚力中華民族民族

2000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以下簡稱《形成與發展》)是中國學術界研究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文學名著,作者是盧勛等人。此著作把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書從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過程、發展過程和規律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多角度的具體分析研究。本書借鑒了廣泛的史料,結合歷史和理論,作出清晰的判斷,在史論中煥發了生機,詳細闡明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問題。

《形成與發展》是一項集體研究成果,他們是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全職研究人員。大多數專家在國家的發展歷史上都做了出色的工作,他們致力于研究中國歷史和民族關系史,取得了豐碩成果。全書共53萬多字,共分八章。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結構性因素及其發展的內在規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關系著中華民族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通過系統的研究,這本書提出了6個主要因素[1]。

第一是地理因素。中國各類地形復雜多樣,易形成獨立的地理單元。我國各民族都在生活、繁衍和遷移,并不斷融入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二是經濟因素。第三是傳統文化。各民族文化交流一直沒有中斷,以至于慢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第四,普遍的心理狀態。第五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第六是團結御侮。

一、《形成與發展》的文章結構性特征

(一)《形成與發展》基于大量史料的研究

史料類別豐富,內容充足,理論以歷史為基礎,論據以證。研究者們在盡可能充分地掌握資料的基礎上,科學地識別資料,消除虛假,堅持真理,消除粗糙,提取精華,進行科學研究,并根據歷史事實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學結論。從書中的引文來看,引用的史料包括文獻記載和考古材料;漢文書籍、民間文學作品和少數民族文學和資料;各種選集和筆記,還有地方志,都有著豐富而全面的描述。此外,作者對史料的研究也體現在對普通史料的科學利用上,從中經??吹叫碌南敕?,但也顯示出堅實的學術基礎和敏銳的發現力。

(二)綜合討論,強調方法和結構的合理性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發展是歷史上許多因素在豐富復雜的影響下相互作用的結果?!缎纬膳c發展》不僅涵蓋了廣泛的地理范圍和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復雜的國家結構關系,還把這些內容巧妙地組合在書的八章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且論述全面,推理性和說服力強,同時著重分析了前文中提到的,影響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和發展的六個主要因素。

(三)尤其注重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歷史作用

《形成與發展》對于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當中的歷史作用尤其注重,這是本著作的第三個亮點。中國的統一和發展是中國歷史上各族人民共同行動和努力的結果。本書共分八章,分為八個主要方面,這是一個垂直和水平的縱橫聯系,首尾呼應,環環相扣?!缎纬膳c發展》這本書集理論、歷史、解釋、論述于一體,風格簡單易懂,文章犀利自然,邏輯性強,史論與理論相結合。編輯精細,版面精美可以給這本書增添很多色彩。

經濟關系是民族之間的基本關系和必然聯系,我國地勢復雜,自古以來在這片熱土上居住著眾多的大小民族,數千年來我國各民族之間為了達到各個民族不同社會生活中的不同內在需求而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各民族已逐步形成農、牧兩大經濟區域,因地區性差異而發展起來的不同經濟類型,是之后我國各民族之間來往和交換產品的重要原因。正是各民族社會生活的客觀需求和迫切要求,即使在兩漢以后的魏晉南北朝國家分裂時期,各民族在大遷徙中形成了互相雜居的狀態,也沒有切斷各民族之間的經濟聯系,相反更有利于相互學習,這就為我國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2]。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有五千年之久的文字可考。文明歷史證明,我國56個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以炎黃為核心的中原華夏族在從野蠻走到文明的過程中,由于地理環境和歷史契機等各方面的原因,通過各種途徑向周邊輻射、傳遞,在當時自居于一種文化上的中心地位,為秦、漢的大一統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之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族人民遷徙和雜居交往,各族人民互相吸收、互相促進、共同取得長足發展。中間雖有大動蕩時期,可在整體歷史演變上不難看出各族人民展現出互相學習共同發展的大趨勢。比如,在經過魏晉南北朝長時期的民族融合以后,中原地區的文化不是單純的漢族文化,胡曲與胡舞在唐代大為流行,唐代宮廷或民間的游戲,許多都來自少數民族;明、清時期,低勢文化向高勢文化靠攏,包括回族、滿族在內的一些少數民族出現了漢化傾向等等。

中華民族現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一種大融合的分布格局,是在幾千年不斷變動中形成的。各個民族的形成歷史并不是單向孤立的,各民族遷徙雜居,相互吸收和融合,是在交流交往的演變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歷史長河中,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同胞,在歷經每個時代巨大的考驗斗爭中,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凝聚力[3]。

民族關系一直是中國歷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歷代朝政為了穩固政權,均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辦法來實行民族統治,以便處理民族矛盾和沖突,都有制定各自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的形成過程也是復雜和千變萬化的,慢慢成為國家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中華民族主體民族的漢族,在數千年中,飽受磨難和考驗,不斷向周圍少數民族輻射,吸收其他民族成分來壯大自己,成為各民族共同的凝聚核心。大一統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體系,是一個包含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要素的內涵豐富的系統,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成為中華整體的觀念,這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得以發展壯大并在近代熠熠生輝的重要原因。

二、《形成與發展》的當代啟示與現實關照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如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在理論層次上,新時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是在充分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民族團結的理論。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經驗基礎之上,結合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發展環境而產生的,具有鮮明的特征和中國獨有的特色。在實踐層次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個偉大夢想,就必須從容應對來自國內外的挑戰和風險,維護安定團結的穩定局面。而這就必須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顯示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匯聚中國力量,形成共同應對困境的強大合力。

(一)深化“五個認同”的認識

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要深化五個認同。

1.認同偉大的祖國

在新中國成立的起始階段,我國已經強化教育經濟的發展與科技醫療衛生的發展,推廣義務教育,隨之增強的便是國家整體經濟水平,妥善處理看病難問題等。改革開放帶動著國家,人們生活質量提升給人們的高效率生活與生產工作提供條件支持,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4]。

2.認同中華民族

我國包含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是特殊的,有特殊的民族歷史和特殊的民族特色以及特殊的民族發展環境。比如,民族歌舞的研究,維吾爾族現有的歌舞便是熱情如火的、傣族歌舞便是溫柔如水的,并且蒙古族與游牧文化存在密切關聯,體現著民族特殊韻味。每一個人都要認同中華民族,和多個民族共同進步與發展,讓中華民族更加具備凝聚力。

3.認同中華文化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擁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不管是唐詩宋詞,還是楚歌元曲,均是歷史文化的重點產物。民族樂器和方言是文化媒介的體現,對應的和文化與道家文化,甚至是天下大同,都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新時期下我們要充當中華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承者,以中華文化的內涵挖掘為主,縮短國家和人民的距離,保證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可以提升。

4.認同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的生活所服務,堅持保障人民群眾的自身利益,幫助群眾突破生活困境,鑄就中國夢。因此我們要不斷認同中國共產黨,時刻跟隨黨組織的進步與發展,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貢獻自己的力量。

5.認同社會主義

在馬克思的觀點下,一切要結合實際進行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主要標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是與中國國情互相匹配的,那么社會面臨的矛盾與沖突,要求我國堅持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給群眾帶來更加幸福的生活。每一個人都要認同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國家美好建設的一分子,指引著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二)凝聚力應體現傳承性和創新性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應體現傳承性和創新性,我國作為文明古國,中華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彰顯特色,要想真正地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應全方位傳承優秀文化,涉及儒家文化內容和道家文化內容,讓民族的根基體現出穩固性。中華民族的本質是謙虛好學,在社會的發展中應摒棄滯后性的思想觀念,吸引先進文化,輔助中華民族有所蛻變,壯大祖國規模,讓共產黨的領導更加具備科學性。在創新性的體現上,中華民族人民應重視創新思維的體現,國家引導群眾革新與時俱進的理念,形成良好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提升環境,讓中華民族可以穩步發展。于此,中華民族要秉持理解和尊重的原則,攜手并肩一同前進,明確各族群眾發展的契合點,消除多個民族的交流隔閡,與時俱進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三)突破中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影響因素

1.方法需要創新

創新是客觀事物與時俱進發展的一個動力,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需要各個民族的人民共同努力,可是人民群眾對新時代的發展概念認知不夠明確,不能有效地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2.體系需要完善

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應不間斷地整合群眾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認知與認同,突破民族創新的不足,促進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增強。不管是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方法,還是完善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高體系,均需要人民群眾作出努力。首先是制定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目標,充分調查各族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情況,研究中華民族凝聚力提升相關的影響因素,使得各族人民能夠對偉大祖國產生認同感。指引黨組織深入一線,把實施國家治理方案為前提,盡可能地提升黨組織在基層群眾中擁有的執行力影響,各族人民可以跟隨共產黨的道路前進。對邊遠山區民族的人民實施精準扶貧方案,少數民族同胞可以及時脫離貧困,提高生活質量指數。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提升目標的實施結構,整合實施體系,體現國家治理方案的有效性,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效能全方位發揮,凸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5]。

(四)內化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方法

利用好大數據技術篩選與分類數據信息,研究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規律,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方法進行統計,密切把認同感和中華民族的共同發展結合起來,整合多個民族發展資源,增強民族治理成效。內化調查統計過程,讓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方案,具備可行性和滲透性,逐步強化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水平。最后,優化中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體系,關注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以醫療衛生領域和經濟教育領域為基礎進行凝聚力提升,讓群眾對祖國生成認同感。加大力度進行民族共同體的推廣項目,各族同胞之間互相依存和休戚與共,主動加入到民族建設的項目。對中華文化進行有力傳承,把圖書館和文化館當作基本媒介,充分推廣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價值。強調黨組織執政能力的提升,進行黨組織監督和管理,保證黨風能夠廉政建設,對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進行推廣,群眾可以高度認同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國家的發展情況探索多個民族發展機遇,打造和諧穩定的民族創新氣氛,讓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不斷提升。

三、結束語

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余年間,中華民族經歷了喪權辱國的一系列悲慘的歷程,這段歷史刺激了各族人民現代民族意識的覺醒,各族同胞逐漸意識到中華民族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一百周年的偉大歷史時刻,中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奮斗目標,在人類歷史上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足跡。中國在不斷發展壯大,這與各族人民匯聚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分不開,在與2019年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這場斗爭中,各族人民擰成一股繩,中華民族凝聚力在這關鍵時刻綻放光彩,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當下的中華兒女更加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各族人民互相支持,共同發展。有朝氣和青春活力的中國正在朝著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前進。

參考文獻:

[1]華祖根.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歷史探索:《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讀后[J].民族研究,2001(3):34.

[2]馬戎.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J].西北民族研究,1999(2):78.

[3]王瀟冬.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分析[J].黑龍江史志,2011(23):98.

[4]王玉希,白彩霞.探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歷史淵源和發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44.

[5]陸曉嬌.論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內涵[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67.

作者簡介:娜地熱古麗·外力(1996-),女,新疆吐魯番人,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學。

猜你喜歡
凝聚力中華民族民族
“中華民族一家親”中國畫作品展
如何增強班級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哪項世界遺產被 譽為“中華民族不 屈的脊梁”
抓住班級群體的“靈魂”
MINORITY REPORT
做人美德
季札掛劍
傳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