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和旅游開發

2022-06-29 21:06徐柳燕
旅游縱覽 2022年6期

徐柳燕

摘 要:浙江省玉環市大麥嶼街道石峰山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村落格局獨特,自然人文資源豐富。本文通過傳統文化挖掘、詩詞民謠整理、家規家訓收集、古建遺存研究,從歷史、文化、社會、藝術等方面對石峰山村進行價值評定。提出在石峰山村的保護和旅游開發過程中,強化“道法自然”的空間精神內涵,引導游客感知傳統文化;植入文旅特色業態,賦予古建老屋新的生命力;恢復戲臺、門樓、村廟等村落文化載體,傳承情懷與記憶;整合周邊資源,實現旅游功能的差異互補;聯動山海風光帶,形成獨特的精品旅游線路等建議,促使石峰山村獨特的山海相依、田園鄉居生活得以延續、傳承,并成為旅游的獨特亮點。

關鍵詞:歷史文化村落;文化挖掘;鄉居生活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石峰山村,地處玉環南部,大麥嶼街道美麗鄉村山海風光帶的一翼,三面環山,一面瀕海,海拔220米以上。村莊周圍有許多百年古樟樹、古樸樹環抱,現存多處古樹群,高度在15~20米;村內有保存完整的東海石屋群56幢,石板路,石墻青瓦,藤蔓伏爬;西村口有500萬年前形成的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火山遺址——石峰山火山遺址。

(一)歷史溯源

石峰山村地形獨特、環境優美,清光緒《玉環廳志、輿地志敘山》記載,四圍皆山、多良田美地,環以桑麻竹樹,不啻海外桃源;東南為雙條坑,西連東嶼山,西南至十五畝。公元1736年,清高宗乾隆年間,橫坑朝陽堂就享有盛名,在那個年代,就有人開百貨店、染布坊、中醫館、武術館、建路廊;集市上商品琳瑯滿目,熱鬧非凡,買賣興隆。

(二)村落格局

石峰山村地勢北低南高,屬于山地上的盆地,以北面做門,四邊圍合,聚風納財,形成冬暖夏涼的局部氣候,有利于農作物的種植。南側面海,道路將石峰山、朝陽、橫坑和牛場等串連。石峰山村有東、南、西、北 4個村口,南村口朝大海,亦可謂之有水。東村口意為“天籟之音、紫氣東來”。南村口面朝大海,視野開闊,意為“福如東?!?。西村口能瞻視500萬年前形成的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火山遺址,意為“壽比萬年火山”,該火山名叫石峰山,傳說為呂洞賓仙人趕鴨山。北村口為主入口,建有石緣亭、文峰塔、心月池及周邊花壇,意為“北拱祥光”。

(三)自然資源

石峰山村位于大麥嶼街道美麗鄉村山海風光帶的一翼,瀕臨東海。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有石峰山的逍遙石、仙疊巖、望夫石,朝陽南側朝陽溪、牛場的火山口遺址、周邊仙潭村的仙潭瀑布,鷺鷥礁村的鷺鷥礁,以及北部的白沙岙銀色沙灘等自然資源。

(四)人文資源

石峰山村及周邊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包括石峰山自然村的石緣亭、文峰塔、心月池古井及周邊花壇,西側及北側的巖佛宮、戰壕防空洞,牛場的圍墻、動植物標本展覽館,橫坑的橫坑古集、朝陽堂,朝陽的金氏民居,以及周邊的龍巖宮等。

(一)歷史價值

石峰山古村落傳統格局完整,石屋民居古建遺存眾多,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石峰山地勢北低南高,屬于山地上的盆地,以北面做門,四邊圍合,聚風納財,村落周圍是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定程度上傳承和保留了傳統的地理格局,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發展、經濟、自然、文化、社會變遷,世事興衰,以及探索歷史奧秘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其建設智慧和文化內涵值得挖掘和研究。

(二)文化價值

石峰山古村落深厚的歷史底蘊、傳統風俗、民俗活動和詩詞民謠,均具有遠大的文化價值。石峰山村流傳有陳十四娘娘、華光大帝和三官大帝的傳說。每年農歷九月二十八華光大帝生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廟會(祭禮、演戲),為其祝壽,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節,七月十五為中元地官節,十月十五為下元水官節。石峰山村歷史悠久,誕生了很多傳統和風俗,包括寒食節掃墓、結婚鬧洞房、打年糕、殺豬祭祀、償新祭祀、教牛、上梁和布袋戲等文化活動。石峰山還有眾多的詩詞民謠,代代相傳,如教子常言詞、勸孝歌、十勸郎、《呂祖志》中的《勸世文》及洞房詩、上梁詩等。這些傳統風俗、民俗活動和詩詞民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三)社會價值

村莊悠久綿長的歷史文化,家傳家訓,具有遠大的社會價值。石峰山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氣候宜人,人居環境極佳,具有較好的旅游開發條件;并且石峰山村是底蘊豐厚的歷史文化古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較多優秀的文化,如林氏家規、徐氏家規、徐氏家訓等。對其開發與保護要適度并行,一方面,有利于幫助人們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能夠為村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對于村落發展進步具有突出的意義。

(四)藝術價值

石屋建筑古樸、景觀營造富有道家哲理,值得挖掘和研究。村莊有東、南、西、北4個村口,東、西、北3個村口邊都有水池,南村口朝大海,亦可謂之有水。東村口建有露天音樂廣場、舞臺池,意為“天籟之音”。村莊入口處均有百年古樟樹、古樸樹環抱,前樟后樸,古意盎然。此外,村莊石屋建筑體現了先祖的智慧和質樸的審美理念,值得挖掘和研究。

(一)科學規劃,分類分區保護,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

對石峰村落實施針對性保護和規劃,必須以村落現狀為導向進行深度分析,明確保護和規劃的內容和原則,并從恢復風貌、修整建筑、自然綠化等層面出發推進村落保護和規劃建設[1]。

首先,要對村莊的非物質文化要素、歷史環境要素、傳統風貌建筑進行分類保護。保護布袋戲、根雕藝術、五支拳、船木刻字、火山紅茶制作技藝,培養文化傳承人、劃定文化場地;劃定村內古井、老戲臺、村口門樓、古樹群、防空洞、戰壕等歷史環境要素的保護范圍;保護性修繕村內的古建民居、村莊宗祠、村廟。建筑高度控制在7米(2層)以下(檐口高度),屋頂采用硬山青瓦坡頂。門、窗、墻體及其他裝飾細節必須嚴格按當地傳統民居特色細部做法進行建設。建筑色彩應延續古村落原有的色彩基調,搭配采用棕色、青灰色、原木色、白色等系列色彩。建筑材料采用石頭作為外墻,木頭做飾面,內部結構用傳統木材做木柱。

其次,要根據村莊古建歷史遺存的集中程度和完整度,劃分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和環境協調區,進行分區保護。核心保護區內的古建古跡應以保留、修復為主,對與村落整體風貌不協調的民居、廁所、豬圈、牛圈等則必須拆除,以恢復傳統村落的原有環境,在拆除物的原地上可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增加綠地面積,提升石峰山村的檔次和品位[2]。對部分構筑物的拆除還可降低房屋的密集度,提高防火防災能力。建設控制區要以整治、建設并重,新建建筑要延續歷史風貌特征。環境協調區以周圍青山為屏障,田園山林為過渡帶,是保持歷史村落外圍環境完整性和延續性的地段,該區要以建設、發展為主,區內建筑要保持傳統風貌,新建設施的體量、空間、院落組織、建筑風格與傳統村落風貌相協調。在修建或改建過程中,要嚴格按規劃進行,并實行報批制度。

(二)延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村莊格局,強化空間精神感

石峰山古村落是社會經濟形態和自然環境達到整體協調而呈現出的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態人居形式,體現了當時當地人文歷史和村民的風俗習慣、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蓪κ迳酱宓墓部臻g的環境進行獨具匠心的點綴,如將傳說故事、文墨詩詞、道家思想等元素融入景觀設計,從而深刻反映村落的歷史文化、精神內涵和審美情趣,形象地表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展望,強化古村空間精神感[3]。

(三)以無為而治的理念,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方式進行空間打造

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力,即一種基于自然生態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利用現有的山水條件,在設計中盡可能保留自然無為的環境,在保留的基礎上改造環境,并盡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鋪裝,達到道家自然無為的美學要求。采用“減法”的設計手法,充分利用當地的材料,表達歷史時代特征,體現場地的文化精神。

(四)加強古建保護修繕,還原歷史風貌,賦予古建功能更新,煥發新生魅力

石峰山村擁有豐富的古建筑資源,村內有保存完整的東海石屋群56幢,是第八批省級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但是部分傳統建筑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失去了居住實用功能,石峰山村石屋古建急需修繕維護,重點實施古建筑修復、與歷史風貌有沖突的建(構)筑物整修改造等項目建設。古建修繕措施包括改換屋頂、窗戶,增加衛生、排污、消防設施,用鋼結構改變室內結構,獲得更開闊的使用空間[4]。古建更新措施包括將現有的古建民居、祠堂、商業用房置換成村史館、文化民宿、文創中心、演出博覽空間、研學教育中心等,使古建筑重煥新生。

(五)多元化利用公共節點,打通庭院空間流線,豐富空間體驗層次感

石峰山村的節點空間包括公共節點和庭院空間,它們同屬于點狀空間。要挖掘鄉村空間的功能演變和文化變遷內涵,尋求公共空間的多元化利用,營造空間層次感;抓住門樓、村廟、戲臺、池塘、水井、老樹等具有鮮明特色或者文化內涵、文化傳承的點,體現鄉村承載的情懷和記憶。院落和住宅空間交錯,場地多變,環境隱私,也是另一類優質生活形態??捎冒珘⑸钇鹁拥目臻g、生活空間、公共空間進行完美劃分,充分考慮鄉村空間的整體組合性,以及每一類空間所承載的現代功能性需求與文化需求。

(六)恢復傳統街巷肌理,更新植入商業業態

石峰山村的街巷是其空間形態的骨架和支撐,屬于“線”型空間。它既承擔著村落與外界聯系的功能,又是村落空間節點的連接紐帶,是人們參觀游覽古村的主要線路。村民在街巷中穿梭、駐足交談、嗮太陽、休息,街巷是村民生活場所的延伸,它本身存在交通職能,與其他公共空間緊密相連,起到公共空間次序的組織作用。因此,要在恢復石峰山村傳統街巷肌理的基礎上,打造一條特色街區,通過界面有機更新,植入當地特色的文化體驗和商業業態,形成游賞環線和購物體驗路線。

(七)融合周邊資源,功能互補,實現差異化發展

石峰山村周邊有朝陽、橫坑等自然村落,地形獨特、環境優美。石峰山南部牛場棲客人家民宿產業,以親子歡樂、藝術鄉村特色;朝陽的農耕小寨,以親子研學、田園詩風為特色;橫坑的朝陽堂,以古集復興,尋味鄉愁為特色。

可以石峰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歷史文化村落為中心,利用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彰顯歷史價值底蘊,打造獨具特色的康養福地,發揮功能核心作用。聯動周邊自然村莊,凸顯“農耕文明,山水隱逸”主題。農耕文明可包括親子田園、火山遺址、梯田風光、牛場民宿、朝陽堂古集,山水隱匿包括“龍額仙谷”、仙疊石、仙潭瀑布、逍遙石、朝陽溪。通過村莊休閑步道的串聯,更好地連接周邊的旅游產品,完善交通等相應配套設施,將這些資源有力融合,達到村莊集群統籌、功能互補、客源共享的目的[5]。

(八)區域聯動,打通脈絡,成為大麥嶼街道美麗鄉村山海風光帶的領航者

利用村莊外圍的坎鮮線和環島南線(規劃)的交通優勢,拓展游覽線路,打通脈絡,將各個區塊進行聯動,豐富體驗層次,打造系列憶述村品牌,形成獨特的山海風光帶。

峰陽村是大麥嶼山海風光帶中產業最為豐富的一片,環島南線(規劃)的打通,更好地連接了鑲額、鷺鷥礁、白沙岙等村落的海岸線風光,可結合現有交通與游步道,形成環線,同時打造石峰山歷史文化憶述村、朝陽農耕憶述村、橫坑古集憶述村和牛場火山憶述村系列憶述村品牌,形成獨特的山海風光帶,打通脈絡,以其豐富的自然、人文和產業資源優勢,成為大麥嶼街道美麗鄉村山海風光帶的領航者。

(九)利益聯結,探索“村集體+村民+社會資本”的股份制模式

積極探索和完善“村集體+村民+社會資本”等利益聯結模式,可采用股份合作模式,成立運營公司,對閑置古建筑實行“統一流轉、統一租賃、統一出租”。 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以村小組為單位,將村落中祖輩留下的民居與環境要素交給運營公司托管。村民擁有產權,公司擁有管理權、使用權和委托保護利用權,使村民以產權入股的形式進行合理保護與利用,使村集體、村民、社會資本聯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使村民愿意為村落的保護利用謀劃、出力,讓石峰山村擁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石峰山村在發展中要注重保護與利用的協調、人居與自然的和諧、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和諧,發展成為一個融合古今文化、氣質古樸、內涵豐富的魅力鄉村,是集道文化、健康養生、休閑度假等多元復合的旅游型歷史文化古村落。

[1] 黃冠君.如何做好古村落的規劃與保護[J].智富時代,2018(12):15-19.

[2] 房志騰,李兵營.村落發展的歷史啟發及現實思考[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8(2):53-56.

[3] 鄧春鳳,劉寶成.鄉土重建:村落可持續發展的模式[J].小城鎮建設,2009(7):76-79.

[4] 趙瑞,斯震.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11):92-96.

[5] 戴永明.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真實性研究:以西遞和宏村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12:1-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