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而化之,融則合之

2022-06-25 10:54周燕紅
快樂學習報·教育周刊 2022年21期
關鍵詞:文化融合

周燕紅

摘 要:本文結合怒江班學生文化疏離感個案,探討個案文化疏離感產生的成因,采取語言融合、行為融合和情感融合等文化融合的應對方式來緩解怒江班學生的文化疏離感。

關鍵詞:文化融合;文化疏離感;怒江班學生

疏離感是個體與周圍的人、社會、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種關系網絡之間,由于正常的關系發生疏遠,甚至被支配、控制,從而使個體產生了社會孤立感、不可控感、無意義感、壓迫拘束感、自我疏離等消極情感。文化疏離感是指處于交叉文化中的個體因文化差異而對母體文化和主流文化產生分離感、孤立感、被控感、不和諧感等消極情感。文化疏離感是衡量多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個體適應和認同的重要指標,通過探究文化交融過程中出現的文化疏離感,可以更好地避免民族文化交融過程中個體的文化不適應和文化不認同的問題,有助解決個體在文化沖突中面臨的問題。

怒江班是怒江籍學生到珠海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一種辦學模式,是珠海市對口怒江州教育扶貧項目專設的班級。如何讓怒江班學生擺脫文化疏離感,全身心投入在廣東省珠海市的學習、生活,是本課題探究的方向,以下結合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校怒江班的個案來分析。

一、案例背景:

F同學,女,珠海市理工學校第一批對口怒江州教育幫扶任務迎來的怒江班學子,就讀計算機應用專業。從課題采用《青少年學生疏離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和《心理彈性量表》三份量表對怒江班學生開展調查的結果顯示,F同學具有中度的疏離感,其中,社會疏離感和人際疏離感屬于中度水平,環境疏離感也達到中度水平,可見F同學對珠海的環境、氣候、飲食、習俗存在較強的不適應感。

從家鄉來到珠海的第一個月,F同學十分思念家人,特別是因父母離異,大姐出嫁而成為留守兒童的十歲妹妹讓F同學牽腸掛肚。由于十分思念,她無法融入眼前這座城市;因為氣候、飲食等導致的水土不服,F同學的胃病復發。身體的不適,讓她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F同學原本個性豪爽直率,看不慣班上個別愛挑事的同學,她跟一男生吵起來,雙方動了手,后來,事情雖然處理,但F同學內心不免失落。跟同學的沖突,讓F同學漸漸變得沉默,不愿與人溝通。

二、問題分析:

F同學從怒江來到珠海求學,由于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不同,剛開始很難融入本地學生圈,甚至產生人際沖突,具有中度的文化疏離感,主要包括:

文化孤立感。主要表現在對本文化的感情而排斥他文化的感覺,F同學由于對家鄉的十分思念,對異文化的陌生,導致她在與珠海本土文化個體交流中出現困難。

文化差異感。F同學背井離鄉,由于地域、飲食、語言、習俗等差異而漸漸出現各種身心適應不良的情況,自身不愿意融入異文化當中,產生有別于珠海本土文化的感覺。

文化不和諧感。以對環境和文化習俗的不認同、不適應為主要體現。F同學在與珠海本地個別學生相處時發生沖突,也發現了在粵文化為主流的珠海與自己的母文化有很大的區別,進而產生自己的文化被忽略的感覺。

三、應對措施及成效:

文化適應是不同文化群體間的相互接觸導致群體及其成員心理上和文化上變化的現象和過程,也稱為文化融合。結合F同學產生文化疏離感的原因分析,筆者建議采取語言融合、行為融合和情感融合等文化融合的方式來緩解文化疏離感。

(一)在語言融合中溝通交流,拉近距離

在文化接觸階段,F同學產生文化適應壓力,是個體對新環境的一種正常的應激行為,而對異文化的陌生感是其中的影響因素。本課題通過開設相關的語言專題講座,讓怒江生對珠海本土語言產生興趣,打開粵文化的認知大門,降低他們對粵文化的陌生感。

(二)在行為融合中啟動思維,融入異文化

個體進入跨文化區域,意識到文化差異,會出現驚訝、焦慮、厭惡和憤概等情緒,甚至是無法適應新環境的無力感。在文化適應過程,建議F同學積極參與多樣的文化專題活動,感受濃濃的江海情,緩解文化疏離感。譬如在“博覽珠海史,融合文化流”為主題的參觀博物館文化之旅,F同學和怒江同伴一起走入博物館,了解珠海的文化,思考文化差異,通過自身內化融入到異文化中。參與組織“師生同享闊時宴,江海情誼相扣連”等歡度闊時節的晚會,在參與安排活動的過程中考慮兩種文化的融合,有助于F同學自我消化文化差異感,在文化互動中加強情誼,F同學也感受到自身文化的被尊重感,融入本地學生圈,漸漸有歸屬感?;顒邮禽d體,經歷造就涅槃,相比剛接觸階段,F同學發生明顯的改變,開始打破沉默,主動與人交往,文化疏離感得到緩解。

(三)在情感融合中將心比心,架起心靈的橋梁

在關注文化差異給F同學帶來苦惱的同時,給予F同學青春期的情感支持,這有助于F同學調節情緒,走出陰霾。在與個別本地學生發生沖突后,理解和給予客觀的意見,對F同學來說,是一種關心;在遇到學習問題時給予適當幫助,對F同學來說,是一種愛護。同時,發現F同學有語言天賦,鼓勵她到廣播站面試和參與演講比賽,對她來說,是一種支持。最終F同學憑著才華和努力脫穎而出,在學校舉辦的大中型晚會中擔任主持,在演講比賽中獲得好成績,F同學自信心倍增,在情感共鳴中,其文化不和諧感得到緩解。

結語

通過在珠海三年的中職學習,F同學蛻變成一名優秀的畢業生,從后測數據看,F同學文化疏離感降為輕度,她的文化疏離感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逐漸降低。普及到每一位怒江班的同學,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是本課題渴望的目標。以講座的方式在認知中融合,以活動的方式在行動中融合,以心理輔導的方式在情感中融合,這是本課題在應對怒江班學生的文化疏離感中踐行出來的經驗,這將有助于日后探究來自不同地區學生在珠海學習的跨文化融合。

參考文獻:

[1]張勁梅.心理學視野下西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2).

[2]李加莉.文化適應研究的進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03).

猜你喜歡
文化融合
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論高校師生文化沖突與整合
淺析儒釋文化融合對石恪繪畫的影響
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內容及途徑分析
基于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樂教學模式探討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跨文化視角下對《喜福會》的解讀
美國社會中苗族移民的文化融合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隱憂
解讀美劇流行的文化原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