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建設融入《布藝產品設計》課程的研究

2022-06-25 22:38徐白虹曹琴
現代商貿工業 2022年14期
關鍵詞:思政課程

徐白虹 曹琴

摘要: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求真、求美的目標,在藝術課中嵌入思政教育內容,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何科學地發掘蘊藏于藝術課程中的思政教育之價值,使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得以正確有效地發揮,是本文所探討的關鍵點。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紅色文創;思政課程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68

“藝術是反映時代的,也服從和服務于時代”。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求真、求美的目標,在藝術課中嵌入思政教育內容,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何科學地發掘蘊藏于藝術課程中的思政教育之價值,使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得以正確有效地發揮,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道迫切而深刻的課題。

在這樣的思路建設指導之下,人文藝術學院布藝工作室的教師們重新思考了《布藝產品設計》這門課程的基本建設方案。藝術專業學生的特點是形象思維能力活躍,動手能力強,但對于非專業領域內的純理論教學內容接受度低。因此,如何在一門藝術實踐課中融會貫通地加入可以觸動學生興趣點、貼近生活的思政教育素材,是課程設計的重點。在經過系統的調研、相關領域的學科研究之后,我們決定以“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課程主題,切入到整體課程設計之中。

從傳統地域文化上來看,大運河江蘇段文化可分為四種:(1)以徐州、宿遷為代表的“楚漢文化”。楚漢文化是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為中心的區域性文化,楚漢文化融合先秦黃河、長江兩大文化體系,是兩漢文化的先聲。(2)以淮安、揚州為代表的“淮揚文化”?;磽P地區位于長江南北,緊挨京杭大運河,呈現出古、文、水、綠、秀的地域風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清新優雅與豪邁超俊相結合的顯性特征。(3)以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南文化經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4)以南京及周邊為代表的“金陵文化”。南京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教中心,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衣冠南渡中的中原主流文化與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南北交匯、開放包容的文化。

從歷史傳承上來看,大運河江蘇段擁有28處運河遺產地,其相關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極為豐富,這些文化元素都可進行挖掘、傳承與活化。從紅色文化教育上看,作為東部重要省份,大運河江蘇段擁有相當數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以進行研究與符號再設計。

1建設方案

在課程建設中,圍繞“思政指導下的非遺傳統文創布藝產品”這一中心思想,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由表及里地完成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技藝指導。在“調研、觀摩、感悟、設計、創意、制作、展覽”的系列課堂行為之后,完成最終目標。主課程計劃采用案例教學、項目化課程、參觀調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完成布藝基礎技能的前提下,結合大運河江蘇段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元素,制作與開發系列布藝產品和文創產品。課程首先需要掌握布藝產品制作的基礎理論知識,能熟練運用縫紉、拼布、雕刻、刺繡、結繩等技藝制作出相關的布藝產品。

2課程設計

本課程總課時72,授課時長為9周,平均每周8課時。

(1)融入性:注重思政元素和課程內容的契合性,不孤立、不突兀。例如,在介紹雕刻工藝時,選用南京長江大橋和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為項目設計點,讓學生先進行相關素材的搜集,然后進行圖案繪制,最后進行雕刻。這樣在搜索資料學習雕刻技藝的同時,又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2)時代性:注重思政點的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徐州市時,前往馬莊村黨員活動中心,從非遺傳承人手中買下香包,盛贊“真棒”。而學生在制作徐州香包時,也正好可以和時政與黨建教育進行結合,宣揚愛黨愛國的情懷,激勵學生。(3)職業性:在課程教學中,以大國工匠精神激勵學生,以優秀傳統文化來熏陶學生。在課程中,會融入真實非遺手工藝人的事跡與作品,讓學生體會真正的大國匠人精神,讓他們了解到作為一名設計師所必需秉持的敬業和愛心。(4)創新性:圍繞課程主題,以大運河文化作為項目課程的設計方向,通過發掘大運河江蘇段四大文化區域的文化元素,與布藝文創設計相融合。通過課程作品展,把大運河文化向全校師生傳播,同時利用新媒體,擴大作品影響力。推薦優秀的作品參加各類設計比賽,并支持學生創新創業。(5)連貫性:考慮到大運河文化素材非常多,可以設計和建設的系列也非常豐富,我們計劃用2-3年的時間,逐漸發掘大運河江蘇段各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紅色文化元素,開發系列文創產品。

在具體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的教學內容與安排如下:在布藝產品的理論知識模塊中通過介紹中國傳統詩詞文化——孟郊《游子吟》導入我國歷史悠久的布藝文化;在布藝產品制作的基礎技法模塊中,通過帶領學生實地調研南京云錦博物館,了解金陵非遺文化;在布藝產品中的拼布工藝模塊中,我們通過教授學生制作徐州香包來順帶了解香包文化歷史,從而衍生到楚漢文化;在布藝產品中的結繩工藝模塊中,通過編織中國結及相關的耳環、項鏈等飾品了解中國古代飾品文化和裝飾工藝;在布藝產品中的圖案設計中,我們選擇了南京長江大橋和周恩來紀念館來作為范例圖案,通過這些圖形的創作來了解金陵紅色文化和淮安紅色文化,在布藝與文創產品設計模塊中,我們指導學生進行綜合創作,以大運河江蘇段沿岸城市中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為主題,發掘更細節的文創元素,開發系列性的布藝文創產品。

3結論

我們需要探索“教學做創”一體化的“思政+非遺+布藝+文創”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秉持“工藝為先、思政貫通,文脈之上,匠人精神”理念,利用課程作品展、相關比賽與展會、網絡新媒體,將課程思政化的成果推向全校師生和社會,真正做到“藝術服務社會、思政指導雙手”,擴大思政文化課的傳播廣度和深度。讓思政成果實體化、系列化、可交流、可展示、可分享。真正做到兩者的融會貫通。同時在課程單元中融入富強、愛國、敬業、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崇與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技藝的習得同時,形成思想的協同效應,讓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更加認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藝術觀。

參考文獻

[1]劉興.紅色文化在文創產品設計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傳媒論壇,2020,(05).

[2]倪婕,趙寅.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24).

[3]陳墨,余隋懷,王偉偉,等.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方法與路徑[J].包裝工程,2019,(24).

基金項目:本文為南京旅游職業學院2020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布藝產品設計》的建設成果。

作者簡介:徐白虹(1984-),女,漢族,安徽合肥人,碩士,南京旅游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工藝美術;曹琴(1982-),女,漢族,南京旅游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工藝美術、環境藝術。

猜你喜歡
思政課程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思考
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法治觀培育的路徑創新
現代職教理念在思政課程中的運用
大學城網絡空間與高校思政課程有效整合探析
基于MOOC理念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究
淺談獨立學院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
“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的制度創新
“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創新與思考
對高校思政課程創新的探索
傳統節日德育資源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