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設對策研究

2022-06-14 03:32張艷鳳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2年6期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創新發展

摘? ? 要:近年來,新文科建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及探索。應用型本科高校具有辦學歷史短、以本科教育為主、隸屬地方管理、產教融合緊密等特質,其推進新文科建設有助于學科整體實力提升、專業更高質量發展、課程改造升級提質、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融入新理念、完善文科建設機制,把握新需求、狠抓文科專業建設,注入新元素、提升課程建設質量,探索新模式、賦能應用人才培養,設置新標準、完善質量保障體系,積極推進新文科建設。

關鍵詞:新文科;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6-0053-04

作為教育部“四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文科建設由于面廣、量大,提出之初即引發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應用型本科高校有其明確的類型定位和辦學特質,如何立足自身實際,準確把握新文科建設的精神實質,創新性地開展文科教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對人才的需求,值得深入思考。

一、新文科的來源及新文科之“新”

“新文科”的概念最先由美國西拉姆學院于2017年提出,強調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1]。我國的新文科建設始于2018年。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新文科”這一概念正式出現[2]。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13部委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在山東組織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確了新文科建設的時代背景、基本遵循、總體目標和任務要求[3],標志著新文科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

從“新文科”概念提出至今,學術界圍繞新文科建設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也在實踐層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為新文科建設的有效推進奠定了理論基礎,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缎挛目平ㄔO宣言》進一步對新文科建設的使命、原則、任務進行了清晰的闡釋,對于高校準確理解新文科建設內涵、深入探索新文科建設路徑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傮w來說,新文科建設之“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調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文科振興發展

《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新時代背景下文科教育創新發展的必要性,即五個“需要”:提升綜合國力的需要,堅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培養時代新人的需要,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需要,文科教育融合發展的需要[4]。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衡量尺度之一是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新文科擔負著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文科占學科門類的三分之二,占專業種類和在校學生數的“半壁江山”,文科教育的振興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振興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有助于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5]。

(二)強調在傳統文科基礎上的文科創新發展

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說過,這里的“新”不是“新舊”的“新”,而是“創新”的“新”,是在“守正”基礎上的“創新”?!笆卣齽撔隆敝傅氖?,一方面,新文科建設要遵循傳承傳統,遵循文科教育和文科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推進融合創新,包括和現代信息技術、其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因此,新文科建設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文科教育,而是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是在準確把握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基礎上的創新發展,其目標是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培養新時代社會科學家,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6]。

(三)強調在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的文科融合發展

近年來,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人類的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基因工程、虛擬技術、5G技術等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為特征的新產業、新業態,而新產業、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又催生了對知識復合、學科融合、實踐能力強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7]。受此影響,文科的教育理念、教育功能、教育模式都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因此,新文科建設強調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思考文科發展,打破學科壁壘,推動融合發展,包括文科和新科技、新產業融合發展,文科內部的融合發展,文科和理工農醫等其他學科門類的融合發展。

(四)強調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文科共生發展

根據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6%,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自2002年以來,歷經17年的發展,順利實現了由大眾化階段到普及化階段的歷史性“轉段”。根據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的理論,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顯現出與大眾化階段明顯不同的特征:新興信息技術挑戰傳統的高等教育形態,超過50%的家庭都能將子女送入高等教育機構,接受高等教育從部分群體的特權轉變為國民的義務,管理與決策受到多元利益群體的影響,高等教育日益趨向于多元協同治理等[8]。新文科建設基于我國高等教育由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的特點和需求,強調轉變文科發展方式,提高文科教育質量,滿足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高等院校、學生、教師、家長、用人單位等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實際需求,實現多方利益主體的共生發展。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質

近年來,為滿足生產服務一線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強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國家教育部積極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秶窠洕蜕鐣l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發展目標。截至2019年,全國有3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參與應用型本科改革試點[9]。同時,“應用型本科高?!弊鳛橐环N明確的高校類型出現在政府文件中。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的《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支持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等各類院校積極服務、深度融入區域和產業發展。2020年底,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解讀《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時也指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具有多種辦學模式,包括“雙一流”建設高校、應用型本科高校、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小精特”新型研究型高校等[10]??梢?,在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類型的劃分中,應用型本科高校已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高職院校、“雙一流”建設高校之外的其他地方本科高校,大多被納入應用型本科高校序列。

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著述頗豐,對其特質也有較多描述。潘懋元先生指出,應用型本科高校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以培養本科生為主,以教學為主,以面向地方為主[11]。史秋衡、王愛萍認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價值取向體現行業性、設置目標體現應用性、課程設置體現復合性、培養過程體現實踐性、人才評價體現多元性[12]。湯貞敏、王志強認為,應用型本科高校以本科教育為主、以學科建設為依托、以專業建設為重點,具有地方性、應用性、融合性三方面的顯著特征[13]。

概括來說,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具備以下特點。

(一)辦學歷史短,轉型動力足

教育部大力推動向應用型轉型的高校,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新設立的本科高校(又稱為新建本科高校,其中包括專升本高校和獨立學院),這些高校最終將被引導建設成為應用型高等院校[14]。當前國家大力推動的獨立學院建設工作也是要求獨立學院向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由于辦學歷史短,這類高校的辦學體制機制、校園文化建設、學科專業實力、師資隊伍水平、資源獲取能力等都與老牌本科高校存在較大差距。但從向應用型院校轉型的角度來說,新建本科高校具有歷史包袱輕、改革成本低、創新意識強、轉型動力足等優勢。

(二)本科教育為主,注重專業建設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應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實施本科教育為主的院校,主要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山東省出臺的《關于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在省屬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高校全面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15]。從各省公布的普通本科轉型試點高校名單來看,試點高校絕大多數是沒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本科高校。相對于“雙一流”或者高水平大學來說,應用型本科高校更加強調專業建設、本科教學及畢業生就業率,而相對弱化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

(三)隸屬地方管理,服務地方發展

應用型本科高?;径际堑胤礁咝?,隸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靠地方財政提供資金,其中的民辦高校由社會力量出資辦學。這類高校主要分布在非省會城市,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對于改變我國高等教育的區域布局、滿足基層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對偏遠地區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于具有“地方性”,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根據地方需求設置學科專業、開展人才培養、創新科學技術、傳承和創新區域優秀文化,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以獲得更多的地方政府及行業企業的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13]。

(四)產教融合緊密,突出強調應用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決定其必須與政府、行業、企業、產業、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并且不斷加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以適應、融入、引領所服務區域的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應用性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必備屬性,在辦學的各個環節都有所體現。例如,在學科專業設置方面注重設置應用性較強的專業,避免或較少設置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明確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注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據產業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科學研究方面,較多開展應用研究、問題研究,力求解決制約產業、行業發展的實際問題;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重視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引進和培養,等等。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應用型本科高校依據自身辦學定位,探索推進新文科建設,對于提升學科專業整體實力、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20年,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提出,新文科建設的三大基本抓手分別是: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在準確把握新文科建設實質,以及應用型本科高校特質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所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找準方向和重點,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持續推進新文科建設。

(一)融入新理念,完善文科建設機制

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新文科建設,要將振興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共生發展的理念融入到文科教育改革實踐中,形成文科建設新機制。一是融入振興發展理念。深刻認識文科教育在提升綜合國力、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時代新人、建設教育強國等方面的重要意義,牢固樹立文科教育的重要地位,科學構建文科教育創新發展體系。二是融入創新發展理念。認真總結提煉文科教育的好經驗、好做法,持續推進,同時要分析新需求、新方向,精于求變,尋求文科領域新的增長點,實現理論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16]。三是融入融合發展理念。積極推進文科與文科的融合、文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文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設置體現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課程、平臺、團隊,形成文科教育的新模式、新氣象。四是融入共生發展理念。積極探索高校與社會協同管理模式,邀請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學生及其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二)把握新需求,狠抓文科專業建設

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新文科建設,要準確把握時代需求,以專業建設為基本抓手,提高文科教育質量。一是優化文科專業結構。根據辦學定位、特色、資源、優勢等基礎條件,以及高校所在區域的經濟特點、產業結構、人才需求制定專業建設規劃,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改造提升傳統文科專業,打造“傳統文科+”特色優勢專業,淘汰重復率高、就業率低、不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文科專業,推動文科專業的整體水平提升。二是堅持質量標準。首先要達到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其次是達到國家一流專業或省級一流專業的標準要求,最后要力爭通過國家或國際權威機構組織的專業認證,逐步提高文科專業建設質量和社會認可度。三是加強快速響應。將招生就業環節得到的信息及時反饋到專業建設中,根據專業社會需求、報考熱度、就業情況靈活調整專業招生計劃,根據畢業生、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改善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促進文科專業發展。四是推進校企共建專業。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實習實訓等環節,以產業學院為抓手,將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等與產業深入對接。

(三)注入新元素,提升課程建設質量

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新文科建設,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課程注入生動有效的育人元素,建設適應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本科課程體系。一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課堂變成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無縫銜接的殿堂。二是開設地方特色文化類課程。挖掘當地的風土人情,將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相結合。三是開設跨學科、跨專業的新型交叉課程。構建跨學科的復合課程群,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套餐”,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四是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線上課程、線上線下相結合課程、虛擬仿真課程,強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課程教學效果。五是實施科學課程評價。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加強過程性評價,提升課程學習的廣度、深度、難度和挑戰度。

(四)探索新模式,賦能應用型人才培養

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新文科建設,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模式創新賦能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一是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依據《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可與國內外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合作,共同制定聯合培養項目和實施方案,對達到培養要求的學生授予聯合學士學位。此外,支持學有余力的學生輔修其他本科專業,獲得輔修學士學位,或者設立雙學士學位,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二是推進跨界融合協同育人。構建跨院校、跨專業、跨行業、跨國界的協同育人機制,探索實施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產業學院制,促進學界、業界優勢互補,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三是立項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以科研、教研項目為牽引,帶動教師和學生增強“新文科素養”,反哺教育教學實踐。四是推進“職普融通”,與高職院校合作,構建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的發展通道,同時加大建設力度,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專業碩士和專業博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五)設置新標準,完善質量保障體系

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新文科建設,要牢固樹立標準意識、質量意識,堅持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構建具有文科特色的質量保障體系。一是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深入貫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突出就業質量和畢業生發展,突出考核培養目標達成度。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注重多元評價,做到分類設計,穩步推進。二是完善多元評價機制。完善以學校、學院、學生評教為主,以教師授課質量評比、成果考評,以及家長、社會評教和畢業生跟蹤調查等為輔的教學質量多元監評機制,實現動態監測、及時通報、專項督導。三是健全教學質量監督與評估體系。建立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文科教學質量常態監測體系,完善教學質量決策系統、制度系統、指標系統、運行系統、監評系統、信息系統、反饋和調控系統等,完善各系統之間相互獨立、相互制約、共同作用的體制機制。

參考文獻:

[1]? 樊麗明.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0.

[2]? 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75.

[3]? 劉國利.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內蒙古高校法學人才培養改革思路[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4):18.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EB/OL].(2020-11-26)[2021-02-0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5]? 吳巖.積勢蓄勢謀勢 識變應變求變[J].中國高等教育,2021(1):4.

[6]? 賀祖斌.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評析[J].高等教育評論,2021(1):225.

[7]? 樊麗明.“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J].中國大學教學,2020(5):5.

[8]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 School enrollmenttertiary[DB/OL].(2019-03-01)[2021-02-05].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E.TER.ENRR name_dese=true.

[9]? 教育部.2019教育新春發布會[EB/OL].(2019-02-19)[2021-02-05]. http://www.moe.gov.cn/fbh/ live/2019/50294/twwd/201902/t20190219_370132. html.

[10]? 教育部.范唯:深化評估分類改革助力本科教育高 ?質量發展[EB/OL].(2020-11-26)[2021-02-0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 ?/jyzt_2020n/2020_zt21/zhuanjiawen zhang/202012/ ?t20201204_503518.html.

[11]? 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 ?(1):10.

[12]? 史秋衡,王愛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 ?教育發展研究,2008(21):34.

[13]? 湯貞敏,王志強.應用型大學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 ?展的舉措與路徑——以廣東為例[J].現代教育論 ?叢,2019(3):3.

[14]? 教育部.教育2020收官新聞發布會[EB/OL].(2020- 12-01)[2021-02-05]. http://www.moe.gov.cn/ fbh/live/2020/52692/twwd/202012/t20201201_502 ?710.html.

[15]? 鄧云鋒.打造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山東樣板”[N]. ?中國教育報,2021-07-12(5).

[16]? 王銘玉.高?!靶挛目啤苯ㄔO:概念與行動[N].中國 ?社會科學報,2019-03-21(4).

編輯∕李夢迪

收稿日期:2021-05-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1-06-17

作者簡介:張艷鳳(1977—),女,河北滄州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項目(人文社科類)“面向2035:廣東民辦高校品牌學科建設研究”

(2020WTSCX147);2020年度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新時代廣東民辦本科高校學科建設服務

社會發展策略研究”(20-003B)

猜你喜歡
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創新發展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形勢與新進路
應用型本科高?!督煌ㄒ巹潯氛n程教學改革探索
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產教融合的途徑研究
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創新研究
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基于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融合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