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生活創意體驗活動的開展之“編織”

2022-06-18 17:43張留玉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 2022年22期
關鍵詞:大班編織實施策略

張留玉

摘要:特色編織使幼兒在編織活動中享受編織材料如毛線、紙條、布條、絲帶、稻草給他們帶來的歡樂,激發編織興趣,提高編織能力,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趦和龅木幙椪n程,不僅有益于幼兒綜合能力的提高,也使幼兒逐步產生對民間傳統和本土文化的認同感。為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可以通過開發合適的編織課程、明確豐富的編織課程開展形式、提供有效的編織課程指導策略以及客觀詳細的課程評價來優化課程實施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大班;編織課程;實施策略

中國的編織文化產于自然,生于勞作,材料簡單,形式、內容卻豐富多彩,展示了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審美觀。幼兒園將編織引入園本課程,不僅取材、實施方面適宜幼兒園,最重要是編織活動能夠直接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能讓幼兒對本土民間文化產生認同,繼而得到傳承。但是,傳統民間編織并不能直接應用到園本課程中,基于此,就需要有選擇、有序、科學地開發并實施適宜大班上學期幼兒的編織活動。

一、如何開發合適的編織課程

編織--是一項手工藝術。它是人類使用工具或者雙手使條狀物互相交錯或鉤連而組織起來,形成條狀或塊狀類的進行編織的工藝操作。編制的種類繁多,材料具有多樣性,編織方法和技巧多種多樣,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了使幼兒得到全面發展,我園開展編織特色課程。

編織課程內容要基于兒童立場,因此要基于幼兒的生活和幼兒已有的經驗,從幼兒興趣和年齡特點出發。大班上學期的幼兒在小、中班兩年的編織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編織經驗,從利用生活材料玩編織,到初步嘗試用繩和紙系統學習編織,幼兒的編織技能得到不斷提高和鞏固,因此升入大班,在編織的內容選擇上,就要選擇符合幼兒能力、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有利于幼兒發展需要的課程內容。其中,不僅是幼兒編織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編織過程中,幼兒自身綜合能力和幼兒與同伴互動能力的發展。所以,在材料上要選擇繩、紙作為主要編織材料,輔以不同的美術材料和生活材料進行編織活動,例如平結變化、萬字結、雙萬字結和鳳尾結,紙編中的穿編、三股編等。

我園作為鄉村幼兒園,其鄉土資源豐富,其中編織活動更是人文特色之一。編織課程的內容屬于幼兒園教育,因此,要注重與五大領域的融合,與現有的主題課程進行自然鏈接,巧妙地融合于日常的教學主題中。例如,根據實時開展的主題活動“春天暢想曲”設計的編織活動――《桃花朵朵開》《柳樹姑娘》《漂亮的風箏》等;根據主題活動“動物世界”設計的編織活動――穿編《蝴蝶》《大象憨憨》;根據主題活動“環保小能手”設計的編織活動――穿編《垃圾分類》《環保車》等。

幼兒園綜合藝術課程的建構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

以培養實踐經驗能力為主而非以理論分析能力和公共表演能力為主。制定的依據在于藝術教育的價值主要不是為了讓人們了解藝術知識,而是為了讓人們獲得藝術美包括感受美、認識美、參與美、創造美、傳播美、享受美、評價美。此外藝術教育還可以給受教育者快樂感提高學習興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主導理念是為人服務。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安排主要包括六大方面感受、認知、體驗、想象、表達、創作。

3.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可以囊括聆聽體驗、聯覺培養、體態律動、聲勢練習,內心歌唱、

音樂跟讀、即興創作等。

4.教學評估

教學評估應以幼兒感受與表達藝術情感的能力和人文藝術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標準,應在于以經驗性的藝術理解能力的評估標準,而不是在于對藝術知識的掌握和公共表演技能的評估標準。

二、如何實施編織課程

1.編織課程開展形式

(1)集體教學。大班上學期的編織活動主要的開展形式是集體教學,由兩位老師共同完成教學活動,有時會邀請一些有編織特長的家長參與,在親子活動中參與到教學中?;顒有问街饕乔榫辰虒W,根據所要傳授的編織技能,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設編織的情境,使幼兒置身于編織情境中,激發幼兒濃厚的學習興趣。當然那,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編織技能,我們在教學和操作中要提供步驟圖示(手繪圖、照片、動圖和視頻),并提供人手多份的不同層次的練習材料。例如,穿編活動《熊貓》中,在材料上不僅提供了粗細平均和粗細不一的彩色紙條,剪好的熊貓輪廓半成品,竹葉的現成品,還提供了彩色卡紙供幼兒隨意設計剪裁,讓不同水平的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材料進行操作。

(2)區域活動:編織活動是手、眼、腦并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實踐活動過程,它能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孕育出他們的創造性智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來自于他們的手指尖上。編織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游戲。在區域活動中設置專門的編織區域,特點是材料全面,注重對已有編織經驗的鞏固練習。豐富多樣的編織材料和輔助材料能滿足本年齡段不同能力、不同興趣幼兒的編織愿望。例如,利用彩色珠子、中國結繩,幼兒可以編織好看的掛件、手鏈等;利用毛茛、彩繩可以制作皇冠;珍珠、皮筋繩等可以做發飾;紙帶可以編織不同的卡通圖案、編成立體的星星等,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幼兒。

(3)親子學習模式。除了定期在家長半日活動中請家長來授課,指導幼兒學習編織技能外,幼兒園還倡導家長在家里和幼兒一起編織。傳統民間藝術本身就很注重“口手相傳”,中國的編織也是在這種代代相傳中延續和發展的。教師指導家長如何與幼兒共同編織,并通過作品展示、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分享。例如,幼兒園舉辦了新年作品秀,以家鄉“大美陽山”為主題,指導家長和幼兒一起完成親子編織作品,運用所學的編織技能自由創編圍繞主題的首飾作品,在這個親子創作的過程中,也是幼兒大量學習和運用的過程。

2.編織課程的教學指導策略

(1)兒歌記憶策略。研究表明,兒歌對于早期幼兒學習技能非常有幫助,朗朗上口的語言有助于幼兒掌握技能,并使他們更加專注于自己的行動。例如,在學習萬字結時,可以選用兒歌:一條線對折,左邊繞個結,右邊鉆進去,再來繞個結,左右交叉鉆,鉆過那個結,拉拉緊收收好,就是一個萬字結。

(2)圖譜示范策略。在編織活動中除了集體教學示范、手把手示范,最常用的就是圖譜示范。簡單的圖譜,既關注編織方法的傳遞,又符合幼兒直觀認知的特點??梢愿鶕煌幙椀奶攸c、不同水平幼兒的學習特點,設置手繪圖譜、操作步驟的照片、連續式的動圖以及詳盡的視頻,供幼兒在操作時參照學習,也便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玩編織角時參考使用。

(3)一對一指導策略。在編織技能的學習中,“一對一指導”是最有效的指導方式,幼兒可以通過這種指導較快地掌握技能。這個“一對一”中指導者可以是教師,在幼兒操作時巡回觀察,個別指導時進行;也可以是家長,個別明顯技能落后的幼兒或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可以在家中和家長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學習;另外,同伴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資源,同伴指導既有利于被支持幼兒的接納又有利于指導者的自信萌發。例如,在紙編《汽車》的活動中,一個小朋友是最早掌握用彩色卡紙條編三股編的幼兒,身邊幼兒對此非常崇拜和羨慕。在教師的鼓勵下,她對同伴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使用她示范、同伴觀摩和同伴操作、她指點的方式,身邊同伴很快也掌握了這個技能。

(4)難度調節策略。雖然幼兒都屬于同一年齡段,但是水平差異很大,在編織技能的學習上就會產生快慢,同樣的難度顯然是不適宜的。在設計好活動后,教師在準備操作材料時應考慮到不同幼兒的需要,在材料上顯示出難度梯度,讓幼兒取自己需要的材料,體現出充分的自主學習性。幼兒在編織過程中,碰到不會編織的地方,往往會產生消極的反應,因此,教師及時鼓勵、肯定、贊揚就顯得更為重要。讓幼兒勇敢地對待困難與失敗,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孩子在編織活動中遇到困難退縮時,不要指責他還需教育其他幼兒不要嘲笑他,先給他一個鼓勵,讓他感覺老師和父母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改變對他的愛。然后幫助孩子分析和總結,正確歸因,逐步分解困難,孩子自然就不怕失敗了。

(5)環境參觀策略。環境是喚起幼兒活動的興趣是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重要前提。明白了這一點,開始組織活動的時候,就帶領幼兒去參觀編織室。在編織室里,幼兒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編織作品:用毛線織成的圍巾;用毛線編成的花籃和網袋;還有用編好的圈圍成的奧運五環;等等,大家邊走邊看邊議論:“等到了大班,我們也可以編這么好看東西?!蓖ㄟ^這次參觀編織室,幼兒不但看到了琳瑯滿目的編織作品,更可喜是的激發了他們自己動手編織的愿望。

(6)環境教育策略?!毒V要》第三部分也談到,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編辮子是民間流傳的一種最基本的編織技能,為了讓幼兒能學好這一本領,我們利用活動室的一角開辟了一個編織區,在兩邊的墻上安置了一些鉤子,掛上毛線,這樣就可以練習編辮子了。課間或自由活動的時候,幼兒就會自己去練習。同時,隨手可玩的編織空間――墻壁、樓梯、編織角、活動室等,所有的空間都要裝點上編織,讓幼兒隨手隨時都可以接觸到編織。這種教育無痕的模式,使幼兒不知不覺中對編織產生了親近感。另外,傳統編織的融入:草編藝術、竹編工藝等相關圖片、實物、工具等,通過精心設計呈現在幼兒身邊,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7)體驗成就策略。編織課程要為幼兒搭建表現作品的平臺。平臺之一,作品集:為每一個幼兒制作作品集,即每次編織活動結束,將幼兒的作品收歸、整理并拍攝存檔,集結成冊。幼兒、家長和教師都可以通過作品集欣賞幼兒的編織成果,讓幼兒在欣賞中感受到自豪。平臺之二,作品秀:定期開展幼兒作品秀,并組織幼兒和家長一起參與作品秀。例如,陸區中心幼兒園圍繞“大美陽山”的親子編織飾品聯合學校其他課題成果在田園東方的綠樂園開幕式上進行藝術展示活動,獲得了園內外人士的高度評價,帶給幼兒的成功體驗大大激發了幼兒的學習熱情。

(8)請進來走出去

請進來:定期開展編織活動,促進園所社區互動。充分利用附近的小區,幼兒園部分教師和社區成員就編織活動開展探討會,并邀請社區的編織“專家”現場進行勾花活動,利用相互的交流經驗,促進了幼兒園與社區的互動。邀請民間編織高手來幼兒園和幼兒進行互動,請他們給幼兒介紹各種各樣的編織方法,我們以這種互動方式實現資源共享,給孩子帶來的益處遠遠比在幼兒園單一的學習多。一方面讓我們的技能更加專業化,另一方面也為活動注入新鮮的能量,每次由不同的人來教授技能,不同職業者也用不一樣的教學方式,讓孩子有不一樣的體驗,讓他們更加感興趣。

走出去:社會實踐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內容,它是在組織幼兒參與社會活動過程中實現編織課程以人為本、發展幼兒良好的個性和學習品質的重要活動形式,它以幼兒親身參與為主要教育途徑。其活動目的是使幼兒在實踐中主動了解和學習編織的相關知識,提高社會能力并滲透品德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們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必須“以幼兒為本”,使幼兒真正地參與到社會文化生活中去。在幼兒積極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教師積極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機智,了解幼兒興趣和需要,從而從幼兒的實際需要出發生成新的活動。

3.編織課程的評價

編織課程的評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針對同一年齡段不同水平的兩名幼兒進行跟蹤式觀察,每次編織活動中以照片和文字記錄,最后將觀察案例集結成冊。在每次記錄后都進行分析和反思,以此調整編織課程活動。二是編織作品集,通過拍照將每個幼兒的每次作品都按序收歸,并在學期末對每個幼兒的作品進行解讀,圍繞幼兒的編織技能掌握程度、色彩運用、創作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來進行分析解讀。

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感受到編織活動不僅可以在環境創設中發揮特點,而且由于其可塑性強的原因,在孩子們的操作活動中更可以發揮其價值性,滿足孩子動手操作的興趣,提高孩子在黏貼、穿插、組合等方面的技能,促進不同年齡孩子動手能力的發展。

所以,幼兒用他們稚嫩的小手來嘗試編織,用他們的指尖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在繁復多樣的穿、纏繞、編和結藝中,他們鍛煉了動手能力、意志力、邏輯思維、合作協商等各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慢慢產生對民間傳統和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有助于他們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江美《幼兒園編織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浙江教學研究,2013(05)

[3]郭瑩《培養高素質幼兒的課程體系新構想》[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0(05)

[4]夏金梅《編出童趣織就精彩》[J].中國農村教育,2016(06)

猜你喜歡
大班編織實施策略
體驗編織的樂趣
一針一線編織愛
認知風格與大班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關系研究
大班幼兒閱讀興趣調查與培養——以福建幼高專附屬第二幼兒園大班年段為例
區域與集體教學融合視域下的數學活動——以大班數學活動《他是誰》為例
幼兒園本土民間藝術教育實踐探究——以大班藝術活動《家鄉的糖塔》為例
度假吧!帶上你的編織鞋包
淺談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
ERP在大型購物中心的應用研究
增強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