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技術型大學思政工作的思考

2022-06-09 03:41溫明月
中學生學習報·教研周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培養路徑創新創業

溫明月

摘要:新時代應用技術型高等人才培育時,為保證高素質人才培育的有效性,可將創新創業教育思想,有效融入到大學思政教育工作當中,實現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創造力、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實現預期思政教育目標,可采取以下融合工作對策,如充分運用網絡思政陣地、營造創新創業型校園文化、充分拓展產學研合作平臺等。本文就應用技術型大學教育改革過程中,大學思政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現實路徑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大學思政;創新創業;技術型人才;關系剖析;培養路徑

引言:

為解決當下社會發展中,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緊缺問題,相關高校進行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時,可突出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為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引領大學生的思政意識形態,為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二者關系剖析

(一)形式相通性

通過對創新創業教育分析可知,該項教育工作的開展,旨在以社會需求出發,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培養,促使學生勝任未來的工作崗位要求。在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路徑探索時,應當分析兩者之間的教育關系。通過分析可知,兩者之間的形式存在一定的相通性[1]。

在開展具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時,采取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游戲體驗教學法、頭腦風暴教學法、線上教學策略、角色扮演策略等,為學生建構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對創新創業內容學習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在創業案例深度剖析過程中,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應用技術型人才培育時,為保證大學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必須對教學策略進行有效的改革創新,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約束,為學生建構豐富多樣的思政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鑒于思政教育思想,與創新創業育人要求的相關性,則可以在創新創業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將思政教育內容進行合理的滲透,實現對大學生三觀意識的引領,促使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基于思想政治的引領,在創新創業中進行實踐應用,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綜合實力。

(二)目標一致性

在高素質人才培育戰略視域下,為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創業素質,則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育與引領。通過對雙創教育工作內容,與思政教育內容進行分析可知,兩者的教學目標相同,旨在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提高院校人才培育輸出的質量。在具體教學引導工作開展階段,應當突出兩者相互促進的互補優勢,即在創新創業教育時,進行思政教育思想的滲透,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政認知高度;在大學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時,契合雙創案例進行剖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思維意識,為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鋪墊基石。

(三)內容互補性

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素養時,應當突出思政政治的意識引領。若學生無法秉持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將使得學生的創新產業出現偏離,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無法得到有效地發揮。筆者認為,新時期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學引導時,科學合理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可筑牢學生的思想政治堡壘,促使學生形成堅韌的毅力與不怕吃苦的品格,敢于面對創新創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挑戰,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成功率[2]。

高校進行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時,為實現預期人才培育目標,則需要突出思政育人工作,與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互補性,以兩者的工作融合為契機,為學生建構全新的學習實踐成長體系與環境,使得學生可以在實踐創新過程中,了解創業的不易與艱難,并百煉成鋼,形成百折不撓的堅強品格,以及強大的心理抗壓能力,為大學生實現人生目標與理想鋪墊基石。

二、二者融合的現實工作路徑

(一)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新時代高等人才培養時,為保證應用技術型人才培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可將工匠精神培養,作為教學改革創新的方向,完成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工匠精神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創業品牌的樹立、創業產品質量的把控、企業文化的建設、大學生的工作態度與職業素養等,都可以受到工匠精神的影響,促使學生在就業工作中,不斷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大膽改革、嚴格自律,促使學生在創業就業過程中,完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并吸收內化大國工匠精神。

在對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可充分挖掘出思政教育的潛在價值,引導學生對“大國工匠”具體精神與事例的學習,激發出學生內心的創新意識,主動向大國工匠進行學習,在實際工作與學習中,不斷創新改革,發揮出自己的思維創造力與想象力。為實現預期教育工作目標,教師則需要合理選擇思政教育素材,對創新創業資源、思政教育資料進行有效整合,有效培養并提升大學生的工匠精神[3]。

(二)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激發

知識型社會發展語境下,為保證高等學生,在實際就業工作中,發揮出專業優勢與自身潛能,則需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促使學生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筆者認為,在激發大學生創業意識時,應當從思政教育視角入手,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職業素養、人格魅力進行全面教育引領,促使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4]。

(三)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社會浮躁風氣影響下,部分學生出現享樂主義思潮,沒有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阻礙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全面引領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需要挖掘思政教育價值,對學生的思想認知進行有效地引導,促使學生在創新實踐過程中,不斷激發自我的創新能力,為大學生今后的創新產業鋪墊基石。

(四)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通過對應用技術型人才培育定位分析可知,院校進行該類人才培育時,必須突出實踐導向,鍛煉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促使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提升大學生的問題解決綜合實力?;谒颊逃?、創新創業教育,促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團隊意識、創業精神得到不斷提升,為學生未來的創業與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為實現預期工作開展目標,則需要基于市場人才需求導向,推動實踐實訓基地的建設,整合相關的實踐實訓教育資源,在學生實踐應用過程中,開展思政教育的滲透,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與核心價值觀。

(五)充分運用網絡思政陣地

互聯網發展背景下,為不斷拓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輻射面,則需要充分運用網絡思政教育資源與平臺,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與可行性,促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創業素質與能力。如現代網絡直播、線上帶貨、電子商務、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與價值判斷產生一定的影響,促使部分大學生產生浮躁情緒,且部分高校內出現攀比主義、奢靡風氣、享樂主義,對大學生的學業與成長造成直接影響。為保證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輸出的質量,則需要在思政與雙創教育融合時,契合時代發展潮流,合理發揮出網絡思政的教育工作價值與優勢[5]。

如部分高校進行思政教育改革創新時,將微博、微信、QQ、短視頻、虛擬社區、校園網、知乎、知網等,不同的網絡事物作為載體,建構全新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與形態,契合大學生的學習訴求與成長社交規律,促使大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進行有效吸收理解。

在創新創業教育環境下,院??蓪㈦p創教育作為契機,建構開放式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實現對各類思政教育資源與工具的整合,為學生量身打造網絡思政教育課程,突出思政教育內容的實效性、趣味性、引導性、針對性,如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大學生職業創新案例、大學生下鄉扶貧案例、大學生投身教育事業案例等。通過豐富多樣的思政教育內容,促使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教育內涵進行深入解析,不斷拓展大學生的思維視野,豐富大學生的創業經驗,為大學生今后的就業創業鋪墊基石。

(六)營造創新創業型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的營造與建設,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產生直接影響。因為,在校園文化的滋養與熏陶下,可促使大學生思政認知高度的有效提升,助力大學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創新。筆者認為,在我國應用技術型高等人才培育時,為促使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進行有效融合,則可以進行創新創業的思政校園文化建設,嘗試將創新創業理念、思政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完成二者教育思想與內容的有效結合,進而實現對大學生的德育熏陶,增強學生的德育品德、職業認同感、創新實踐意識。為保證創新創業型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大力推動校園學生社團文化的建設,鼓勵學生籌辦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到相關的創業競賽活動當中,不斷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诙鄻踊纳鐖F主題活動開展,邀請創業團隊、企業領導,與學生開展互動問答,有效解決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疑惑,打消大學生的思想顧慮,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自信心,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價值觀,為大學生今后的就業與職業發展提供指導。

其二,院??赏苿觿撔聞摌I精神文化的建設,從大國工匠精神、傳統民族精神、紅色文化精神中,提煉出相關的精神因子,并將其進行合理整合,提升創新創業精神文化建設的高度。如部分高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將高校的校史、校訓,與創新創業進行有效融合,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不斷拓展思政教育視野與內容,引領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腳踏實地完成學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

其三,為保證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建設有效性,可契合應用技術型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標,主動與合作企業、相關行業進行深入合作,聯合多方資源,推動專項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有力抓手。在專項的實訓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今后的就業與成長鋪墊基石。

(七)充分拓展產學研合作平臺

筆者認為,通過不斷拓展產學研合作平臺,則可以促使高校思政的教育效能得到不斷提升。因為,在“產學研”合作平臺運行下,可促使高校人才的精準輸出,為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一份力。在進行應用技術型人才培育時,可基于產學研合作平臺,實現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的有效培養,促使大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保證大學生培養的可行性與有效性[6]。

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現狀分析可知,學生存在社交困擾、就業焦慮、思想迷茫、價值觀不牢固等問題,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阻礙了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與人生成長。為此,在具體教學工作開展時,應當將思政教育課程作為抓手,引導學生樹立創新創業精神,形成自強不息的高貴品格,促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職業使命感得到有效增強,充分體現出思政教育的工作效能與價值。

由此可見,在新時期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工作開展階段,應當有效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模式約束,挖掘出現代產學研合作育人平臺的運行價值,推動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引領學生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與學習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三、結束語

綜上,筆者以應用技術型人才培育為例,重點闡述了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現實路徑,旨在說明二者融合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在未來高等院校進行人才培育時,應當主動改革人才培育模式,挖掘思政教育的潛在價值,圍繞創新創業教育思想,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改變學生的固有認知,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發揮出學生的自身潛力與創造力。

參考文獻:

[1]朱彥.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技術型大學思政工作的思考[J].才智,2018(10):91-91.

[2]王妍潔.基于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技術型大學思政工作的思考[J].品位·經典,2021(11):79-81.

[3]陳怡.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技術型大學思政工作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6(20):79-81.

[4]邵霞琳.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技術型大學思政工作的思考[J].現代農業研究,2018(12):69-70.

[5]韋寧照.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技術型大學思政工作的思考[J].新絲路:中旬,2019(7):0055-0055.

[6]潘思文.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技術型大學思政工作的思考[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11):104-106.

猜你喜歡
培養路徑創新創業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淺析
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路徑探究
幼兒教學趣味的培養初探
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園管理問題研究
把握“金鑰匙”打開創業門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路徑研究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方式如何與時俱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