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課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探究

2022-06-09 03:59蔡維效
中學生學習報·教研周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課程思政

摘要:"課程思政"作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為實現中國夢增添強大力量和保衛護航。本文嘗試分析將“課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語課程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英語課程目標和基本理念與課程思政的切合處,研讀教材內容特點,以牛津譯林版高中《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 2 unit1:The Mass Media 中閱讀板塊Be a critical news reader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如何將“課程思政”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實現思政教育。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閱讀教學設計;

引言

中國教育開啟了新的征程,要全面貫徹落實好黨的教育總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思政教育在新時代尤為重要。當今學生應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勇于承擔歷史使命,堅定政治方向,懂得做人道理,為實現中國夢增添力量和保衛護航。習近平在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昂玫乃枷胝喂ぷ鲬撓覃},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彼颊逃纫兄行У挠忠獫櫸锛殶o聲。所以,思政教育與學校其他課程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英語作為高中的基礎課程,課時多、時間跨度長。學生學習英語這一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接觸和體驗英語語言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價值觀和不同思想體系。所以,英語教學應該也能更好地肩負著思政教育的職責與使命。

一、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必要性

首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是高中階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礎文化課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20)指導思想要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良好政治素養、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英語課程性質和指導思想就決定了英語課堂教學必須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應順勢而為,與時俱進,切實做到教書和育人并行,融入課程思政。其次,這也是由英語教學特點決定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新時代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在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引導學生了解他國不同文化的同時,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要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語言所承載的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思想體系,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培養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再者,隨著社會全球化,每天不同信息鋪天蓋地,不同文化思想相互撞擊,高中生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對外界的一事一物都會好奇感興趣。面對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信息時代,而高中階段的學生缺乏社會生活經驗,思想不成熟,沒有較為完善的價值觀念和準確的判斷、甄別能力,他們正處于身心發展階段。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來說,思政教育尤為重要。同時高中階段的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明顯的發展,但是很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看問題往往會鉆牛角尖,過分強調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面。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巨變,對家長、老師也會表現出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為。通過課程思政和課堂教學的相結合,淡化教育痕跡,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生也容易接受,事半功倍。因此“課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是必要的。

二、高中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可行性

牛津譯林版的高中英語教材是新時代“課程思政”的有效載體。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更新了教學材料,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落實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內容,努力呈現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態等發展的新成果、新成就,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相關內容?!镀胀ǜ咧薪炭茣?英語》從素材的選取上突出了課程思政理念,給課程和課堂教學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比如在《英語》選擇性必修 1 unit2 The Universal Language 中,本單元分別涉及音樂的多個層面。 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通過海報要求學生了解中西方兩種典型樂器和杰出的音樂家以及其經典曲目。Reading板塊的語篇從交換生的角度中國的小提琴協奏曲《梁?!泛兔绹l村音樂。在本板塊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幫助學生認識音樂是一種無國界語言,通過欣賞音樂,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增強文化意識,并融入對學生美感和對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藝術審美,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Grammar and usage板塊中,講述了“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同樣,該教學內容也很容易與人際交往,如何結交朋友這樣的主題教育相結合。同樣,在 Unit 2 Sports Culture中,Reading板塊的語篇是一篇網站文章,介紹了奧運會的發展歷史,奧運名將的勵志故事以及在奧運方面取得的成就。通過對該語篇的學習,幫助學生領會奧林匹克精神,培養民族自豪感。幾乎每個單元都可以和思政教育融為一體,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淡化教育痕跡。

三、將“課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案例

筆者嘗試將“課程思政”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結合,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價值典范,并將其滲透于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之中,讓英語課程教學成為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心理特點出發,結合教材內容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材中的知識點,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尋找思政教育的融入點,把思政教育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實現“無縫對接”和“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下面以《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 2 unit1:The Mass Media 中閱讀板塊Be a critical news reader的教學設計為例來探究思政課程和高中英語教學的融合。

1.教材和學情分析。文章選用了對亨德森大廈失火同一事件兩篇不同的報道,同一事件,不同時間和角度,兩篇不同的新聞報道。第一篇,重點強調了消防人員面對火情反應迅速;第二篇側重用數據體現火災之嚴重,并給出火災的初步調查結果。教師可以以教材文本為基礎,引導學生分析了基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報道之間產生信息差異甚至相矛盾的種種原因,并探討如何批判性閱讀新聞報道。通過這一主題的探討,要培養學生成為一名有判斷力的新聞讀者。對待新聞信息運用自己的判斷力,而不是盲目相信,在充斥各種媒體信息的現代社會中學會批判性思考。

本教材所適用的對象是綜合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這個年齡斷的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易于培養但英語基礎相對來說參差不齊,在教學的過程中盡量降低了任務的難度,小組協同合作。同時,在本節課之前,幫助學生對重點詞匯進行學習,熟悉,降低閱讀理解難度。

2.教學目標:(1)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兩篇新聞報道關鍵信息并找出兩者之間的不同;(2)理解兩篇報道不同的背后原因和探究如何成為一名批判性閱讀者;(3)學習新聞報道的語言特點和寫作風格;(4)知道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

3.課堂教學設計。

步驟1:Pre-reading【第0-10分鐘】

首先,教師問候過學生然后邀請學生觀看一段關于How is life of Muslins in London?的新聞采訪視頻。學生觀看視頻,記錄要點并談談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在倫敦的穆斯林人的生活狀況。然后,學生再觀看該視頻的拍攝真實過程,了解真相,通過對比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到眼見并不為實,意識到對于生活中出現的大量新聞報道必須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不能盲目相信,理解成為批判性性讀者的重要性。

【設計說明】通過一段反映倫敦的穆斯林人的生活狀況悲慘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同情心,然后展示真相,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活中充斥各種各樣的不實信息,引導學生學會甄別,努力成為一名有辨別力的讀者。

步驟2:While-reading【第11-25分鐘】

任務1: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兩篇新聞報道的標題,找出不同之處和各自特色,并對各個新聞報道的內容進行預測。任務2:對文章進行跳讀,查找列出兩篇新聞報道的時間、火災發生的地點、事故中死亡和受傷人數、救援情況和火災原因。任務3:小組合作對兩篇新聞報道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兩篇報道的不同點甚至相互矛盾之處。任務4: 學生再次細讀文本,并找出并討論針對同一事件出現不同報道的原因。

【設計說明】通過讀前對文章的預測,對兩篇新聞報道內容的不同層次閱讀、分組討論,分析報道事實相矛盾的原因,引導學生學習從多角度來甄別信息,進行批判性閱讀,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步驟3:While-reading【第26-35分鐘】

任務1: 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進行批判性閱讀,詢問學生平時是如何閱讀新聞報道的,是否懷疑過新聞的真實性。任務2: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再次閱讀課文,找出就如何閱讀課文作者給出什么建議。任務3:觀看一段視頻(Think critically),聽懂介紹,進一步了解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和如何養成批判性思維。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將本課學習內容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將知識個體化和具體化,走出書本,走進生活,學以致用,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視頻的引入進一步拓寬學生學習的寬度和加深深度。

步驟4:Post-reaing【第35-43分鐘】

教師向學生提供一些當今網上熱門報道如杭州保姆縱火案,引導學生運行所學知識,對報道的真假性和合理性進行分析。

【設計說明】讀后活動是對課本內容的拓展和運用,不僅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檢查本節課的教學效果,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完成,而且學會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學以致用。

步驟5:Post-reading(homework)【第44-45分鐘】

作業布置:將課堂討論內容形成書面匯報。學生記錄作業內容,若有疑問提出,當堂解決。

【設計說明】通過師生問答、生生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文章內容,布置書面作業,達到由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轉變,為下一堂課做好準備。

4.教學反思。 該教學設計在宿遷高等師范學校綜合高中部20級2班課堂上實施, 80%左右的學生在課前預習,掃除單詞障礙的前提下,可以掃讀,略讀,精讀課文,完成各種教學任務。由于本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水平相對較弱, 一半學生無法在小組討論中用英語表達。大約有70%的學生,可以完成一系列任務,并運用所學知識點很好完成課后作業,形成合格書面匯報,教學知識目標基本達到。本節課,筆者將培養學生的甄別信息能力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觀看真假兩段視頻,小組討論匯報等任務完成,相信學生以后對信息的接受會有一定辨別力。

四、將“課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思考

筆者將“課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進行了實踐,總結經驗,分析效果,形成了以下幾點看法。1. 課堂教學以語言知識的傳授,語言能力的培養為主,恰當融入思政教育,但不能喧賓奪主,將課程思政變為思政課程,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被比作鹽,菜無鹽則無味,鹽多則壞菜。要做到適度。2. 將“課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但很難直接明確評價其教育效果。思政教育應該是一個漫長的日積月累的過程,而非立竿見影。3. 要把握好思政教育的切入點,不能生拉硬拽,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求,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尋找與學生生活學習有關并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切入點,做到有的放矢,目標明確。英語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完成它的語言教育功能同時,也要關注英語所體現的文化價值和思想體系。所以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不應局限在詞匯、語法、語篇的表層結構,還應在此基礎上融入思政教育,給學生以正面引導。

引用文獻

1. 雷思雨. 2019. 淺析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J].決策探索(下),(8):50-51.

2. 馬曉蕾.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

3. 李金輝. 2020. 將“課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語課程教學[J]. 英語教師(4):190-192.

作者信息:蔡維效(1977- ),女,漢族,江蘇宿遷人,?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猜你喜歡
課程思政
高校思政課程的現狀與改革措施研究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專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課程思政理念下英漢口譯教學改革
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