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志愿服務對于師德建設的價值

2022-06-28 05:22劉文華?畢詩文
中國教師 2022年6期
關鍵詞:現象學

劉文華?畢詩文

【摘 要】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志愿服務進入新樣態。采用現象學的視角,觀照教育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的真實體驗與成長,不難發現教育志愿服務不僅承載了創新師德教育路徑、提升教師職業認同、改善教育生態環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教師形象等豐富的師德建設價值,而且彰顯了德福一致的師德教育價值取向,對破解師德建設的現實困境、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思路。

【關鍵詞】教育志愿服務 現象學 師德建設價值

志愿服務是人類奉獻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教育志愿服務也由星星之火漸呈燎原之勢,已成為部分教師的生活方式。近年來,山東省中小學師訓干訓中心依托山東省教師教育學會教育志愿者分會,從中小學、大學專業教師中招募教育志愿者,面向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教師,持續開展義務送教、送培和指導等教育志愿服務。先后參與了國家和省級教育扶貧攻堅、教育援助、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20年疫情防控應急性教育志愿服務等項目。為了分析考察教育志愿服務的師德建設價值,我們采用開放的方式,從多元體驗視角,邀請受援者及受援地領導、教師志愿者及派出單位領導等不同角色,真實地描述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體驗、思考、成長的現實樣態,嘗試通過現象學的考察與研究,探究教育志愿服務蘊含的師德建設價值與意義。

“現象即體驗”是現象學的基本觀點之一,強調從最初看到的純粹現象中認識事物?,F象學研究即生活體驗研究,是質性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秉承“面向事實本身”的研究立場,堅持現象與本質的不可分性,通過對多個個體在經歷某一現象時體驗的描述和分析,把體驗還原到事物或現象的意義或本質。其最終研究目的在于系統性地揭示和描述生活經驗中的內在共同本質或意義結構。作為教育志愿服務的設計者、參與者、觀察者、研究者,我們通過研讀不同教育志愿服務項目不同角色(見表1)的感悟、體驗,摘錄有代表性、有意義的陳述和語匯,從中歸納和提煉意義單元和主題,制定主題匯總表,將核心主題進一步串聯起來,形成一般性的描述,再綜合一般性描述得出研究結論和建議。

一、教育志愿服務體驗的現象學分析

我們從不同角色參與志愿服務的眾多感言中摘錄了16條與師德建設相關的體驗描述,分教師志愿者、受援地教師和教育行政領導、志愿者派出單位領導和項目組領導三組,分別進行意義單元提取和主題提煉。

1. 教師志愿者體驗摘要與主題提煉

A1: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诤⒆觽兡抢?,我學會了如何種下希望;在漫漫人生路上,采擷到無數朵驚喜。支教是在一段時間做了件影響一生的事。感恩生命中的相遇!

A2:我的心里充盈著滿滿的感動和被需要的幸福!回望來時路,彝海結盟續新篇,教育幫扶付真情!感謝生命中的美好遇見,這是我從教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最美的懷戀!

A3:此次行走,于別人,是為了喚醒,點燃,激發。于自己,是尋找一種適合表達的教育姿態,是一次觸摸滾燙生命的體驗。我愿意追逐光明—做一名文明和力量的傳遞者,為大涼山,為無數需要我們的孩子們,帶去溫暖和希望。

A4:身為一名支教教師,幸福莫過于被需要、被感動、被惦記。在半年的支教生活中,這種幸福是如此的真切。我想,這是對付出最美好、最慷慨的回饋。如果還有機會,我還會選擇到邊遠山區支教!……時光可以帶走我最美的年華,歲月可以刻畫我老去的容顏,但我內心對教育的那份情懷,始終停留在記憶的最深處,它明媚了歲月,渲染著生命。

A5:120多個日日夜夜,有艱辛也有快樂,有感動也有收獲,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充盈了我的人生,讓我的每一天都因奉獻而美好。

A6:我不覺得來做支教工作是一種負擔,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給老師們,讓老師們能夠回去教給自己的學生,我感到很幸福,很快樂。我只是換了一種過周末的方式,這種方式更有意義。

A7:我走進沂源,原本希望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最終卻是沂源走進我的生命,為我打開看世界的另一扇窗!

A8:高校教授長期在書齋里閉門造車,做著所謂的學問,有時感覺生活缺少了應有的味道,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專業價值。做了志愿者,和農村的教師在一起,看到他們因為自己的參與而帶來哪怕一點點的變化,突然覺得自己的專業價值得以實現,自己的生活原來也可以過出這樣的滋味。

對上述體驗進行意義單元提取和主題提煉,結果如表2所示。

2. 受援地教師和教育行政領導的體驗摘要與主題提煉

B1:夜深了,當我看到志愿者老師們不顧長途顛簸,把寢室當教室,還在忘我備課時,我們還能為學習練功的那一點痛而叫苦嗎?

B2:人家志愿者老師這么遠都來了,我雖然快退休了,也要報名參加培訓學習,哪怕能給學生上一節高質量的課,也是一種收獲和心安。

B3:志愿者老師身上滿滿的正能量感染了我,點燃了我久違的工作激情,讓我找回了年輕時的工作狀態,不管怎么變化,我要不改初心,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

C:志愿者不求報酬,不辭辛苦,精心授課,以高水平的專業素養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強烈地感染著每一位參訓教師,喚醒了鄉村教師的職業意識,帶動受援地教師的精神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2015年鄆城縣志愿送教項目結束后,22名符合條件的鄆城縣參訓教師全部自愿報名加入了志愿服務支教團,以感恩之情反哺社會,成為教育志愿者隊伍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教育志愿服務,不僅僅改變了受訓的老師,也改變了鄆城縣的教育生態。

3. 志愿者派出單位領導和項目組領導的體驗摘要與主題提煉

D1:大涼山送教使送教老師提升了境界,收獲了滿滿的家國情懷。想祖國之所想,急祖國之所需,成了送教教師共有的情懷。

D2:大涼山支教不僅改變了大山里的孩子,也影響著支教教師,一次支教就是一次思想洗禮,讓支教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發生著深刻變化。

E1:教育志愿者同時上著兩門課:一門是傳授知識技能的專業示范課,一門是用實際行動展現的鮮活的師德教育課!后一門課效果更顯著。

E2:我們需要一種偉大的志愿服務精神。傳統文化講要“仁者愛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愛人就是由己及人,推己及人,就是要把自己的卓越推及別人,自己好,也要幫助別人好。這是在真正踐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對上述體驗進行意義單元提取和主題提煉,結果如表4所示。

二、“德福一致”是教育志愿服務內含的核心價值

將表2的核心主題進行串聯,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師志愿者在助人和奉獻社會的同時,幾乎無一例外地體驗到了生命的價值和美好,提升了職業狀態、教育情懷和人生境界。這種對美好與高尚的體驗激發、強化了教師的幸福感,凸顯了志愿服務“德福一致”的師德建設核心價值。

道德體驗是一種含有價值判斷的關系融通性體驗。幸福則是一種主觀體驗,主要取決于價值追求與行動、理想與現實、應然與實然等的一致性程度,取決于人的自我實現程度與效能感高低。師德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是教師內在的道德理想、信念、情感、準則與外在的道德行為之間的有機統一。師德建設既有社會價值、工具價值、外在價值,也有其個體價值、人本性價值和內在價值,它不僅僅是對教師的約束與限制,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在職業生活中處理好各種關系甚至利益沖突,構建和諧幸福的職業生活。沒有教師生活狀態的根本改變,沒有對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持,師德建設將是外在的。實踐中常見的師德建設方式往往主要通過師德規范灌輸、考核、獎懲、監察監督、處罰等外在力量驅動,統一規約教師的職業志向、責任和義務,其本質上是一種自上而下、外力塑造的強制發展模式。外在的、強制的制度規范可以確保師德規范的底線,在師德建設的初級階段是有效的,但這種師德教育價值取向上的強制性、功利化、工具化卻往往容易帶來對教師內在生命激情的壓抑,淡化教師個體生命的主體性、復雜性、選擇性、創造性、能動性,導致教師的被動、厭倦甚至排斥狀態。

把教育志愿服務作為一種師德建設的創新模式,以志愿者生命中的“高光”體驗來激發、喚醒教師內在的發展動力,能夠引導教師在踐行師德規范與原則的同時,不斷獲得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勝任感、榮譽感、使命感、幸福感,讓個人生命更加完滿、更有質量、更有價值,從而實現師德建設的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工具性價值與人本性價值、外部價值與內在價值的統一,使師德建設與教師生命成長最終相向而行。

三、教育志愿服務承載了豐富的師德建設實踐價值

通過對表2、表3、表4教育志愿服務體驗的主題串聯,可以發現教育志愿服務釋放出豐富的師德建設實踐價值。

1. 創新新時代師德教育方式

師德教育實踐中常見的以外鑠為主的方式往往因其缺乏教師的自主參與和深刻認同,缺少以情感為核心的意向系統的參與,變得枯燥乏味、少有實效。通過教育志愿服務氛圍的營造與志愿者的示范帶動,教師可以在實踐參與體驗中激發出內生的師德發展動力,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實現對強制灌輸與說教式的師德教育的突圍與超越,是對師德教育方式與路徑的創新。

2. 消解職業倦怠,提升職業認同

教師的職業狀態大致可以分為謀生和養家糊口的生存狀態、服務社會和完善自我的發展狀態、體驗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狀態。因為種種原因,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職業吸引力不足,部分教師常常在生存狀態徘徊,體驗不到職業的價值、快樂與幸福,職業認同感不高,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個別教師甚至頻頻觸及師德禁行行為的紅線。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和參訓教師們互相激勵、感召,在社會擔當和責任踐行中,每個人的價值感、效能感、崇高感不斷提升,從而推進了教師對職業價值的認同和職業狀態的提升。從感言的主題中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教師職業狀態從生存狀態到發展狀態、享受狀態的升華。

3. 優化區域教育生態環境

教育生態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發生、發展和存在產生制約和控制作用的多維空間和多元的環境系統。在整個教育生態體系中,任何一種生態現象都是由多個生態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生成的,每個因子的改變和演化,都會影響到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也形成不同區域的教育生態環境的差異。

教師的師德水平、工作狀態是重要的生態因子。教育志愿服務以其特有的良好態度、風氣、觀念對整個教育系統的價值導向、工作狀態、精神文化、教育質量等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通過教育志愿服務的現場帶入,以志愿者的高尚生活、理想生活示范、引領、優化教育工作者的個人價值系統,使其在具體世俗生活中體會意義的閃亮,從而改善家校關系、師生關系、師師關系,匡正教育生態系統中不盡合理之處,有助于健康良性教育生態環境的營造。

4.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胺瞰I、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與文明、和諧、平等、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相契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體現的當代中國精神及價值追求高度一致。

教育志愿服務作為獨特的道德實踐活動,為教師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實踐載體。通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志愿服務的各環節,使其逐漸內化為參與教師的情感認同與行為習慣,能夠促進教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

5.重塑教師的社會形象,推進社會文明進程

自古以來,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和“師之所存,道之所存”的職業定位,使教師成為百姓心中的“大先生”。教師職業道德不僅在學校內部起著調節教育過程、教育和影響學生的作用,而且還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影響著社會文明進程。然而,近年來教師中一些有悖師德的行為屢屢被媒體曝光,盡管是個別現象,但對教師形象產生了很大傷害,導致教師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守護者角色的式微甚至失落,這與全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職業要求越來越高的期望背道而馳。

通過教育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教師以身示范,講好師德故事,教育行政部門以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志愿者教師的精神風貌、價值追求及其活動成果進行集中展示與推介宣傳,志愿者教師公共責任的履行、公益形象的塑造、公共精神的回歸,可以形成強大的正能量,并逐漸轉化為全社會的情感認同,從而能夠重塑教師崇高道德的示范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的社會形象,推進社會文明進程。

新時代對廣大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師德師風成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各地正在著力落實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師德師風建設日益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熱點。與此同時,教育志愿服務與其他志愿服務一樣,其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師德建設層面,還具有社會文明治理的宏大價值。在大力推行教育志愿服務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推進制度化、規范化建設,逐漸完善機制保障,把偶發的、散落的、個體的教育志愿服務組織起來,讓教育志愿服務成為專業的人所成就的專業服務,更加有序、有效地走入教師、學生、家長的社會生活,為國家鄉村振興大局、國家治理現代化大業發揮更大效能。

(作者單位:齊魯師范學院、山東省中小學師訓干訓中心)

責任編輯:孫昕

猜你喜歡
現象學
教育學研究的新方法
現象學究竟是不是一種方法?
教育現象學視閾下的高職學生學業幸福研究
唯物辯證法與馬爾庫塞的“歷史唯物主義現象學”
感知與意向性
英伽登的現象學文學作品論
具象表現繪畫方法與理論的再思考
現象學: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論危機的突破口
賽博空間體現現象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