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研究

2022-06-24 10:53杜文琪李斌吳子怡王睿辰張海青
教育教學論壇 2022年19期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

杜文琪 李斌 吳子怡 王睿辰 張海青

[摘 要] 隨著近幾年新型傳染病的不斷發生,對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目前,全國高等醫學院?;径季哂信囵B公共衛生人才的能力,如何培養有能力的公共衛生人才是培養的關鍵。通過考察全國部分知名高校,采用訪談的方式,從教學方法、研究方向、師資力量、導師隊伍、教學質量評價、畢業論文考核等方面,對全國公共衛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初步探討醫學院校公共衛生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今后提高公共衛生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 2019年度青海大學研究生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現代流行病學’課程建設”(qhyk-190304)

[作者簡介] 杜文琪(1980—),女,青海西寧人,碩士,青海大學醫學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流行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李 斌(1983—),男(蒙古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青海大學醫學部講師,主要從事流行病與行為醫學研究;張海青(1969—),女,甘肅武威人,學士,青海大學醫學部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衛生管理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9-0165-04 [收稿日期] 2021-10-10

引言

為了不斷完善和改進中國醫學學位制度,進一步推動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積極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公共衛生應用型專業人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2002年正式設立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進行了非全日制公共衛生碩士教育培養。2010年,國家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公共衛生研究生教學結構做出了調整,大力發展專業學位全日制教育,即全日制公共衛生碩士[1]。相較于歐美國家,我國專業學位教育起步較晚[2]。公共衛生碩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是全球認可的在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主流學位,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管理能力,主要負責培養國家醫療衛生機構管理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運行的專門人才[3]。兩個“中國夢”的其一是在建黨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迄今為止,我們已實現“全面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只有實現“全民健康”才是“全面小康”,而加大公共衛生事業的投資與建設,加強全民保健才會為實現“全民健康”提供更大的可能性。面對醫學院校預防醫學研究生人才培養與服務工作中的問題,給出了改善預防醫學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與服務質量的具體措施,既適應當前國情的現實要求,同時也是預防醫學發展的戰略需要[4]。

2019年“雙萬計劃”的提出,給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學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機遇,即在2019—2021年期間,全國將先后建設一萬個左右國家重點和省部級一流本科專業,其中預防醫學專業占有26個,后又增加至43個。當今社會需要的公共衛生人才,必須具備的品質包括博大的人文精神、廣泛的社會參與性、多元的文化特征、嚴格的倫理原則和法律規范、人與環境的和諧、國際視野和全球合作,以及管理和信息技術的交叉應用等。由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研究生專業技術的不足、研究脫離臨床、應急能力較差等各種問題也變得更加突出[5]。

一、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衛生碩士數量不夠,質量不高

21世紀初,全國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隨著研究生的培養數量擴大,研究生培養出現“批量化”的生產模式,部分院校的研究生培養方式沿用對本科生的教育方式,教學方式依舊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未能得到提升,此方式培養的研究生明顯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

(二)針對性教學難以體現

學術學位研究生與MPH培養方式差異不大。由于招生人數限制,MPH多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共同進行課程學習,教學未體現差異性和針對性。根據培養方案,MPH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進行培養,而學術學位研究生應以解決科學問題為導向進行培養。但大多數院校MPH和學術學位碩士課程區別不大,在教學層面就未能達到MPH培養職業化和個性化的要求[6]。

(三)公共衛生專業學位導師隊伍不完善

在擴招的背景下,公共衛生專業學位碩士數量不斷增長,而公共衛生專業學位碩士導師數量不足?,F存導師隊伍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組成。校內導師大多數科研能力較強,但缺乏公共衛生領域的實踐;校外導師一般由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醫院等高級職稱教師組成,其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實踐能力較強。校內導師對公共衛生專業碩士科研指導較多,以實驗室和理論研究為主,培養方式與學術性碩士沒有明顯差別,難以達到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目標。校外導師由于缺乏經費、地域限制等原因,難以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指導。

(四)教學質量評價依舊存在不足

教學質量評價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重理論輕實踐;重教師教學評價,忽視學生對課堂內容難易程度、教學方式方法評價;現有評價指標不合理,缺乏對專業課程考核的針對性[7]。

(五)畢業考核要求未突出專業碩士培養目標

2003年關于《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指導性培養方案》中,強調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的論文工作,根據公共衛生的實際需求開展研究選題,以凸顯課題的實際意義與應用價值。選題應緊密結合衛生工作的具體實踐,因此MPH畢業論文的主要形式既可以是高質量的現場調研報告,也可以是針對實際問題提出的科學合理的研究設計方案,或其他科研文章[8]。論文應體現研究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提供一定的措施與改善辦法,具備相當的實踐運用價值。如今,對公共衛生碩士專業論文考核要求仍與科學學位論文要求相同,沒有針對性的實施考核標準。

二、解決實施方法

(一)“5+3”模式

大部分院校招收預防醫學學生均為五年制,都是本科畢業,待遇無差別,所以可能會有招生困難、學生就業無差別的弊端。95%以上院校是五年制,在此基礎上,出現“5+3”模式,即五年本科與三年碩士。臨床專業早已實施并已取得較好的成效,但對于預防專業,“5+3”模式仍難以實施,因為臨床專業的三年碩士培養是在醫院進行的,學生有經濟來源,而預防醫學若采用此模式,三年的經濟壓力可能需要學生與家長自己承擔。為了預防醫學教學改革的發展,仍需積極探索新的培養模式。

(二)合理改善教學

學校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單位,師生需及時溝通,采納合理的教學建議。在制定和修訂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培養方案時,應積極征詢一線教師的意見。合理設置課程,除專業必修課外,提高研究生選課的個性化,減少專業關聯不強的課程。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設置統一的考核標準。增加案例分析、專題講座等學時,使學生了解公共衛生領域的新發展[9]。

(三)轉變培養方式

在社會實踐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期間至少安排一個月進行實踐學習,并完成相應的實踐報告;在理論知識課程方面,應分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并采用學分制度;在課題研究成果方面,要求畢業論文撰寫切合實際,緊密結合研究成果對現實生活具有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10]。首先,學生要深入基層,于疾控中心、醫院等單位實習6個月以上。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撰寫調研報告,進行定期匯報,提高實踐成績在研究生總成績中的比例。其次,建立“雙導師”制度,即校內導師與行業單位教師聯合指導。校內導師負責理論知識學習的指導工作,校外導師負責實習實踐、項目研究、實際調研、政策研究等實踐環節的指導,促進研究生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共同提高。同時,進一步健全“雙導師”評價機制,對導師設置具體的申請、考核標準,以推動“雙導師”制度和合理課程設置的和諧發展[11]。

(四)轉變教學方式

研究生教學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從上到下的“填鴨式”教學;另一種是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前對某個專題進行文獻查閱,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后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對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因而在設置研究生課程時,應當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如引導研究生關注本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同時也應當在授課方式上做出調整,避免“填鴨式”的教學,提倡研究生自主討論,提高課堂參與性[12]。同時增加案例教學課時,聘請或邀請擁有豐富現場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對學生面對面進行教學指導,討論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對前沿學科進行探討。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對今后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公共衛生領域實際問題進行思考[13]。

(五)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作為研究生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明確了研究生的課程內容、學時及學習進程[14]。合理的課程體系對研究生課程建設、提高培養質量有重要影響。全國各高等院校MPH課程通常由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組成,院校之間的課程設置有較大差異,但綜合來說我國MPH課程設置與國外MPH課程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由于我國MPH培養還處在探索期,每個院校的培養人數有限,根據個人情況有針對性地開設多門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暫時還無法實現。但MPH的課程設置應圍繞能力培養需求設置相關課程,并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強調重視方法學課程。借鑒歐美成熟的課程體系,設置完整的課程體系模塊。充分利用當前發達的信息技術,開設MPH網絡課程,各院校積極合作實現網絡教育資源共享,并建立起合理、可行的網絡課程考核制度,促使學生的理論學習個性化、多樣化。

同時,培養單位按照實際發展需求,積極與各高校、行業單位合作,共同開設課程。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層次分明、交叉滲透、形式多樣、立體開放的課程結構。鑒于公共預防事業的特殊性,后期會深入人群進行基礎調研,學生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課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與人交流的方式方法,比如傳播學的應用,本專業的學生沒有開設相關課程,這也是一種缺失。所以應該考慮開設人際交往、傳播學等相關的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學科間重復教學的問題,這就需要不同學科教師之間加強交流與討論,將重復內容做到一次教學,再次加深印象,而后交叉應用。加大實驗教學設備投資,努力籌備高端教學、實驗設備。

(六)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研究生導師的教學素質決定了研究生的人才培養質量,所以教學管理工作的良好實施是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15]。實習單位指導教師是促進全日制畢業生實踐性和適用性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校外導師隊伍建設投入明顯不足,隊伍建設缺乏長遠規劃。建設規范嚴謹的導師考評與獎懲制度,強化對基地與導師的有效監督管理,細化對實習基地的評價,研究生教育質量才會不斷提高;同時要強化校內教師的實踐能力,鼓勵校內教師到實踐單位學習實踐,增加對實際工作的認知,了解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理論學習,提高所培養研究生的崗位勝任能力。最后,要加強“雙導師”聯系與合作,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密切聯系,形成交叉培養模式。

(七)建立健全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為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能力的水平,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設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評價指標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課程評價包括:政治課統考成績、獲獎情況、違紀情況、外語水平、入學成績、心理健康及體檢情況等;(2)導師評價指標包括:導師學歷職稱、在研項目及科研成果、指導學生情況、發表文章數目及層次等;(3)教學指標包括:教學制度、教學計劃、授課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前沿性、實踐性及交叉性、考核制度的嚴格程度等;(4)實踐指標包括:實踐管理制度、實習大綱、輪轉安排、出勤情況、相關科研、醫德醫風講座、教學督導組評價等;(5)畢業考核包括:論文選題、開題、預答辯、答辯要求嚴格程度;論文規范程度、盲評情況,優秀碩士論文比例、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崗位勝任能力評價等。

總之,通過不斷的探索,我們期望能探索出適合我國的MPH培養道路,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遲慧敏,翟慶峰.我國全日制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2):69-71.

[2]裴蓓,董媛媛,蔡泳.全日制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問題與探討[J].時代教育,2018(1):97-98.

[3]劉博.高等中醫院校公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65-67.

[4]黃沛力,吳萍.預防醫學研究生培養服務質量差距分析及提升策略[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6):976-979.

[5]馬婉貞,蘇榮健,葛炳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對于促進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20,37(35):81-84.

[6]王玖,趙擁軍,曹高芳,等.公共衛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9,42(4):307-308+315.

[7]劉麗芳.醫學院校教學質量評價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11):3-4.

[8]任曉娟,蘇澤強,張越,等.國內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培養現狀及思考[J].慢性病學雜志,2019,20(6):827-830.

[9]蔡映輝.評估與“金課”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9(5):49-54.

[10]景素霞,張愛蓮.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衛生軟科學,2015,29(12):780-782.

[11]何暢,左軍,關曉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優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0):446+448.

[12]湯銳,余宏杰,王明輝,等.基于服務質量差距模型的預防醫學研究生培養質量研究[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9(1):55-58+85.

[13]黃麗華,張楠,趙紅英,等.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后的MPH培養模式思考[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9):181+183.

[14]王重建,李玉倩,周浩,等.醫學碩士科學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8):1350-1353.

[15]毛振興,霍文倩,魏丹丹,等.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狀況調查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9,30(10):734-738.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of Public Health Major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DU Wen-qi, LI Bin, WU Zi-yi, WANG Rui-chen, ZHANG Hai-qing

(College of Medicin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occurrence of new infectious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the demand for high-level public health talents is imminent. At present, the national medical schools have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public health talents. How to cultivate competent public health talents is very critical.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some well-known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rough interviews, this paper analyzes public health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our country from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teachers and tutors, th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and the graduation thesis assessment, etc., and preliminar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ublic health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of public health postgraduat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graduate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歡
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探究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職業性的缺失與對策研究
速錄專業 “三個一” 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高??蒲袌F隊與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