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久站:身體疾患及運動干預方法研究

2022-06-17 23:20原飛川蘇貴斌
體育時空 2022年10期
關鍵詞:干預

原飛川 蘇貴斌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249-02

摘? 要? 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有部分職業由于其特殊性,需要保持長時間的站立,如教師、軍人和工人等,從而因久站而造成各種身體疾患。由于誘病時間較長,患者不易發覺,只有日常的疼痛感。加上醫療保健意識淡薄沒及時采取相關干預措施,最終導致疾患發生。本文在查閱近年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久站引起的一些身體疾患的致病原理、運動干預等方面進行歸納分析,以期為工作久站人群了解相關疾病機制,采取干預方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工作久站? 長時間站立? 身體疾患? 干預

工作久站,對于教師、醫護人員、服務人員等需要長時間站立的人群極易誘發各種骨骼肌肉疾患(Musculo skel Disorder,MSD)以及下肢靜脈疾病,甚至也會對心臟造成一定影響。據調查顯示,在美國,職業性相關疾病的絕大多數費用都是因為職業化MSDs而導致的,評估結果顯示MSDs費用大約為130~540億美元/年[1]。雖然如今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逐步實現智能化,但仍有部分久站工種無法被取代,從而工作中長時間站立問題迫需得到關注。國內大部分相關研究都是基于具體身體疾患做出病理分析和建議,卻不能讓大眾在疾病發生前做出早期判定和提前干預。本文通過系統文獻檢索并歸納分析,列舉幾種常見的身體疾患及干預方法,旨在為工作久站人群的健康問題提供依據。

一、常見身體疾患

(一)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Iebral disc,PLID)是臨床常見的多見病、多發病[2],但是這類慢性腰痛的發病機制不十分清楚。從解剖學角度來看,30歲以后人體椎間盤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生退行性改變。主要臨床特點表現為脊柱中髓核及纖維環中所含水分子與營養成分含量逐漸減少,纖維環彈性降低,使得脊椎間隙逐漸變窄,其周圍韌帶韌性松弛,椎間體不穩。久站作為慢性腰部損傷的一種誘發因素,積累損傷中,長時間的站立使牽拉的神經常呈緊張狀態,從而壓迫神經引起腰部疼痛,加上不正確的站立姿勢更易促使退變的髓核突出,導致腰椎間盤突出。

研究調查顯示,20—50歲的青壯年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高發者。發作時且伴有腿痛發生,腰痛以腰4-5腰5骶1為主,腿痛以坐骨神經根性痛為臨床特征。腰椎間盤突出癥發作期表現為急性腰腿疼癥狀。盡管PLID對個人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是通過非手術治療卻可使80%~90%的病人緩解癥狀。其中,運動療法便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1.干預措施

運動治療PLID,可糾正患者不良的姿勢動作和體位,加強腰部肌肉力量及脊柱的穩定性,減少突出椎間盤對脊神經根的壓迫,從根本上治療腰痛,并減少復發。

2.發作期干預

(1)絕對臥硬床休息。臥床休息可減少體重、肌肉收縮以及額外的負荷對腰椎間的壓力,椎間盤得到放松,降低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從而減少神經根受到的刺激,達到逐步消除疼痛問題。臥床期間注意進行四肢的屈伸活動,并逐漸加大屈伸幅度。疼痛緩解后可下地活動,但注意要用腰圍保護。

(2)腰椎牽引。腰椎牽引作用可使腰部肌肉松弛,后縱韌帶緊張,增大椎體的椎間隙,利于椎間隙還鈉,緩解神經根壓迫,減輕痛苦。但妊娠6個月以上,有較為嚴重的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應禁忌腰椎牽引。

(2)針灸治療。針灸可選腎俞、環跳、承山、足三里、昆侖、三陰交、陽陵泉及手掌第4-5掌指關節間的坐骨神經痛點。

(4)推拿按摩。有很多手法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方面效果突出,但是注意手法要柔和,避免過度腰部屈伸而加重疼痛。

3.緩解期干預

(1)在學習工作中掌握正確的姿勢及動作訓練。對于長時間站立的人群,慢性的腰部勞損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要學會正確的站立姿勢:昂首挺胸,腰部略輕度前凸,收腹,不要彎腰或駝背。

(2)醫療體操。在加強腰背肌鍛煉的同時不可忽略對于腹肌和臀部肌肉的鍛煉。只有腰椎的伸肌和屈肌都有較強的力量和耐力,才能有效保證脊柱的穩定性。

(3)腰痛學校。作為防治慢性腰腿痛的一個課程,腰痛學校在歐美國家得到廣泛應用。我國有些地方開展了這一工作,取得了不錯的療效。通過腰痛學校,讓患者了解腰痛基本知識,監督患者進行正規的運動訓練,糾正日常錯誤的動作姿勢。

(二)下肢靜脈曲張

慢性靜脈功能異常泛指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所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及體征的改變,主要表現為下肢靜脈曲張。下肢靜脈曲張可分為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與繼發性下肢靜脈曲張。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是臨床上常見的外科疾病,好發于下肢大隱靜脈等下肢淺靜脈,臨床表現有下肢淺靜脈的擴張、屈曲及伸長,嚴重時屈曲的淺靜脈堆積成團或成片,外觀可見呈蚯蚓狀的皮膚突起,站立時尤為明顯,不但影響美觀,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引起患肢局部的充血與水腫,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3]。

有報道顯示,長期站立是導致靜脈曲張的主要因素。例如教師、警察、農民、服務員等,由于長期站立時下肢靜脈血液受重力因素影響,靜脈血循環回流困難,對下肢靜脈壓力增大,直接造成靜脈瓣膜的伸長、松弛、下垂甚至游離,最終導致靜脈曲張[4]。

由于下肢靜脈曲張早期不易被明顯覺察,一般表現為下肢酸脹。為了預防該疾病的發生,久站工作者應高度重視,適當進行運動鍛煉,如步行、游泳、腳踏車等其他預防措施。

1.步行。奧地利醫學家發現,每天快速步行4次,每次15分鐘,就可有效治療靜脈曲張[5]。在工作之余,可進行快速步行,過程中可加上做抬腿、踢腳等動作,刺激腓腸肌運動,加快局部微循環,從而有效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改善曲張靜脈的新陳代謝。休息時可將下肢墊高,按摩小腿,促進血液循環。

2.游泳。游泳能夠有效加快人機體的體循環和肺循環,調節全身血液分布,減少下肢淤血。在水中,皮膚受水涼刺激,導致皮膚血管收縮而使血液快速回流,稍后血管擴張血液又由心臟流入全身表面,這一過程稱之為“血管體操”[6],可以使全身血管得到鍛煉,有效預防下肢靜脈曲張。

3.彈力襪。彈力襪是我國近幾十年來針對下肢靜脈疾病預防和治療方面最大的進步之一。它的基本原理與彈力繃帶一樣,都是通過擠壓作用來促進靜脈血液回流,防止下肢靜脈內血液積累瘀滯[7]。

4.減肥。肥胖對個體下肢壓力較大,易造成下肢血液回流緩慢,造成下肢靜脈血管擴張,有效地減肥可積極降低肥胖人群患下肢靜脈曲張的風險。

(三)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PF)是一種常見的與運動相關的損傷,多見于田徑、足球、籃球、排球等運動項目,在普通人群中也較為常見,是引起足跟疼痛重要的原因之一[8]。據統計,PF患者人群主要包括長期站立的人、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人,他們的脂肪墊會開始萎縮、水分流失、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吸收能力會開始下降。表現為疼痛常發生在清晨下床時的第一步且最為明顯,但在行走一段時間后,疼痛癥狀會有所緩解;若過度行走,疼痛會加劇。其機制為足弓結構或力學異常引起足底筋膜跟骨止點的反復微損傷所引起的無菌性炎性反應。組織學上,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血管的增加、成纖維細胞的增生和膠原纖維的破壞導致的退行性病變。

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矯形裝置。配備矯形鞋墊能夠有效承托足弓,使足底筋膜得到充分放松,可以有效緩解疼痛。運動時也可以穿足底厚彈性好的運動鞋。休息時可以適當按摩,配合冰敷、壓迫和抬高。

2.運動訓練??梢酝ㄟ^小腿伸展運動、自我松動術和肌力訓練來促進足底筋膜放松及其血液循環。小腿伸展運動:患者呈坐姿將雙腿伸直,用一條毛巾纏住其中一只腳板,身體向后拉直到感覺小腿肌肉緊繃,持續拉力維持15~30秒,之后放松,反覆5個循環,每天做2~3回。腳踝外翻的自我松動術:患者坐著將一腳翹于另一腳上并將腳踝懸空、固定手抓住小腿的最末端也就是腳踝的上方,抓住腳跟并往地板的方向推,每回做30次,每天做3回。腳趾卷曲運動或腳趾卷毛巾運動都可以舒緩足底筋膜及韌帶,提高足弓的動態支持。

二、結語

長時間站立所誘發的身體疾患具有慢性勞損,致病時期長,不易覺察的特點,預防比治療更重要,日常生活中要引起重視。運動治療可以有效減少致病因子,但運動必須持之以恒,并選擇合適的輔助工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終改善或預防疾患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吳學武,陳瑩.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8,24(06):401-402.

[2]范振林,楊揚.運動療法配合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0例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5,36(11):2283-2284.

[3]何靜,王軍,楊濤.慢性下肢靜脈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現狀[J].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10(01):71-78.

[4]何小艷下肢靜脈曲張的原因分析及預防處理[J].現代養生,2019(14):18-20.

[5]王素丹.下肢靜脈曲張的保健[J].東方食療與保健,2008(09):67.

[6]梁立虎,吳林炎,黃聞寰,等.淺析游泳運動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J].企業導報,2013(02):208-209.

[7]黃曉聰.職業亞健康之下肢靜脈曲張[J].中南藥學(用藥與健康),2017(12):86-87.

[8]朱靜華,叢林.足底筋膜炎的防治[J].田徑,2019(11):83+82.

猜你喜歡
干預
“警察干預家庭暴力問題”課程體系建設
猶太法則與教學公平的矛盾體現及其控制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快速反應機制研究
積極想象在音樂治療中的運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