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傳統雕塑的布局之美

2022-06-23 03:50王海趙月兒
民族文匯 2022年33期
關鍵詞:自然美

王海 趙月兒

摘 要:中國傳統雕塑的美是一種意象美,在與西方古典雕塑的比較中,傳統雕塑滲透出濃厚的東方氣質。中國的傳統雕塑與環境的關系,同樣有著鮮明的特點,結合古代的社會文化背景,對于傳統雕塑的布局進行一次梳理,使得我們可以從更寬廣的領域,更深刻的理解傳統雕塑美學之風格。

關鍵詞:傳統雕塑;功用性;自然美;時間的藝術;

中國藝術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時間的藝術、情感的藝術,這種審美影響了傳統雕塑布局風格,時空感和情感的人文關懷,深深地烙在傳統雕塑群雕的布局之上。正所謂“漢魏古詩,氣象混沌,不可句摘”是的,我們也只有在群雕的整體中把握個體雕塑,才能深深體味到傳統雕塑的精神。

第一節 對人生的態度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于傳統單體雕塑的文章,我便以功用性作為突破口,開始了我對傳統雕塑美的論述,究其原因,我個人認為傳統雕塑,很大程度上不是以美的名義發展壯大的,而更多的是以實用主義來為統治者代言的。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么雕塑也必然深深的表現出那種文化指向,并且一表現就是將近持續了兩千年??鬃釉弧俺劦?,夕死可矣”,讓我們了解到古代的中國人并不怕死,孟子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讓我們明白了我們為什么活 ,同樣的“未知生,焉知死”道出了祖宗對人生的感悟,我們并不在乎個體的生死,而是在乎在社會中的自我價值,生的意義既然只存在于人在社會群體中相互關系,那么對整體氣勢的營造,就必然意味著,對個性一定程度上的抹殺。群體雕塑恰恰符合了這個原則,比如說秦兵馬俑,陸續出土的大量秦代兵馬俑,它自豪的宣誓著我國歷史上,建立起第一個封建統一國家的秦始皇,在四海內“奮擊百萬、戰車千乘”,以及“內平六國,外卻匈奴,千里馳騁,所向披靡”的恢弘圖景,銘刻住秦軍這種“戰未常不克,攻未常不取,所當未常不破”的強大力量和英勇氣概,盡管陶俑千人千面,其實不過是比較微妙的變化而已,甚至有可能是在幾十套模具基礎型上的稍稍改動而已,尤其在動作上整齊劃一,沒有太多變化。這跟古希臘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群雕的動作各異比起來,有著很大的差距,然而這種對單體陶俑變化的減弱,反而突出了整個地下軍團的威武氣勢。必須用嚴肅、莊重,略帶陰森的整齊劃一,才能營造出軍陣的氣勢和皇帝的威嚴,似乎好多戰爭題材的萊塢電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也在用這個方法來營造勢如破竹的氣勢。

第二節 對自然的熱愛

中國的雕塑同建筑如出一轍,在故宮的建筑布局中,巧妙的運用繁多的單個建筑,按照一定的秩序,層層疊疊組成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筑群體,在一條醒目的主軸線上向四周平鋪展開,占有更大的平面廣度。而德國的科隆教堂并不去蔓延他的寬度邊界,相反是以大體量向天空中擴展、垂直疊加羅列、形成內部空間巨大并且富于變化的空間形象,形成偉大壯觀的整體。這種類型廣泛出現在歐洲大陸,比如中世紀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文藝復興時期的圣彼得大教堂,這些都體現出歐洲人,開放張揚的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這一特點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西方追求神,向往天堂,向高度發展,也是西方雕塑與建筑密不可分的原因,即便是羅馬時期的街頭紀念像,也作為城市規劃建筑的一部分,并被限制在看不到的,幾何規矩之內。羅馬人用墻限制住教堂里的人,只給他們打開一扇天窗,那是去往天堂的路,也是唯一的路。而中國恰恰相反,中國人太在乎建筑物的頂子了,那是避風遮雨的價值所在。而對于四周的墻,卻是非常不在意的,漫步于錯落、稀疏的柱子間,你可以自由出入,人和建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種人類親近自然的態度。中國雕塑同樣的從園林審美出發,毫不掩飾的投向自然的懷抱。他們藏身于山澤原野、懸掛于陡峭山石。沒有什么人為的邊界,可以囚禁傳統雕塑的出走,他們在林野中徜徉,在陽光照耀下閃爍,在自然環境中雕塑加入了空間,并在其中舞蹈。而“舞”,正是中國藝術最基本的形式韻律。以群體的美感與凝重平和的宗法思想,體現了這個民族深沉與厚重的文化特征,當印度佛教藝術傳入中華大地時,習慣于融入自然的我們,有選擇的接受了佛教造像,與大自然密切相關的石窟寺的造像樣式,而對那些更加明確的、簡潔的、直指精神的,露天石頭寺廟視若無睹。這一點不正和漢代霍去病墓前雕塑,同出一轍嗎?

中國人追求回歸大自然,向往天人合一,中國傳統雕塑同樣是在大自然的廣闊中無限延伸的,無論多小的雕像,都要被擺放在樓閣與山山水水當中。它們自然而然的加入空間與時間的運動之中,在大自然的環境里,透過春夏秋冬的轉換,得到了更大的體量與可能?!疤搶嵪嗌?,無畫處皆成妙境”,傳統群雕就是這樣大氣地存在的,它不但實現了自己的意義,而且俘虜了周圍空間的價值。而不像西方雕塑一樣,被牢牢的釘死在柱子和墻壁之上,為了突顯自己,徒勞的跟空間對抗。

第三節 對時間的迷戀

傳統雕塑之魂,就是氣韻。氣韻的表現往往用線是最直接的,當然面對大自然,你無論什么形式的提煉,都會對客觀事物有所改變,古代的雕塑家們是明白這一點的,但是他們更加明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钡拇鬅o奈,這種對人生的感悟就是對時間的信仰?!皩飘敻?,人生幾何?”中國人明白了人生的短暫,所以在各個藝術門類里,都有意地表達渲染自己的這種無奈。比如中國園林,中國園林之美,主要反映在時間為線的“詩情畫意”上,它在構思、取材、建筑布局等方面深受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形成寓情于景的特點,將人的理想、趣味和精神追求通過景物展現出來,達到"無處不可畫,無景不入詩"的意境。傳統群雕亦如此,比如中國寺廟佛像雕塑,從門前憨態可掬的大肚彌勒佛,將你領進佛堂,再到天王殿中威武震撼的四大天王,讓你明白善惡有報的威嚴;從天王殿背后面無雜色的韋陀,給你公平公正的承諾,再到大雄寶殿,十八羅漢之人間百態,和三世佛之佛法無邊,讓你徹底的崇敬與信仰;最后的渡海觀世音又給你無限的人間關懷,給你再來祈禱神靈的動力。這幾轉遷回的情感變化,不單是空間改變所致,還有時間魅力之所在,與其說這是群雕,不如說它是故事,是一個按時間展開的三維故事,然而串聯這種種情節的就是線型的時間,是在時間空間中展開的。

傳統雕塑除了處理觀者與群雕的關系外,對處理群雕人物內部關系時,也在努力把握每一個人物之間微妙的內在情感交流,同時運用動作與表情,輕聲低吟般的講述著彼此的故事。比如佛祖如來與弟子迦葉、阿難三者形象的塑造,就運用了三種臉譜化的造型,兩個徒弟一老一少,一個是印度人形象,一個是漢族人形象,盡管都表露出虔誠的神態,但一眼就能看出他們的心境之不同。再比如佛祖身下的眾多護法力士像,其職司決定了他們要造型威武表情兇惡,猙獰的面容加上夸張的肌肉團塊,更加襯托出菩薩和佛祖的慈祥。這種群雕人物關系更好的突出了主題,并且表現手段極其精簡,符合傳統雕塑美的形式法則,可以說傳統雕塑塑造的性格是有故事的,是敘事性的雕塑,是只有在時空中把握得到的。中國的氣韻中包含著極大的時空性,你看那充滿情感的時間之流,在紙上物體上的音樂和舞蹈,無論是繪畫中還是書法中、詩文中、雕塑中、園林中、建筑中,它總在那里回旋行動,不斷進行。組成節奏韻律,并且講述著光陰的故事。。。它們如追光般流淌前行,在起伏不平的原野一路穿行游走,若隱若現。它自由而有規矩,奔放而有節制,表現出有限的超越,但這超越卻又在此情感化的時間之中?!敖虾稳顺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和宇宙是一個不斷向前綿延的過程,我們不見其“終”。然而詩人傳遞的并不是全然傷感的情懷,他描繪出了世界宏大的絢麗多彩,同時感慨著生命的短暫與可貴,這恰如那些,埋沒在荒草亂礫中的,大圭不雕卻被歲月雕琢的傳統石刻們,無論是霍去病墓前動物石刻,還是依山而鑿的佛像石窟,都是那靜兮兮,凄涼涼的時光守望者。

參考文獻

[1]王子云. 中國雕塑藝術史[M].深圳:岳麓書社.2005.

[2]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黃宗賢,吳永強. 中西雕塑比較—中西美術比較十書[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猜你喜歡
自然美
從悅目的自然美到悅志的創造美
“出”與“入”——淺析儒道美學中的人格美與自然美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形態舉隅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
淺析自然界的審美現象
淺談蘇軾作品的審美意趣
讓經典在學生心中綻放
發現自然之美,感悟多彩四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