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生命教育維度觀照傳統文化教育的生活化與實踐化

2022-06-28 05:22車鳳
中國教師 2022年6期
關鍵詞:生活實踐傳統文化教育生命教育

車鳳

【摘 要】由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內涵和精神價值的理解尚有不足,當前的教育工作者更多把傳統文化教育視為知識教育和課外活動教育。事實上,只有從生命教育的高度和維度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并且真正實現教育的生活化和實踐化,才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時代內涵,也才能充分實現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保障作用,發揮立德樹人的價值。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 生命教育 生活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成為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2019年12月,中國教育學會制定了《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的詳細界定和設置。

近年來,傳統文化教育被逐步系統地融入了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體系,相關學科的統編教材中已經融入濃濃的“中國風”,各地學校也廣泛開展了中華經典吟誦、詩詞大賽、國畫書法、戲曲欣賞、古代天文歷法、中國古代建筑文化、中華服飾、中華茶藝、傳統工藝美術等各種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和社團活動,或吟或誦,或歌或舞,或寫或畫,生動活潑。然而,在熱熱鬧鬧的表象之下,傳統文化教育的一些本質性問題似乎并未得到深入解析和真實面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目標也依然任重道遠。

總體說來,其中最主要的問題集中在:第一,學校和教師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價值認識不到位,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比較普遍;第二,知行分離問題突出,道德踐行無法落實在生活中,學校和家庭、社會的協同教育機制遠未建立起來。對此,廣大教師應從生命教育的高度和維度重新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筆者也試著在此提出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化和生活化的一些實施路徑。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本質是多維和諧的生命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可以說是外延廣、內涵深。在實踐中,不管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還是社會大眾,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解常常具有窄化和形式化的誤區。

通常情況下,校內的傳統文化教育包含國學經典、文化常識和技能技藝等多方面內容。教材體系中融入的傳統文化內容,在形式上通常就是漢字、詩詞、古文等知識點和文學常識。由于長期以來學校皆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偏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似乎學生能夠背誦一定的經典篇章和傳統文化知識,就是一種教學效果的展現。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含攝生命教育的首要命題

顧明遠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本源和前提,又是教育的本質和全部?!鄙逃卮鸬氖滓},是人為什么活著和怎樣活著。這兩個終極命題的答案直接決定了人為什么要學習,要立一個怎樣的人生志向的問題?!墩撜Z·述而》中,孔子講到自修目標同時也是教學的目標,正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意為把生命的目標確立為向道,把做事的原則確立為道德,把與人相處的依據確立為仁愛,把知識和技能作為載體和路徑,進而充實生活和提高修養。通過這段孔門的“教育綱領”,我們不難看到:孔門雖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學內容,但夫子從來不是以知識和技能作為教學核心的,相反,那些只是道、德、仁的載體和形式。

對此,朱熹進一步解釋:“蓋學莫先于立志。志道,則心存于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币獦淞⒑陚サ娜松鞠?,把“道”作為目標引領時,人就能不離做人的根本,就能不因為一己之私而德行有虧,就能不被物欲所牽絆和綁架。否則,任何的知識和技能都是沒有靈魂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也說“君子不器”,一個致力于成為君子的人,到什么時候都不能淪為知識的“器皿”,把自己物化。

2018年,第24屆哲學大會在中國召開,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仡欀袊糯慕逃齻鹘y,教育的靈魂和根本目標正是“成人”?!俺扇恕钡谋举|,正是生命教育的第一要義。關于怎樣才算“成人”,正是今日廣大教育工作者對于生命教育的探討的核心。錢穆先生曾說:“惟其中國人之學,主要在如何培養一理想完整之人格?!盵1]有了理想完整人格,一個人就從按照本能活著的自然人變成通過文化的熏陶能戰勝習氣和低層次的欲望、達到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的理想人。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向生命的和諧狀態

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教人如何存在。生命教育的另一個核心目標,是教人認知和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與他人的和諧,與天地自然的和諧,與自我的和諧。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關于人際和諧的學問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個體,必然具有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懂得人際交往的原則和界限,因而能建立與他人的良好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經典中包含大量關于人與人關系的指導性原則和理念,對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有很大的啟發意義。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關于家國、孝道、交友、師生等關系的探討,也需要我們結合時代內涵,進行遴選取舍,當下轉化。

以“孝”的倫理精神為例,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孝”的內涵?!靶ⅰ辈粌H是為父母提供物質保障,同時也包括良好的交流態度,這能夠激發學生內心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恩,無疑能對親子關系的促進和優化起到正面作用。然而,作為教師也一定要認識到:傳統的“孝”的含義,從來不是“盲從”,而是帶著自己的思考去判斷父母行為的正確與否,當父母發生原則性的錯誤時,孩子應該表達出不同的意見。這正是《孝經·諫諍章》中孔子明確指出的“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在當今知識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社會中,“孝”更加不再意味著一味的“順”,而是要秉持著內在對父母的愛和尊重,用恰當的方式與父母溝通和探討。

又如交友問題,由于“五倫”關系中包含朋友關系,古人對此也有相當多相關的論述,不管是對今天的成人還是青少年群體,都有非常重大和切實的借鑒意義?!墩撜Z·公冶長》中,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闭f晏嬰這個人善于與人交往,時間長久了,大家熟悉了,依然會很尊敬他。教師在引導學生如何相處時不妨帶大家對這則內容進行深入探討:為什么晏嬰可以做到這樣,而平時人們一旦相互熟悉之后就會缺少應有的敬意呢?青少年把友誼看得十分重要,但常常因為不懂得交往的分寸和彼此間的相互尊重而斷送友情,如果能把儒家的交友之道領會于心,會更好地幫助他們處理特殊年齡段里這一重大“課題”。再如《論語·顏淵》篇中,當學生子貢問如何交友時,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币鉃椤皩ε笥岩艺\勸告并和善引導,如果對方實在不聽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梢哉f這一條的可操作性也極強,不管對哪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甚至對其一生的人際交往都會產生莫大的影響。

(2)“天人合一”道盡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關系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對當下的教育也具有極高的啟發意義,它既包含了教育中應當傳遞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也蘊含了個體對于生命價值的珍視和省察。

中國文明根源于鄉土?!兜赖陆洝酚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意為“天地生養萬物、愛護萬物就是最偉大的功德”。中國古人正是在晴耕雨讀中與自然連接和對話,汲取天地生命能量的。從物質自足到精神自足,在讀書和勞作中,他們體驗到了生命的充實和崇高。

中國古人“貴生”,《荀子·王制》通過比較指出:“水火有氣(作者注:氣,意為活動、氣息)而無生,草木有生(作者注:生,意為滋長)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作者注:義,意為道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币粋€內心和諧、與自我和諧的個體,顯露出的也必然是與天地萬物的和諧。一個漠視生命、殘害生命的人,其內在的自我也一定是分裂和扭曲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詩人泰戈爾才說:“對人的教育應是符合人性的教育。它應使受教育者生命更健康,人格更完美,個性更突出,心靈更自由,與世間萬事萬物更和諧相處?!盵2]《禮記·禮運》中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人在天地萬物中間,所處的位置很重要,一言一行都影響到整個世界的變化。這些內容一方面在強調人的尊貴和生命的可貴,另一方面也表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綜上,中國傳統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全方位體現了生命教育的訴求和主張,并且涵蓋了從幼兒到成人的全部生命歷程。北京大學著名學者樓宇烈先生強調傳統文化教育要“契理”,這個“理”就是傳統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這其中包含了一個人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各個維度,對于人際和諧、天人和諧和自我和諧都具有綱領性的意義。

如果說每位學生的生命是一臺電腦,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技能技藝就是諸多的應用軟件,詩詞歌賦、吹拉彈唱是讓人錦上添花的本領和光環,但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價值所對應的卻是電腦的操作系統,是思維模式和人格養成。任何時候,教育的最終成果不僅是知識,更是人格。一個人僅有知識是不夠的,誠如梁啟超先生所言:“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盵3]術可以承載道,但永遠不能替代道。

二、傳統文化教育的生活化和實踐化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確提出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其“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只有注重實踐與養成,讓傳統文化教育融入生活的時時處處,才能在情境中潛移默化地達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1. 實踐育人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和靈魂

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最高原則??鬃油瞥纭霸G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墩撜Z·子路》里有這樣一句話:“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意思是把《詩經》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交使節,卻不能獨立地辦交涉。這樣的話,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儒家的教育,根本目標是身心學的教育,推崇“君子之學,以美其身”。王陽明更是明確指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表示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并告誡弟子“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一脈相承之下,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必須以生活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素養和能力為中心,而不單單以知識和考試為中心”“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慕逃鲝?。

學習方法上,中國傳統的教育也緊緊圍繞實踐?!墩撜Z·學而》是整部論語的開篇,第一章即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其中大有深意?!傲暋弊值暮x,常常被簡單粗暴地解釋為“復習”“溫習”。事實上,習的繁體字為“習”,《說文解字》中將其解釋為“習,數[shuò]飛也”,本意為小鳥多次練習飛翔,這其中強調的就是實踐。當我們學習了一種理論、一個道理,能夠在實踐層面行出來,那么必定會感覺到樂在其中的滿足感了。反之,按照通常的解釋,把一遍一遍地做練習題、背單詞當作復習和溫習時,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其中的“不亦說乎”的。了解了實踐育人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教師們便會真正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真諦。

2. 生活化與實踐化的路徑

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生活化和實踐化,國家和教育部已經做出了很多制度安排,如推動形成有利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盡可能融入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等。在此,筆者仍想從青少年教育的層面提出幾點想法和建議。

(1)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價值融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轉型和環境的變化,學習困難、校園霸凌、情緒障礙、游戲成癮等青少年發展方面的問題日益嚴重。相關研究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28.4%[4]。對此,很多學校開展了心理健康篩查、設置了心理健康教師崗,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但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疏導和解決的效果有待提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厚的“心”學根基,歷代心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教育家,在安頓中國人身心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理論和經驗。如《論語·子罕》講“仁者不憂”,仁者坦蕩樂觀,安寧幸福;《禮記·大學》講“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品德可以修養人的身體,內心寬廣的人身體也會安泰。

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徐凱文教授始終在嘗試探索基于中國文化和古代哲學的“青少年抑郁的文化療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心理教師和德育工作者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構建優秀傳統美德和倫理資源,立足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特色心理教育,結合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方法,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務。

(2)學校與家庭進一步聯動協同,共同立德樹人

目前,大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體還是教師,場所仍局限在校園,手段主要依賴于課本,還沒有形成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支撐的教育局面。自2022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該法案提出了家庭所要承擔的相應責任。其中第三條明確規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這是以法律的形式強調了家庭的文化教育責任。第四十一條又明確了“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根據家長的需要,邀請有關人員傳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組織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對于家校聯動中學校一方的職責也進行了明確。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對于文化理念和文史知識的傳達必須和家庭生活中的成員互動、活動安排相配合,才能真正起到育人作用。比如,對節日文化的理解,就必須輔以家庭成員的集體行動:春節時全家守歲,讓孩子體驗家文化的傳承;清明節祭祖掃墓,讓孩子懂得慎終追遠的意義。沒有了家庭的協同,就只會剩下刻板的“死知識”。

(3)借鑒耕讀教育傳統,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勞動教育賦能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以來,勞動教育成為全國范圍學校的一個教育重點。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開展耕讀教育”的要求。當下的中小學勞動教育最受詬病的典型問題,正在于“有勞動,無教育”現象,往往把勞動教育簡單理解為動動手、流流汗,與德智體美的教育割裂開來,更沒有真正挖掘勞動教育的人文內涵和育人價值。

事實上,傳統經典中包含大量與動植物相關的知識素材,也蘊含了關于耕讀、勤儉的許多哲理。比如,《詩經》305個篇章中,有153篇提及了各種植物;又如,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人對自然、勞作的審美表達,《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傳統人文精神,都可以為勞動教育注入多元的文化內涵。從實踐內容上可以加強城市與鄉村學校的互動,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環境開辟勞動教育的新場域,培養學生對土地和自然萬物的親切情感。

中國夢的實現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離不開傳統文化教育,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讓中國青少年生命充實、健康成長同樣離不開傳統文化教育。唯有在生命教育的高度和維度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唯有從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去功利化的教育合力,創設真誠無私和知行合一的教育環境,傳統才會煥發出它新時代的生命力,國人才會在精神上找到回家的路。

參考文獻

[1]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歷史與文化論叢(第42冊)[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153.

[2] 劉自覺.人性化:泰戈爾教育思想主題初探[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3): 79-81.

[3] 梁啟超.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演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170.

[4] 劉福榮,宋曉琴,尚小平,等.中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的Meta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0,34(2):123-128.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

責任編輯:孫昕

猜你喜歡
生活實踐傳統文化教育生命教育
關于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探討
試分析提高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數學課堂如何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探究
淺談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培養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關于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數學課堂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